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农村文化娱乐常识——木偶
15505200000006

第6章 中国木偶小知识

(第一节)木偶动画

以立体木偶而非平面素描或绘画来拍摄的动画影片。

木偶动画片和黏土动画片等都属于定格动画。

木偶动画片和一般意义上的动画片是不同的,木偶动画片是由木偶戏发展起来的。那些木偶,每一个都是那样逼真,活灵活现,在舞台上一举手一投足,关节的细微之处都透着逼真和喜剧的效果。当木偶戏被搬上动画片屏幕的时候,它其实远比一般的动画片更好看,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木偶动画片成为孩子们的“宠儿”。随着时间的流逝,今天我们再来看木偶戏,就像看到其他民间艺术遭遇到的尴尬一样,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曾几何时,孩子们已经走出了木偶戏的快乐,对如今的他们来说,“木偶戏”正在变成一个越来越陌生的辞藻。木偶戏偶尔也会上演,不过是在偏远的一些小县城或是小剧社里,在木偶戏从傀儡戏到盛行,再到眼下的不景气,在转了那么大一个圈子之后,它似乎又回到了原地,这或许应该算是一个笑话,对我们民间艺术的发展而言同时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在国外,据说木偶戏非常盛行,早前的《匹诺曹》就是一个明证,它不仅在它的家乡开花结果,还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可见木偶戏的魅力是如此之大。对于中国动画片来讲,多少有点像猴子掰苞谷,一边掰一边丢,到现在来看,我们既没有把自己当初的拿手好戏《木偶动画片》经营好,也没有学习到西方优秀动画片的精髓,这种“难看的步调”一度让中国的动画片举步维艰。

中国的木偶动画片有《阿凡提》《真假李逵》《小马虎》《神笔马良》《曹冲称象》《崂山道士》等。

(第二节)临高县人偶剧团

临高县人偶剧团是唯一一支“正规军”,从演员阵容到综合实力,明显要比民营剧团高出一筹。临高人偶戏是流传了几百年的民间艺术形式,老百姓一直非常喜爱看。人偶戏是用临高方言演唱的,除了在本县演出,还在儋州、定安、澄迈、琼海、屯昌、海口等讲临语的地方演出。临高县人偶剧团成立于1961年,除了上演一些传统剧目以外,还排演过多台现代戏。这些年里,临高县人偶剧团所走过的路可谓坎坎坷坷,1965年该团被取缔,人员大都回家务农。1978年,临高县人偶剧团又获准恢复,重新招收了一批新生力量,近年来演出剧目200多个,其中,《海花》《闹钟爷爷》于1981年赴京演出,获演出奖;《莲花仙子》于1992年进京参加汇演,获音乐创作奖和演出奖。而1983年至1988年间,共有约6年的时间剧团人员没有工资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剧团失去了原有的演出市场,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重新理顺关系,找准市场定位。王范团长说,人偶剧团在很多方面也在大胆改革,每年都要推出3-5个新剧目。每场正式演出前,利用演员化妆时间,还要加演大约50分钟的小节目,请歌手演唱一些年轻人喜欢的流行歌曲等等。

(第三节)中国木偶剧院

中国木偶艺术剧团成立于1955年。建团50几年来,以木偶表演形式为主。创作演出了近300个剧目,摄制了《大林和小林》《野天鹅》等100多集木偶电视剧,拍摄了《小铃铛》《中国木偶艺术》等6部 影片。

剧团的重点剧目有近百个。传统剧目又《大闹天宫》《八仙过海》《王小儿打虎》《猪八戒背媳妇》《鹤与龟》《小放牛》等;现代题材的剧目有《草原英雄小姐妹》《半夜鸡叫》《神唢呐》等;世界著名童话剧有《野天鹅》《鱼美人》《木偶奇遇记》等。

剧团的演出足迹遍及祖国各地,深受广大观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的欢迎。剧团与世界木偶界同行有着广泛交往,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剧团曾访问过法国、俄罗斯、埃及、美国、巴西、日本、印度等近30个国家,曾获匈牙利第七届国际木偶节演出大奖;南斯拉夫第十一届国际木偶节最佳艺术奖、儿童评选奖。1992年,《神唢呐》获文化部第二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华表演奖、木偶造型设计奖。

剧团还经营一座专用剧场,名为“中国木偶剧院”。剧场占地5 000平方米,观众席660位,场内拥有先进的灯光、音响设备及其他专业设施。剧场除演出木偶戏外,还可演出戏剧,歌舞,曲艺,杂技等各类文艺节目以及电影放映。

剧团还下设“北京神奇玩偶制作中心”这是一个以设计、制作玩偶造型为主的经营型企业单位,以设计、制作各类玩偶、卡通人物为主,同时也设计,制作各类木偶玩具及制作经营各类工艺制品。

剧团内还设演出经营部和木偶工作室对内外经营演出和制作。

(第四节)木偶片

在借鉴传统木偶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木偶角色形象表现故事情节的美术影片。影片所用木偶的各个活动部分装有关节。摄制时,首先按照剧情设计出木偶的连贯动作,再将每个动作分解为若干循序渐进的不同姿态,在拍摄现场由人操纵,依次扳动关节,采用逐格摄影的方法拍摄。对可以连续操纵动作的布袋木偶、杖头木偶和提线木偶,则可用连续摄影的方法拍摄。

(第五节)木偶化装

木偶化装,俗称“开脸”。木偶人物头部的化装。根据木偶造型设计的彩色图稿,分别用金属的小喷笔对石膏头,木雕头,布包头和橡塑头等喷罩肤色层次不同的油彩(调稀的喷漆)或粉色,并逐层加深色度,晾干后再用细毛笔勾画木偶头的脸部,或用纸片,布条,皮革等剪贴拼搭五官。在木偶头的顶部和侧部用黑色绒线,开司米或绒布块等粘出各种发型。有的木雕头也可以不喷罩肤色而只薄涂一层清漆,特意露出木纹或布包头的布纹,从而获得特殊的制作工艺。

(第六节)木偶玩具

木偶玩具是以杂木车成圆柱体、球体或半球体,运用变相夸张的艺术手法,加以雕刻、拼接、彩绘和装饰而成的人物玩具。具有简洁、明快、生动,传神的特点。产品分为民族娃娃、神话人物、戏剧人物、寓言人物及现代人物五类,而以少数民族姑娘和儿童形象居多。有10多个品种的玩具先后选送喀麦隆、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展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季桂芳木偶作品《西游记人物》作为我国木制玩具代表作之一,人选《当代中国工艺美术》一书。他创办的泰顺县工艺厂制造的《民族娃娃》,获全国玩具设计创作一等奖。

(第七节)人偶戏脸谱

早期的人偶戏演出,各行当角色的演员均不化妆勾脸。直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不论各行当角色的演员均为化淡妆、俊扮,不勾画脸谱。但木偶偶像的脸谱则较丰富。如老行中老夫、花脸(老父)、山贼和丑行中的官丑、小丑,均勾画脸谱,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色彩上,有红脸、白脸、黑脸、五彩脸几种:老夫中秉性刚直的人物画黑脸、忠勇刚强的人物涂红脸;诡计多端的奸诈人物(老父)画白脸;强盗、绿林好汉或异邦人物(山贼)则勾五彩脸谱式。在脸谱的造型上,可分整脸和碎脸两种。一般的说,红险、白脸、黑脸多为整脸谱式,并在眉、眼、额心等处勾画线条;五彩脸多为碎脸谱式,两颊、双眉、眼眶、鼻梁、额角、额心等部分用红、黄、黑、蓝、绿等多种不同颜色勾画,线条或繁或简,比较丰富,勾法也有所变化,若剧中人为占山为王者或为王室中人物,多在额中书一“王”字,以示其身份。

丑行中的官丑、小丑脸谱,与琼剧有须丑和花生的谱式较为相似。或在眼眶、眉心及鼻梁处涂白色,并用黑线条圈住,所涂白块可大可小,或方或圆;或在鼻梁上涂黑圈小白块,歪正大小均可。

婆行中的十恶娘脸谱,早期多画红色整脸,以表明人物阴脸、毒辣、凶狠的个性。新中国成立后,十恶娘脸谱改为俊扮,只在脸颊涂一黑痣,以示其身份。

临高人偶戏偶像脸谱的样式和种类不多。一般的说,偶像制作完成后,可担任不同剧目中的不同人物,只需行当相同或人物类型相同便可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