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许多厂商生产一种同质产品,不同厂商的产品之间可以完全替代。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的市场完全处于一家厂商所控制的状态,即一家厂商控制了某种产品的市场,而且这种产品没有良好的替代品。关于垄断市场的条件以及形成垄断的原因,请参见本章第一节的内容。
一、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与收益曲线
(一)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
与完全竞争不同,垄断厂商可以控制产量和价格。所以,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中的d曲线。该曲线表明,垄断厂商可以通过改变销售量来控制市场价格,即通过减少销售量来抬高市场价格,通过增加销售量来压低市场价格。垄断厂商的销售量和市场价格反方向变动。
(二)垄断厂商的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曲线
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状况直接影响其收益。
在中,商品的市场价格P随着垄断厂商商品销售量的不断增加而下降。与此相对应,从收益看,垄断厂商的平均收益AR(AR=P)也是不断下降的。厂商的总收益曲线是先上升,达到最高点以后再下降。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MR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总收益TR和边际收益MR之间的关系是:当MR为正值时,TR是上升的;当MR为负值时,TR是下降的;MR为零时,TR达到最大值。
二、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在垄断市场上,厂商可以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来实现利润最大化。但在短期内,垄断厂商对产量的调整也受到限制,因为在短期内,固定生产要素(厂房、设备等)无法调整。所以,它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同时调整,来应用MR=MC的规律。
在中,总利润TP的最大值为200元,相应的产量是3或4个单位,单位价格为140元或110元。根据MR=MC原则,MR>MC,企业应增加产量;MR<MC,企业应减少产量。显然,最佳利润点发生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上,厂商的产量应为4.因此,垄断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MC。
垄断厂商是通过同时调整产量和价格来应用MR=MC的利润最大化规律。并且,P总是大于MR,随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的位置移动。厂商的价格和产量之间不再必然存在如同完全竞争市场那样的一一对应关系,有可能出现一个价格水平对应几个不同的产量水平,或一个产量水平对应几个不同的价格水平的情形。
在垄断市场上,只有垄断厂商一家。因此,垄断厂商的供给就是垄断市场的供给。但是,在垄断市场上,并不存在具有规律性的供给曲线。
三、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通过调整生产规模,从而实现最大的利润。由于垄断行业排除了其他厂商加入的可能性,因此,短期内获得利润的垄断厂商,其利润在长期内可以得到保持。
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对生产规模的调整,一般有三种可能的结果:
(1)垄断厂商在短期内是亏损的,但在长期中,无论该厂商如何调整规模,依然无法摆脱亏损的局面,于是该厂商退出生产。
(2)垄断厂商在短期内是亏损的,但通过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摆脱了亏损的状况,甚至获得利润。
(3)垄断厂商在短期内已获利,在长期中,通过对生产规模的调整,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利润。
由此可见,垄断厂商并不一定能保证在长期内获得利润,但获得垄断利润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长期内厂商的生产规模是可变的;
②市场对新加入的厂商是完全关闭的。
垄断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LMC=SMC。
在垄断市场上,当垄断厂商获得垄断利润时,其价格不仅高于长期边际成本,而且高于长期平均成本,即P>LAC>LMC。
四、垄断厂商的定价策略:单一定价与价格歧视
在我们对垄断厂商进行的分析中,垄断厂商对卖给不同消费者的同样产品确定了相同的价格,即卖出的每一单位相同产品的价格都是相同的,这种定价策略我们称之为单一定价。
在垄断市场上,垄断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关键是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我们知道,由于垄断厂商控制了一个市场的全部供给,所以,可以通过产量来决定价格,即可以减少产量定高价,也可以增加产量定低价。但垄断厂商在定价时必须考虑市场需求,因为需求也是决定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实行单一定价时,垄断厂商可以采用高价少销,也可以采用低价多销。具体采用哪一种定价策略,取决于利润最大化目标,并同时受需求与供给的双重制约。
在垄断市场上还有一种定价策略,即价格歧视。价格歧视就是对于同一商品,垄断厂商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不同的价格。例如,电力部门向工业用户收取高价,向居民收取低价,同样的一度电就有两种不同的价格,这就是价格歧视。
厂商实行价格歧视的目的是为了在一定的条件下获得更高的利润。一般根据价格差别的程度,把价格歧视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指厂商对其销售的每一单位产品都索取最高的可能价格。
在实践中,一级价格歧视是很少见的。实行一级价格歧视的难处在于,厂商必须非常清楚地了解市场需求,了解每一个消费者的最高买价。比较近似的情况是艺术品的拍卖市场。在这一市场中,当对所拍卖的艺术品有兴趣的消费者都在场时,通过消费者之间的相互竞价,每一件艺术品都可能按其最高价格出售。
第二,二级价格歧视。指厂商按照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数量来确定价格。
二级价格歧视较为普遍,典型的例子是电力公司实行的分段定价。因为垄断厂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把这种需求曲线分为不同的段,根据不同的购买量确定不同的价格。这种情况下,垄断厂商可以把部分消费者剩余转变为超额利润。
第三,三级价格歧视。指厂商把市场划分成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子市场,并将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子市场上按不同价格销售。
三级价格歧视在现实中较为常见,但厂商要成功地实现价格歧视,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首先是市场充分隔绝。消费者在不同的子市场之间被完全隔绝,是成功实行价格歧视的必要条件。如果子市场之间未被隔绝,那么商品很容易被转卖。其次是需求价格弹性不同。不同的消费者或不同的子市场具有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是保证厂商实现价格歧视、获得更高利润的重要条件。比如,新产品进入市场时,可按产品进入市场的时期的长短来区分市场。对任何一种新产品,消费者的偏好是不一样的。时装的销售是最典型的例子。在正当时令的季节,时装的价格令一般的消费者望而却步,而时令一过,大甩卖的广告到处都是。
价格歧视是好是坏很难判断,因为与单一定价相比,价格歧视损害了低需求价格弹性消费者的利益,而有利于高需求价格弹性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