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我给庄子做专访
15500700000006

第6章 让心灵宁静而淡泊

【引子】

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庄子·刻意》不需磨砺心志而自然高洁,不需倡导仁义而自然修身,不需追求功名而天下自然得到治理,不需避居江湖而心境自然闲暇,不需舒活经络气血而生命自然长久,没有什么不忘于身外,而又没有什么不据于自身,宁寂淡然而且心智从不滞留一方,而世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汇聚在他的周围。这才是像天地一样的永恒之道,这才是圣人无为的无尚之德。

【专访】

在当今的社会中,很多人都处在一个紧张而快节奏的生活中。在这种生活中,很多人由于压力的原因而产生浮躁的心理,而有些人却明智地选择了让自己的心保持宁静和淡泊。其实,这是一种对自我的准确把握和定位。

选择宁静而淡泊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严肃和庄重,是一种修养。因为人生百态,迥然不同:或浓墨重彩,大起大落,轰轰烈烈;或耕读人生,清风细雨,夕阳远山。激昂是人生,散淡也是人生,淡泊可寄情山水,也可寓意花鸟鱼虫。同是飘摇细雨,明月繁星,有人看得着,有人看不到;俯仰之间,可落花有情,流水无意,这就是心境的不同啊!

宁静而淡泊的人生是怎样的呢?

宁静而淡泊的人生是一种气度,一种志向,一种修养,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和策略。让心灵保持宁静和淡泊,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就能保持一份恬淡,不居功自傲、不愤世嫉俗、不贪图享乐……生得潇洒,活得从容,它不需要什么特定的模式,也不需要什么严格的规范,它就是一种坦荡,一种自然,一种不迫,一种执著的超脱。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对自身淡泊的最好诠释;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也是一种对淡泊的追求;弘一法师的“咸有咸的味,淡有淡的味”更是一种对淡泊心境的最好写照。然而淡泊的心境并非人人都能拥有,倘若一个人能从生活中品味出淡的滋味,以这个味道垫底,那么这个人就找到了生活的大智慧。

那么,如何守护好这份宁静淡泊呢?

古人云“遍阅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知淡泊之为真”。意思是看遍了人情的冷暖,才认识到旷达闲逸十足可贵;备尝了世间味道,才知道了恬淡寡欲实在真切。

这是修身养性的至高境界,也是道家清静无为的处世思想。心灵宁静淡泊是一种很美好的心境,是浮华散尽之后的怡然自得,是一种历经了冷暖、世态炎凉之磨难后的感悟,是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之后的一种沉淀,是一种真实的自我状态,是一种对个性的追求,更是一种桀骜不驯、超然脱俗的情怀。

生活的艺术就在于懂得保持宁静而淡泊,生活既让我们依赖于它的很多恩赐,但同时也让我们限定了依赖的程度,正如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所写的“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谨曲,不若疏狂”。所以,在生活中,无论你涉世的深浅程度如何,你都应当保持心灵的宁静与淡泊,而不要被外界的环境所左右,失去了自己的本心,应当懂得超脱,懂得达观,做到心中无私天地宽,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宁静是一种心境,淡泊也是一种心境,而且只有淡泊一切,才可达到宁静的人生。

生命其实就是一种历练,如果你能保持内心的朴实无华,那么,淡泊对你来说就很容易做到;相反,如果你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淡泊,而被外物所累,那么你的心也很难达到超脱。人们常常说这样一句话“生活就是一个大染缸”,的确,生活就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染缸,如果一个人把持不住自己,而掉进这个染缸中,那么最终的你也将失去原本的色彩。而当你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被染成了五颜六色,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不幸的。然而,我们也不可否认,生活中有很多人,他们虽然身处在大染缸中,却依然能洁身自好,他们能够走近辉煌,走近繁华,再复出回归淡泊,那已是一种人生大境界,是不容易做到的。就如同一个人吃遍了山珍海味之后,却宁愿回归田园,以粗茶淡饭为乐,享受生命的宁静美好,一切一切的争斗都将在这种宁静中变得模糊,一切一切的欲望都将在这种甜美的生活中变得轻松,一切一切的嫉妒与惆怅都会在这种淡泊中悄悄远去。它拂去人心头的尘埃,让灵魂在这份闲适中变成一座圣洁而清丽的明镜台。

【专访总结】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现代人生活的步调也随之不断加快,为了达到自己期望的高度,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就,为了满足家人的心愿,很多人每天将自己置于忙碌之中,从不会停下匆匆的脚步,似乎只要自己一停下,就会被别人赶上一样。然而,一旦自己想要的这些目标达到之后又怎样呢?此时,他们会感到内心十分空虚。其实,生活是我们自己的,我们不需要违背自己的内心,而按照别人的心思来生活。只要我们能够保持宁静淡泊的胸怀,那么我们就会感到生活的美好,也能免于成为物欲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