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你将学到以下知识:
1.需求、需求定理与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2.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3.供给、供给定理与影响供给量的因素
4.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5.均衡、均衡价格
6.需求-供给分析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橘子为啥卖不动了?
据钱江晚报报道:2008年,衢州橘子获得空前大丰收,产量净增20%,且品质更好,但丰收后的橘农们却高兴不起来,橘子卖不动了!
2008年,浙江柑橘产量达到240万吨,比上一年增产约20%。由于全国柑橘主产区普遍增产,并受到国内外消费市场疲软等因素的影响,柑橘销售形势十分严峻。主产区衢州2008年收获了96万吨柑橘,但目前(记者报道的时候)仅售出不到10万吨,约占产量的十分之一。橘农们望着堆积如山的黄澄澄的橘子,忧心忡忡。
互动讨论题
1.为什么橘子丰收了,橘农们却笑不起来?
2.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案例中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组织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面对市场。因此,经营者就必须了解市场,并使自己的经营决策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本章着重介绍经济学中最为基本的理论――需求与供给及价格的决定,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对市场运行规律有个具体的认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灵活地运用相关理论,对现实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需求
需求和供给是构成市场的两个基本要素,在探讨市场的运行机制之前,要首先对与这两个要素有关的概念进行界定。本节着重探讨与需求有关的几个概念和影响需求量的主要因素。
(一)需求的定义
在市场中,价格是经济参与者相互之间联系和传递经济信息的方式。并且,价格也以一定的方式促使经济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使用。需求是决定价格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了解什么是需求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需求量。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当其他条件(收入、相关商品价格、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者对于商品价格的预期等)不变时,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产品或劳务数量。那么,什么是需求呢?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数量。在这里,“一定时期”一般指一年。
(二)理解需求定义应把握的要点
1.需求量与需求的区别
需求量是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下的计划购买量;需求是在一系列价格水平下的一组计划购买量。例如,当光盘价格为每盘1元时,居民户每周计划购买量为900万盘,这就是需求量。当光盘价格分别为每盘1元、2元、3元时,居民户每周的计划购买量分别为900万、600万、400万盘,这就是需求。
2.需求与欲望的区别
需求指的是有效需求,是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的统一,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成为需求。所以,需求也可以说是居民户根据其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所决定的计划购买量。需求预测要同时考虑到需求的这两个条件,否则会作出错误的预测。举个例子: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企业界为开辟了中国这样一个大市场而高兴。他们把大批的棉布、棉纱,以至于吃饭的刀叉、娱乐的钢琴运往中国。按购买能力来看,当时中国的一些富人是有购买这些产品的能力的,但由于那时的中国人还没有消费这些洋货的欲望,故而市场实际上并不存在对这些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预测的错误,在于没有考虑到购买欲望。
3.计划购买量与实际购买量的区别
计划购买量并不一定等于实际购买量。当产量不足时,实际购买量就会小于计划购买量。在经济中,当产量短期不足,价格又受到限制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当然,在市场经济正常的情况下,计划购买量与实际购买量相同。
(三)影响需求量的主要因素
在市场上,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对不同的产品,其影响因素也是不同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商品本身的价格
这是影响需求量的一个最重要、最灵敏的因素。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反之则反。
2.相关商品的价格
当一种商品本身价格不变,而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商品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替代品与互补品。
替代品是可以用来代替另一种物品的物品。例如,汽车是火车的替代品,圆珠笔是钢笔的替代品等。每一种物品都有许多种替代品。替代品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即一种物品的需求量与其替代品的价格是同方向变化的。如果某种物品的替代品价格上升,人们就要购买这种物品,这种物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某种物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人们就会减少这种物品的购买,转而购买其替代品。
互补品是与另一种物品结合起来使用的物品。例如,钢笔与墨水、汽车与汽油等。互补品之间具有逆相关关系,即一种物品的需求量与其互补品的价格是反方向变化的。如果一种物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人们就会减少对这种物品的购买。例如,汽车的价格上升,人们就会减少对汽油的购买。相反,某种物品的互补品价格下降,人们就会增加对这种物品的购买。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一般而言,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同方向变化。对于多数商品(正常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反,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下降时,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例如,近几年,我国汽车市场的需求量上升很快,主要就是因为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对于劣等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则会减少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例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黑白电视机的需求量呈下降趋势。
4.消费者的偏好
偏好是个人对物品与劳务的态度,即喜爱或厌恶的程度。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例如,在我国南方,人们对大米的需求量很大,对面粉的需求量较少;而在北方则相反。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还要满足种种心理与社会需求。因此,消费者偏好,即社会消费风尚的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也很大。
5.消费者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
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即将上涨时,社会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因为理性的消费者会在价格上涨以前购买商品。反之,则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预期需求量。
6.其他因素
政策制定、气候、消费者人数、时间等因素也会影响商品的需求。例如,政府提高利息率的政策会减少消费,而实行消费信贷制度则会鼓励消费;人口数量的增加会使需求量增加,人口数量的减少会使需求量减少;人口结构的变动主要影响需求的构成,从而影响某些商品的需求。如人口的老龄化会减少对时髦服装、儿童用品等的需求,但会增加对保健用品的需求。
二、需求定理
(一)什么是需求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多。商品的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规律,被称为需求定理。
这一规律的假设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影响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商品本身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互补品、替代品)、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价格的预期等。如果不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就很难找出经济现象本身的规律。例如,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可能是由于其本身价格下降或收入增加,或偏好改变等因素引起的,如果不把收入、偏好这些因素假定为不变,就无法说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可见,假设在理论中的重要性。
(二)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需求定理所说明的商品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的原因,可以用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来解释。
替代效应是指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了,而其他商品的价格没变,那么,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消费者就要用其他商品来代替这种商品,从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就减少了。例如,如果大米的价格上升而面粉的价格不变,面粉相对于大米就便宜了,人们就会更多地购买面粉而减少对大米的购买。这种由于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而引起的其他商品对这种商品的取代,就是替代效应,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
收入效应是指在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涨了,而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并没有变,那么,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就减少了,从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也就减少了。例如,如果大米的价格上升而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不变,则消费者实际收入减少,对大米的需求量必然减少。这种由于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而引起实际收入减少,与需求量减少,就是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强调了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对其他商品相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收入效应强调了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对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需求定理所表明的商品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正是这两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需求定理的例外
需求定理讲的是一般性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对大量经济现象进行总结而得出的,具有普遍性,但任何规律都有例外。需求定理最典型的例外是炫耀性商品与吉芬商品。
炫耀性商品是用来显示人们社会身份的商品,例如高级珠宝首饰、豪华型轿车就是这种商品。这种商品只有在高价时才具有显示人们社会身份的作用,因此,价格下降时它的需求反而减少。吉芬商品是指低档的生活必需品,例如大米、面粉等。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这种商品具有价格上升、需求反而增加的特点。英国经济学家吉芬发现,在1845年的爱尔兰大灾荒时,马铃薯的价格上升、需求量反而增加。这种价格上升、需求增加的情况被称为“吉芬之谜”。具有这种特点的商品被称为吉芬商品。
此外,在投机性强的市场上(例如,在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上),人们有一种“买涨不买落”的心理,即价格上涨时反而抢购,价格下跌时反而抛出。这与人们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和投机的需要相关,也可以作为需求定理的一种例外。
三、需求曲线
(一)需求函数
商品的需求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从数学上说,需求量就是影响它的诸因素的函数。需求函数是一个多元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影响该需求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写成
Qdf(P,Ps,Pc,I,N……)(4.1)
式中Qd――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
P――商品的价格;
Ps――替代品的价格;
Pc――互补品的价格;
I――消费者的收入;
N――消费者数量;
……――没有直接给出的其他有关因素。
为了使问题的研究更简单,经济学总是将需求函数定义为:商品的需求量是其价格的函数。需求函数可以简化为
Qdf(P)(4.2)
这一公式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二)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是一条表示在所有其他影响消费者计划购买量的因素不变时,某商品的不同价格与需求量的组合,在平面上拟合的一条曲线。以某地区2008年1季度光盘的需求为例,当光盘价格分别为每盘1元、2元、3元时,居民每周的计划购买量分别为900万盘、600万盘、400万盘。是某地区2008年1季度光盘的需求表。
用图形表示,这条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需求曲线通常以价格为纵轴(y轴),以需求量为横轴(x轴)。
根据需求曲线的图形,我们可以看出需求曲线的特点:
1.需求曲线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的曲线。
2.需求曲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商品的需求曲线在坐标图上是一条弯曲的线条。为了简化,可以把需求曲线假设为一条直线。)
3.需求曲线具有连续性。
(三)从个人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可分为个人需求曲线、市场需求曲线和企业需求曲线。个人需求曲线表示单个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市场需求曲线表示市场上全体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在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上,市场需求曲线可由行业内各个消费者的个人需求曲线横向相加求得,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是某一特定时期所有个人需求的总和。市场需求曲线的斜率大于个人需求曲线的斜率。如果一个行业只有两个消费者,则这两种需求曲线的关系。
企业需求曲线表示某企业的全体顾客愿意向该企业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由于企业的商品如果涨价,消费者有可能立即把购买力转向其他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使需求量下降,因此,企业需求曲线的斜率一般小于市场需求曲线的斜率。
四、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如果影响某种物品需求量的非价格因素不变(此时需求曲线不动),当价格发生变动时,需求量也随之发生变动:价格上升,需求量就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就增加。例如,当物品的价格从P1下降到P2时,就引起了需求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即从a点移动到了b点,此时需求量由Q1增加到Q2,这种变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
如果某种物品本身的价格没有变,但影响消费者购买计划的其他因素(如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等)改变了,那么,这种变动就会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表现为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数量的变动,这种变动称为需求的变动。当收入与人口增加,替代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预期的未来价格上升,或者互补品价格下降时,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当收入与人口减少,替代品价格下降,该物品预期的未来价格下降,或者互补品价格上升时,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应该注意的是,如果该物品为低档物品,则收入变动对需求的影响与上述情况相反。例如,D是原来的需求曲线,假设消费者的收入增加了,那么,在价格水平为P1时,需求量就会由Q1增加到Q1″;价格水平为P2时,需求量就会由Q2增加到Q2″。连接这两个点即得到收入增加后的需求曲线D″。同样,可以得到收入减少后的需求曲线D′。
需求曲线上的一点表示在一个既定价格时的需求量。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表示需求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与价格的变动呈正相关关系,二者的运动方向相同。整个需求曲线表示需求,需求曲线的移动表示需求的变动,需求的变动与非价格因素的变动呈负相关关系,二者的运动方向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