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皮影据说是由河北滦州传入,故又叫“滦州布影”。清代已遍及全省。影人造型简朴,刻工粗犷,敷色古雅、高约26厘米。所演剧目多为神话传奇和当地流传的历史传说,唱腔主要是柳琴调。山东皮影戏是一人操纵一人伴奏。一般艺人两只手操纵两只皮影,高手则可以操纵4只“人子”(皮影),还要一边操作一边演唱。就伴奏而言,山东皮影戏的伴奏都是打击乐,没有管弦乐,乐器一般只有三件:一个钗,一个鼓,一个梆子。山东皮影戏一般流行于枣庄、临沂、济宁、青岛、烟台一带,不过到现在大多已经自然而然地消亡了。但制作皮影人的工艺很幸运的流传了下来。皮影人制作分六个步骤:制皮、雕镂、着色、熨平、上油、钉缀。
制皮:以新宰的牛皮或驴皮为最佳。先用清水浸泡数日,取出后将皮的两面反复刮制干净,再刮薄至透明。洗净后,于木框上绷紧阴干。
描样:将制好的皮料切块,经湿布捂软后,用硬木推扳打磨光平,再用钢针描绘图样。
雕镂:将描好图样的皮料垫在木板或蜡板上进行镂刻。镂刻的技法很多,西北地区艺人善用推皮走刀的刻法,并用多种型刃刀具进行雕琢。而东北部地区一般不用型刃刀具。雕镂完毕后,擦洗干净,压平着色。
着色:现今常用透明色料取代过去的传统色料,既方便,透光效果又好。着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5种纯色,一般互不调配,但可分深浅色区分层次,进行平涂,双面着色。
熨平:皮影着色后阴干,熨压平整。
上油:东北部地区的皮影在压平后,还要上一层桐油或清漆,以增强透明度和耐用性。
钉缀:在影人的两手、两下臂、两上臂、上身、下身和两腿十个部件的关节点处,用线钉缀起来,再用一皮条包围在上身的脖领处作为安装影人头的插口。最后在脖领前钉上一根铁丝作为支撑影人的主杆,在两手端处用线各拴一根铁丝为耍杆,插上影人头后,一件完整的皮影人即告完成。
(第二十五节)陕西皮影
皮影在陕西又叫“影戏”、“影子戏”,几乎遍及陕北、陕南及关中各地,乡绅官府家和平民百姓家的均有不同规模的影箱。民间影箱虽小却也行当齐全,多能凑出十出戏来。陕西皮影有东、西、南三路,影人形制大小和表演唱腔均不一样。东路一派主要在咸阳以东、华县、华阴、渭南、大荔一带,以碗碗腔皮影为代表。其影人形制小巧、约28cm左右、男性角色多豹头深目、女性角色则妖媚秀丽。西路一派分布在咸阳以西的宝鸡、陇县一带。以弦板腔皮影为代表。影人形制较大,约40cm,头脸多刻通天鼻梁。南路一派皮影,其影人形制介乎东西路之间,一般约24cm左右。陕西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图中的出行图,主体人物突出,无论在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较之仪仗人物醒目,线条的细密繁复、疏密层次以及工艺的细致都可见一斑。
陕西皮影在民间较普及,东路皮影形体较大,多刻通天鼻形,图案简洁大方。西路皮影风格精巧细腻,形象多豹头深眼。上图是戏文“穆桂英”一折,人物形象雕刻细腻,桌椅道具花纹繁密,设色古雅,场面颇为壮观。演出时,利用皮影半透明效果,不避影像重叠,例如穆桂英坐至椅上,因影像重叠变暗,并无不适效果。
(第二十六节)山西皮影
山西皮影兴于清代,分南路和北路二派。南路即晋南皮影,分布在侯马、运城、临汾、新锋、曲沃等地,造型受陕西东路皮影影响,影人高约33厘米,装饰性强;北路即晋中皮影,分布在孝义、文水、广灵、灵丘、浑源、代县等地,影人造型和演出风格受北京西城派皮影影响,早期用纸糊舞台,后改用纱蒙舞台。
山西皮影制作多用小口齿母牛皮,选料考究,不用病死或老牛皮。唱腔在不同地区采用上党梆子和秦腔。
(第二十七节)江苏皮影
江苏皮影主要分布在南京、徐州、苏州等地。南京皮影为20世纪50年代从山东济南徙来,并成立向阳皮影剧社,在夫子庙一带演出,唱腔为山东柳琴调,影人高约34cm。徐州皮影为20世纪20年代自山东、河南等地徙来,影人造型受山东的影响,约高28cm,唱腔也多为山东柳琴调。苏州皮影在清末由浙江传入,影人形制与浙江皮影无异,唱腔为越剧曲调,于玄妙观前搭棚演出。
(第二十八节)保定皮影
保定市流行两种皮影戏即“老虎调”、“涿州影”。两种皮影大致都产生于明代,兴于清代,衰于民国初年。
老虎调曾流传保定全区,保南多于保北。唱腔无伴奏由演员干唱(本嗓演唱),风格粗犷、奔放、朴实,与当地语言结合紧密。音乐结构是板腔体与曲牌体的综合形式。板式有平调、慢板、叫腔、帮腔等,伴奏只有大锣、大钹、堂鼓、大鼓等。行当分得较细,如“生”又分老生、小生、娃娃生;“旦”又分为老旦、小旦;“净”分净角(武花脸)和大生(文花脸)。剧目多连台本戏,如《四名山》《中华会》《七妖传》《混元盒》等。
(第二十九节)情洒丝弦
传统艺术“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是我国出现的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戏中“影人”是根据剧中角色和衬景的设计,用驴皮或牛皮、羊皮经刮制、描样、雕镂、着色、烫平、上油、订缀而成。人物脸谱和服饰造型生动形象,或纯朴粗犷,或细腻浪漫,或夸张幽默。再加上流畅的雕镂,艳丽的着色,达到了通体透剔、四肢灵活的艺术效果。“影人”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透射映到白色布幕上,随着乐器伴奏合唱腔配合,便成为“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艺术形象。
(第三十节)洋县皮影
秦风、秦韵皮影传入洋县,形成独一无二的“洋县碗碗腔”,已有300多年历史。该地方剧种因角色、布景皆用上等牛皮刻制,故称“皮影”。主要在夜间用油灯、汽灯、电灯光反照特制透明细纱幕形成影像而观赏,老百姓俗称“灯影”。用小铜碗作为主要击节乐器伴奏。洋县皮影吸取了外地弦板、灯碗腔朴实柔和之长,完善自身曲调,其唱、白、吐字均以洋县方言为基础,结构完整,行装简单,既具有弦板、灯碗腔色彩,有脱离弦板、灯碗腔而自成体系,成为具有鲜明地方风格的独特剧种。
(第三十一节)腾冲皮影
腾冲皮影主要流传于云南省腾冲县一带,当地称“灯影子”、“皮人戏”等。相传在明初由来自江南、湖广、四川等地屯军边疆的移民带到腾冲。腾冲皮影演出组织以村为单位,叫做“堂”,清代盛期有近百堂。影人多以牛皮制成,形体较大,高约50cm,造型朴实,圆线用得多。在唱腔上分作西腔(节奏明快、情绪昂扬)、东腔(旋律优美、气氛庄重)二种。
(第三十二节)四川皮影
四川皮影又叫“灯影戏”。清代极盛也分东西两路,东路分布于川东、川北山区,影人形制多以直线造型、刻工精细,形体高约30cm,以牛皮制成。当地人称作“渭南影子”,因为从陕西渭南传来之故。西路分布于川西成都地区,影人形制受北京皮影影响,高约60cm。四川皮影所演剧目除历史、神话、传说外,多为谐剧。影人造型也多夸张、动态滑稽、脸谱服饰多仿川剧、很有地方特色。
(第三十三节)天门皮影
天门素有“皮影之乡”的美誉,天门皮影戏源远流长,其归纳在江汉平原皮影戏之中。江汉平原皮影,是把流行于原荆州地区的天门、潜江、沔阳、监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地的皮影实行了大一统的归纳。这一民间娱乐曲艺,在长期的演唱过程中,各地艺人们推进了其唱腔艺术的发展,使其个性鲜明。
天门一些知名的皮影艺人们说,与潜江皮影戏的“鸡鸣腔”不同的是,天门皮影是“渔鼓腔”。天门渔鼓,是演唱者用牛皮和竹筒作鼓敲打,边敲边唱的一种天门民间传统曲艺,距今已有280多年历史。天门皮影戏将这一曲艺融入演唱之中。艺人们说,天门皮影唱的是“七五韵”,即唱词上是五个字与七个字的句子组成,一般为“五五七五”式。在演唱过程中,他们还根据观众的要求,巧妙地将《正月望郎》《双探妹》等100多种群众喜爱的天门民间小调穿插其中。这样一来,天门皮影戏地方特色更加鲜明,乡土气息更加浓郁。
天门皮影艺人在长期的演唱过程中,在皮影的雕刻工艺上也有创举。
原市群艺馆馆长杨泰山说,现在,江汉平原皮影艺人演出的皮影大多是潜江的“汤格”和“郭格”,以图案精细、圆润舒展、人物造型逼真生动和影大见长,艺术风格独特。而在上世纪50年代,天门皮影名艺人杨双林师承“郭格”创始人郭大彪,开始从事皮影雕刻,由于他兼通戏剧,熟悉舞台脸谱衣冠,所以,他雕的皮影都较汤、郭两种格谱有新的变化。如他雕的关公、包拯、焦赞等人物,女靠、花箭袖、跨蟒等衣装影子都较“郭格”更细致、逼真。
天门皮影唱腔与雕刻工艺上的不断创新,源于它长演不衰。如今,尽管受到各类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但是天门皮影在城乡仍热受追捧,市场广阔。目前,常年活跃在我市城乡市场的天门皮影戏班共有5个,艺人有30人左右。
目前,在城区有3个固定的皮影戏馆,这种格局至今保持有5年。一处在船闸附近,一处在趟子街,一处在大桥附近。3个唱馆,个个兴旺,每天日场有300多人看戏。
皮影在农村特别受欢迎。在彭市、杨林、石河、张港、汪场等地,办红白喜事请皮影戏班助兴蔚然成风。
出生在皮影世家,有30多年皮影戏唱史的甘炎忠说:“驮上一担皮影箱子,摩托车—骑,随时可以外出演出。而三四张方桌,几块木块就可搭台表演。因为搭台简便,随到随唱,农村人便喜欢请唱皮影戏,一般出个三五百元包场。”
甘炎忠的戏班有7个人。演出时,两男一女操纵提线,在屏幕后表演打、跳、翻、跑各种角色,还有伴奏的乐手司掌琴、锣、钹、鼓等乐器,7人配合默契,演得有声有色。演唱内容靠他们根据历史故事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唱、做、念、打浑然—体。他们常常根据东家办喜事的类别选择剧目,有时还即兴编演故事。因此,他们又有“灯光才子”的美誉。
甘炎忠说,唱皮影戏一年可以纯收入1.2~1.5万元左右。在农村来讲,他这算是不错的了。尽管如此,一些年轻人还是认为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一般宁愿选择外出打工,也不愿学这门手艺。
“皮影戏耍、唱都需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看似简单的技艺,求精却相当不容易。有的农村贫家子弟学习一段时间后,觉得苦,就半途而废了。”谈到收徒,甘炎忠显得有些无奈。
经过数十年潜心苦练,甘炎忠操耍皮影练就了一套绝活:可十指全部利用,同时操耍数个皮影打斗。“这门技艺传给了徒弟才会没有遗憾。”他爽朗地道出心里话。
在天门5个皮影戏班中,36岁的艾良兵和34岁的王月义夫妻俩算是最年轻的艺人了。艾良兵从13岁就开始学唱,夫妻俩登台做搭档也有十几个年头了,目前,他们是天门皮影界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对天门皮影后继乏人也产生深深的担忧。“目前,天门皮影雕刻艺人已是凤毛麟角。”艾良兵说。
我们相信,有了甘炎忠和艾良兵、王月义等一批天门知名的新老艺人的传承,天门皮影的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广阔。天门皮影戏在发展中一定会特色更加鲜明,韵味更加突显。
(第三十四节)冀南南部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