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惊现“庞贝城”1900年3月,正在中国西部罗布泊地区进行科学探险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向世界宣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他在中国新疆的罗布泊沙漠找到了消失近两千年的楼兰古城!消失传出,世界一片哗然。
此后,大批探险家、地理学家纷纷前往中国罗布泊进行实地考察,希望能够破解楼兰消失之谜。
这些探险队包括了:1905年美国的亨廷顿探险队;1906年英国的斯坦因探险队;1908~1909年日本的大谷光瑞探险队;1910~1911日本的大谷光瑞、橘瑞超第二次探险队。
这些探险队在楼兰古城及罗布泊地区发掘出大量文物,其价值之大震惊世界,其数量之丰富难以数计。
除新石器时代的石斧、木器、陶器、铜器、玻璃制品、古钱币等等,文物品种极其繁多。
其中以晋代手抄《战国策》和汉锦最为珍贵。
这份手抄字纸,仅仅比蔡伦105年发明纸晚一二百年,比欧洲人最古的字纸要早六七百年。
制作年代在1~2世纪的汉锦,色彩绚丽,相当精致。
还发现当年任西晋西域长史的李柏给焉耆王的信件,根据这件信件而发现了“海头”故城。
楼兰,这个曾经被中国人遗忘的城市引起了世界的密切关注,人们交口赞誉它是一个埋藏在“沙漠中的宝地”,是“东方的庞贝城”。
楼兰纸质文物中以晋代手抄《战国策》和汉锦最为珍贵这份手抄字纸,仅仅比蔡伦105年发明纸晚一二百年,比欧洲人最古的字纸要早六七百年。
楼兰在罗布泊西岸,坐标为东经89°55′22″,北纬40°29′55″,今属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
整个城市被扯碎成条条块块,属于典型的雅丹地貌。
全城面积108,240平方米。
城墙西、北两面均长327米,东、南各长3335米、329米,残存最长的一段城墙长605米,厚8米,残高35~4米。
城内分三个区。
东北为寺院区,以高耸的佛塔为主体,塔周有木构土筑的寺庙。
残塔高104米,呈八角形;塔基直径195米,下层板筑夯土,上层垒砌土块。
西南为官衙区,房屋坐北朝南,墙厚11米,最大的中厅有房三间,面积106平方米;墙以文木为架、红柳编网、外涂草泥而成。
西部和南部为住宅区,也是红柳编的苇墙,最大宅院可达350平方米,最小不过23千方米。
城中有一条古水道,自西北向东南穿城而过。
故城东4公里有一座较小的佛塔,残高628米,遗有彩色佛教壁画残片和佛像残骸。
故城西北56公里有一座烽火台,残高102米,基宽187米,内可住人。
城东北有多处墓葬群,在这里人们发现了大量的随葬品,有铜镜、汉钱、织锦、漆器、玉器、木碗、陶罐、耳饰等,皆为前汉、魏晋时代遗物。
中国科学家到楼兰考察,开始于1927年。
当年随中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来楼兰的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和地理学家陈宗器,曾先后数次到达罗布泊北岸考察,发掘遗址,出土了70多枚写有明确的西汉纪年的汉文木简,发掘了汉代烽燧遗址,还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铜器、铁器、漆器、木器和骨、石、陶器,以及丝、麻织品残片。
此后50年很少有人再进入罗布泊地区和楼兰古城考察过。
1979年6月,时任中国新疆考古所所长的穆舜英借中央电视台拍“古丝绸之路”电视片之机,作出联合组成大型探险考察队去罗布泊地区考察古丝绸之路和探寻古楼兰城的决定。
1980年4月她骑着骆驼,历尽艰辛,对古楼兰遗址进行考古。
在楼兰半个多月的发掘考古,发现了“楼兰美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古楼兰王国遗址的女性。
另一位中国考古专家王炳华先生曾5次进入楼兰考察,获得丰硕成果。
在西方探险家进入罗布泊之前,楼兰只是中国史书上的一个来无踪去无影的神秘符号。
它处于罗布泊的西岸,孔雀河的下游,四周被参天的胡杨所覆盖。
2000多年前它创造的辉煌和遭遇的苦难在现在看来只是稍纵即逝的梦。
1980年6月17日,56岁的中科院新疆分院副院长、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当天留下一张“我向东去找水井”的字条,冒着摄氏56度的高温独自一人外出,便神秘失踪,再也没有回来。
16年后的同一天,上海籍旅行家余纯顺在完成了他的58项探险计划后,也倒在了这块干涸的土地上。
中国的楼兰探险热潮,再次轰动了国际。
响应最积极的是日本。
上世纪70年代末,日本NHK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电视片《丝绸之路》,再次获得了魏晋时期的汉文木简、文书(包括少量的怯卢文)及大量的古钱、毛织物、丝织品、皮革制品、漆器等珍贵文物。
日本人将1988年称作“楼兰年”,发起了以楼兰探察为中心内容的纪念活动,楼兰的研究进入了世界。
奇人:斯文·赫定斯文·赫定1865年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一个有着皇族背景的家庭,19岁时中学毕业后曾有机会来到俄国巴库任家庭教师,游历了波斯和古巴比伦城,1886年回国后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学习地质地理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后又到柏林大学,师从著名的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1890年他参加瑞典王廷的波斯使团再次来到东方,受到土耳其国王和波斯王的接见,同年,在瑞典国王的支持下进入中国新疆喀什噶尔,然后进入中亚名城喀什,正式开始了他富有传奇的亚洲之旅。
那时正是19世纪地理大发现的热浪吞没的时代。
中世纪以来,瑞典就是个盛产探险家的国家,哥伦布、麦哲伦等一批探险家的扬帆远航,征服了世界上未知的空白点,也呼唤着像斯文·赫定这样具有探险潜质的探险家。
1893年,他组织了中亚探险队,从斯德哥尔摩出发,经俄国中亚铁路,从塔什干进入帕米尔到达喀什噶尔,对帕米尔海拔7540米的慕士塔格峰进行了冰川考察。
两年后,他又组成中亚探险队重新回到喀什噶尔,进入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由于严重缺水,险些藏身沙海。
1896年,他稍作修整后,又组织了第三次探险队从和阗出发,沿着白玉河北上进入沙漠,发现了古于阗国的一个遗址后终于走出沙漠,但对罗布泊的考察没有实质进展。
少年时的赫定就具有冒险的潜质,英雄史诗般的探险活动是从最初对神秘东方的向往开始的。
1899的7月是他第四次的亚洲腹地探险旅行,也是获益最多最富传奇意义的一次探险。
这一次他几乎直扑罗布泊而来,在喀什噶尔和罗布泊,他呆了整整两年的时间。
1900年3月,他带着哥萨克军士切尔诺夫、罗布驼夫奥尔得克以及向导阿布都热依木等从孔雀河继续向沙漠深处走去。
他们这次旅行的任务就是测绘1500年前干涸的古河床图。
这河床是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所发现的,但当时他仅指出了它的位置而已。
3月27日,斯文·赫定带着随从向南前进时,陷进了沟壑里。
这里没有任何生物的痕迹,死树林和灰色多孔的树于散发着凄凉的气息,风暴夹着沙石向他们飞来,前进的道路异常艰难。
为了探路,切尔诺夫和奥尔得克去寻找西南和东南方面的骆驼最可行的路途。
这时,他们在一个小土山顶发现三处寺庙小屋的遗迹。
斯文·赫定来到他们身边,测量了他们发现的三座房屋。
这些房子在小山上约有八九尺高,可考证他们原来是在平地上的;风力将四周的土蚀去,这些房屋便保护着它们底下的泥土。
他们还在那里发现了几枚中国铜钱、几把铁斧、几个木头的雕刻。
再往东南,他们发现了一座泥土的塔。
在这塔顶上他们又辨识了三座别的塔。
第二天他们继续向南走了约12里后,发现长着几棵杨树的低凹地。
当时由于向导阿布都热依木决心离队北返,驼队踏上决定性的路程时,赫定只剩下3个助手:切尔诺夫、奥尔得克和一个罗布人法拉苏;驼队仅有4峰饥渴的骆驼、一匹瘦马、两只而跛行的狗。
走了20公里之后,他们竟在一片洼地意外见到了几丛活着的红柳!赫定决定在此宿营,因为这里的地下水水位不会太深,而他们实在需要挖口井了,此地离喀拉库顺湖至少还有三四天的路,人可以坚持,可驼马驹不饮水要出问题。
当他们选好挖井地点,才发现惟一的一柄铁锨不见了。
奥尔得克记得,是他把铁锨遗忘在寺院遗址的破房子里。
铁锨是丢不得的。
奥尔得克和那匹马痛饮一番仅剩的水,便连夜返回。
两小时后,一场猛烈的东风不期而至,赫定很为奥尔得克担心。
因为那把铁锹对他们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
赫定希望奥尔得克能在迷路前返回,但直到第二天早晨也不见他的踪影。
驼队只得逆风南行。
如果挖不成井,他们必须尽快赶赴南方的淡水湖泊喀拉库顺,一刻也不能耽误。
被大风沙折磨了一整天的赫定和同伴来到了一处有干柴可避风的地方。
大家正紧张忙碌地扎营,却突然发现一手牵马、一手拿着那个要命的铁锨的奥尔得克就站在面前,便全放下了手中的工作,拥了过来。
奥尔得克告诉大家,原来他在狂风中迷了路,但是一座泥塔指引着他。
他在那塔不远的地方,发现了几处房屋的残迹。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不但找到了铁锨和帐篷,还发现一块半隐在沙土中的木板、古钱和雕刻品。
当奥尔得克带着他的收获回来时,赫定的激动心精简直无以言说。
赫定听奥尔得克说,那里还有很多东西。
于是他决定明年还得回到沙漠中来。
1901年元旦,斯文·赫定绕过安南现山脉,向荒凉的戈壁走去。
那绵亘不断的沙山,风化剥蚀的花岗岩山岭从他们的脚下或身边退去。
3月3日,斯文·赫定在一个泥塔底下搭起了帐篷,将冰藏在一个阴凉的地方,然后派一个人带着所有的骆驼回到泉源,一个礼拜后再驮着冰回来。
赫定和伙伴沙都尔就是在这里看到一个佛教庙宇的遗迹,原来这里就是奥尔得克当初丢失铁锨的地方。
令赫定惊奇的是,他们还在这里掘出一尊35尺高直立着的佛像,刻着古怪文字的小木板。
他们将那庙宇的每一所房屋都掘开,最后只剩下一间上盖的房屋。
他们在那屋里找着几张有中国文字的纸、有文字的小木板。
除此以外,他们还发现一些破衣、鱼骨、印有花纹的毛毡等。
他相信这毛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
接着赫定考查—座泥塔,但它却是实心的。
赫定只在它的旁边找到两管中国毛笔;两个瓦罐和无数的小钱。
——这就是当年繁盛一时的楼兰古城。
楼兰古城是丝绸之路上繁盛一时的古楼兰国,是目前被发现的最重要的历史遗迹,它对研究新疆以至中亚的古代史、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相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斯文·赫定回家以后将所有的文件和别的占物都交给威斯巴登地方的卡尔·希姆来先生。
是希姆来第一个向世界宣布那城名叫楼兰,在3世纪盛极一时。
希姆来死了以后,所有的材料都转交给莱比锡地方的中亚文字研究家康拉德(中文名叫孔好占)教授。
于是有了文件的德文版。
后来他又出版了一本书《斯文·赫定在楼兰所得的中国文书与其他发现》。
该书认定所有纸片中最古的是后汉时(公元前25年~前220年)的历史残片。
中国人在公元前105年发明造纸。
那片文字记录的年间是纪元前220~前200年,因此是现今所有最古的纸张,也是最古的纸上的文字;比欧洲人最初所记的文字至少还早700年。
别的纸上或木板上的文字约在纪元前270年所记,其中不少是有年月的,所以他们可以知道它们写的日子。
从这些文件中可以知道中国政府关于行政、商务、生产、农业、军队组织、政务、档案的事情以及1650年前楼兰城生活的状况。
写在纸上的信札是折叠后夹在两块木板中间,再用绳子捆着的,上面写着某某所封。
他们找到两支毛笔,因此可以认定在2世纪时中国已经使用笔了。
赫定在楼兰还挖掘出许多魏晋两朝间通用的钱币。
此外还有战箭、火箭、鱼网上所用的铅和石锤、贝钱、耳坠、颈链,一块有赫尔美斯像的宝石、叙刊亚或罗马来的玻璃杯、铜匙、铜毛钳、铜发针、一条铁链、水匙,还有各色做衣服用的绸子、床单、毛毡、麻线、鞋等等。
赫定可以从文件和掘出的物件中知晓楼兰有公家的仓库,而且城中有一家客店;一所医院;一个驿站;一座庙宇;偏僻的房屋和茅舍。
从当时输入的物品尤其是中国丝晶在本地大量消费,足以证明当时的人口之繁盛……康拉德教授认为,楼兰城中社会的组织和极精密合适的管理方法是3世纪以前经过许多世纪的进化发展的结果。
楼兰的文作还昭示那时城中和四周曾处于动荡之中,发生过不少重大讨伐事件。
随着当时中国国权的渐渐衰败,楼兰城四周的情势愈来愈紧急。
中国在内忧外患之中遭夷狄蹂躏,蒙受耻辱的历史有几百年之久。
可考证,楼兰城在第四世纪初年失守,这是中国衰败的表征。
康拉德说他们可以把这小小的废址当作对外通商的不幸结局的纪念。
斯文·赫定对楼兰古城的重大发现,最终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探险家的世界性声望,对近百年的丝绸之路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33年,斯文·赫定最后一次来到中国,受命于中国“铁道部顾问”并担任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查勘队队长,完成了穿越古老丝绸之路进行科学考察的工作,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1952年11月,毕生献身于科探事业的时代英雄斯文·赫定在斯得哥尔摩的寓所与世长辞,享年87岁。
他以超乎想像的耐心,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勇敢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以远见卓识及异乎寻常的想像力,使他成为世界探险史上的一个奇人,也使他成为中国重振丝绸雄风的首倡者之一。
他作为中国西部最后一位古典探险家、第一个现代探险家,永远值得人们尊敬。
忍辱负重300年楼兰建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当时广大的西域地区特别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各绿洲上出现了许多小王国,楼兰就是其中之一。
楼兰之名最早见于汉朝,《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记载了有关楼兰的点点滴滴。
史料表明,楼兰王国在公元3世纪的汉初为月氏王廷所控制,到公元前2世纪时月氏王被匈奴打败后西迁,楼兰又为匈奴王廷所控制。
古代月氏部是中国历史上一支非常古老的部族,他们活动在甘肃西部的敦煌、祁连地区一带。
汉时期,月氏部强盛了起来,其统治已占据了今甘肃西部大片地区,势力范围则已达到了中国北方草原和广大的西域地区,不仅楼兰等国为它所统治,就是当时的匈奴也曾在其统治之下。
匈奴世居草原,逐水草而迁徒,精于骑射,是一支能够迅速移动于几个纬度之间的劲旅,在古代东方及古代欧洲的历史发展上都有过重要的影响。
头曼统治时,匈奴虽然已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军事势力,但由于旧的所有制关系还没有完全消失,而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又很不完善,加上“东胡强而月氏盛”,中原地区又处于强大的秦王朝统治之下,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匈奴势力一直被局限在阴山至河套以北一带。
冒顿继位后,匈奴迅速走向鼎盛。
大约在汉文帝前元三年~前元四年(公元前177~前176)间,冒顿单于派右贤王率领骑兵攻打月氏,占据了月氏的全部领地,其子还把月氏王杀了,把月氏王的头盖骨做成了饮酒器具,月氏部与匈奴部结下宿怨。
月氏部在匈奴的打击下,迁移到伊犁河流域,后来又在古代乌孙部的逼迫下,西迁至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地区(今阿富汗境内)。
当时月氏部有五翎侯部,其中的贵霜翎侯部强盛了起来,统一了月氏全部,在中亚地区建立了著名的贵霜王朝,成为中亚地区一个大国。
月氏西迁后,匈奴势力进入了古代西域地区。
而楼兰国在摆脱了月氏统治后,又成了匈奴的附属,楼兰王向匈奴王廷称臣,定期向匈奴交纳赋税。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为了驱逐匈奴,一方面便派使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王夹击匈奴,另一方面他又采取军事手段,直接出兵攻打匈奴,逼迫匈奴退出河西地区,汉朝在河西地区建立了张掖、武威、酒泉、敦煌四郡,并在敦煌设立了玉门关和阳关,形成了西域地区汉匈直接对峙的局面。
公元前126年张骞从西域返回长安后,他向汉王朝报告他在西域各国的所见所闻,其中介绍了楼兰的情况,称:“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就是指今天的罗布泊。
这说明楼兰在当时已经建立了城市。
自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就开辟了一条自都城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西方的道路。
大批商贾和使者通过此道来往于东西方。
而楼兰国正处西域地区最东边,又靠近汉朝的关隘,凡是东西往来的使者、商队在经过西域地区时必然都要进入楼兰国境内,加之罗布泊地区干旱缺水,途中又有白龙堆险道,过境者大都会在楼兰借歇。
楼兰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给国内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但随之负担也加重了,各种麻烦也增多,最后导致了楼兰与汉朝和匈奴的矛盾激化。
楼兰的负担是既要各旅途商队的物质供应,又要保护各个商队的安全,而在楼兰和姑师境内抢劫商队的事件时有发生。
恶性抢劫事件增多后,汉朝和匈奴都对楼兰心存不满。
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决心要用武力去保护这条通道,就派大将赵破奴率领数万士兵去攻打姑师,同时又命令汉朝使节王恢率领骑兵攻打楼兰。
王恢打进楼兰城,抓捕了楼兰王,楼兰王当即表示降服汉王朝。
匈奴王廷知道了甚是不满,也发兵攻打楼兰,楼兰王无法抵抗,也对匈奴也表示臣服,并分别给汉朝和匈奴王廷各送一子当人质。
而此后发生的一切致使楼兰国亡。
张骞从西域回汉后给汉武帝带来了一则有意思的新闻,称他在大宛见到一种不可思议的宝马,叫“汗血马”。
此马为牡马与牝马所生,汗如鲜血,在战场上飞奔如风,为天下罕见。
从前汉武帝的骑兵乘的是蒙古草原小马,尽管也算剽悍勇猛,但却不及汗血马,因此汉武帝非常想得到大宛的良马,以便迅速打败匈奴。
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派壮士车令带了金子千两及一匹金马去大宛求马,不料被大宛王一口拒绝。
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为此大怒,遂决定派军远征大宛。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第一次出兵不利,又于公元前102年第二次派兵。
汉军一直打到了大宛国,在围攻其国内贵山城时,大宛国内的贵族以抓绑了大宛王并送汉军汗血马3000余匹为条件,求汉军退兵。
汉军杀了大宛王后回师长安。
在李广利二次攻打大宛时,匈奴曾企图在途中阻击汉军,但又怯于自己势单力薄,于是派骑兵到楼兰,命令楼兰王拦截汉军的后队。
此事被当时驻扎在玉门关的汉军任文知道,回报给了汉王廷,汉王廷当即下令任文抓捕楼兰王,楼兰王一副无奈之态,对汉王廷说:“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人人居汉地。”汉武帝听后,认为楼兰王说的是实话,就放楼兰王回国,但提出要楼兰王及时向汉朝通报匈奴的动向。
汉征和元年楼兰老王死了,新王当政,汉朝仍要求新王送一子到汉王廷当人质,楼兰王应允。
新王死后,匈奴先得到消息,就派在匈奴的楼兰国质子马上返回楼兰接王位,楼兰新王因年轻时在匈奴王廷生活,明显地倾向于匈奴,对汉朝入朝之请置之不理。
在他任王期间,先后发生了几起杀害汉大臣的事件,并还数次抢劫杀害安息使臣和大宛国的使臣等,汉王廷对此极为不满。
汉武帝去世后,汉昭帝即位。
汉昭帝派了骏马监傅介子在去大宛的途中,路过楼兰、龟兹时,向他们提出质问。
傅介子到达楼兰后,即责问楼兰王,楼兰王表示以后不再发生此事,并讨好地告知傅介子说匈奴使者已到龟兹国去了。
傅到龟兹国后,得知匈奴使者已去了乌孙,傅介子就决定先去大宛国。
当他从大宛国回去时,在龟兹国得知匈奴使者也已从乌孙回到了龟兹,傅介子当即决定率领其随从、士兵包围了匈奴使者,并杀死了他们。
傅介子回到长安后,汉王朝封他为平乐监。
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傅介子向大将军霍光建议:楼兰、龟兹都是小国,但他们对汉朝的态度数次反复无常,应当给予惩罚,并表示自己愿意亲自去解决。
大将军霍光建议他先去解决楼兰。
于是傅介子带了随从士兵和许多金银财物,来到楼兰,要求见楼兰王。
可楼兰王始终不露面。
傅介子称自己带了许多礼物本来是要送给楼兰王的,如楼兰王一直不见我,我只好离开楼兰国到别处去了。
贪婪的楼兰王听到消息后立即在王宫设宴宴请傅介子一行。
就是在这场宴会结束之际,一把锋利的钢刀从背后刺入楼兰王的胸部,楼兰王当即死去。
傅介子在楼兰王宫当众宣布是楼兰王辜负了汉王朝,汉天子派我来诛杀他,并称王死后就由王弟尉屠耆为新王,楼兰国更名为鄯善国。
在漩涡中挣扎了300年的西域小国楼兰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楼兰国改国名为鄯善国后,一直到魏晋时期都保持了相对的平静,没有大风大浪。
和平的环境使鄯善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势力范围也得到了扩大,统治范围已延伸到且末国、小宛国和精绝国。
到公元前2世纪,鄯善境内出现了一批城市、佛寺、屯田中心,畜牧业、农业和酿酒业迅猛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辟,更使鄯善国的交通运输和商业发达兴旺,尤其是丝绸贸易。
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洲并连结非洲、欧洲的陆上商路之总称。
此道西汉时开拓,隋唐达到鼎盛,此后各代仍持续发展,元代以后渐衰。
中国是最早养蚕和缫丝的国家。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西汉张骞就沟通了这条古道。
公元73年,中国又派班超率36人出使西域,后又派他的副使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和波斯湾(阿拉伯湾),为丝路的畅通作出重大贡献。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在其《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中国与河中地区(指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地带)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称作“SeidenstRassen”(丝绸路)。
丝绸之路以洛阳和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穿过白龙堆,就进入了楼兰地区。
从楼兰西北行,经过焉耆、龟兹、疏勒(今喀什噶尔)等西域古国,可达帕米尔以西的大夏(今阿富汗),史称“丝路北道!”从楼兰西南行,经过且末、精绝、于阗、莎车、蒲犁(今塔什库尔干)等西域古国,也可达帕米尔高原,史称“丝路南道”。
丝绸之路从大夏继续向西延伸,中途经过叙利亚北部沙漠绿洲帕尔米拉,最后抵达亚平宁半岛的罗马城(今意大利罗马)。
中国的丝绸、漆器、瓷器、造纸法、印刷术、火药及冶铁、水利灌溉技术等都由此路传向西亚及欧洲;而西方的植物新品种、毛皮、珍禽异兽及音乐舞蹈、天文历法、宗教等,也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
所以楼兰在当时国际贸易上的地位相当于重要,不仅西汉史家司马迁提到过楼兰,而且古罗马文学家马林诺斯也对楼兰有所记述。
东汉建都雒阳(今洛阳东),雒阳逐渐取代长安(今西安)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
在雒阳的东方,青州、兖州地区适宜种植桑麻,民间丝绸手工业得到普遍发展,官府也拥有规模巨大的丝绸手工业。
这些民间或官府生产、输往西方的高级丝绸,由中原商贾或西方商人来到雒阳采购外运。
因此东汉的丝织业比西汉进步,以雒阳为起点的东汉丝路交通较前更加繁荣。
1901年,斯文·赫定在楼兰遗址发现了几块丝绸碎片,可能这是在中国古丝路上发现的最早的丝绸了。
1906年探险家奥里尔·斯坦因在楼兰又发现相当数量的丝绸遗物,从而引起世界对古丝绸之路的研究和发掘。
斯坦因是英籍匈牙利人,曾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和剑桥大学,专攻东方语言学和考古学。
1887年至印度工作,在旁遮普担任学监,并任拉合尔东方学院院长。
在此期间,他曾在当地做过大量考古调查和研究工作。
1898年,他向印度政府呈交了一份去西域考古探险的建议书。
在印度和英国政府的批准及支持下,斯坦因开始了他在西域长达15年之久的考古探险活动。
斯坦因曾四次到达楼兰,他所考察的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的西北岸,约在东经89°55′22″,北纬40°29′55″。
他最早提出河流流量减少,土地沙漠化,从而导致楼兰古城废弃的“自然环境变化学说”。
1906年12月17日,斯坦因第二次到达楼兰。
他首先进一步调查发掘了LA遗址,随后以LA遗址为中心,在相当广泛的区域内进行了系统考察,相继发现该城址周围的十几座城址、寺院、住宅和房基地,编号LB至LM、LQ、LR3。
在其中6座遗址和1处墓地中,斯坦因发现了一些汉代的木简和古钱,还有同尼雅一样的怯卢文木板,一张色彩鲜艳的毛毯残片,一卷黄绢等物品。
家具与雕刻用的木料甚多,同尼雅遗址一样,这些物品的艺术风格深受印度与希腊文化的影响。
在楼兰古墓中,斯坦因发现了许多织品残片,有中国传统风格的,也有古希腊罗马风格的。
从出土的怯卢文木简中,可以具体看到古楼兰一鄯善国在古丝路上所负担的接待过往商旅、丝绸运输和贸易的情况。
因为通往楼兰的丝路情况相当槽糕,不但有复杂的雅丹地貌,还有广袤盐漠,风沙漫天,匪徒出没。
这是20世纪后期才在楼兰遗址上发掘出的贵霜王朝钱币。
尽管它已面目全非,但印证了汉晋时期楼兰商贸的发达水平。
《残集》木简中记载:由于来往东西方的使者、商旅经过长途跋涉后大多在楼兰歇息,楼兰承担了楼兰城到古于阗国的交界处这段线路上的迎送任务,包括提供向导、骆驼、水和粮食,有时也提供护卫者。
木简中显示,在楼兰担任向导的人都是世袭的。
由于干这种工作的人地位十分低下,像奴役一般,不但要出人工还要自带干粮和牲口,所以没什么人愿意干,有的中途即逃之天夭。
从丝路上运来的内地丝绸,主要是由内地商人驮运来此作交易的。
内地的丝绸深受楼兰人的喜爱。
楼兰人通常把丝绸当作贵重的礼物送给亲戚朋友。
从古楼兰及附近的墓葬中发掘出的干尸中可以看到楼兰人所穿衣服大多为锦绸和刺绣,有的锦面上还织有“万世如意”“长寿光明”等字样。
这些出土的织锦,色泽调和,花纹的组合极富特色,以吉祥行云攀枝卷叶纹或云山波纹和祥禽瑞兽纹为基本格调。
这些丝织品的出土证实了当年丝绸在楼兰所受到的欢迎,也证明了当年丝绸之路给楼兰带来的空前繁盛。
所以《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都说,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国。”有人口14000余人,士兵近3000人。
灿烂的古楼兰文明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东西方的商业往来与日俱增,给楼兰经济带来空前的繁荣。
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楼兰宗教及文学艺术等的发展,创造了灿烂的楼兰文明。
和当时西域的其他国家一样,楼兰也是一座佛教之都。
考古专家对楼兰古城进行发掘时,发现城东集中了一个个的佛教遗迹,不但有很多座佛塔,还有大型的佛寺殿堂建筑。
虽然这些遗迹大都残存不全,甚至面目全非,但可看出当时佛教在楼兰的盛行。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
通过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楼兰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道,作为西出阳关的第一站,在世界文明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元4世纪末,法显在西行途中访问了楼兰一鄯善国。
他在游记中说:“其国王奉法。
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
诸国俗人及沙门尽行天竺法,但有精粗。
从此西行,所经诸国类如是……”从法显对楼兰一鄯善佛教的介绍可知,楼兰人信奉古老的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法藏部首先兴起于印度西北犍陀罗,所以用犍陀罗语为经堂用语。
公元2世纪,法藏部南传大夏,同时又沿丝绸之路南道向东方发展,公元2~3世纪成为塔里木盆地南缘于阗国的国教。
佛教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传入于阗之际同时传入楼兰的。
法藏部在于阗的统治地位被大乘佛教取代之后,楼兰显然成了塔里木盆地法藏部佛学的一个新的传播中心。
法显证实,其时鄯善国的法藏部僧团发展到4000多僧人,而鄯善王是这个僧团的最高宗教领袖。
此后,考古发现和中亚佛典的进一步解读为研究法藏部史积累了大批新资料。
其中,不但有记录法藏部行踪的贵霜犍陀罗语碑铭,而且有公元2~3世纪用犍陀罗语写的法藏部佛典残卷,以及公元6~7世纪用佛教混合梵语写的法藏部佛典残卷。
德国梵学家瓦尔特施密特认为,《长阿含经》的汉译本很可能从犍陀罗语法藏部传本译出。
后来受到佛典梵文化浪潮的影响,公元4世纪法藏部开始改用基于犍陀罗语的混合梵语传教。
所以法显说鄯善国的“出家人皆习天竺书、天竺语”。
公元3世纪以后,小乘佛教法藏部在于阗的统治地位被紧随其后传入塔里木盆地的大乘佛教所取代,而塔里木盆地西部的疏勒、北部的龟兹和焉耆则是小乘佛教法藏部的天下。
所以,塔里木盆地东部的鄯善王国成了法藏部的栖身之地。
上世纪60年代末,德国梵学家瓦尔特施密特从勒·柯克吐鲁番收集品中意外发现两件混合梵语写的法藏部佛经残片,一件是《解脱戒本》残片,一件是《大般涅磐经》残片。
据他研究,这两件混合梵语佛教文献混合的俗语成份是印度西北俗语,也就是犍陀罗俗语,所用文字是塔里木和吐鲁番盆地流行的婆罗谜文。
因此,它们不是印度传本,而是在吐鲁番当地写成的,很可能是原来以楼兰为中心的法藏部僧团流亡吐鲁番时留下的遣物。
在楼兰—鄯善国内,佛教僧侣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当时的佛教徒已经制定了僧界的规章。
比如百姓之子从小须送到佛寺中去当沙弥;僧人有占有土地、借贷粮食和征收赋税等特杈,如沙弥对长老不敬或不参加僧人活动,则会受到严厉惩罚等等。
佛教传入楼兰后,由于受到当地文化传统的影响,形成了当地独特的佛教建筑风格。
考古工作者在楼兰境内发现的塔,外形大部分与印度的“堵波”相似,一个土的圆柱,但其建筑已变化成为塔寺结合。
在佛塔之外,有的围绕着佛塔修建有围廊,在围廊外还有方形的围墙,形成了一个小佛寺。
这实际上结合了中原的建筑风格。
其实,作为丝绸之路的要道,楼兰所受到的文化影响远不止于佛教。
在东西文化的交合处,它在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创造了独特的楼兰文明。
犍陀罗的位置大概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是小乘佛教的兴源地,但它在艺术上却接受了希腊和印度风格。
这件木雕构件是斯文·赫定在楼兰遗址中发现的,它印证了搂兰在宗教和艺术上已与外界形成了广泛的交流。
楼兰佛教绘画艺术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楼兰城附近的米兰佛寺的护墙板上有一幅“有翼天使”壁画,画面上是一幅年轻的僧人头像,头顶上只留有一小撮头发,身穿一圆领的套袍,在其双肩后面各有一扇翅膀。
这明显受到希腊神话的影响。
楼兰人的音乐天才久负盛名,《隋书·音乐志》记西域龟兹乐说:“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儿;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盐。”看来,著名的龟兹乐吸收了鄯善和疏勒等国音乐。
斯坦因就曾在米兰佛寺遗址中发现了绘有一位演奏琵琶的楼兰女琴师的壁画。
琵琶是西域著名古乐器,一种梨形的小型乐器,在楼兰很普及,东汉年间慢慢传入了中原。
在新疆且末县魏晋墓地发掘出的乐器竖箜篌,年代约在公元4~5世纪,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箜篌实物标本。
箜篌最早出现于古代埃及,称作Harp(哈卜),始于公元前3000~前2000年间:公元前2000年传入亚述,被亚述人称作Cank,汉语“箜篌”似与这个亚述语词有关。
这种古老的乐器后来经亚述人传入波斯,又从波斯传入中亚和印度。
西汉武帝年间,箜篌从西域传入中原。
《隋书·音乐志》说箜篌为西亚胡乐。
1989年,甘肃酒泉市西沟唐代墓地发掘出一块印有演奏箜篌的图像。
德国考察队的勒·柯克在新疆库车克孜尔干佛洞还发现过一件演奏箜篌的木雕像。
早在公元前2000年,楼兰人已开始从事木雕手工艺,孔雀河古墓沟墓地就发掘出土了许多木雕人像,孔雀河支流小河流域古墓中也发现一批木雕人像。
楼兰人在接受外来文化时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
在中亚犍陀罗和大夏,石板浮雕被普遍用来装饰寺院墙壁和佛塔,但在楼兰、米兰及尼雅等地佛教寺院中,这种石板浮雕被木雕取代。
楼兰尼雅建筑构件上精美的木雕和雕花家具堪称楼兰艺术的代表作。
另外,古楼兰人在城市形制和天文学上所赋予的智慧也为世人所瞩目。
正如德国中亚文化研究专家康拉德所言:“楼兰是一种叙事的诗,是用世界历史的重大、狂暴、黑暗的背景描写的世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