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兵家智慧活学活用
15503800000012

第12章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陈,虽散成行。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

——《吴子兵法·治兵篇》

要把军队建设成:平时守礼法,战时有威势,进攻不可挡,退不可追,进退有节制,左右移动听指挥,被隔绝时能保持阵势各自为战,被冲散时能恢复建制、序列。上下同乐共患难,团结一致不离散,连续作战不怕疲惫,指向哪里,天下无敌,这叫父子兵。

吴起提出了“教戒为先”的训练方针,主张用“礼”、“义”对军队进行政治教育,培养士卒的荣辱感,以增强战斗力。在军事训练上,要求“一人学战,教成十人;一万人学战,教成三军”。学会灵活运用战术,就能增强战斗力,减少伤亡,多打胜仗。

《论将》强调,要选拔“得之国强,去之国亡”的“良将”。要求“良将”能“总文武”、“兼刚柔”,即文武双全,能刚柔并用;懂得用兵“四机”,即能掌握士气、利用地形、运用计谋、充实战斗力;能以自己的威信、品德、仁爱、勇敢,做全军的表率;能果断决策,适时指挥;在出征作战中,宁可光荣战死,不可忍辱偷生。

《孙子兵法》也强调是治军的理论,是管理军队和建设军队的一个基本的思想,就是军队是老百姓组成的,这个军队不经过训练,不经过调教,没有一定的纪律,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它是形成不了战斗力的。只有像父子一样,患难,团结一致不离散,连续作战不怕疲惫,指向哪里,才能天下无敌。

所以孙子对这个问题也非常地重视,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的治军的方法,那么这些方法和许多包括用将,将领用什么样的人,包括部队的训练,包括部队的赏罚,就是说怎么奖励怎么惩罚等等很多。

他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叫做“令之以文,齐之以物”,就是用政治教育、物质管理、精神鼓励来教育军队,使他们形成为谁打仗、为谁作战的一种基本的思想,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政治思想教育;“齐之以物”就是要用严格的军纪军法,谁犯了错误,坚决不留情面,就是要加以惩罚。这是《孙子兵法》的四个思想的基本层次,按现代军事学术的范畴可以这么整理。

一只军队的精良与否,主要源于它的统帅。将帅领兵的要诀是:广泛笼络部下的人心,严格有关赏罚的规章和纪律,要具备文、武两方面的能力,刚柔并济,精通礼、乐、诗、书,使自己在修身方面达到仁义、智勇的内涵。

在领兵作战时,命令士兵休息就应让士兵像游鱼潜水一样不出声响;命令士兵出击时就应让士兵又快又猛,打乱敌人的阵营,切断敌人的联系,削弱敌人的势力,挥动旌旗以显示自己的威力并且让士兵服从指挥,听从调动;撤兵时部队应像大山移动一样稳重、整齐;进兵时则要疾如风雨,彻底地摧毁败军败将;与敌交手则拿出虎一样的猛势。

对待敌人,还要采取一些计谋:面对紧急情况应该想办法从容不迫,用小恩小惠诱敌进入设置好的圈套之中,想尽办法打乱敌军稳固整齐的阵势,然后乱中取胜,对小心谨慎的敌军要用计使他盲目骄傲起来,用离间术打乱敌军的内部团结,对异常强大的敌人想方设法地削弱他的力量,要使处境危险的敌人感到安宁,以麻痹敌人,让忧惧的敌人感到喜悦,使敌人疏忽起来。

对投到我军的战俘要以怀柔的政策来对待,要使部下的冤屈有地方伸诉,扶持弱者,抑制气势凌人的部下,对有智谋的部下要尽全力亲近他,用他做参谋,对巧言令色的小人要坚决打击,获得了战利品要首先分给部下。

另外,还要注意这样几点:如果敌人势弱,就不必用全力去攻击他,也不能因为自己军队力量强大就忽视了敌人,更不能以自己能力高强就骄傲自大,不能因为自己受宠就到部下那里作威作福;对于整个战事的进行,要先制定详实的计划,要有万全的把握才能领兵出征,不独自享受战场上缴获的财物、布帛,俘虏的男女人等也不自己独自役使。身为将帅作到了这些要求,严格号令,将士一定会积极作战,在战斗中效命疆场。

这就抓住了治军用兵的根本:“待人心”和“尽人力”。“行兵之要,务揽英雄之心”,非常鲜明地突出了“得人心”的重要。得人心,这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并非人人能做到。如何做到?诸葛亮也提出了“严赏罚、总文武、操刚柔、说礼乐、先仁义”等五项,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是达到“得人心”的根本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