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寡头市场的含义与特征
寡头市场是指极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结构。在寡头市场上,每家厂商在该行业的总产量中都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以致其中任何一家厂商的产量或价格的变动,都会对市场的价格和供给量产生重大影响。寡头市场包括汽车、钢铁、石化、计算机、银行、家电等。寡头在进行产量、价格和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竞争对手的反应。
寡头市场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相互依存
在寡头市场上,只有少数几个厂商,每个厂商对市场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每个厂商的收益和利润不仅取决于自己的产量或定价,而且要受到其他厂商选择的影响。因此,每个厂商既不是价格和产量的创造者,也不是价格和产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价格和产量的寻求者。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二)进出障碍
由于现有的经济规模、资金、信誉、专利、法律等原因,使其他厂商很难进入;而且由于投入巨大,寡头也轻易不会退出市场。
(三)操纵价格
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不同,在寡头市场上,价格不是由市场供求或一家厂商所决定的,而是由少数寡头通过有形无形的勾结、形式不同的协议或默契等方式决定的。价格和产量一旦确定以后,就有其相对稳定性。这也就是说,各个寡头由于难以捉摸对手的行为,一般不会轻易变动已确定的价格与产量水平。如果生产条件没有发生变化,寡头厂商一般不会随着需求的变动而调整价格,而只是调整产量来应付需求的变化。在经济衰退或商品滞销时,寡头厂商通常会采取减少产量的办法;而在经济好转时,则通过扩大产量来增加收益。
二、合作的寡头模型
在寡头市场的竞争中,为了避免竞争中两败俱伤的局面出现,寡头厂商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相互勾结,或共谋有利于增加利润的途径。勾结或共谋表示,两个或更多的厂商共同确定产品价格、广告投入等,避免竞争性减价或过度的广告投入。
(一)公开的串谋:卡特尔
当厂商认识到自己的利润取决于和其他厂商的共同行动时,占据同一市场的少数几家厂商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在一定情况下,往往会达成协议,这样,卡特尔就形成了。卡特尔是一种公开的串谋行为,它能使一个竞争性市场变成一个垄断市场。卡特尔以扩大整体利益作为主要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卡特尔内部将订立一系列的协议,来确定整个卡特尔的产量、产品价格,指定各厂商的销售额及销售市场等。
卡特尔就像一个垄断厂商,当寡头可相互勾结、使它们的共同利润达到最大时,考虑到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其价格和产量类似于单个垄断者的价格和产量。卡特尔能否有效地控制价格和产量,有以下两个重要的条件:
1.卡特尔必须在其成员对价格及产量达成一致的基础上形成,并要求成员共同遵守协定。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由于卡特尔成员的生产成本、经营目标各不相同,个别成员秘密削价或增加产量都可能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若卡特尔不能有效地制裁其个别成员的“越轨”行为,其他成员可能竞相效仿,则整个卡特尔就会瓦解。
2.卡特尔的存在还取决于其垄断势力的大小。卡特尔的垄断势力越大,需求曲线越缺乏弹性,则控制市场越有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能够较长时间地控制世界石油市场价格,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世界对石油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
(二)不公开的串谋:价格领导
目前,在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厂商相互勾结起来共同确定价格或瓜分市场是非法的。另外,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许多厂商不仅要应付国内竞争,还要迎接外国厂商的激烈挑战。然而,如果在某一行业里只有少数几家大厂商,那么,它们仍有可能暗中勾结,在没有明确或公开协商的条件下,寡头们会心照不宣地与行业中地位稳固的厂商保持一致。如果价格领导厂商地位不稳固,它们会通过无形的协定或默契制定所有厂商都能接受的价格,从而抑制竞争、瓜分市场。
三、竞争的寡头模型
(一)拐折的需求曲线:斯威齐模型
拐折的需求曲线由美国经济学家斯威齐于1939年提出,被称为斯威齐模型。实证研究表明,寡头市场的价格轻易不变,具有价格刚性。价格刚性是指寡头厂商变动价格的后果具有不确定性,它们都尽可能减少价格变动。斯威齐模型就是分析独立行动的寡头之间的竞争情形,用于说明价格刚性的现象。
拐折的需求曲线的经济学含义是:
1.如果一个厂商变动价格,其他厂商不会跟进。现有价格水平为P1.假定厂商A提高价格,但其他竞争对手不予理睬。这意味着,现行价格水平已经很高,其他厂商反对提价。
2.如果厂商A单方面减价,从D1可见,其在销售上大得好处。而其他厂商考虑到会失去市场,所以不会善罢甘休,也会采取减价策略。于是,厂商A的需求曲线不再沿着D1继续向右运动,而是顺着D2向下运动,这是因为受到其他厂商同时减价的影响。
3.厂商A的实际需求曲线先是沿着D1向上,而后沿着D2向下,即D1ED2曲线,该曲线在现行价格水平上有一个“拐折”。需求曲线上的“拐折”意味着,边际收益曲线MR上也会出现一个断裂,这可以解释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刚性现象。只要边际成本曲线的位置变动不超出边际收益曲线的垂直间断的范围,寡头厂商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不会发生变化。
虽然拐折的需求曲线模型为寡头市场上较为普遍的价格刚性现象提供了一种解释,但是,该模型并没有说明寡头市场的价格是如何确定的,中的价格水平P1是如何形成的。
(二)当代的寡头理论:博弈论
20世纪上半叶,边际分析方法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引发了经济学中的“边际革命”。20世纪下半叶,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引起了经济学的又一次新的革命――“博弈论”革命。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或游戏论,它是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竞争者(参与者)选择能够共同影响每一个竞争者(参与者)的行动或策略的方式。
在寡头市场上,各个寡头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欺瞒。这就是说,各个寡头各自独立决策,相互之间并不了解对方的决策,但一个寡头的决策要影响到其他寡头。经济学用博弈论来分析竞争寡头在价格、产量、广告、研发等方面的对局策略。1994年,三位经济学家因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中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同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96年,又有两位经济学家因在博弈论应用方面的贡献,同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博弈论正在重构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当代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保罗?萨缪尔森在谈到博弈论时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我们以博弈论的著名案例“囚徒困境”,来说明博弈论的基本思想。
设想A和B两人由于合伙偷一辆汽车(证据确凿)而被警察抓获,警察还怀疑他们抢劫过银行(证据不足)。于是将他们分别进行关押,他们完全清楚可能的结局:
1.如果两人均坦白供认,则双方各判刑5年;
2.如果两人均抵赖,则双方各判刑2年(或许因证据不足,只能以偷车罪进行关押);
3.如果其中一人坦白,另一人抵赖,则坦白者判刑1年,抵赖者加重判刑10年。
在这个博弈中,局中人有两个:A与B。他们每个人可以选择的行为有两种:坦白或抵赖。收益矩阵,每一格的两个数字分别表示A与B的效用,A左B右(数字代表刑期,负号表示刑期越长,负效用越大)。为了实现各自效用的最大化(负效用最小化),双方将采取哪一种策略呢?最后哪一种结果的可能性最大呢?
分析可知,对于囚徒A而言,不管B选择坦白还是抵赖,他选择坦白都比选择抵赖能达到更高的效用(收益)水平,坦白是A最有利的优势策略。同样道理,坦白也是B最有利的优势战略。
这样的结果是:A、B两人都选择了坦白,各判刑5年。不难发现,对他们来说,这并不是最优结局。如果双方都选择抵赖,各判刑2年,显然比双方坦白时各判刑5年要“好”。因此,他们各自的最佳选择与最优结局并不一致,出现了所谓的“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模型可以用来解释企业之间在产量、价格等方面的竞争关系。在现实的寡头市场上,寡头是多个,而且每次博弈并不相同。所以,寡头市场就存在着激烈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