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我给庄子做专访
15500700000037

第37章 天人合一

【引子】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庄子·天地》元气萌动宇宙源起的太初一切只存在于“无”,而没有存在也就没有称谓;混一的状态就是宇宙的初始,不过混一之时,还远未形成个别的形体。万物从混一的状态中产生,这就叫做自得;未形成形体时禀受的阴阳之气已经有了区别,不过阴阳的交合却是如此吻合而无缝隙,这就叫做天命;阴气滞留阳气运动而后生成万物,万物生成生命的机理,这就叫做形体;形体守护精神,各有轨迹与法则,这就叫做本性。善于修身养性就会返归自得,自得的程度达到完美的境界就同于太初之时。同于太初之时心胸就会无比虚豁,心胸无比虚豁就能包容广大。混同合一之时说起话来就跟鸟鸣一样无心于是非和爱憎,说话跟鸟一样无别,则与天地融合而共存。混同合一是那么不露踪迹,好像蒙昧又好像是昏暗,这就叫深奥玄妙的大道,也就如同返回本真而一切归于自然。

【专访】

《齐物论》里有句话:“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意思是天地与我同时存在,万物与我化成一体,合而为一。我们中国人很喜欢讲“天人合一”,其实这个观点是庄子最先提出来的。他说的是“人与天一也”。由庄子的观点,后来,人们渐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其实,天人合一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养生观点。

《于丹《论语》心得》中说儒家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儒家曾经提出过天人相分、天人同类、天人共性、天人感应、天人合德、天人合一等各种学说,差异虽大,而指归则一,即如何达至天与人的和谐。其中,又以“天人合一”说最受推崇,影响最大,也最具有参考价值,堪称人类最为重要的生态智慧之一。儒家所推崇的“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种宇宙观或世界观,又是一种生态伦理,代表着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极力强调和追求的是天人的和谐相处。

所以,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由此可见,天人合一的观点无论是对于儒家还是对于道家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庄子倡导“天人合一”,说的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适者生存,适者有寿,适者精神。人们只有适应生存环境,才会有良好的心境去对待现实生活。一个人若能达到忘名、忘利、忘我的境界,就会做到心清神静,气定神闲,乐观豁达,积极向上。有了这样一个健康的心态,就会活得快乐,就会激发活力。

一个人只有有了平常心,才可以静下心来修身养性,才能滋养身心。

从古至今,有多少人为了争名夺利而互相倾轧,或许能逞快意于一时,可是转瞬之间,皆成粪土。是非成败转头空,不变的只有广袤的宇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时对自己说一声:“人之于宇宙,不过是一个过客而已。”这样一来,或许能让我们心灵的湖水清澈而平静。

身处如此逆境,苏东坡却旷达如旧,在赤壁的月夜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前赤壁赋》:“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把自己摆到宇宙之中,不过是一粒尘埃,又有什么要斤斤计较呢?有社会学家说人生的终极目的是毫无意义的,人的生物性就是饿了要吃,困了要睡,并且繁衍生息,到生命结束,留下的唯有一堆白骨而已。宋人诗里曾经写道:“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虽则稍显消极,但是有一定道理。

因此,对待生活,我们都应保持一颗平常心。人的一生或出将入相,或躬耕垄亩,其实有很大的偶然性。左思曾经在诗里说过:“郁郁涧底松,离离原上苗,以此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也就是说成败并非单单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有时决定因素是客观的、非人力可以改变的那些内在规律。古往今来的帝王,除了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等又有几个具有雄才大略之人?他们大多智力平平,甚至还有白痴,盖帝位乃传位所得之故。

大家所熟知的孔夫子,其一生先是开坛讲学,传道解惑,继而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到晚年编《诗》制《易》,夫子自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并且放言:“道之不行也,吾将浮桴于东海。”有人说他是倒行逆施,是搞复辟,其实孔夫子是最讲顺应时势的。他曾经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曲肱骨而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夫子称赞的安贫乐道,并不是不思进取,而是有一颗知足心。孔夫子对富贵的态度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不义富与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志。”就是说,富与贵当然人人喜欢,但是要顺应自然,并不是盲目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追求。孔夫子在不经意之间,开创了影响古今中外的儒家学派。

人的一生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但是即使事事如意又能怎样?也许是极度的无聊。况且一个人永远不会事事如意,贪婪支配着人永远追求他们没有的东西,而对于已经到手的也就不屑一顾了。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好像在追求,其实换一个角度看看,你会惊奇地发现,你的追求目标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

【专访总结】

如果我们大家能够参悟透天人合一的深刻内涵,那么,大家就能够发现天地其实是何等的广阔和美好,就连路边的野草也在向你微笑。李白屡遭挫折,依然不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流传下来了大量的诗篇。他在欣赏和歌颂名山大川的同时,享受了美给他带来的巨大享受,我想他是快乐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悦亲戚之情话,审容膝之亦安,”何等的快乐和闲适。不是比战战兢兢地做什么县令强上一百倍吗?还有王维笔下的野老,“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多么舒缓和平静的图画,其中蕴藏了多少美的真谛。难怪引得诗人唱起了:“式微式微,胡不归?”这一美丽图景出现在面前,谁会不动心呢?

一个人只有有了淡泊之心,才能够不计较个人得失,才可以静心补气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