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我给庄子做专访
15500700000061

第61章 看透生死,演绎华彩人生

庄子曾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意思是说人的生死和白天黑夜一样,是自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在庄子的逻辑学里,生是死的酝酿,而死则意味着表演闭幕。庄子把生死理解成一种循环。我们的生,只是一个灵魂带着某个面具在世间这个舞台上活动;我们的死,则是这个灵魂摘下了面具等待舞台下观众的命令,等待他要上演的下一个角色安排。庄子不贵生贱死,但也绝不轻生,绝不去刻意追求死亡,因为那将同样有悖自然之理。他希望的是,人们能抛开心中的生死之思,自在逍遥地活着。

【引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白鲦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专访】

“知鱼之乐”一词,出自于《庄子》。庄子想鱼的快乐就是他的快乐,这似乎不是正常人的思维,但正因为如此,庄子才有胜人之处,心中无碍,天地即我。其实,在生与死的问题上,庄子也同样拥有这种独到的见解。

庄子的养生思想是求“忘死”。在庄子的眼中,“死”应包含在“生”的过程里,是生命的最后一段旅途;生、老、病、死,这是上天的公平给予,正是这四个环节构成了伟大的生命。

虽然生死是人生的一种循环,但人们在面对死的时候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人的一生往往会遇到很多不如意,正所谓“失意事常十之八九”,哀叹、感伤、彷徨、浮躁、空虚、无聊等,都会为我们的生活平添许多不如意,然而,如果将这些不如意与死亡相比较,那么,这些东西又将是多么的渺小,不值得一提。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国家,在中国人看来,“死”这个字是不能轻易说出口的,即使有人真的走上了这条路,那么,我们也要称其为“去了,走了,老了……”然而,我们不得不说,即使人人都逃避说这个字,但这个字却是真实存在的,也是人一生所必须走向的结局。而且,当面对这种结局的来临时,人总是无限哀伤,无限留恋生命的美好、生活的美好,而最终其他人也将会满怀伤痛地将已去之人送走。试看,死是一个人一生必然经历的结局,既然如此,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的确无法彻底超越,然而淡化对它的思想却是有必要的。有的人很在乎生死,为了延年益寿,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延长自己的寿命上了,忙着进行身体锻炼,不断地吃养生药物,整天生活在对死的恐惧之中。究其一生,他只是为避免死亡而活,这样活着,就算这辈子再长又有什么意义?更有意思的是,人是否真的就能因此而长寿了?谁也无法知道。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一个人本来应该可以活多长时间。实际上,有不少人正因为过于热衷于参与这些活动而减少了寿命,或由于活动过度,或由于用药不当。由此看来,对付死亡的唯一方法也就只能是蔑视死亡、忘却死亡了。

然而,大哲人庄子对于生死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庄子认为,生为苦,死为乐,所以,一个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无须乎悲痛,而应该以高兴的态度来对待。庄子先生在其所写的文章中,很多篇幅都涉及到生死观问题,庄子曾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意思是说人的生死就如同白天黑夜一样,是自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而人是自然的一种产物,既然如此,那么,人也都会如同自然界的其他物体一样有着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这是一种事物发展过程的必然,非外界人力作用所能改变的。庄子老先生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将生与死的概念参悟透,这种智慧是其他人难以超越的。

庄子假托自己和骷髅对话,然后以骷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纵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他还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由这些语言,我们可以看出,在庄子的意识中,他所倡导的依然是生痛苦,死快乐。对此观点,我们在庄子“丧妻而歌”中就可以感受到。

然而,庄子这种洒脱的生死观,在茫茫红尘中,又有几人能做到和庄子一样呢?

【专访总结】

因为不曾拥有,所以欲望空空、毫无不舍。将生死寿夭、苦乐悲欢、是非荣辱、高低贵贱放在心上是愚人的悲哀,这样的人还在“有我”的境界里苦苦挣扎。在庄子看来,既然人间的生死寿夭、苦乐悲欢、是非荣辱、高低贵贱没有什么区别,是虚幻不实的,是梦,人们就应该把它们看淡,身处其中而心处其外,不去辩识,不去执著,来了就让它们自然而然地来好了,去了就让它们自然而然地去好了。可是人们却往往做不到,结果是自寻烦恼,等到事情过去了,才醒悟过来,才悔不该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