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皮疹病
15508600000001

第1章 疹病的一般知识

(第一节)概述

一、皮肤科对疹的理解

疹是皮肤上起的小颗粒,通常是红色,多由皮肤表层发炎浸润而起。

对皮肤科来说,疹的范围比一般人理解的要宽广得多。皮肤科认为皮肤上的客观表现(体征),只要看得见(有时需借助放大镜或其他器械)、摸得着(也可以是看得见摸不着,或看不见摸得着),不管疹子长在什么地方,无论大小、形状、颜色、数量如何,都称为疹。

按照疹的起源和演变,皮肤科又把疹分为原发性和续(继)发性两类。原发疹是指疹的初发形态,即刚起时的模样。

续发疹是原发疹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本身的演化规律和多种外因(如搔抓、摩擦、药物刺激、细菌感染等)导致的形态变化。它与原发疹已经大相径庭,甚至是面目全非。我们只有通过详询病史和周密观察才能搞清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才不会由于某一病症的原发疹与续发疹形态不同而把一个病误诊成几个病。因此,在临床中,要严格按“疹”“疹病”的科学定义去理解和应用它们。

二、如何形容皮疹的色泽

大多数疹病皮疹(原发疹)的颜色为红色,少数是别种颜色。

形容疹色有两种方法:①直接用某种颜色的名称,如红、黄、黑、白等。②用实物比喻,如桃红色、茶褐色、杏黄色等。

用前一种方法时,最好,更加精细地给予修饰,如淡红、鲜红、深红、紫红……淡黄、褐黄……银白、乳白、灰白……

用后一种方法时,要使比喻贴切,恰如其分,并做到使比喻之物众所周知。

观察疹色时,必须光线充足、距离适当。最好从不同角度,如正面、侧面来观察。有时需借助放大镜。为确定疹色能否被压退,宜用玻片压诊法,即用厚薄适宜的玻片压迫皮疹部,看疹色(通常为红色)是否变淡或退去。

要注意色调是否均匀或一处皮疹是否同时有几种颜色。

也要像观察皮疹的大小、形态那样,注意皮疹的色泽与病情、病程、内因(如月经、妊娠、同时患的内脏病)、外因(如外伤、刺激)的关系。同是一种病,其原发疹和续发疹的颜色可能完全不同。如银屑病(牛皮癣)的原发疹(丘疹)是鲜红色,而其续发疹(鳞屑)则为银白色(云母状)。

此外,还要考虑种族因素和某一患者的正常肤色。肤色较白的人,红色、黑色等深色调皮疹往往更显著、更突出,而黄色、灰色等浅色调皮疹则显得浅淡、模糊,甚至不易辨识。肤色较黑者的情况则相反。

与疹色相关的还有皮疹的透明度。疹病的皮疹有完全透明的,但少数皮疹则看似半透明。

三、疹病皮疹与全身状况的关系

不少人认为,既然疹病的皮疹长在皮肤上,那么,有病的只是皮肤,它与身体的其他部分无关,皮肤上有病搽点药就成,不必大惊小怪。

事实上,包括疹病在内的皮肤病有几千种,真正与全身状况无关的寥寥无几。

人体本是一个整体。这一部分与那一部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皮肤的结构和功能如此复杂,血管与神经又那样丰富,皮肤病包括疹病的“病态信号”,必然向全身传递或反馈,亦必然会受到全身器官,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影响和制约。

传染性疹病中的大多数病如麻疹、猩红热等,本身就是一种全身性疾患。这些病都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不适、躯体疼痛等。另外一些传染性疹病,如风疹、水痘,虽然全身症状相对轻微,但病原体却远不止局限于皮肤内。风疹就有枕骨下、后颈部淋巴结肿大。个别水痘患者可合并水痘性肺炎、脑炎。这些都说明疹病是全身性疾病。

过敏性疹病,一般没有严重的全身症状。但荨麻疹的皮疹(风团),除了长在皮肤上,还能长在黏膜上,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的黏膜。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荨麻疹患者有呼吸困难、窒息、腹痛、腹泻等症状,另一些过敏性疾病如湿疹,有时与一些内脏病、五官疾病组成“综合征”。

这种症状、体征的聚合有相对固定的内容,它不同于一种病的多个症状。这也说明过敏性疹病也绝非局限于皮肤。

还有许多杂类疹病,有的反映遗传缺陷,有的来自代谢异常(如播散性黄色瘤),有的高度提示恶性肿瘤的存在(如骤发性脂溢性角化症),等等。

(第二节)中医学对皮疹的认识

一、中医学对疹的认识

疹,证名。①指温热病发疹。见《伤寒九十论·发斑证》。又称疹子。《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或云头隐隐,或琐碎小粒者为疹。”“疹从血络而出,属经。”由风热郁肺,内闭营分,从血络外出所致。为皮肤上发出之红色小点,形如粟米,抚之碍手,并见发热烦躁,咳嗽烦闷,口渴,舌绛等证。疹色以红活为佳,紫赤者为热盛,紫黑者为毒重。疹为邪气外达,治宜透发。疹出而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若神志不清,系热毒炽盛,正不胜邪,有内陷之象。治宜宣肺达邪,清营透疹。《温病条辨·上焦篇》:“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参见斑疹条)②指疮疹。《丹溪心法·斑疹》:“疹即疮疹。” ③指久病。《素问·奇病论》:“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王冰注:“疹,久病也。”

二、中医学如何辨证皮疹

中医对疹病皮疹的辨识有独特的标准。现简略介绍如下:(1)红斑:发病急、有热象、舌红、脉数、便秘、尿黄、色彩鲜艳者为阳斑;体虚、乏力、病程慢、舌淡、脉细、疹色暗红或淡红者为阴斑。阳斑属实、属热,往往营血有热,压之退色者属气分有热;阴斑属虚,属寒。

(2)紫斑(紫癜):亦称肌衄。分虚、实两种。实证发病急骤,疹密、略突起、微痒,舌红有苔,脉数,多因血热壅盛兼感风邪。风热血热相搏,迫血妄行或血瘀。虚证多因脾胃虚寒、中气不足,脾不统血而致。易遇冷发病,舌淡脉细。

(3)丘疹:急起红色丘疹多属血热或风热,亦可源于心火过盛,外感风热;慢性经过的丘疹兼有鳞屑或痂者,多属血虚、阴虚;慢性瘙痒性丘疹遇冷加重者,系脾胃虚寒,受风所致;慢性苔藓性丘疹(小丘疹,大小相仿,密集而不融合)起于脾虚湿盛;血痂性丘疹来自血虚阴亏。

(4)水疱:多属湿热凝聚,不得疏泄所致。病急起,疱有红晕者多为湿热或风湿夹热,红盛偏热,疱重偏湿;大型水疱反映有湿毒或毒热;深在水疱示有脾虚蕴湿不化或寒湿;水疱病程迁延,色淡红或疱周红晕色变浅,遇冷加重者属虚寒。

(5)脓疱:一般为热毒(毒热)所致。疱黄、膜紧、底红、病急及有热象、热毒炽盛者属实证;属虚证者疱塌陷,疱膜松,底不红,病程缓,舌淡,脉细;单个脓疱持续1周以上不涸不痂者,属气虚之象。

(6)风团:属风邪。外风引起者,又有风寒、风热2种:风寒者风团色白,患者畏寒,遇热缓解,苔薄白,脉浮紧;风热有口干,不畏冷,热则加剧,渴而思饮,风团大片、色红,苔黄、糙,脉浮、滑。内风引起者,有血热生风、血虚生风2种。此外,游走不定,时隐时现的风团多属风邪,色红者系风热,色紫暗示血瘀。

(7)痂:浆痂为湿热未消;脓痂为热毒未尽;血痂源于血热或风热。

(8)鳞屑:脱屑属风。干性屑来自血虚风燥或血燥肌肤失养,油性屑属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