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二十几岁一定要懂经济学
15507500000013

第13章 “热门”不热与“冷门”不冷

择业经济

2004年是老苏和老张最开心的一年。这一年,他们的儿子考上了大学。这对老苏和老张家来说,的确是个好消息,因为在此之前,村里就没出过大学生。

在儿子高考之前,老苏就开始到处打听现在什么专业好就业。得到的答案是现在计算机专业最吃香了,一出校门就能找着工作,而且挣钱还多。

到了儿子填志愿的时候,老苏就让儿子报了计算机专业。儿子上大学走了之后,老苏的一颗心总算挨着地了。他觉得只要儿子上了大学,而且学的也是最吃香的专业,将来就不用愁了。

而老张就不同了,他儿子在报志愿的时候选了自己喜欢的地质学,虽然地质学是冷门专业,但老张还是十分支持儿子的选择。

眼看孩子们大学毕业了,老苏和老张都开始张罗着给孩子找个好工作。可令老苏没想到的是,学计算机的儿子毕业后找份好工作竟然那么难,不是专业不对口就是待遇差。这让老苏很纳闷,计算机不是挺吃香的吗?而且自己邻村学计算机的那小子,毕业后挣钱真是挣得不少呢。可为什么自己的儿子就找不到好工作呢?

而邻居家老张的儿子在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和一家企业签订了三年的合同,毕业后直接上岗。

这下老苏更想不通了,为什么儿子的热门专业没找到工作,而老张儿子所报的冷门专业却找到工作了呢?

不单是老张想不通,可能有很多读者也想不明白,为什么热门专业出来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竟然不如一个冷门专业毕业的学生?

实际上,所谓“热门”、“冷门”都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举个例子:比如西红柿现在的价格为5元一斤。菜农们一看,西红柿有利可图,于是一窝蜂地都去种西红柿了。到了西红柿上市的季节,菜场上到处都是西红柿了,西红柿太多了,人们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于是菜农们就把西红柿降价处理了,同时也减少了西红柿的种植。这样做的结果是,下一轮西红柿上市的时候,量减少了,达不到人们的需求了,于是西红柿又贵了。

从长远看,人才对于市场,永远是紧缺资源。但是,在市场上,人才同样也受供需规律的支配。供大于求时,某行业的人才就业就会受到影响;反之,供小于求,该行业人才就会成为抢手货。

确实,虽然这两年IT行业看上去非常热门,但是现在很多大学的计算机本科毕业生却难以找到饭碗。这是因为当前人才市场上并不缺乏一般的计算机人才,缺少的是高级、顶尖的IT人才。另外,前些年计算机人才走俏,人们一窝蜂地选择这个专业,并且各个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造成这方面人才越来越多,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使得整个就业形势都受到影响,导致在家待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计算机,作为公认的热门,已经出现了“热门不热”。

冷门专业能找到工作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同样是供求规律的作用。据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专家分析,冷门专业就业率上升,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学科的社会需求比较稳定。随着扩招,一些热门专业学生人数增多,造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但一些冷门专业的学生人数却相对比较少,竞争相对较小,所以出现了稳中有升的现象。比如,某西部高校哲学专业的大学生,所谓的冷门专业并没有限制他们的出路。毕业时,有人在电视台找到工作,有人当记者、教师,还有人做了企业策划,甚至有几个学生大三时就和用人单位签了合同。

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近年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农学专业的就业水平最高,达到78.38%;被视为冷门专业的哲学和历史学就业率分别达到40.35%和51.85%。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上述就业情况让我们感觉到了冷门专业已经不再像昔日那样被人们冷眼相待,相反,它正以自身的优势在逐渐升温。

那么,个人又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形势变化呢?

在我国,有一种传统说法叫做“一技傍身”,指的就是专业选择。在现代人看来,专业选择早已不再仅仅是选择未来从事的行业,更是选择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个关系到发展前景、就业方向、兴趣爱好的选择。它已经成为人生规划的第一步,特别是在近年来,我国越发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

从长远看,人才对于市场,永远是紧缺资源。但是,在市场上,人才同样也受着供需规律的支配。供大于求时,某行业的人才求职就会受到影响;反之,供小于求,该行业人才就会成为抢手货。一些曾经的热门专业,比如新闻专业,在前些年,各类高校纷纷开设这一专业,由于招生太多,导致几年后该专业就业不佳,已经成为就业“困难户”。这就是由人才饱和导致的就业不易。目前,在人才市场最难找工作的是管理类专业,如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管理、行政管理等,都出现人才严重饱和的状况,就业非常困难。

那么,具体到个人,又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专业呢?应该说,许多人在专业选择上出现了很多失误,给自己的前途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据一份对上海10所大学在校生的调查显示,竟然有65.8%的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表示后悔。此外,对100个工作半年至三年的职业规划咨询案例进行统计后发现,竟然有高达75%的人因大学专业选择失误导致职业定位不清,遭遇发展瓶颈。要避免这种情况,需要在择业过程中避免两个误区:

1.跟风现象

这几年哪个专业吃香,报考的人数就呈直线增加,都没有考虑适不适合自己,四年大学读完后的市场前景会怎样。比如,前几年非常火爆的财务专业,现在已经趋于平静,就业市场上供大于求。

2.缺乏了解

对自己不了解,对专业不了解。从专业名称去望文生义,觉得自己很喜欢,真正进入大学攻读之后却发现与自己的想象相差甚远。曾有这样一个实例,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专业的某学生,在报考前着迷于中国的命相学,一直以为生命科学专业是学习易经、命理一类的内容,没想到真正的课程却是人体、基因和解剖,为此他非常失望。刚刚接触专业就了无兴趣,如何能把它学好,又如何能在未来把工作做好呢?

因此,要做到合理择业,就要针对这两个误区,采用如下方法:

(1)充分了解热门专业的市场行情

要注意,热门专业往往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并非都会一直热下去,应对该专业几年后的就业形势作出一定的评估。

(2)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针对社会环境就业形势不断对自己进行完善补充,加强自我的拓展实践

这不仅适用于在校学生,更适合于已经参加工作的人们。一个人,只要有毅力、有热情,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争取和努力,进行各种学习培训,对自己的人生作出及时的改进。

(3)要有明确的目标,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合适的方向

如果将来非常想做研究型人才,选择基础学科就会更为合适。一个人应该对自己有一个职业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一样,选择的专业就会不同。

归根结底,没有永远的冷门,也没有永远的热门,一切都是随着社会、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着。选择专业不要太拘泥于冷门与热门,选择自己最有兴趣的、将来最想做的,才是上上策。要知道,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在自己热爱的行业深入钻研。试想,假如你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高深的业务能力和娴熟的交际能力,那么,无论你学的是什么专业,做的是哪个行业,最终都会有所成就。

每天多学一点点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热门不热”与“冷门不冷”的变化为择业增加了难度。其实,相对择业而言,进取的热情、扎实的技能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年轻人最应该重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