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农村文化娱乐常识——剪纸
15506000000012

第12章 剪纸与民间

(第一节)剪纸的谚语和歌谣

谚语是一种广泛流传的俗语,歌谣即民歌。民间艺术中剪纸与口头创作的谚语和歌谣都是劳动人民的创作,一个是视觉艺术,一个是听觉艺术。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民间生活中是一个整体,有时是很难分开的。安徽剪纸艺人程建礼在剪纸过程中会不自觉地随口哼唱起来,他说:“我剪子一动就想唱,光剪不唱嗓子痒。”他会唱四百多首剪纸民歌。陕西库淑兰也是一位集视听形象创造于一身的艺术家。她每次解释自己的剪纸,都激情满怀地边说边唱,她唱的民间曲调旋律单纯且不断反复,却娓娓动听,时而徐缓凄楚,时而快速欢悦,细听歌词并非是剪纸的图解说明,而另有表现。有时歌谣只是剪纸运思的酵母和意蕴的扩展;有时与剪纸的内容结合紧密,很难分清是“诗”配画,还是画配“诗”。

剪纸与谚语歌谣的结合,在民间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非常普遍。上年纪的剪纸老人,她们大都能出口成章,唱词流利、生动有韵律,感情朴实,言简意赅。民间歌谣和剪纸一样有谐音、衬字、比喻、夸张、反复、拟人、排比等等特色,它们有异曲同工之妙。剪纸是无言的歌谣。剪纸与歌谣犹如一母同胞的姐妹。

(第二节)剪纸与民间巫术信仰

正月初七为人的节日,俗称“人辰”。这一天家家剪春、剪纸人、剪彩戴胜,以寓人丁兴旺,而且登高宴饮,以求年康。百姓剪纸人做替身,置于屋顶以祈雨,贴于床头以求子,贴于门面以避邪,此时的剪纸保留着原始文化的遗迹,这是人类意识对自身的肯定,是人类自身崇拜观念的延伸与发展。古代如遇连阴久雨、洪涝成灾时,剪个手拿扫帚的纸人,用红线系在木棍或高粱秆上,插在墙上或挂在院子里,叫“扫晴娘”,又名“扫天婆”、“扫天媳妇”、“扫天娃”。它们有的叉开双腿,双手持帚,足下腾云;有的一手持帚,一手持锣;还有的是一手举帚,一手举掸。河南灵宝地区的人们对扫天媳妇念道:“扫天媳妇你是神,你上东南扫块云。”陕西兴平人则对扫天娃念道:“大头娃娃簸簸箕,你把黑云簸过去。”

陇东地区还把扫天婆用于敬祖祭堂或贴在窑屋正堂中。今天看来,一张纸剪成的人形岂能止雷息雨,很是荒唐,但是在那个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扫晴娘”要扫晴天上的阴云,扫去心中的苦闷,是百姓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年景的美好企盼。在苗族民间神话传说中,人类与动物同出于一个祖先。由枫树变成的“蝴蝶妈妈”生下了人祖姜央和雷公、龙、象、水牛、虎、蛇、蜈蚣等十二兄弟,这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动物造型都是苗族民间剪纸绣花样中经常采用的形象。剪纸中的“龙狗与六男六女”与汉族民间神“盘瓠”为同一类型的传说故事。苗龙是苗族的图腾,能赐福予人类,能驾驭云雨使人丰收,能镇村护寨,确保安宁。

苗族剪纸中有鱼身龙和蛇身龙,那修长蛇身的人头龙,使我们联想到华夏民族的始祖——蛇身人面的伏羲、女娲。这些剪纸造型大概和西北黄帝氏族文化有关,龙狗作为犬图腾遗存,应是和西部犬戎文化相联系。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蚩尤战败,他身上血迹斑斑的枷铐抛掷大荒之中,顿时化做一片枫林,这血染的枫林正是苗族大母祖蝴蝶妈妈诞生的母体。苗族剪纸中表现近代女英雄务么细有骑马、骑牛造型,四周还剪上传统的吉祥动物鱼、龙、牛、象、鸡、蝴蝶等。传说务么细是鸭子变成,长有翅膀能飞,如果扬起九斤半的裙子,把黄豆一撒,豆子全会变成士兵,多么具有浪漫的神话色彩。《诗经》中咏颂:“绵绵瓜瓞,民之初生。”民间信仰中的葫芦因为腹圆多子,生长茂盛,是生殖母体的象征,民间还有农历二月二、三月三贴葫芦剪纸以避百害的习俗。

河北丰宁剪纸中的葫芦剪纸有它独特的功能。相传八仙中的吕洞宾,化做卖油郎到村中卖油,任人自取自付,许多人都是多取油少付钱。一少年回到家受到母亲的责备,令他将多取的油退回,并前去赔礼道歉。吕洞宾感其诚实,告诉他们五月初一将有天祸,在门口挂一葫芦便可无事。母亲心地善良又转告别人,果然悬挂葫芦的人家免去了灾难。于是葫芦又成了剪纸乐于表现的避邪镇毒的吉祥物。小孩过“十二”是山西浮山自古流传下来的乡俗。那时候卫生医疗条件很差,抚养一个孩子十分艰难,能度过十二岁就基本上稳住了。因此,把十二岁看做是关键年龄,到时候要庆祝一番,除缝件新衣,吃顿好饭外,要按孩子年龄裁剪十二方大红剪纸,内容一般是观母形象、吉祥如意、状元及第、牡丹富贵、修桥铺路等。再把十二方剪纸贴在黄纸上,连接成花桥,母亲领着孩子举行钻桥仪式,然后把花桥烧掉,扔在河里,叫做“丢灾”,小孩即能长命。

山西吕梁若遇夏秋连绵久雨,造成涝灾,当地有“扫天晴”习俗。即剪一女性的小人,手执笤帚,然后把这一特定纹样挂在笤帚上,让小姑娘站在石磨眼上扫天,一边扫,嘴里一边念:“天晴,天晴,扫天晴,云彩扫到树边里,太阳扫到当天里,拦羊小子淋死里,黄毛女子饿死里。”如此反复多次,被认为能把淫雨连绵的天气扫晴朗。山东蓬莱民间端午剪纸,剪刀剪蝎子,锥子刺蝎子,火钳夹长虫,贴于窗旁和门槛,以驱除蛇蝎。与欧洲原始洞窟壁画上的野牛身上加几个箭头一样,都是交感巫术。蓬莱这天门上贴《艾虎》《艾兔》或《艾虎葫芦》,早在宋代就已有端午张挂张天师骑艾虎像,驱除鬼魂和毒虫的风俗,后来略去了张天师,艾虎便代替了张天师的神话职能。

遍及陇东、陕北家家户户中老年妇女都会剪的那法威无边,无所不能的《抓髻娃娃》,这抓髻娃娃形象最早见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商代青玉佩,头上两只鸡的《抓髻娃娃》,可能是我国古代西北父系氏族社会作为生命象征的图腾崇拜,它的形象就是金文的“天”字,按照郭沫若的解释,它是轩辕黄帝的族徽,在剪纸图样中,它们或头梳双髻,或头顶双鸡,或头戴人胜(男阳)双手举鸟(鸡),或一手举鸟(鸡)一手举兔(虎)。驱邪治病的叫《送病娃娃》,受惊招魂的叫《招魂娃娃》,一手拿古钱,一手拿火,又招财又燎魔的叫《抓钱娃娃》,还有少见的头有牛角的《抓髻娃娃》,都是为了驱邪镇魔,复苏生命。

正月二十三迷信人家院里堆火,全家跳火燎疳时,用黄表纸剪成一串纸人投入火中,为全年消除疳病,保护合家平安的叫《燎疳娃娃》,婚娶时剪阴阳两性纸人贴在洞房作为喜花,类似亚当、夏娃繁衍后代,子孙长续的叫《喜娃娃》,遇到淫雨绵绵,黑云不开,剪上一个手拿笤帚,腾空而起的娃娃叫《扫天娃娃》。福建、广东地区民众遇家有小孩遭受惊吓生病,则剪四个小人和一匹飞马,与纸钱等物一并供献神前,或摆放桥头路口,以禳除灾祸。出现日食现象时,广东佛山民间剪制《蟾蜍食日图》,一边诅咒蟾蜍,一边烧掉图样。同时人们把家中的铜盆器皿等一切能敲响之物,一齐敲打,目的是把蟾蜍吓跑,吐出太阳来。

(第三节)服饰佩戴习俗类剪纸

“男耕女织”是我国长期封建社会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从城镇到农村,家家户户的妇女从小就跟随母亲或姑嫂学习女红,刺绣便是一门必修课。而剪纸正是这门必修课的基础,刺绣的图案许多是用剪纸底样贴在织物上绣成。因此剪纸和刺绣是民间形影不离的姐妹艺术。

在我国民间,许多剪纸能手又是刺绣巧手,人们称之为“乡土艺术的并蒂花”。我国民间刺绣服饰的袖口、裤边、胸襟、围嘴、耳套、头巾、帽子、鞋袜、鞋垫等,其他生活用品方面如帐沿、门帘、炕围、枕头、荷包、针扎、香囊、坐垫、桌围、背包、轿帘、棺罩、布玩具等,其上面的刺绣图案,都与剪纸相联系。因此,我国民间刺绣也是被丝线遮蔽下的剪纸宝库。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的改变,民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饰佩带刺绣已渐式微,除了少数民族服饰刺绣依然兴盛外,汉族服饰刺绣已不多见,只在边远的农村,还存在一些儿童的鞋帽、成人的鞋垫和结婚新房的门帘、香袋等。现在刺绣剪纸花样在少数民族地区依然可见,赶场的时候,集市上还有不少艺人卖刺绣花样的。过去山东刺绣剪纸花样也是到处可见,极为普遍。20世纪60年代初笔者在鲁西南一次搜集一千多件。那时菏泽有的民间艺人剪花样趸批出售不是一张一张地数,而是用称论斤称。现在随着衣着习尚的改变,民间刺绣已日趋减少,刺绣剪纸花样只能见于偏僻的农村集市上。

(第四节)剪纸渗透民间生活

民间剪纸产生于劳动之中,它以自己的能力野草般生长着,有其顽强而广阔的传播方式。它不同于专业美术家的作品那样靠展览或出版流行传布,而是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同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衣食住行紧密结合。或者说,它是人们生活的情绪表。譬如,一年一度的大地回春之时,家家剪贴窗花,还有在器具炕围瓶罐等物上张贴有关剪纸,以制造和渲染浓郁的喜庆气氛。这含有殷切的希望,希望全年走好运。

到了正月十五闹花灯时,剪纸更是大有用武之地。在灯上贴剪纸,寓意是“人丁(灯)兴旺”;到了三月份,清明时节雨纷纷时,无限惆怅涨满心头,于是,剪纸装点着祭品,寄托深情的缅怀;而到了五月端午节时,剪贴“五毒”贴于门窗墙角,用以辟疫,图个吉祥安康;七月七日,姑娘们乞巧,常常聚坐剪花样、赛智慧;八月中秋,花好月圆之日,由农时的月亮节引起意念,将丰收、团圆、祥瑞汇于剪刀下,并且也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反映到剪纸的艺术之中;如果你看到剪个重阳旗时,那一定是到了重阳节了,重阳旗的寓意是“步步登高”,反映的都是农民们最纯朴的愿望。

而十月之后,接近农闲了,剪纸可能更忙起来。因为婚娶呀庙会呀年集呀什么的会纷至沓来。剪不完的纸,抒不尽的情呀!于是,剪纸艺术自然成了烘托气氛、交流感情的最佳手段之一。装点嫁妆的喜花、标志婚礼的大红双喜字,如彩虹映照人间。直到今天,这种大红双喜字还红火着我们的生活,还热烈着许多在高级大酒店里举办的婚礼酒桌。如此缤纷多彩的剪纸,有的因时令而璀璨,在热烈中将生活提升着浓度;有的则因岁月的久长而恒定出永远的观赏。而最具生命价值的剪纸作品,是对日常环境的巧妙点缀,这种点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如果你在繁忙之时无暇顾及的话,到了衣食起居趋于平实的时候,你便会在有意无意间,一眼瞥到这些剪纸作品,那么你仍然会受到熏陶。因此,剪纸真正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剪纸组成了人们生活情结的一个部分,并且,在生活情结中表现着自己,传达着自己,显示了牵心魂魄的艺术力量。

正如,常年研究民俗学的专家说:“在一定意义上,它(剪纸)是尊严,也是资格,延传一种艺术门类的资格。”辽宁大部分地区的满族、锡伯族,常年沿袭着春节贴窗花的风俗。这些窗花在工艺上采用的形式多为阳刻,便于透光。颜色大多是用粉色和绿色,还有大红颜色的纸。因为是春节贴用,传递的都是喜庆和吉祥。在辽东和辽西地区,每到春节时,也到处是窗花,那些窗花表现的是花卉和动物图案,而且幅面较大,贴在窗户的中间格内,四周还配以角花。辽宁还有的地区满族剪纸艺人将许多小幅剪纸拼贴在一张大白纸上,尔后用红松明子熏黑,再揭掉上面的剪纸,就形成一幅黑地白花的“年画”了,这种“年画”到了春节时,不是贴到窗上,而是贴在炕墙上,其风格特异,别有情趣。

在满族旧时婚俗中,在新房的上窗剪贴圆圆的月亮,下窗再配以花卉窗花,表达的是“花好月圆”。我们曾在阜新地区看到了两件彩纸剪制的荷包,一个是荷花图案,一个是剪纸鲤鱼,这两个图案都有装饰的纸穗头,寓意为连心结,是姑娘作为心爱的信物,赠予情郎的。俗话说:“娶个媳妇满屋红”。这是指那布满新房的各式大红剪纸,像窗花、喜花、喜字、棚花、翻花、拉花和贴于柜奁妆镜的纸花等剪纸形式。大红的剪纸对于东北这片土地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特别是天寒地冻之时或春寒料峭之日,大红的剪纸如同燃烧的火炬,映红着皑皑白雪,也映红着东北人宽厚的面庞。在这种燃烧般的剪纸映衬下的房间,你会感到无比温暖的。你会由此唤起激情,唤起你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如此说来,东北人的激情豪放性格的产生,与剪纸构成的热烈气氛不能没有关系吧?!大红的剪纸燃烧着岁月,燃烧着空间,也将我们东北人的记忆烘烤得一片火热。祝寿礼仪也是东北礼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到今,东北各族的祝寿仪式都是隆重红火的,这是在祭天神、祖神、家神之后,就要拜寿翁了。传统礼仪中有的还请萨满跳神,祝老人健康长寿,子孙满堂,代代如意。而现在寿宴隆重的方式甚至可以与婚宴相比。在剪纸中表现的“长命树”、“寿翁”、“寿图”和“代代如意”等均属祝寿仪式的象征。纵观人类创造的美术门类,没有任何形式能够比民间剪纸更能营造出气氛的了!一个窗花虽小,但透视出去,你所能看到的将是人类的繁衍与民族的沧桑变迁,是生生不息的生命长河中的激越跳荡的浪花,是悲喜交集、无尽无休的时空表情。可以说,窗花后边是一个无今无古、极具魅力的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