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风湿病
15509000000004

第4章 类风湿概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概念

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极易致残。从病理改变的角度来看,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主要累及关节滑膜(以后可波及到关节软骨、骨组织、关节韧带和肌腱),其次为浆膜、心、肺及眼等结缔组织的广泛性炎症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全身性表现除关节病变外,还有发热、疲乏无力、心包炎、皮下结节、胸膜炎、动脉炎、周围神经病变等。广义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除关节部位的炎症病变外,还包括全身的广泛性病变。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率高,女性是男性的2~3倍,好发年龄25~55岁。3年以上将有50%的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病死率较一般人群增加2倍。类风关已是致肢体残疾的头号杀手,加强对它的治疗与康复已经刻不容缓。类风关的治疗与康复,关键是联合用药,不可能用一个简单的治疗方案治疗所有的患者,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综合的治疗计划。

二、风湿类风湿的区别

类风湿的摡念须与风湿相区别。在19世纪中叶之前,人们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随着科技医疗发展,人们对类风湿也认识得越来越清楚。发现大部分风湿表现为多发性大关节炎,关节的炎症不是固定于某一关节,而是能从一个关节向另一个转移(游走性)。且此关节炎较易治疗,治愈后关节功能完全恢复,不遗留关节强直和畸形。除此之外,往往对心脏损害很大。这些表现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明显不同,故将类风湿从风湿中分出。因两者有相似之处,又有些明显不同的地方-----类似而又不是,故称之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这一病名是1858年由英国医生加罗德首先使用的。1896年舍费尔和蕾蒙将该病定为独立疾病,同年斯蒂尔对儿童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了详细的描述。1931年赛西尔等人发现类风湿病人血清与链球菌的凝集率高,1940年到确定。1941年美国正式使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名。目前,除中,英、美三国使用"类风湿关节炎"病前苏联称之为传染性非异性非多关节炎;日本则称之为慢性关节风湿症。

三、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变化和病程

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的病理变化是所谓的滑膜炎。正常状况下,关节腔内面有一层精致的滑膜,可分泌关节滑液,以润滑和保护关节。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时,滑膜产生发炎反应,关节因发炎细胞的聚积而有红、肿、热、痛的现象。这种发炎反应严重时甚至侵犯整个关节,破坏软骨甚至骨骼。若缺乏适当治疗,关节将变形、僵直而无法活动。

此外,活动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中约有5%-15%会出现皮下结节,这是一种发生于皮下面,因发炎作用而变性成纤维组织,分布很广,但好发于较敏感部位如关节伸侧、头皮等,通常不会有太大问题,有时则会导致感染。如果发生在肋膜、眼睛等,则会导致较严重的后果。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血象 有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淋巴细胞及血小板增多为活动期表现。血沉加快。嗜酸细胞增多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伴严重全身性并发症的象征。病变后期常发生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二、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滑膜中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能产生大量的类风湿因子,有IgM、IgG和IgA类风湿因子。其中以IgM类风湿因子含量较多、故目前多测定IgM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阴性,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本病。因为它可被其它血清蛋白所掩蔽。或由于在血清中被有高度亲和力的抗体所结合,而不易检出。

三、 血沉和C反应蛋白 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期,常常伴有学成增快和血清C反应蛋白实验阳性

四、 X线检查 关节X线片可见到关节面模糊,有侵蚀性损害。在疾病早期近关节处骨质疏松,软组织肿胀,骨质有侵蚀现象。晚期关节软骨坏死可使关节间隙变狭窄及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