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农村文化娱乐常识——收藏
15505500000009

第9章 古铜镜收藏基础知识

(第一节)古铜镜探源

一、铜镜发明的传说

中国古代神话中有这样的传

说:黄帝是一位有很大作为的人物,他不仅战功卓著,养育了众多称王称帝的子孙,并且还考虑到子民的生活方便,发明了许多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铜镜便是其中的一种。他共造了15面镜子,第一个直径一尺五寸,“法月满之数”,其余依次递减,最后一个直径恰好一寸,都是“神镜宝镜也”(《轩辕黄帝传》)。《述异志》甚至连黄帝发明铜镜的地点也有记述:“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但这与前面情况不合,前面所说黄帝铸15面宝镜是会见西王母时在王屋山上的即兴之作,而西王母又怎会住在饶州呢?黄帝这样的大人物是不会经常铸镜的,看来“饶州说”似乎不可靠。反正都是传说,既然无“真”,又何必辨“伪”呢?

另有一种说法,黄帝在王屋山与西王母相会时,命令尹寿铸造了12面大镜子,来照见华堂盛宴的宏大场面,并规定在一年的12个月里,每月使用其中不同的镜子(《绎史》卷五引《黄帝内经》)。这就是说黄帝忙于征战、饮宴等大事,顾不上或不屑于亲自发明这铜镜一类的小东西,便命令臣子尹寿动手铸造。因为尹寿是臣子,也许在发明时得到过黄帝的技术指导,所以把铜镜的荣誉发明权让给了无所不能的黄帝,似乎也合情理。迄今为止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齐家文化铜镜距今4 000年左右,由于含锡量太低,质地粗糙,根本就不能磨得光亮照人,只能是件装饰品。黄帝远在5 000年以前,当时他是否造出了铜镜仍然是一个疑点。所以,黄帝造镜也只好是一个传说了。

二、古铜镜源流

殷商时代出土的铜镜至今发现的只有5面,一面镜背有弓形钮,饰以席纹和鳞纹图案。另4面均为圆形,镜背有拱形环钮,且分别装饰以叶脉或多圈凸弦纹,镜成近平或微凸,镜身较薄。此时铜镜纹饰具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也见于同时出土的其他器物上。

如铜镜上的弦纹、乳钉纹,也常见于殷代的铜鼎。

西周铜镜迄今发现的有15面,均为圆形。镜面平直或微凸,镜身较薄,镜钮有橄榄形、弓形、半环形、长方形等多种。可分为素镜、重环纹镜、鸟兽纹镜三类。西周时期以素镜为主。这一时期晚期,镜背的纹饰发生了变化,新出现了动物纹饰,打破了传统的风格。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铜镜盛行发展时代。战国铜镜的特点是:形体轻巧,纹饰精致,线条流畅,一扫前期铜镜幼稚朴拙的风格,展现出青铜工艺的新面貌。此时铜镜多为圆形。纹饰表现手法多样,有浅浮雕、高浮雕、金银错、嵌石、彩绘等。图案多采用地纹衬映主纹手法,主纹地纹相映成趣。图案显得完善而和谐。根据春秋战国铜镜的主题纹饰图案划分类型,共分为如下几类:(1)素镜类:全素镜、弦纹素镜、宽弦纹素镜。

(2)纯地纹镜类:羽状地纹镜、云雷地纹镜。

(3)花叶镜类:叶纹镜、花瓣镜、花叶镜。

(4)山字镜类:三山镜、四山镜:五山镜、六山镜。

(5)菱纹镜类:折叠式菱纹镜、连贯式菱纹镜。

(6)禽兽纹镜类:兽纹镜、凤鸟镜、禽兽纹镜。

(7)蟠螭纹镜。

西汉铜镜在制作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发展。西汉初期至武帝时期,铜镜逐渐厚重,纽多作半球形,或作柿蒂形。图案布局和纹路也有新的变化,出现了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的四分法布局形式,主纹突出,地纹逐渐消失。主题纹饰素朴,图案结构简单,改变了战国时期那种严谨的细密风格。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期,规矩镜成为最精美的类型,纹饰以四神为主,图案有四神、动物、禽鸟及辟邪、羽人之类,活泼生动。纹饰布局突破了“心对称”古样设计,出现了“轴对称”式新风格。此外,“透光镜”的出现,也给汉代铭文镜带来极大光彩。所谓透光镜,是指将镜面对着日光或其他光源时,与镜面相对的墙壁上能映象出镜背文饰或铭文的字样的铜镜。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大致有下列15类:(1)蟠螭纹镜类:缠绕式蟠螭纹镜、间隔式蟠螭纹镜、规矩蟠螭纹镜。

(2)蟠虺纹镜类:方格四虺镜、连弧蟠虺纹镜。

(3)草叶纹镜类:四乳草叶纹镜、规矩草叶纹镜。

(4)星云镜类。

(5)连弧纹铭文镜。

(6)重圈铭文镜。

(7)四乳禽兽纹镜。

(8)规矩纹镜类:四神规矩镜、鸟兽纹规矩镜、几何纹规矩镜、简化规矩镜。

(9)多乳禽兽纹镜。

(10)连弧纹镜。

(11)变形四叶纹镜。

(12)神兽镜类:重列式兽镜、环绕式神兽镜。

(13)画像镜类:历史人物画像镜、神人车马画像镜、四神、禽鸟画像镜。

(14)夔凤纹镜。

(15)龙虎纹镜类;龙虎对峙镜、盘龙镜。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我国的铜镜制造业进入中衰期。这个时期风格仍沿袭汉镜,以三角缘神兽镜最为流行。铜镜纹饰常以民间故事为题材。此外,还出现了佛像图纹,这也是该时期铜镜的一个显著特点。

隋唐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十分繁荣昌盛的时代。它结束了300多年的分裂割据,而又复统一;它吸收了四夷兄弟民族的文化,而融汇一体。铜镜工艺有强烈的时代感,它同整个文化一样,不仅铸制工艺上攀登了空前的高峰,而且在装饰艺术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工艺上,锡和银的合金比例加大(占40%左右)使镜面显得特别亮洁而泛现银白光泽,映影十分清晰。造型上既端重厚实,又精致玲珑,形状不一,有葵花、菱花、方形、六角、八角、亚形等式样。装饰上自由活泼,大方美观,趋于世俗,寓有吉祥富贵和向往仙山琼阁的审美观念,有凤凰、天鹅、鸳鸯、喜鹊、珍鸟、狮子、天马、白鹿、云龙、海兽、牡丹、莲荷、葡萄、花束以及嫦娥奔月、王子晋吹箫引风、仙人、月宫等珍禽异兽、花鸟虫鱼、神话传说,无所不有,丰富多彩,斑斓瑰丽,正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昌盛蒸蒸日上的景象。唐以后的五代只经历了半个世纪,在艺术上可以说是唐代的遗风。这时很少有新镜问世,民间多沿用唐镜,即使铸制新镜也见不到特色了。

宋代在经济和科学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反映在铜镜工艺发展上又出现了一个高潮。但由于铜的产量所限,宋朝铜禁法令比较严,加上铜镜的用量大,故而宋镜铸造得比较薄,合金工艺赶不上唐代。然而,它的进步主要表现在装饰艺术上。当然,装饰艺术与审美观也有密切的关系,宋代世俗地主阶级、士大夫阶层经过唐代繁华的社会之后,他们的审美转向了自然界的山水花鸟,这是宋代美术上山水花鸟画勃起的主要原因。这种美学情趣很自然地就反映在铜镜的装饰艺术上了。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宋镜的装饰题材中多为写生画的缠枝花草、鸟兽鱼虫、山水楼台、小桥流水人家以及陶醉在自然美中的“隐居”者。这些题材往往用精细的浮雕,追求真实的美感表现出来,毫无神秘的气氛,犹如从社会生活或自然界录下的一个个镜头,或说是画家一幅幅写生画。这样的装饰,是中国铜镜艺术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显示了强烈的时代感。我们还可以看到宋镜的特点,在镜的造型上多样,特别是带柄镜已大量出现。有的镜上铸有印记、铸镜作坊、年月、姓名和州县检查官记等,表明宋代不仅有官办铸镜作坊,而且民间铸镜作坊也很多。元明时代的铜镜沿用宋镜风格,不但没有发展而且趋于衰退,可以说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尾声。特别是明代铜镜装饰十分粗糙,而且把以钮为中心的圆形图案改造成为分上下左右关系的进深画面了。题材中除一部分平面高浮雕的亭阁人物之外,大量是素面铸字,如“长命富贵”、“福禄祥祯”等;到明代中叶以后,由于玻璃的普遍使用,铜镜就失去了实用价值,一般用于避邪,称为压胜镜,其艺术价值就谈不上了。

(第二节)古铜镜的认识

上古的镜,即指大盆,其名时称为监。《说文》:“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形,故用以为镜。”可是三代之初监都是以瓦为之,故古监字概无金旁。等到了商初始铸铜鉴,嗣后鉴字也有金旁。《国语》申胥谏夫差说:“王盖亦鉴于人,无鉴于水。”可是商周之时虽有铜鉴,而瓦监仍然兼用。至秦时始铸铜镜,因镜子的适用优于监很多,所以自秦以后再不用水为监矣。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愈广,而镜的制造亦愈精。其质料则金、银、铜、铁俱备,而以铜者为多,其间亦有镀金银的,亦有背面包金银者或嵌以金银丝的。隋唐以来,复有带柄者、四方的,各种花纹亦应有尽有。直至明季末,始有以玻璃为镜的。清代乾隆后,玻璃始大兴于民间。民国之初,边远之区尚有以铜为镜的。到了今天则玻璃已普通遍于全国,铜镜几乎绝迹了。镜以秦为最古,故称镜必曰秦。然秦镜传于今的都是出土物,传世的绝不可得也。盖古者死人以镜相遗殓者,即以镜殉取照幽冥之义,世代相习成风,因此古代名镜遂多入土。而古镜铜质之佳迥出恒凡,入土多年尚不失掉其良美,故数千年后仍可得见古人伟器也。镜虽始于秦,真正关不可得。盖秦祚甚短,产物有限,且殉葬之风不后世若。所以今日所得最古之镜,多为汉代所制。汉镜的制作极为精巧,且多有镶嵌珠宝的。免文多为十二辰,盖含自儆自励之义。尚方御镜尤多,故出土的时有其镜如泽漆而光明今尚可鉴,花纹郁丽,匀净无疵,字划清晰,笔势纵横,回想当日更何如也!汉镜均有铭文,其铭文均为吉祥语句,如家室富昌、宜子 孙、大富贵、大吉祥等。镜之名称,则有日月镜、十二辰镜、尚方御镜、避邪镜、仙人镜、神人镜、宜官镜等不可屈数,盖均以铭文或作者为名也。其有特殊之形者,则以其形名之,如泉范镜、五铢钟镜等是也。以后历代的制镜,大致相同,示过铭文、形式各自不同耳。惟唐时制有透光镜,镜背之字迎日映之皆明朗,而印于墙壁之上灯光亦可。至镜之产地,以山东、河南、陕西、安徽为最多。时至今日各地均已挖绝,只安徽亳州尚时有出土。

(第三节)古铜镜揭秘

今天我们普遍使用的玻璃镜子,大约在明清时代才逐渐流行开来。存此以前,人们使用的是铜镜和铁镜。由于历时长久,埋在地下的许多铁镜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了,幸存下来的铁镜不少又锈蚀过甚,难于辨认。与此相反,大量传世和出土的铜镜则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人使用镜子的重要历史见证。

铜镜是指用铜、锡、铅等金属成分铸造的青铜镜。有圆形、方形、花瓣形、有柄形等多种形式,正面光亮,用来妆饰整容。背面有花纹和钮,钮上有孔,系上绳带,以供手拿或系(放)在镜架上。晋朝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中,有一段贵族妇女对镜梳妆的形象,可以使我们看到镜子的形态及使用方法。画幅上描绘一人对镜端坐,背后一人给她梳头,镜子系在镜台上,镜台前有妆奁盒等。另一人背座而对镜,镜中反映出清晰的面影。

(第四节)中国古铜镜的各部位名称

中国古代铜镜种类繁多,以形制言,就有圆形、方形、亚字形、葵花形、菱花形、带柄形以及鼎形等等。铜镜一面光平,用以照容,是为正面;另一面多有花纹装饰,称为镜背。一般说来,镜的正面几无变化,而镜背装饰较为复杂,内容丰富。可以说,铜镜的文化内涵主要是体现于镜背的。尽管铜镜形制多样,但镜背的基本设置却有其共性。这里我们举最为常见的圆形铜镜,对镜背各部位名称按文物界通常的称谓做以介绍。镜背的中心处有钮,有孔可以系带。钮常见的有弓形(又称桥形)、圆形、乳状、兽形等。大部分的钮下周围有钮座,如素圆钮座、方形钮座、连珠纹钮座、柿蒂纹钮座等。钮座外多饰有花纹或有铭文,有的花纹不分区,有些则分区,分区的通常为内外两区,靠近钮的部分称内区,其外称外区。体现主要内容的纹饰称为主题花纹或谓之主纹,分区者一般以内区纹饰为主题纹饰。此外,有些铜镜饰有一至数圈铭文,多与花纹相配合装饰于镜背,称为铭文带。镜之最外边称为镜缘,缘或宽或窄,多高出于镜体,或光素,或饰有花纹或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