成本又称生产费用,是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成本的高低决定了利润的多寡,同时,成本也是厂商在市场竞争中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必须分析成本与收益问题。
一、短期成本
在短期中,厂商不能根据自己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也就是说,厂商只能调整可变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原料等),而不能调整固定生产要素(如厂房、设备等)。因而,短期成本主要包括短期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边际成本、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
(一)总成本
总成本是指生产一定产量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全部费用。它随产量的上升而上升,等于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和。
(二)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也就是说,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不能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固定成本即使在产量为零时也必须支付,它包括许多项目,如厂房和设备租金、装修支出、债务的利息支出、长期工作人员的薪水等。在第2栏中,固定成本为100元,保持不变。
(三)可变成本
可变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随着产出(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动的生产要素的全部开支。其中包括原材料、燃料等,它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实际上,总成本的增加量就是可变成本的增加量。因为固定成本的数值一直不变。由可作出总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曲线图()。
横轴OQ代表产量,纵轴OC代表成本,FC为固定成本曲线,它与横轴平行,这是因为在短期内,固定成本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是一个固定数。VC为可变成本曲线,它从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表示随产量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TC为总成本曲线,它在产量为零时位于固定成本的高度,之后随产量的变动向右上方倾斜,开始较快,而后渐缓,最后又加快。其变动趋势与VC一致,因为当FC一定时,TC的变动取决于VC。
(四)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是指新增加一单位产出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例如,一个企业生产1000支圆珠笔的总成本为1000元,如果生产1001支圆珠笔的总成本为1002元,那么,生产第1001支圆珠笔的边际成本为2元。边际成本用MC表示,其数值等于总成本的变动量除以产量的变动量。根据可作出。
MC为边际成本曲线,边际成本曲线呈“U”字形。经研究发现,对于大多数短期生产活动,以及对于农业和许多小企业来说,这种“U”形曲线在开始阶段下降,接着达到最低点,然后开始上升。
(五)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
1.平均成本
平均成本等于总成本除以产量,也称单位成本。其公式为
平均成本总成本/产量TC/Q
根据总成本和产量可计算出平均成本,第6栏。在第6栏中,当产量仅为1个单位时,平均成本必然等于总成本,即80/180;当产量为2个单位时,平均成本为105/252.5.应该注意,在开始时,平均成本越来越低。当产量为4个单位时,平均成本降到最低点,此后缓慢上升。
2.平均可变成本
平均可变成本等于可变成本除以产量,用AVC表示,其公式为
平均可变成本可变成本/产量
在第7栏中,AVC的数值随产量的增加先下降,然后上升。
3.平均固定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等于固定成本除以产量,用AFC表示,其公式为
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产量
在第8栏中,AFC在开始时为无穷大,随着产量的增加AFC越来越小,因为有限的FC被越来越多的产量所分摊。
二、短期成本分析
根据,我们可以作出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曲线图。
短期成本曲线具有以下特征:
(1)MC、AC、AVC三条曲线呈“U”形。这一特征是由边际成本的性质确定的。开始时,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边际成本在递减,但当产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边际成本就开始不断上升,使得AC、AVC也上升。
(2)MC相交于AC、AVC的最低点。在MC曲线上升的过程中,总是穿过AC曲线的最低点E。因为,如果MC小于AC(MC曲线位于AC曲线的下方),那么MC必然会上升,它将平均成本拉下;当MC大于AC时,它将平均成本拉上;当AC等于MC时,AC曲线既不上升,也不下降,并且位于最低点。
E点被称为收支相抵点(盈亏平衡点)。短期边际成本MC与短期平均成本AC相交于AC的最低点E。在E点上,MC=AC,即短期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这时收支相抵(盈亏平衡)。
短期边际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的关系和平均成本相同,MC与AVC相交于AVC的最低点M。在M点,MC=AVC,即边际成本等于平均可变成本。M点被称为停止营业点,即在这一点上,价格只能弥补平均可变成本,这时所损失的是不生产也要支付的平均固定成本。当价格大于AVC时,在仍亏损的情况下,能收回部分固定成本,厂商有可能继续营业;当价格小于AVC时,连可变成本也不能收回,就必须停止营业。
运用边际成本概念可以说明,在给定各种投入要素价格的条件下,厂商如何选择最小成本进行生产。假设厂商追求生产成本的最小化,即厂商应该在可能的最低成本上进行生产,从而使利润达到最大。
三、长期成本分析
在长期内,厂商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调整全部的生产要素投入量,甚至进入或退出某个行业。在长期内,厂商所有的成本都是可变的,所以,没有固定与变动的区别。我们在分析厂商的长期成本时,主要分析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
(一)长期总成本
长期总成本是指厂商在长期内,在各种产量水平上通过改变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从长期看,厂商的每一产量水平可以对应不同的生产规模(投入及组合)。
在长期内,要生产同样的产量,厂商的成本可大可小。例如,为了得到60千克水,可以雇一个人挑,或找两个人抬,这不同的生产规模(投入及组合),总成本是不一样的;每天销售10万个汉堡,可以开1家店,也可以开3家或10家分店,厂商选择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方式应当是生产成本最低的。
(二)长期平均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是长期中平均每单位产品的成本。
在长期内,厂商可以根据短期平均成本来调整长期平均成本,我们可以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来推导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有五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1、SAC2、SAC3、SAC4、SAC5,它们各自代表了五个不同的生产规模。在长期内,厂商可以根据产量要求,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由于长期内可供厂商选择的生产规模是很多的,在理论分析中,假定生产规模可以无限细分,从而可以有无数条SAC曲线。于是,便可得到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在这条包络线上,连续变化的每一个产量水平都存在LAC曲线和一条SAC曲线的相切点。该SA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该切点所对应的平均成本就是相应的最低平均成本。
(三)规模经济与长期平均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形的原因是,短期生产函数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先降后升,呈U形,其原因却不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因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的条件是,只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发生变化,而长期内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可变。所以,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不对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产生影响。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U形特征主要是由长期中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规模是否经济决定的。
1.规模经济
在厂商生产规模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的产量上升而平均成本递减。规模经济是指厂商扩大生产规模所带来的好处。例如,厂商把所有要素投入都增加60%,结果产量增加90%,生产率提高,长期平均成本下降。
2.规模不经济
当厂商把生产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厂商的产量上升而引起平均成本递增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规模不经济。例如,厂商把所有要素投入都增加80%,结果产量只增加20%,生产率下降使长期平均成本递增。
这种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都是由厂商变动自己的生产规模所引起的,所以,也被称为规模内在经济和规模内在不经济。规模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分工、专业化、技术进步、管理效率、政府政策等。正是规模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决定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规模收益与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是不同的。规模收益考察“投入”规模与“产出”(产量或收益)之间的关系;而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研究的是产量规模扩大与“投入的成本”之间的变化关系。
(四)长期边际成本
长期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一单位的产量所增加的成本。长期边际成本是随着产量的增加先减少而后增加的,因此,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也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不过它要比短期边际成本曲线平坦。
LMC为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AC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它们相交于LAC的最低点。在长期平均成本下降时,长期边际成本小于长期平均成本;在长期平均成本上升时,长期边际成本大于长期平均成本;在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长期边际成本等于长期平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