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东击西,声彼击此,不使敌人知其所备,则我所攻者,乃敌所不守者也。
——《百战奇略·声战篇》
声东击西说起来是避重就轻的一种方法。为了要达到目的,减少不必要的阻力,最好的对策就是引开对方的注意,设法分散对方的力量,或者松懈其意志,才可以顺利过关,或者是乘虚而入。
“声东击西”其意谓:我方声称击东,实际上为攻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从而巧妙地使敌方作出错误的判断,然后乘机一举将敌歼灭。语出《通典》卷一五三《兵》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及宋代张纲的《华阳集》卷十五《乞修战船札子》:“况虏情难测,左实右伪,声东击西。”这一计谋必须以敌方的判断失误为前提,若敌方不被假象所迷惑,将计就计,其危害大矣。
使用声东击西之计的方法很多,譬如故布疑阵,虚实莫辨,使对方力量分散,削弱其防卫,从而一击突破攻入对方的核心。或者是制造谣言,混淆其视听,增加对方的顾虑,指你的鼻子却打你的眼睛,令你防不胜防。或者向对方示弱,暗中增强自己的力量,使对方疏于防范,就在松懈之际,本身突然精锐尽出,一举而使对方崩溃。或者佯示应付另一方面,无暇顾虑对方,在对方毫无提防之下,我已兵临城下了。总之,不论使用什么方式,本身的企图和行动都要绝对秘密,而且时时刻刻都在争取主动。
其中必胜的要诀及掌握情势变化以指挥调动部队的方法是出其不意。如果不是智者,谁又能把握时机当机立断呢?掌握时机的秘诀在于出其不意。如果猛兽离开山区,失去了险峻的山势做依托,就是个孩子手持长戟也可以吓退它,而小小的毒蜂只凭借自己一根毒刺,就可使强壮的大汉不敢靠近,对敌人来说,让灾祸突然出现,防不胜防,无法预料,是最好的制胜办法。
当敌方出现因军心动摇而混乱不堪,并出现始料不及的困境之时,必须利用这一颓势,迅速把它消灭。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其主要用意是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为此,必须首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边的莎车国,却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以反对汉朝。
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国,莎车国王遂向龟兹国求援。龟兹国王遂率5万人马,前来援救莎车国。班超便联合于阗等国,但只募集兵力2万5000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于是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以迷惑敌人。班超派人在军中散布对他的不满言论,制造不敢与龟兹较量,准备立即撤退的假象,并且故意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一天的黄昏之时,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退却,还显得慌乱异常,故意让俘虏趁机逃脱。俘虏逃回莎车国后,急忙报告汉军慌忙逃脱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过望,误以为班超此举是因惧怕而慌忙逃窜,想借此机会,前去追杀班超。他立即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龟兹王亲自率1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
而班超却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沙漠之机,撤退仅有10里地,大队便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队伍,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追兵。
班超的队伍如同从天而降,杀得莎车猝不及防,便迅速瓦解了。而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脱不了,只得请降认输。而龟兹王气势汹汹地追赶了一夜,却未见班超队伍的踪影,又听到莎车已被平定的消息,只有收拾残部,悻悻地回到龟兹去了。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大将善于用兵,精通诈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令敌畏怯。他的用兵格言是:“对敌多施欺诈手段,应该极尽欺诈之能事。”在解放战争的著名的莱芜战役中,他成功地运用“声东击西”谋计,把老谋深算的对手陈诚打得一败涂地。
当时,陈诚是国民党军的最高指挥官。他采用南北夹击战术,命欧震率领八个整编师,由南向北,命李仙洲率领三个师由北向南,妄图把我军夹击于“沂蒙山区”。
粟裕决定先把北线的敌人吃掉。为此要制造假象,迷惑敌人,他命令第二、第三两个纵队在临沂及其以南地区采取扩大正面防御,构筑三线阵地,摆出决战的架势,以造成我军主力仍在临沂一带的假象,引诱敌人进行节节阻击。
粟裕的这种“声南”的计谋,迷惑了国民党军政要员,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彭学诚声称:“攻占临沂为国军在鲁南决战的空前大胜。”
粟裕还亲自部署兖州附近的地方武装,积极进逼兖州,并在运河上架设桥梁,声言要与刘邓的中原部队会合,造成我军主力西渡运河的态势。
敌军攻下临沂之后,陈诚在徐州说:“陈毅残部(即陈粟兵团)迭经重创,已无力与国军决战,企图偷渡运河,欲与刘邓会合。国军正在追剿中,山东大捷指日可待。”
陈诚完全被粟裕制造的假象迷惑了,我军向北运动,被他看作是继临沂失守之后的大溃逃。陈诚完全中了“声东击西”之计。
坐镇山东济南的王耀武是一只老狐狸,他看出我十几万大军向西北方向运动的意图,深怕被我军歼灭,慌忙调整部署,急令北线部队后缩。为了进一步迷惑陈诚,粟裕命令我军先头部队不要打击正在后缩的王耀武部队。
陈诚对王耀武不听从他的指挥,十分恼火。他电令王耀武把已经后缩的部队,立即转向莱芜、新泰进击。王耀武不敢违抗军令,于是,已经逃出我军包围圈的敌军,又钻进我军预设的口袋阵里。结果,粟裕一声令下,把敌人打得全面溃败。
莱芜战役的胜利表明,粟裕“声南击北”,巧作部署,把陈诚搞得混乱不堪,使他看不透我军制造的假象,严令部队往我军的口袋阵里钻,以惨败而告终。这正是粟裕用兵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