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心理疾病冶疗
15509100000010

第10章 支持疗法和森田疗法(3)

住院治疗的目的是,使病人对精神的自然流动及其演变有实际的体会,消除以前对病的臆断和误解,达到心理上的“自然流动、无所住心”的状态。因此,对卧床期可能流露出的心理状态,事前不能向病人说明,这点很重要。因为病人事前如果知道在此期间会产生无聊、悲观的情绪,会使之采取预期的态度,心理的自然流动就会被歪曲。当然,在采用住院疗法之前,施治者应先使患者对森田住院疗法的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患者可自己作出是否入院治疗的决定。患者的求治欲望越强,越有利于治疗。

在中国,李振涛等人试用森田住院疗法治疗强迫症、恐惧症和疑病症病人,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李振涛等人对病人住院期间的活动内容做了一些更改,如在第一阶段即让病人写日记,阅读指定的“患者必读材料”,向病人介绍森田疗法的原理,在日记中也可写一些治病的体会。在其他阶段也增加了丰富的作业内容,并在不同阶段进行心理测查,以进行比较。

下面是李氏运用森田住院疗法治疗的一个实例,摘录其日记,可了解病人是怎样通过森田疗法而逐渐康复的。

2.治疗病案

求治者:女性,36岁,工人,诊断为疑病症。在住院时期的日记中写道:“我5岁时,母亲患胃癌死去,以后父亲特别注意我的胃,老是问我感觉如何,我的胃口一有些不适,就吓得父亲变了脸色。这样就使我产生了对胃肠癌症的恐惧心理……我看过一本医书,书上写着‘气滞’容易造成癌症,以后我就害怕胀气。听说口水能引起胀气,就怕咽口水,越怕咽,心里越紧张。把牙咬紧,心想这样就会少出口水,但口水反而更多。成天没别的事就想到咽口水。精神上极度紧张、恐惧,真是活受罪。每天都摸到肚子胀,右边重。为此做了无数次检查,喝了无数汤药,还觉得肚子胀。希望检查,希望自己别患了癌症。”

绝对卧床期:“……我是对健康太注意了,越注意就越担心有病,越咬牙越流口水。我每天醒来第一个感觉,就是肚子胀气。越注意肚子,越感到胀气。这就是心身交互作用,还有自我暗示‘我今天千万不要再难受了’……

所以我的病来自自身……我越想摆脱,就越摆脱不掉。医生告诉我这个方法不对。我按医生讲的去做,不去理会病,不去注意胀气,好像口水也少了,精神也不紧张了。”

轻工作期及重工作期:“我今天画的画大家都说好,我有好多年没能这样画画儿了,我太高兴了。我注意画画儿,对胀气抱着有‘就让它有去吧’的态度,反倒觉得没有那么胀了……我干活累了,已不再注意肚子胀气。”

回归社会准备期:“整天忙着干活。医生说过,把注意放到现实,做好现在的事。身上感觉好多了。”

(二)门诊治疗

1.门诊治疗概述

门诊治疗仍须遵循森田疗法的基本原则。但由于门诊治疗没有住院治疗所具有的特定环境,不能采用卧床及作业布置方式进行治疗,因此具有与住院疗法的不同特点。

门诊治疗主要通过施治者与患者一对一的交谈方式进行,一般一周一次、或两次。施治者应注意对患者的共情并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施治者应在掌握患者生活史的基础上,尽可能理解患者的现实情况,不以症状作为讨论的主要内容,鼓励患者面对现实生活,放弃神经质的抵抗症状的立场,认识到事物不以自己的主观愿望而转移,认识到接受症状的本来面目,不试图去控制,症状就会改观。最后鼓励患者要承担自己生活中应承担的责任。在治疗中,施治者应尽可能用提问的方式启发患者对问题的理解,而不是过多地采用说服的方式。治疗的关键是帮助患者理解顺应自然的原理。

门诊治疗的要点是:

(1)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以排除严重躯体病的可能,消除患者的顾虑;(2)指导患者接受症状,而不要试图排斥它;(3)嘱咐患者不向亲友谈症状,也嘱咐亲友们不听、不答复他们的病诉;(4)恐惧症患者不应回避人,要带着症状去参加各种活动。

我国学者曾采用门诊治疗方法,对16例神经症患者进行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具体做法为:初诊30至60分钟,复诊为15至30分钟,第一个月的治疗每周1次,以后为l至2周1次。治疗的主要方法为言语指导和日记批注。首先引导患者领悟其症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告知形成症状的有关因素,要求患者将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写在每天的日记上。要求患者使用两个日记本,施治者在复诊时针对患者上次日记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批注,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言语指导,提出下一次的要求,与此同时,要求患者阅读森田学说的有关材料。专家们认为,由于门诊治疗中,施治者不能亲自观察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因此,让患者记日记,通过对日记的批注来对患者进行指导,是治疗的中心环节。施治者在治疗指导中特别要注意:第一,治疗始终要针对患者的人格问题,不能被其症状所纠缠,对症状应置之不理,让其自然淡漠;第二,在患者对治疗要点理解的条件下,着重要求其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去体验。

2.门诊治疗病案

求治者:男性,27岁,未婚,大学生。

自幼胆小,不敢和大孩子在一起玩耍,怕他们打他。怕高,在五层楼阳台上向下看时,即感到心惊肉跳。6岁入小学,功课成绩尚好,对语言课不感兴趣,上课时怕老师提问,一紧张就感觉头痛。

17岁高中毕业,到农场“插队”。有的同学和农民吵架、打架,他很害怕,怕农民错打了他。

20岁参加工作,在一个科研单位做化工实验员。工作中常接触有毒的化工原料,担心有一天会中毒死去。

21岁时有了一个女朋友,相处得挺好。女友长得美,有些男青年追求她。病人时常担心她被坏人“纠缠”而发生意外,经常提心吊胆。

24岁考入业余大学。在考试前几天即心情紧张,担心考不上,常头疼。考上以后才安下心来。读二年级时,即来看病的前两年,因故耽误了课程,怕赶不上,考试不及格会丢“面子”,同时和女友之间也有些矛盾,经常睡不好、头晕。服药可暂时减轻症状。有一天早上起床后,即感到没精神、身体疲倦乏力、头脑沉重,像有什么东西扣住一样。很害怕得了重病,怕脑子里长了瘤子。便休学到医院看病。两年来,先后到过几个大城市里的许多大医院或直接访求有名的医生,做过各种检查,服过许多中、西药。开始时,各种疗法都曾使症状减轻。继续治疗,不久就无效。整日精神紧张,坐卧不宁。读书、看电视、写字,不论做什么,不到5分钟就已不能坚持。时常头昏、心慌、胸闷、睡不好、做噩梦、遗精,又担心自己会患精神病。想到自幼体弱,也许永远治不好了,很悲观。最后经朋友介绍,由外地来京求助于心理咨询医生。

在第一次门诊检查后,诊断为神经衰弱并有疑病现象。医生告诉他,根据多次检查结果,可以完全排除脑子里长瘤子的可能性,也没有任何严重到可以致命的疾病,完全不必为“病”担忧。同时解答了病人的一些问题。因为他远离父母住在亲友家,医生要他带着症状和别人一样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比如帮助亲友做家务活,帮助弟、妹学习等,不要再强迫自己和病去斗争。有“症状,随它去!”尽可能做到听其自然。

过了1周,第二次会见时,病人说他的病好了一些,但仍然感到心里紧张,怕好不了,放心不下。自称他从小时候起,遇到什么事情都好“嘀咕”。

医生再一次向他讲解,他的身体没有什么病,都是自己忧虑的结果,这样会使症状更加重。不要把身上的一丁点儿不舒服都看成“敌人”,非要除去不可。

例如有的人生来一只手有六个指头,拿东西有些不方便,不理它,习惯了,便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好。如果天天想着它,为此发愁,反而会使自己心绪不宁。

任何人在心情紧张时,都会出现他的那些症状,不管它,也就感觉不到了。对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求。

会见三次以后,病人的顾虑虽然少了一些,但仍然放心不下,怕万一病加重了会死去。有一天晚上,又感到胸闷、头昏,很害怕,好像马上就要死去。想立即去医院,但又怕惊动亲戚家里的人。心里想:“这么晚了找医生也救不了命,干脆死了算啦!”于是躺在床上等死。不多久,自然睡去。一觉醒来,症状大大减轻,最害怕的那些症状几乎消失了。回忆起医生有好几次告诉他“不管症状,听其自然”真有道理。不知为什么,对病能治好产生了信心。第二天,在第四次和医生会见时,讲了前一天晚上的经历和体会,决定不再治了,要回家去。

约5个月后,医生接到病人来信,信中说:“……现在思想放松,已不再有什么精神负担,每天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身体却慢慢地好起来,症状都消失了,我非常高兴。我现在对病不再像过去那样注意了,愉快地开始了新生活。我现在才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顺其自然……”

与此同时,医生还接到病人父母的信。说病人两年来到处治病,花了不少钱,跑了不少路,都没有好。没想到这一次只和医生谈了几句话,病就好了,人也变了,像换了一个人。

两年后随访,病人早已复学。现已结婚,性格也变得开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