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城失落之谜(求知探索)
1549700000012

第12章 统万:惟一遗存的匈奴都城

千年古城浮出沙海毛乌素沙漠位于中国陕西和内蒙古的交界地区,其流沙绵延两万里,为中国五大沙漠之一。

在毛乌素沙漠的深处,31米高的“角楼”突兀而出,远远望去就像一根卓然挺立的桅杆。

在它四周散布着残存的城墙轮廓。

——这就是湮埋地下干余年的匈奴故城统万城遗址。

统万城建成于5世纪初,那是史称“西晋十六国大乱”的时代,群雄割据,黄河以北各少数民族贵族集团拥兵为王,“铁弗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在朔方建立大夏政权,自称大夏天王。

“铁弗”的意思是指匈奴父、鲜卑母的后裔,也就是匈奴与鲜卑两民族的融合体。

晋武帝司马炎是西青建立者,司马昭长子,265~290年在位。

建晋初期,他以曹魏亡国之鉴而大封同姓诸侯王,最终招致皇族纷争,史称“八王之乱”。

经过西晋短暂的统一后,中国又陷入纷乱的动荡中。

西晋十六国就是这个时候形成的。

赫连勃勃先世原与“汉”刘渊为近支。

汉主刘聪在位时,其曾祖铁弗刘虎曾受册封为楼烦公。

后刘虎死,祖父务桓继立,务桓为保存实力,曾相继依附于代王什翼犍、后赵石虎。

356年(东晋永和十二年),务桓死,叔祖阏陋头代立,部落多叛归悉勿祁。

359年,悉勿祁死,父卫辰嗣立。

卫辰为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一面遣子向代王朝献,一面又潜通前秦苻坚,受其册封,请入塞寄田(借地耕种),势力日张。

统万城开始被沙漠覆盖是在宋太宗时,但沙漠也赶不上宋太宗的一纸命令。

相传,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因西夏军队常以此城为依托侵扰北宋,宋太宗便下令毁掉统万城,并将城内居民迁走。

唐咸通年间许棠在诗作《夏州道中》说:“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

公元365年(东晋兴宁三年),卫辰联合贰城(今陕西省黄陵县西北)匈奴右贤王曹毅,出兵两万人进攻秦杏城,为苻坚击败,曹毅投降,卫辰束手就擒。

苻坚经略中原,正需匈奴力量以供驱使,于是委任曹毅为毂力雁门公,卫辰为夏阳公,仍使其各统所部。

什翼犍不满卫辰投奔苻坚,便带兵讨伐,未果。

374年,什翼犍复遣兵往征,卫辰南奔,请援于苻坚,苻坚发幽、冀、并三州兵力分道击代。

什翼犍令匈奴部帅刘库仁领兵迎战。

库仁败,什翼犍率众逃奔阴山以北。

苻坚以其地分为东、西二部分,黄河以东一带归隶刘库仁,黄河以西一带归隶卫辰,各拜官爵。

383年,苻坚因淝水之战败归,政权分裂。

391年,卫辰在与北魏战斗中失败为部下所杀,子赫连勃勃奔走鲜卑,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势力。

407年,赫连勃勃领兵南掠,来到“临广泽而带清流”(《太平御览》)的水草肥美之地,就地筑城,动用十万军之众,历时六年之久,于公元413年(东晋义熙九年)将城筑成,取名“统万”,意为“君临天下,一统万邦”。

建立了大夏国的赫连勃勃坐在王宫里,踌蹰满志,做着一统中原的美梦。

据史载,赫连勃勃生性凶残,脾气暴烈,并对土地有着极为强烈的欲望。

公元418年,东晋所属的长安城发生骚乱,赫连勃勃马上意识到一统长安的机会到来,便带领大军突破正因内讧而疲劳不堪的晋军防守,大举入城,见晋军格杀勿论,整个长安城血污遍地。

由于晋军被杀过多,赫连勃勃竟将人头垒成叫做髑髅台的坟堆,成为长安城一道血腥风景。

由此,赫连勃勃便又在长安称皇帝,但仍以统万为都,直到425年赫连勃勃死去。

赫连勃勃死后,其子赫连昌继位。

但两年后(427年),北魏太武帝取长安,夺统万,大夏国西风日下。

丧失都城和后方基地的大夏国苟延残喘,残部流窜甘肃,与北魏、西秦连年战争。

431年终被魏属国吐谷浑击灭于河西。

西夏从称王到覆灭,前后不过24年。

晋持盾武士。

大夏国灭亡后,统万的地位从此一落千丈。

统万被魏降格为不如一个县的“统万镇”,结束了显赫的国都历史。

但由于统万城的战略价值,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统万升为夏州(后为化政郡)治所。

但是到了隋唐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后,由于战争和乱垦滥伐,塞北草原便开始沙化。

唐诗中“眼见风来沙旋转,终年不省草生时”、“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描绘了当时统万城的萧瑟之景。

淝水之战后,前秦迅速衰落,各族首领纷纷率部脱离前奏的控制,鲜卑族慕容氏相继建立了后燕、西燕、南燕等,匈奴人赫连勃勃建夏,以统万为都。

西秦、后凉、北凉、南凉、西凉等国也先后在河西走廊一带建立。

北方的混乱长达四十余年。

五代十国到宋初,塞北是残酷的战场,杨家将即屯兵于此。

统万城已处于沙漠包围之中,虽属州郡之治,但已岌岌可危。

宋淳化五年(994年),朝廷以“深在沙漠”,常为少数民族“聚反中心”为名,将统万居民迁入塞内,捣毁城池。

统万遂成废墟。

宋太宗(公元976年即位)时,统万城开始被沙漠覆盖。

11世纪初,北方崛起的“西夏国”,占灵武(今宁夏境内)为都,为了与东方的辽、南方的宋相抗衡,重建统万城,驻以重兵。

但当统万城再次被废弃后便在沙漠中沉睡了一千多年,直到清代后期才被重新发现。

固若金汤的城池作为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政权的都城,统万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设的最完整、最雄伟、最坚固的都城,也是匈奴民族保存下来的惟一一座城墙轮廓、众多建筑保存完好的都城。

在建成后的5个多世纪里一直是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也是扼守“草原丝绸之路”的东西交通重镇之一。

在北魏始光四年(427年),北魏与大夏的统万之战中,这座沙漠中的孤城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完全可以用固若金汤来形容。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所建。

鲜卑拓跋部原居于今东北兴安岭一带,后渐南迁至蒙古草原,以“射猎为业”,靠游牧为生。

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其首领什翼犍称代王,建代国,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

什翼犍被苻坚所灭后,其孙拓跋于北魏登国元年(386年)继称代王,不久改国号为魏,制定典章,重建国家,史称北魏。

东晋始于元帝司马睿,终于恭帝司马德文。

刘裕将东晋灭亡之后,与北方的北魏对峙,形成南北朝的局面。

图为司马睿像。

拓跋死后,长子明元帝拓跋嗣继位,嗣死,其子拓跋焘即位,是为世祖太武帝,于时开始了统一北方的战争。

拓跋焘,是北魏一位杰出的君主。

他继位后,采取了多项措施,如整顿税制,分配土地给贫人,安置流民,引用大批汉人参政,旨在加强北魏的封建化进程,加强与中原地主的结合,稳定社会,发展经济。

这些政策的实施,又使北魏国势日盛,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北魏建国和发展时,正处于十六国的后半期。

拓跋焘即位并日益强盛,南方的东晋已为刘裕的刘宋王朝所取代,北方则还有西秦、夏、北燕、北凉等割据政权的并立与纷争,北魏的北边还有蠕蠕(又称柔然、芮芮)经常南下侵扰。

拓跋焘君临中原,即把平定北方提上议程,但关于先取何方,统治集团内部一直争论不休。

及始光三年(426年),西秦主遣使朝魏,请讨夏国。

北魏大臣们仍意见不同,有的主张先伐蠕蠕,有的主张先伐北燕,北方士族出身的崔浩则认为“赫连氏(夏王)土地不过千里,政刑残虐,人神所弃,宜先伐之”。

时拓跋焘举棋不定。

同年九月,拓跋焘闻夏主赫连勃勃已死,子赫连昌嗣位,内部不稳,遂决定先攻夏国。

拓跋焘进攻夏国的部署,是分兵两路。

一路攻长安,一路趋统万。

始光三年九月,拓跋焘命司空奚斤等人率四万余人袭浦坂(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目的是指向长安。

而10月,拓跋焘亲自率主力进攻统万。

11月,奚斤一路尚未至浦坂,夏守将赫连乙升即弃城西逃长安。

奚斤轻取浦坂后,进抵长安,夏长安守将赫连昌、弟赫连助兴即与乙升等弃长安西奔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

12月,奚斤占领长安。

而拓跋焘进攻统万,却因城池结构独特,易守难攻,再加驻守严密,竟久攻不克。

拓跋焘享有九五之尊,竟连小小统万城都攻而不克,不免气急败坏,于是只得率兵自统万城返回平城,休养生息,伺机再攻。

拓跋焘返回干城不久,就听说赫连昌遣平原公赫连定率二万兵力往攻长安,于是便下令伐木于阴山(今属内蒙古),大造攻具,再谋攻伐统万。

始光四年(427年)3月,拓跋焘命高凉王拓跋礼镇守长安,又命执金吾桓贷于君子津(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造桥。

4月,魏司空奚斤与赫连定相峙于长安;魏帝欲乘虚袭击统万。

拓跋焘先命司徒长孙翰等率3万骑兵为前驱,又令常山王拓跋素等率步兵3万作后继,南阳王伏真等率步兵3万运送攻具,另以将军贺多罗率精骑3000居前作候骑,充任前哨。

5月,魏帝留下龙骧将军陆俟督诸军以防柔然,自率军从平城出发,经君子津过黄河,至拔邻山(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境)筑城,留下辎重,以轻骑3万开道先行。

统万城固若金汤,前有久攻不克的教训,如今仅凭轻军前往,势必会重蹈覆辙,大败而归。

所以,魏帝的行动计划引起群臣质疑。

但魏帝却认为,正因为统万城固若金汤,所以强攻未必能赢,只有以计夺城。

他的计划是:“夏见我仅有轻骑,意必懈怠,我军示弱诱之出战,再以死力与之决战,定可胜。”6月,拓跋焘率轻兵来到统万城外,兵力分散埋伏于深谷,只以少数部众进抵城下诱战。

赫连昌得知魏兵已临城下,打算待赫连定从长安率兵来援,然后内外夹击,所以下令闭城坚守。

魏帝看统万城门紧闭,担心夏军不出战,便假佯退军,以示弱,另派5000骑兵掠扰西郊居民。

正在这时,魏有军士因犯罪而逃到大夏,对夏国说,魏军已没有备粮,后继的步兵也没有到,兵力弱不堪击。

赫连昌信以为真,大开城门,率步骑3万出击。

魏帝一看城门已开,便佯装收兵逃遁,以引出夏军出城,造成统万城内空虚。

统万城由宫城、内城和外廓城三部分组成,不但固若金汤而且格局极为讲究,体现了魏晋时代的建筑风格。

经过15个世纪的风雨洗礼,统万域的白色城垣和角楼残迹依旧轮廓毕现,护城河也隐约可见。

夏军分成两路追击,让拓跋焘颇为慌乱。

因为其时风雨交加,飞沙蔽天,魏军逆风而战,自然有些力不从心。

有人建议收兵避风,遭到大臣崔浩的反对。

崔浩建议骑兵兵分两路,夹击夏军。

此计果然成功,夏军大败,夏主赫连昌不及入城,逃奔上邦(今甘肃天水)。

被称为“固若金汤”的统万城终于被魏军以计谋轻取。

拓跋焘率军进城后,俘夏王、公、卿、将、校及后妃、宫人等以万数;又获马30余万匹、牛羊数千万头,府库珍宝、器物更是不计其数。

此时,与魏军相峙于长安的赫连定得报统万城已被攻破,放弃长安,也急忙逃奔上邦。

魏帝率军东还,以拓跋素为征南大将军,与桓贷、莫云留守统万。

统万历经辉煌和磨难,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见证。

可1600多年来,由于不断被荒沙围困,它深陷于毛乌素沙漠之中,几乎被完全淹没,也几乎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

人类建筑悬案统万城在当地也称作白城子,依地势而筑,西北高东南低,既防冬天的寒风,又顺势利用城北的河水为城内用水和城外护城河供水,构思十分精巧。

它之所以固若金汤也是因为城市这种特殊的结构。

这个不大的城市由宫城、内城和外廓城三部分组成。

城墙外围还有35座敌楼拱卫。

内城东西492米,南北527米,总面积26万平方米;城墙高10米,四角都有墩楼(最高30余米)。

外城更为高大,城基厚近30米,高约18米;南门叫朝宋,西门叫服凉,东门叫招魏,北门叫平朔,均设瓮城。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祖父、父亲均作过太守。

外祖父孟嘉曾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通已衰落。

陶渊明29岁,为谋出路,先作江州祭酒,又作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40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一年后分道杨镳。

有传说他辞官前曾到过统万城。

筑城的用料十分讲究,用土都经过蒸熟,再用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掺和在一起,筑成后以铁锥刺土检验质量。

内城王宫的宫墙也用熟蒸土夯成,坚可磨刀斧。

虽为土城,但具有石头一样坚硬的质地和抗毁力。

而宫内楼台馆舍相连,殿阁宏伟,雕梁画柱,极尽豪华,不亚于中原都城。

此外有的城墙之中设有存储粮秣、武器等库房,城墙四隅的角楼皆高于城垣,西南隅角楼更高达316米,这在世界筑城史上非常罕见。

当时参加筑城的人超过10万,但有数千人因施工过程玩忽职守而遭杀害。

按照工艺要求,凡铁锥刺城,入墙一寸者,即属夯筑不合格,凡刺不进去,即属有意包庇。

施工不力者和包庇者都得遭到酷刑或杀戮。

可以说,这座固若金汤的都城,是在一种极为残酷的威慑下建造起来的,城墙上涂满建筑者的鲜血。

经历了1500多年的风风雨雨的古城,当年固若金汤的一国都城,竟深深地陷进了沙漠之中,出现“黄沙渐远统万城”的局面,固然是此地的沙漠化导致的结果,但人们争论的分歧在于统万城是营建初就在沙漠中,还是后来陷人沙漠中的?它已成为一个悬案。

一种观点认为,统万城在营建之初,这里是一片水草丰美,景色宜人的好地方,根本没有流沙的影子。

《水经注》上说,统万城是在汉代奢延县的基础上改建的王莽时,这里还设过奢延县,也就是说,当年此地是常设县的所在。

一点观点认为统万城当初就是建筑在沙漠之中。

《水经注》的记载,奢延泽离奢延县不远,奢延县改筑为统万城,其西南是北魏的长泽县,长泽县正是从奢延泽而来,之所以叫长泽,是因为河流的出口被流沙堵塞形成长条形的湖泊。

而赫连勃勃对于此地的赞美,恐怕是沙漠地区的自然现象,而不是草原地区的自然环境。

以上两种说法,依据同一材料作出不同的解释,而且不无道理。

看来,要弄清统万城之谜不是件容易的事。

若干年来,中国的考古、地质和历史研究人员对统万1500多年的变迁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已取得成绩。

中国古都学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朱士光曾多次在统万遗址实地考察。

他认为,统万城的再发现不仅在中国民族史和考古史等方面具有巨大价值,在人地关系的生态学上也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特价值。

在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区,往往是游牧民族学习农耕文明中凿井、筑城等技术的关键地区,也是其向农耕文明过渡的地区。

朱士光从统万城的遗址上也看到了在中国北方驰骋了10个世纪又消失了15个世纪的匈奴民族的历史风尘。

这个在公元前4世纪至5世纪不可一世的强悍民族,一直是中原地区的最大威胁,但随着汉匈和亲和交往的频繁,匈奴人进入了长城内,矛盾逐渐得到了化解。

这个民族在南北朝以后的消失是个谜。

另一位对统万怀有浓厚兴趣的学者戴应新从统万城的废墟上也看到了匈奴的伟大与强悍,并且看到当年匈奴人与汉人的文化和贸易上的密切联系。

他说,由于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匈奴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皆落后于中原,必须依靠中原的贸易场所——“关市”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战争年代也不例外。

同时,匈奴也受到汉族文化的强烈影响,尤其是与汉族毗连的地区,汉族的绸缎和手工艺品逐渐成为一般匈奴族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而开始建筑城市,也是在和汉族打交道的过程中慢慢学会的,但其主要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仍依仗汉人。

统万城也是在汉族知识分子的直接帮助下建成的。

由于历史上基本无匈奴民族的详细文献资料,统万城的发现和挖掘将对掀开匈奴神秘面纱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