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经济学基础
15494400000004

第4章 商品、货币与价值规律

本章你将学到以下知识:

1.商品、货币及价值规律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4.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小天鹅”飞进了千家万户

世界上最好的洗衣机达到了5000次运行无故障。于是,有一家洗衣机厂将目标对准了洗衣机产品质量的世界高峰。当时许多员工都觉得没有这个必要,达到国家标准就可以了,但是厂长坚持要达到。经过两年的努力,在引进、消化了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后,这个厂成功地将无故障运行次数提高到了5000次。

几年后,产品质量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了。其他洗衣机陆续出现故障的时候,这种洗衣机却很少出现故障。这种洗衣机就是今天中国洗衣机第一品牌――小天鹅。当年的艰辛付出没有白费,小天鹅以其质量和信誉给企业带来了巨大效益。这个1000多人的厂子年销售量达80万台,年销售收入10.03亿元,实现利润1.72亿元,跻身于全国500家大型企业行列,企业综合经济效益也居全国第18位。“小天鹅”飞进了千家万户,成为家喻户晓的国产名牌产品。

互动讨论题

1.“小天鹅”洗衣机厂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提高其生产的洗衣机的质量?

2.企业为什么要创名牌?为什么要实施名牌战略?

一、对商品的认识

夏天到了,假如你用100元到服装店购买一件衬衫(正常情况下自己穿),那么这件衬衫是什么?为什么是100元?这100元又意味着什么?

(一)商品与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

你用100元到服装店购买一件衬衫,这件衬衫挂在服装店等待人们来买时就是商品。所谓商品就是指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如果不是用来交换,即使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如农民生产自己吃的粮食,不是用来交换,虽然它是农民的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而只有当农民把自己生产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卖(交换)时,它才是商品。

2.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的统一体。

(1)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你用100元到服装店购买一件衬衫,这件衬衫能够满足你穿的需要的属性,就是使用价值。

(2)交换价值与价值。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仅有使用价值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即具有交换价值。用100元购买一件衬衫,这件衬衫的交换价值就是100元。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可以相互交换,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只有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在数量上才是可以相互比较的。这种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作为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一,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两者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缺一就不称其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第二,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同一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二是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三是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因而是历史的范畴。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的一般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创立的,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有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积累等理论。

二、对货币的认识

(一)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历史上,不同的地区曾由不同的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也往往是不同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最终固定在其自然属性最适宜充当货币的贵金属(金和银)上面。

关于货币问题,在马克思以前已经有许多人进行过探索,但是,对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来没有得出科学的解释。他们有的说货币是人们协商的产物,有的说货币是人们有意识地发明出来的,有的说货币是金银天然具有的属性,有的说货币纯粹是一种符号,等等。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A?斯密和D?李嘉图虽然作过一定的贡献,他们已经提到“货币是商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自发产生的”,但是,他们没能从商品的内在矛盾运动来阐明货币的产生,而是用各个“有思虑的人”的自发活动来解释货币的起源。他们也不懂货币是一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错误地把货币看成是一种能使商品交换容易进行的流通工具。只有马克思在自己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商品交换发展历史的考察,分析了价值形式怎样从简单的价值形式到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成为货币形式。这才揭示了货币是商品交换矛盾发展的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稳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从而科学地阐明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开了货币之谜,创立了科学的货币学说。

(二)货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货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普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同货币相交换才能表现出来。货币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它本身体现社会劳动,并作为价值的直接代表而存在。正因为货币本身有价值,所以它才能成为一般等价物。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具有直接同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普通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特殊的、具体的,用自身的自然属性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而作为货币商品的贵金属,它的使用价值是二重的:一方面,它作为商品所具有的特殊的使用价值(如金可以镶牙),可以用作装饰品以及某些奢侈品的原料等;另一方面,它又有一种由它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社会职能所产生的使用价值,即可以用来购买任何商品。货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一切商品只有通过与货币相交换,才能证明它们是社会劳动产品,是价值物。所以,货币体现社会劳动,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货币所反映的生产关系是不同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货币是奴隶主、封建主、商人和高利贷者等剥削阶级占有他人劳动的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是商品,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劳动力,货币转化为资本,是资本家剥削广大劳动者的工具。

(三)货币制度的发展

金(或银)本来不是货币,而是普通商品,只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才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最初的金属货币多用铜铸造,但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以及金银产量的增加,用金银铸造的货币逐渐增多。16~18世纪,在西欧流行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主币的制度,称为复本位制,亦称金银复本位制。1816年,英国首先实行以金币作为单一主币的金本位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金本位制,货币的基本单位与一定数量的黄金价值相同,在货币流通中主要使用金币,纸币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与金币等量的黄金。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金汇兑本位制,货币单位仍有含金量的规定,但在国内货币流通中不使用金币,国内发行的纸币也不能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可以在外国兑换黄金的外汇。

1944年7月,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并在1945年12月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布雷顿森林体制下,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货币。1971年,美国在国际收支逆差增加、黄金储备锐减、对外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宣布停止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从此,美元与黄金脱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脱钩,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抛弃固定汇率,实行浮动汇率,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宣告瓦解。

由于黄金非货币化政策的实施,中外经济学界在黄金与货币的关系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现在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纸币已完全与黄金脱钩,纸币不再是金的符号;另一种意见认为,现在纸币虽不能兑换黄金,但纸币的价值基础仍然是黄金,纸币与黄金并未脱钩;还有人认为,现在纸币虽不能兑换黄金,但多数国家的货币仍规定有含金量,而没有规定含金量的货币都与规定含金量的货币保持着一定的比价关系,黄金正处于从货币商品向普通商品过渡或转化的过程中,但还没有完全与货币脱钩。

(四)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

1.价值尺度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货币以自己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为什么货币能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呢?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这就如同尺子之所以能衡量其他一切物品的长度,是因为尺子自身也具有尺度一样。自身没有价值的东西,是不能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的。本来,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凝结在该商品中的劳动时间来测量的。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便越大。因此,劳动时间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而货币不过是商品外在的价值尺度。

商品的价值表现在货币上,就是商品的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实际上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例如,一双皮鞋的价格为10元,一件衬衣的价格为5元,等等。不过,有一点这里应该说清楚,就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这一职能时,并不需要实在的货币,只要人们在观念上想一下某商品的价格是多少就可以了。这是因为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它所做的只是给商品以价格形态,即表明某一商品值多少钱,而不是真正用商品与货币相交换。马克思曾说:“货币在它的价值尺度功能上,本来也只是作为观念的或想象的货币。”

2.流通手段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也就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我们平常在商品买卖过程中所看到的货币的作用,就属于这一种。所以,这种职能又叫做购买手段。不说自明,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实在的货币。任何一个资本家决不会允许有人用空话来拿走他的商品。

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这一功能的情况下,商品与商品不再是互相直接交换,而是以货币为媒介来进行交换。商品所有者先把自己的商品换成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交换其他商品。这种以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由物物交换过渡到商品流通,意味着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卖与买被分成了两个独立的过程,如果卖了商品的人不立刻去买,就会使另一些人的商品卖不出去。也就是说,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就已经包含了经济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起初是贵金属条、块,以后发展成铸币,最后出现了纸币。纸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

3.贮藏手段

货币充当贮藏手段,即可以作为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人们储存起来。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既不能像充当价值尺度时那样只是想象的货币,也不能像充当流通手段时那样用货币符号来代替,它必须既是实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因此,只有金银铸币或者金银条块等,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金属货币便会退出流通,成为贮藏货币;反之,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增多时,一部分贮藏货币又会重新进入流通,成为流通手段。由于贮藏货币具有这种作用,所以在足价的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便不会发生流通中货币量过多的现象,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4.支付手段

货币的第四个职能是支付手段。在借债还债、支付工资以及缴纳税款等场合,货币就发挥着这种作用。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情况下,由于很多商品生产者互相欠债,他们之间便结成了一个债务锁链。例如,甲欠乙的钱,乙欠丙的钱,丙又欠了丁的钱,等等。如果其中有某一个商品生产者因为生产和销售的困难而不能按期支付欠款,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造成全线崩溃的结果。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使经济危机在形式上的可能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5.世界货币

货币充当世界货币,即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能够作为世界货币的只有黄金或白银,铸币和纸币是不能充当世界货币的,因为后者一超出本国范围便失掉了原来的法定意义。世界货币的作用是:第一,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的差额;第二,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第三,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支付战争赔款、对外贷款以及转移财产等。

货币的各个职能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它们共同表现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五)货币流通量规律

1.货币流通量规律的内容

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即为货币流通。货币流通量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货币流通量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一定时期流通中

所需要的货币量

这里所说的有关流通中的货币指的是金属货币,所以它也被称为“金属货币流通量规律”。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因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但是现实并不是这样的。在当今社会,各国使用的是纸币,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时,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相反,当纸币的发行量不能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时,则会导致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从而出现通货紧缩。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引起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还可能有其他多种因素,如成本、需求、产业和产品结构、体制等,但最基本的还是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的对比关系。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引起社会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扰乱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出现混乱;严重的通货紧缩会使经济萎缩,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引发社会和政治问题。遵循货币流通量规律,防范和消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货币流通量的决定因素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需要多少货币,主要取决于:

(1)商品交换规模。也就是在一个时期内进行交换的商品价格总额,它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即商品的数量和各种商品价格的乘积。假如价格既定,流通的商品量愈大,需要的货币量也愈大。如果投入流通的商品量是既定的,那么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取决于商品的价格水平。价格愈高,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就愈多。所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总是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也就是同商品数量和商品价格这两个因素的变化成正比。

(2)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是同一货币在一定时期内被转手的次数。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即货币的流通次数增加,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减少;货币的流通次数减少,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增加。正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这一因素的作用,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总是小于商品的价格总额。

因此,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可以看出,根据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物价水平和社会商品可供量同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成正比,而货币流通速度同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成反比。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是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提出的。在不兑现的纸币流通条件下,因纸币本身没有内在价值,所以过多的纸币也不会自动退出流通。因此,在社会商品可供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流通中的纸币数量倒决定了一般物价水平。

货币流通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这一规律也可以表述为:已知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流通中的货币量取决于货币本身的价值。这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流通中的货币量是由它自身的价值决定的。

3.信用制度

随着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有一些商品赊销出去,在计算货币量的时期内并不需要付款;有许多商品虽然不是在此期间出售,而是在过去出售的,但由于赊购的付款日期正好约定在计算期内,所以需要在此期间用货币支付。同时,还有许多商品是由商品生产者互相销售的,因此他们之间并不需要全部用货币来支付,只需多购者偿付互相抵消后的价格差额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计算全部商品的价格总额时,就必须减去赊销的商品价格总额(即延期支付的价格总额)和相互抵消的商品价格总额,再加上过去销售而到期必须支付的商品价格总额,这才是真正在这一时期内需要用货币作为媒介来完成商品交换的总额。

4.自发调节

在现实的交换过程中,商品流通的数量和价格总额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也是经常变化的。因此,货币的实际需要量是一个经常变动的量。但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能够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因而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以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不会过多,也不会过少。当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时,也就是当货币量供过于求时,货币就会贬值。这时,货币的所有者就不愿把自己的货币按贬低了的价值去交换商品,而宁可把货币贮藏下来,这就使一部分货币自发地退出了流通领域,货币过多的情况就会消失。而当货币短缺、货币求过于供时,货币就会升值,从而能用同样的货币换回更多的商品,这会刺激货币贮藏者把自己手中的货币投入流通,从而使流通中的货币增加。所以,货币发挥贮藏手段的职能,就能够在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过少时进行自发调节。货币的贮藏职能好比是货币贮藏的蓄水池,对于流通中的货币来说,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因此,货币并不会溢出它们的流通渠道。

(六)货币的种类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根据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将货币分为四类: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指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和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的实物商品。能充当实物货币的商品具有以下特征:

①普遍接受性;

②价值稳定性;

③价值均值可分性;

④轻便和易携带性。很显然,一般金属都具备这些特征。因此,在实物货币的类型中,金属货币最具代表性。

2.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一般是指代表金属实物货币流通并可随时兑换成金属实物货币的纸质货币,其本身价值就是所替代货币的价值。代用货币较实物货币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①印刷纸币的成本较铸造金属要低;

②避免了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损甚至有意的磨削,可以节约贵金属货币;

③克服了运送货币的成本与风险。当然,代用货币也有一些缺点,比如易损坏、易伪造等。

3.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由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许多国家被迫脱离金本位和银本位,所发行的纸币不再能兑换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应运而生。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人们对此货币的信心,二是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二者缺一不可。

目前,信用货币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形态:一是辅币。其主要功能是充当小额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多以贱金属制造。二是现金或纸币。其主要功能也是充当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手段,一般为具有流通手段职能的纸币,其发行权为政府或者金融机构专有。三是银行存款,又称债务货币。存款人可借助支票或其他支付指示,将本人的存款交付他人,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4.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通常是指利用电脑或贮值卡所进行的金融活动。持有这种贮值卡就像持有现金一样,每次消费可以从卡片的存款金额中扣除相关费用。电子货币使用方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何防范电子货币被盗,如何对个人资信情况进行保密等。因此,电子货币的全面应用尚需一段科技进步和其他保障措施完善的过程。

(七)货币供应

1.货币供应量

根据传统的定义,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在现代意义上,货币供应量是指在某一时点上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所持有的货币与执行货币职能的金融资产的总和。从统计上看,货币供应量包括中央银行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负债项目。现金具有绝对的流动性,金融机构的负债项目的流动性较低。

世界各国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以便中央银行的控制有所侧重。具体为:

M0现金(通货)

M1M0 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M2M1 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包括定期储蓄存款)

M3M2 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

M4M3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

M5M4 政府短期债券和储蓄券

M6M5 短期商业票据

其中,对M1到M3的监测和调节被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所采用。比如,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最看重M2,英格兰银行则注重M3,而日本银行强调的则是M2 CDs。

2.决定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

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是决定货币供给的主体。传统和现代货币理论有的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有的认为是内生变量。但是大多数经济学家承认,货币供应量并不仅仅取决于中央银行的意愿和决策,还取决于作为货币需求者的大量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决策,货币供应量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创造出来的。因为:第一,现代的现金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个别国家由财政部发行);第二,商业银行本身具有存款货币的创造能力;第三,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能力受中央银行决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限制;第四,中央银行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基础货币。

3.基础货币

(1)基础货币的定义。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表现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是货币性负债总额。根据复式记账原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对应的是:

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 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 超额存款准备金

中央银行对外资产净额 政府债权资产净额 对商业银行的债权

其他金融资产净额

中央银行资产总额的增减带动基础货币量的增减。在中央银行的资产中,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基础货币量的变化则取决于各项资产增减变动相互抵消后的净值。基础货币是社会各金融机构创造信用的基础,因为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变动制约着银行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动;中央银行可以借创造基础货币的多少,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2)影响基础货币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性负债,并对应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资产。影响基础货币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有:中央银行对外资产和负债;中央银行对政府的资产和负债;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

中央银行对这些因素的控制能力分别是:对外资产和负债取决于经济中各部门对外的经济活动,如商品的进出口、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等;财政的收支活动与国家预算及财政政策的执行紧密相关。对于这两个因素,中央银行只能借助其他的政策措施间接控制。中央银行能够直接决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增减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

4.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是指中央银行投放或收回一单位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机制,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即

mΔMs/ΔB

其中,m表示货币乘数,ΔMs表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值,ΔB表示基础货币的变化值。

货币乘数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即使在短期内也是经常发生变化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和控制,影响这些被观察和预测到的因素。

三、对价值规律的认识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二)如何理解价值规律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例如,在英国采用蒸汽织布机以后,把一定量的纱织成布所需要的劳动可能比过去少一半。实际上,英国手工织布工人把纱织成布仍然要用以前那样多的劳动时间,但这时他一小时的个人劳动的产品只代表半小时的社会劳动,因此,价值也降到它以前的一半。”这就是说,有两种劳动时间,一种叫做劳动时间的自然计量。如中国农民以人畜力为主要动力、使用铁木结构的手工工具生产1吨粮食需要1年劳动时间,1年就是生产1吨粮食的劳动时间的自然计量,叫做个别劳动时间。

另一种叫做劳动时间的社会计量,也就是社会对劳动时间的估计。仍以上例来说,从中国这个“社会”来看,几乎所有的农民生产1吨粮食都需要1年,这1年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果在别的“社会”里,生产1吨粮食的劳动时间的社会计量可能会不一样,因为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农业生产率是不同的。这就是说,一种商品进入不同的市场,由于不同生产者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不同,平均后得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是不同的,因而价值量也就发生了变化。即使进入同一个市场,由于这个市场在不同时间内的供求波动,这种商品的价值量也会发生变化。

2.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虽然同一种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不同,但他们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是相同的。因而,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该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就处于一个有利的地位;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时候,该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就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因此,在考虑价值规律作用的时候,就不能只重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也要考虑到个别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影响。

等价交换原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认识:

第一,实行等价交换具有重要意义。等价交换原则是商品交换的客观要求,只有实行等价交换,才能使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正常进行。维护每个生产者、消费者的利益,才能形成平等的竞争环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等价交换是在动态中实现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之间的交换就变成了商品交换时价格与价值的相符。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供求与价格的双向制约,导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所以,等价交换的原则并不是体现在每一次具体的买卖关系当中,而是体现在从一定时期、从社会总体来看的买卖关系当中。

第三,等价交换原则要求商品价格既要反映商品价值,又要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一定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与它的价值成正比。所以,商品价格要反映其价值。供求关系也影响价格,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低于价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高于价值。所以,商品的价格又要反映供求关系。

第四,不能以特殊现象否定等价交换。一些文物、名画、珍贵邮票的价格严重背离其原来的价值,原因在于这些东西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重复性,它们的价格上涨不会促使这些商品扩大生产,增加供应量,也就不能反过来抑制价格上涨。

第五,等价交换原则只适用于商品经济,不能引入政治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讲物质利益原则,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形成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