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心理疾病冶疗
15509100000006

第6章 合理情绪疗法和心理分析疗法(2)

施治者:要是你在认识他以前觉得过得还好,为什么你还认为非有他不可,没有他你就活不下去了呢?

求治者:(很为难地)唔……

施治者:你认识H以前和别的男人常来往吗?

求治者:我那时和很多人相处得都很好。

施治者:那为什么现在你失去了H就不能和别人再好好相处呢?

求治者:因为现在我对别人没有什么吸引力了。

施治者:你结婚后有没有什么男人仍对你有好感?

求治者:不少男人追求过我,但我却没有理睬他们。

施治者:要是他们知道你离了婚,是不是会觉得再追求你就有可能获得成功呢?

求治者:我不知道……我想可能吧。

施治者:你说你不能没有丈夫,可你说你5年中都没怎么见过他,是吗?

求治者:是的。有一年当中我只见过他两次。

施治者:你和他没有和解的可能吗?

求治者:不可能了……他已有了另一个女人,他不再需要我了。

施治者:那么要是你解除了这项婚姻,你实际上会失去什么呢?

求治者:不知道。

施治者:你要是离了婚是不是可能过得更好些?

求治者:我没法保证。

施治者:你是否有过真正的婚姻?

求治者:我想没有。

施治者:要是你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婚姻,那么你结束你现在的婚姻时,你实际上不是什么也没有丧失吗?

求治者:(停顿了很长时间)我想没有丧失什么。

经过此次谈话,求治者不再那么忧郁、沮丧了,并克服了自杀念头。在以后的谈话中,求治者说施治者提出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使她改变了看法,那就是在她认识H以前,生活得很快活,也很有吸引力。现在失去了H怎么会活不下去呢?

求治者最终还是离了婚,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

(第二节)心理分析疗法

一、心理分析的七个方面

心理分析疗法又叫精神分析疗法,是心理治疗中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的重要行为表现是源于人们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和内心冲突。因此,精神分析的奠基是出于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其中包括了诸如抗拒、压抑、性欲、攻击、恋亲情绪等诸多无意识的心理反应。弗洛伊德的弟子琼斯后来把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原则概括为如下七个方面:1.心理决定论原则心理过程不是偶然发生的,某些偶发事件看似无因可查,实则有其行为意义。弗洛伊德一次“不小心”摔破了书桌上的墨水瓶,但他认为这是事出有因的。事实上这种“失误”如口误、笔误、失手等在人们身上是常有发生的。经他仔细一想,不久前妹妹来参观书房,对其藏书之丰富,古玩之别致和布设之优美大加赞赏,但见到书桌上那旧而难看的墨水瓶时便说:“它与整个书房太不相配了。”弗洛伊德还辩解说:“只要能用,不需在好。”那么这次的“不小心”实际便是潜意识中接受了妹妹的意见,并以“失手”作为开脱。引起摔破墨水瓶行为原因的时间历程并不长,但它是被决定了的。成年期甚至老年期出现的许多重大的心理或生理问题,都可能源于儿童期的人格发展障碍,这便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支撑点。罗恩·哈伯德更认为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源于未出生前的胎儿期,他倡导“回思术”,让病人逆转时间“回到童年”,甚至“回到子宫”,以求明当前行为最早期的决定因素。荣格在很多方面更改了老师弗洛伊德的理论,但在这方面可说有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个体有许多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这是世代祖先经验的积累。这样一来,便把当前行为决定因素的时间历程拉得更遥远了。

2.情感过程的自主性原则

情感过程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它可以脱离原情并移植到其他方面。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由于施治者设身处地理解求治者的内心,求治者便可能对施治者产生强烈的、毫无根据的、不受意识支配的情感移置,从而把施治者当作与其原情有关的人。因此,施治者可以了解到求治者的情感生活的重要线索,并引导求治者了解自己的无意识,从而达到心理健康。

3.心理过程的动力性原则

心理过程是有动力的,并且具有释放与之相关的能源的趋势。所以,无意识的种种冲动都在寻求发泄的窗口。但这种无意识冲动往往又以不同方式发泄出来,如:直接发泄——不受任何干扰或改变,无意识的“肮脏洪水”直泄于社会,因此触犯法律或道德,成为“有罪之人”;择机发泄——顾及到法律的禁令和道德的戒条,在适当的时间、地点并有适当的对象时才发泄,由此便成为“凡夫俗子”;不敢发泄——内心压抑太多,动机冲突又强,便可能成为“精神病人”;升华——把无意识的冲动当作人生前进的动力,迎合社会的法律与道德来改变原冲动的形式,或改造社会的法律与道德使之更符合人性,于是成为“伟岸丈夫”。

4.心理压抑的作用

法律、道德、习俗等“看门人”随时监视着无意识的冲动,个体心理存在压抑是社会文明的表现。本原则与动力性原则是相对应的。

5.精神冲突的存在

无意识的冲动和心理压抑的相撞,便导致精神冲突。相撞不断,则冲突不止。

6.儿童心理的意义

成人期的愿望和重要事件寻根究底都与儿童期的心理愿望有直接关系,因此必须重视对儿童期心理的研究。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期心理发展的全过程便是人生的缩影。

7.儿童心理的性欲

个体的发展从初生婴儿的口腔期到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乃至少年的两性交往期都是以性欲为主要发展动力的。结合上述原则,性欲也便贯串于人生各阶段且起着重大的作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因此也有人视之为“泛性论”。

由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弗洛伊德认为心理障碍者的症状和病理表现便是这众多原因的复合物,其组成的基本因素则是各种动机和本能的冲动。把病人对此毫无所知的心理因素召回到意识中来,通过多次的揭示和解释,修通心理障碍者或精神病人的心理紊乱,让其了解无意识的伪装和真实涵义,扩展意识生活的内容,这便是心理分析疗法的治疗目的。

二、治疗方法综述

有鉴于此,精神分析疗法最经典的技术便有自由联想法、移情分析法、梦境分析法等。以后无论荣格的心理分析法、阿德勒的心理分析法、约翰·罗森的直接分析法,还是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某些疗法等,凡与动力心理学基本观点有关的心理治疗方法,均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和心理分析疗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催眠与暗示现象,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熟悉,并在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真正尝试对催眠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的人,到19世纪上半叶才出现,他便是英国的外科医生布莱德。布莱德在其《神经催眠学》一书中认为,催眠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类睡眠状态。由于被催眠者眼睛的凝视或思想观念上的凝注时间太长,即可进入催眠状态,这是一种生理上的原因,并无任何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而催眠的要素便是暗示。

以后许多心理医生、生物学家和教育家都对此产生了兴趣,并提出了种种理论,催眠术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若不是药物麻醉的方法传入欧洲,催眠术的研究者极有可能把它发展得更完备。但是,催眠术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见效快、费时较短、所需条件简单,因此不少心理医生仍然乐于使用,对采用心理分析疗法的医生来说尤其如此。

暗示是个体所固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不只是催眠的要素,也同样是心理治疗特别是心理分析治疗的重要因素。

暗示可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他人暗示”是指被暗示者从别人那里接受某种观念,使这种观念在其意识中和无意识中发生作用,并使它实现于动作或行为之中,更典型者还可能引起生理上的变化。据说某权威催眠师曾站在受试者后,把一滴凉水滴在其皮肤上,当水滴即将接触皮肤之际,催眠师大吼一声“烫水”,受试者的皮肤马上隆起了一个水泡。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被医生误诊为绝症而使身体一落千丈的事例。“自我暗示”是源于自己,一般他人暗示能起作用也是因有自我暗示的加强所致。如“医生说我患有绝症”

(他人暗示),“我患有绝症,难怪身体愈来愈糟”(自我暗示),如此循环,暗示的作用便加强了。据说某人看到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模样后,便常想:“这钉子穿过手心可不是滋味”,这种观念在心头萦绕不散,后来手心果真红肿溃烂了,这也是暗示作用而引发的不良后果。

暗示与说服不同。说服是作用于人的理智方面,从大脑的“正门”进入,“看门人”常常会加以批判后再接受;暗示则是作用于人的情绪或意志方面,从人脑的“后门”进入,它避开了“看门人”的检验。但是说服尽管时常可能受到意识的抵触,但经过一定的时间以后,在某种场合下,它又可能起着类似暗示的作用。正如电视广告一样,观看时不以为然,甚至反感,但当有一天正好需要购买某商品时,头脑中又忙于搜索曾经看过的广告,广告的暗示作用便出现了。所以催眠虽不为所有的心理医生采用,但暗示却是任何心理医生都采用的方法,只是程度上不同而已。正如弗洛伊德在其著作《精神分析引论》中所说:“催眠的暗示和精神分析的暗示有下述的区别:催眠术的疗法想要将心中隐事加以粉饰,而分析法是暴露隐事而加以消除。前者在求姑息,后者在求彻底。前者用暗示来抵抗症候,它只增加压抑作用的势力,并不改变症候形成的一切历程。后者则在引起症候的矛盾中,求病源之所在;引用暗示,以改变这些矛盾的后果。”也正因如此,弗洛伊德在认真钻研和使用了一段时间的催眠术后又放弃了它。引发矛盾、暴露矛盾、挖掘被遗忘的记忆,增强克服抗力的本领,这便是心理分析法中暗示的应用,它既不同于催眠暗示那样偏于隐晦,也不同于认知领悟暗示那样明了。所以弗洛伊德称它是一种“有教育意味的暗示”。

有了上述阐述,我们对催眠特别是有暗示在心理分析疗法中的作用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自由联想法

1.概念

即是由施治者诱使病人讲出头脑中的一切事情,不管这些想法与主题是否有关、多么零乱、不合逻辑和羞于启口,都得引导其讲出来,从而便从求治者所述词句、事件和想象中,推论其间的联系,把压抑的动机召回到意识中来。一求治者曾在弗洛伊德的引导下述说了许多有关自己的生活琐事,弗洛伊德从中注意到了两个细节:一是他说喜欢眺望远处的烟囱,每当看到那高耸的烟囱飘出浓浓的或淡淡的烟雾,特别是晨曦或夕阳作为背景时,便感到十分爽意。二是求治者讲述了有关自己的一个笑话:一日大雪封山,我与几个看山人被困在山中小屋里,唯一可做的便是围着火炉闲谈消遣。当火越烧越旺,室内温度不断升高,有人感到热不可耐,便要我回头看看墙上挂的温度计。我回头一看惊呼道:“难怪这么热,已近90摄氏度。”众人“轰”的一声笑起来,原来我把华氏度说成了摄氏度。于此,弗洛伊德把几点联系起来:烟、火、日出、日落、口误温度都与温度有关,而且是“高温”,烟囱更是阳具的象征。他便断言此人有严重的手淫习惯。那人闻言,脸脖子红了。那种被压抑的、羞于启齿的动机被召回到意识中来,再施予弗洛伊德的“再教育”,治疗的关键段落便告完成。

由于自由联想的方法要求治者毫不保留地说出自己想到的任何事情,而求治者又可能经常受到一些障碍,即“阻抗”,施治者就得设法穿过阻抗区,将无意识召回到意识中来。在这一过程中,对移情反应的分析又成为关键。在移情中,求治者根据过去积累的信仰体系和态度,对施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无现实根据的情感或期望,并将其视为自己的配偶、父母或仇人等。施治者在对求治者进行治疗时,便应假定自己将在训练治疗中制定出的问题,此即“反移情”。这既有利于使求治者的自由联想穿过阻抗区,又有利于通过移情分析真正了解求治者情感生活的重要线索,还可对求治者产生的新依赖有所预防。

2.病案

病人男,21岁,未婚,大学生。主要症状表现为对“女性恐怖”,害怕接触女同学,怕看到她们的身体;以后发展到怕看一切中青年妇女,包括女性亲友。因此不敢进入教室、学校,后来不敢上街只好休学回家闭门不出。自己也认识到这种恐惧心理荒唐可笑,然而却无法自我控制,为此感到十分焦虑与抑郁,并继发消极自杀观念。先给予阿米替林、氯丙咪嗪等抗抑郁剂无效,遂决定给他进行精神分析治疗(自由联想法),持续时间约4个月,共进行30余次(每周2次,配合服用阿米替林、多虑平与舒乐安定)。在治疗过程中,鼓励病人尽力回忆他的童年、青少年与过去的经历;也曾出现过几次阻抗与反复现象,然而最后获得痊愈,以后未再复发。

在进行自由联想时,这位病人暴露了他在幼年时对女性身体(尤其是下身)曾发生过强烈的好奇性与兴趣,曾经偷看过(女)保姆换衣服,还曾在一次游戏时钻到一年长的表姐裙子下面去窥视。特别是还有一次(夏天)在偷看母亲洗澡时,被其父亲发现后受到毒打,就不敢再这样干了。以后,长大成人这段经历也就淡忘。有一天他在大学中参加运动会时,突然发现同班级一女同学在表演跳舞时裙子飘起来,所穿的三角裤与过去那位表姐颜色完全一样(紫色的),在引起强烈性兴奋后立即产生了严重的罪恶感。害怕再看到这位女同学的裙子与下身,以后就泛化为害怕看到所有女性的下身或其下部衣着,结果形成了他这种特殊形式的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