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农村文化娱乐常识——收藏
15505500000010

第10章 甲骨收藏基础知识(1)

(第一节)甲骨的源流

甲骨,即龟甲兽骨旷但古玩中所讲的甲骨是特指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所出土的甲骨。它们之所以为收藏家、研究家所青睐,也并非是甲骨本身,而是在它们上面所刻画的各种符号——甲骨文。甲骨文有两大价值,第一,它是目前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有体系的、最完整的文字,对于研究古文字的发展、演变有很大价值;其次,甲骨文里记录了不少关于商(殷)朝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许多方面的内容,是研究上古历史,尤其是商代历史不可替代的第一手材料,它们的出现,解决了不少历史之谜。鉴于此,甲骨的收藏和研究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殷墟甲骨是距今3000多年的商(殷)朝的遗物,但它的发现只是近百年的事。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王懿荣在西鹤年堂买药;识别出所谓“龙骨”原来是刻有古文字的龟甲兽骨化石。以后他就注意收集。到1902年,王已收集到5000多片。王氏也就成为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人。这一消息传开后,立即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一些古玩收藏家与研究者都尽力搜求,不遗余力。古董商们则也乘机四处搜集有字的甲骨出售,索价甚高,甚至以字论价,每字值银达二两五钱之多,在诸多古董商中,以山东潍县两名古董商范维卿、赵执斋贩卖甲骨最有名。他们在两年时间内,仅从王懿荣一人手中就因卖甲骨而各获“二百金”和“百余金”,成为暴发户。但他们为了垄断甲骨来源,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将甲骨出土的真实地点告诉给一些收藏家和别的同行,只是假说甲骨出土在河南汤阴县。直到1910年,当时的一位甲骨研究专家罗振玉才揭开甲骨产地之谜。这年,有几个从河南来的古董商带来了数千片甲骨,罗振玉获悉后,即刻前去购置,从中挑选了700片有字甲骨,他十分高兴。但一个令人意外的更大收获则是,他从古董商那里得知,汤阴根本不产甲骨,而是产于安阳西北五里的小屯村,那里曾是殷王朝的古都,因此又被称为“殷墟”。

很久以前,当地农民在犁田时就发现了这里的“龙骨”。药铺里的人说这是一种药材,可以收购。于是在农闲的时候,就经常到地里去挖“龙骨”,作为额外收入。赶集时,还把它磨成细粉作为“刀伤药”在市场上出售。但价格都甚微,而且药铺里还不要那些刻有文字的甲骨,凡有字的都要将字铲削掉才能卖。只是这种“龙骨”被确定为商代的甲骨后,其价格也就猛涨了。因而,私挖和偷掘的现象也就十分严重,有时甚至发生抢夺和流血事件。在弄清甲骨的真实产地后,一些收藏家和研究者纷纷遣人亲赴小屯村挖掘、收购,这更增加了私挖之风。据统计在1899至1928年的30年之中,重大的私人挖掘有九次,共出土甲骨8万片以上。

私人对甲骨挖掘的结果,损失很大,因为村民只知道挖甲骨,却毁坏了许多相伴出现的其他器物,连埋藏甲骨的地层也被搅乱,给甲骨的鉴定带来了一定困难。1928年秋天,前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派编辑员董作宾去小屯村调查甲骨出土情况,并准备组织挖掘。从1928年秋季至1937年春季,他们在殷墟共进行了15次发掘工作。最初的工作重点是寻找甲骨文和其他遗物,后来也注意到对宫室遗址和陵墓的挖掘。15次挖掘共得有字甲骨24 918片。第1次至第9次接连在小屯村挖掘,所得甲骨文字收入董作宾主编的《殷墟文字甲编》。第10至12次,工作重点转至洹河北岸侯家庄西北岗的殷代墓地,但没有得到甲骨文字。

第13至15次,又回到小屯村进行发掘、并集中在村北的两个地方,所得的甲骨文字收入董作宾主编的《殷墟文字乙编》。

抗战期间,国民党“中央研究院”的发掘工作被迫停止,取而代之的则是日本侵略者和当地汉奸的狂挖滥掘,所出土的甲骨大批流落国外,有些至今下落不明。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50年4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就在小屯村成立了工作站,恢复了对殷墟的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科学的发掘工作。迄今为止,一次重大收获是1973年在安阳殷墟小屯村南地出土的一大批甲骨。1972年冬,小屯村村民张五元在村南公路旁的小沟里取土,突然发现在黄土里有些甲骨碎片,其中六片还有刻辞。他立刻向发掘队报告了这一情况。发掘队从1973年春天开始进行两次挖掘,共发现甲骨5041片,包括卜甲70片,卜骨4959片,牛肋骨4片,未加工的骨料8片。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出的最多一次,所获甲骨文字经考古研究所的研究整理,编辑成《小屯南地甲骨》一书出版。

甲骨文发现之后,不但在国内引起了高度重视,也在国外引起了高度重视。

早在1903年,美国的二位传教士方法敛和英国的一位传教士库寿龄就从山东潍县古董商那里得知甲骨文是我国3000多年前的商王朝的文字,就合伙从古董商那里购买了不少甲骨,并转卖给英国在上海的亚洲文会博物馆,从中得到一笔巨款。此后,他两人就做起贩卖甲骨的生意来,先后四次成批地从潍县古董商那里收买甲骨。其中最多的一次是1904年冬天,小屯村地主朱坤掘出的数车甲骨,且均系真品。库方二人又偷运了不少甲骨至国外,分别卖给美英两国的博物馆,据了解,方法敛一人在1903~1908年间卖给美英两国博物馆的甲骨就有1700多片。

1909年,德国人威尔茨在青岛买了甲骨711片。二战后不知下落。另一名德国人卫礼贤买72片,其中70片现藏瑞士民俗陈列馆,一片归德国郎佛中国学院,另一片下落不明。

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1914年在安阳做牧师时,得知殷墟出甲骨的消息,就经常骑匹瘦马徘徊于洹水南岸,偷偷考察古物出土情形。为了搜求甲骨,先是在小屯村向农民收买,但是,他嫌农民出售的都是小片,后来就通过古董商收买了一批大的牛胛骨,上面也密密麻麻刻满了文字,他都装箱准备运走。但没过几天,这些“甲骨”全部在箱内腐烂发臭。原来这批牛胛骨,是古董商为了满足他求大骨的心理,用新鲜牛骨加工炮制后仿制上一些文字,当作真甲骨卖给他的。他自从这次上当以后;就专门收买小甲骨,并认真钻研,成为辨别真伪的能手。明氏在1917年所编《殷墟卜辞》中,自称所藏甲骨达5万片,实是夸张之词。但以后又略有所得,估计有3万片多一点。他所获的甲骨,一部分放置在当时的南京加拿大大使馆;另一部分埋藏在济南齐鲁大学校内,几次欲运往国外都未成。

最早在中国购买甲骨的日本人是在天津《日日新闻》担任主笔的西村博。1902年,早在罗振玉揭开甲骨产地之谜之先,日人三井源右卫门就探听到甲骨的真正出土地是安阳小屯村,并多次派人到小屯村秘密收买,先后共收购甲骨30000片以上。1921年,日人林泰辅把他所收藏的甲骨中比较重要的1023片,编成《龟甲兽骨文字》出版,在日本引起轰动,于是日本人搜集我国甲骨的人就更加多起来。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人加强了对华的文化侵略,他们以“调查团”、“研究班”为招牌,或以私人探访古迹、考古旅行的名义,在我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进行盗窃活动。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华北和中原地区先后为日本人所占领,他们便专门在“殷墟”盗窃和挖掘古物。

据日本学者的统计,日本先后购到甲骨的学术单位约有30多个,私人收藏名家也在30个以上。

除上述这些国家外,“殷墟甲骨”还因各种方式流散到法国、苏联、比利时、瑞典、瑞士、韩国等国。那么流散到国外的有字甲骨到底有多少呢?其分布情况又是怎样呢?根据我国甲骨学专家的最新统计,流散到这些国家的甲骨总数约为26 000余片,其分布情况大致如下:日本:12 443片,主要藏于东京大学考古教研室,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博物馆,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京国立野博物馆,东洋文库,书道博物馆等。

加拿大:7 802片,主要藏于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英国:3 355片,主要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苏格兰博物院,剑桥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东方艺术博物馆等。

美国:1882片,主要藏于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都市艺术博物馆,历史与技术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国会图书馆等。

德国:715片,主要藏于柏林民俗博物馆。

苏联:199片,主要藏于列宁格勒博物馆,爱尔米塔什博物馆。

瑞典:100片,主要藏于斯德哥尔摩远东博物馆。

瑞士:99片,主要藏于巴费尔人种博物馆。

法国:64片,主要藏于巴黎大学;柴鲁斯基博物馆,奎木尔博物馆。

比利时:7片,藏于皇家艺术博物馆。

韩国:6片,藏于首尔大学。

总之,距甲骨文首次发现,迄今90年来,发掘甲骨的总数量约在15万片左右。其中现在国外有25 000多片、现在台湾的有25 000多片,其余10多万片广布于中国内地40个城市的90多个单位,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馆等地。

(第二节)早期甲骨的来源

1899年至1928年30年间,小屯村民不断私掘甲骨,经历年调查可确定的约有9次。

1899~1900年,小屯村民于村东北刘家20亩地的中段最先挖掘,王懿荣、端方、刘鹗等所得甲骨,大约即是当即出土之物。

1903年《铁云藏龟》出版后,古董商人求购甲骨的云集小屯村。

1904年冬,朱坤在刘家20亩地北端之东,朱家14亩地内,挖掘甲骨有数车之多。

1909年村人在小屯村前张学献地中发现甲骨甚多。此次所得甲骨为罗振玉所购得。

1912年,华北五省遭到大旱灾,村人迫于饥寒,相约于村北滨河之地挖掘甲骨,附近村庄居民也来参加。

1923年春,张学献在其菜园内自行发掘,何国栋为帮工,获大骨版两块,后面均有不少文字。

1924年,村中筑墙起土,又发现甲骨文字一坑。

1925年,村人在村南大路旁挖掘,得甲骨文字数筐,牛胛骨有长至尺余者。据说都卖给上海商人。

1926年,村人与张学献家在张家菜园大举挖掘,所得甲骨甚多,为明义士购去。

1928年春,北伐军在安阳作战,小屯村人相约在村前路旁及麦场中大规模挖掘,所得甲骨文字都售与上海、开封商人。

据估计,上述出土甲骨的总数,约在80 000片以上。

(第三节)甲骨文出土总数

甲骨文从1899年被发现到现在,已90多年了。到目前为止,究竟一共出土了多少片甲骨?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即便对甲骨文研究有素的专家也无法作准确的回答。从未有人精确统计过出土甲骨的总数。要作精确统计也很难,主要有三点:一、1899至1928年科学发掘前30年间以及1937至1949年12年间出土的甲骨多为私人收藏或流散于国外,有的虽已著录,有的仍未发表,故难以统计。二、甲骨易碎,初为一片而碎为若干片是常有的事,因此一片甲骨往往分散数处,若仅以收藏者所藏数字累加,亦不能准确。如《佚》287(此即《殷契佚存》第287片,余均仿此)出于村中,本史密斯所藏,后赠予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但碎裂为3片,周鸿翔又著录于《美录》,各不相属。如作统计,岂非凭空又增2片。

三、一片甲骨出土后,往往数易其主,各自予以著录,同一片甲骨也就重复出现数次,各种著录甲骨文的书籍也就有互相重复的现象。

如《铁》139.1(此即第139页第一片。余均仿此),本为刘鹗所藏,其后此骨易主,就重复著录了四次,即《佚》832、《南北?无想》462、《续存》下1498及《冬饮庐》1,这样,一片甲骨便著录了5次,无形中一片变成了5片。如以著录之数累加,则4/5是虚浮之数。又如罗振玉1933年印行的《殷墟书契续编》,收拓本2016纸,但大部分已见于它书,或自相重复,其不重者不足400片。又有许多甲骨,先以摹本著录,后又以拓本或影本著录。如以各书著录之数累加而不去其重复,统计当然不会可靠。第一点,可能使统计数字小于实际数字;第二、第三点则使统计数字大大超过实际数字。所以,要作精确统计,首先需作三事:一、调查,弄清海内外收藏与著录情况;二、缀合,将碎片复原为整版;三、去重,汰除各书中重复之数。在此三事完成之前,对出土甲骨总数无法作精确统计,而只能作个尽量接近事实的估计。一些专家的所谓“统计”,也多少带有“估”的成分。

既然是“估”,当然各“估”各的,各人“估”的结果不免有较大的出入。

1950年胡厚宣先生在《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中说:“据我们粗略的统计,在这短短的五十年里,出土的甲骨共有161 999片”。既云“粗略”,便不能精确。这个数字,董作宾1955年著《甲骨学五十年》时批评它是“‘了不得’的夸张”,“距离真实性太远”。其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就在于重复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