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心理疾病冶疗
15509100000007

第7章 合理情绪疗法和心理分析疗法(3)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来看,造成这位青年人恐惧症的潜意识内容与他幼年期的性好奇(窥阴冲动——伊谛普斯情结、严重的罪恶感与阉割焦虑等)明显有关;这些都是病人自己不能觉察或意识到的。在长期谈话与心理治疗过程中,我们对他进行了基本的性知识教育,使他理解到人们正常的性心理发展过程,认识到在性蕾期的性好奇与伊谛普斯情结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解除了他的罪恶感与焦虑恐惧心理,并通过其他辅助性心理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四、梦境分析法

1.概述

周公释梦预知凶吉,黄帝释梦推知疾病,那么心理分析疗法的释梦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梦能预报疾病似乎已为人接受。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便详细论述过梦的机理,并记述了不少梦境预报疾病的经验。阿沙托克在对4000份梦例进行分析统计后指出:多数梦可以预告疾病及某些特有的生理状态。

梦境能否预报凶吉大有疑问,但是我们并不否认“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之说。那么,梦境也便可能是白天心理活动的继续,由此揣测人的所思、所忧、所欲、所惧也就未必全无根据了。

弗洛伊德认为,梦并不一定表明未来怎样,但它可能说明以前如何。他认为梦是人的愿望的满足。这种满足的方式可能有三种情形:一是愿望的直接满足。如梦见吃东西,刚出一个馆子,又进另一个馆子,见到什么都想吃。这极可能是因为当时你腹内空空,的确需要进食。

二是愿望的反向满足。如梦见得到了一笔奖金,欣喜若狂。那么事实可能是近日单位评先进,你极想得到却无你的份,也即中国人说的“梦反”。

三是愿望的象征满足。如某男士接连两晚做了同一个梦,梦见自己骑马,每次跨上去,便被马摔下来,总想驯服它,却终究驯服不了。心理医生说:“你是否最近在追求一女孩,但常遭冷遇?”这位先生不由得十分佩服。

常说梦是无意识得以发泄的最佳场所,所以有人说:“若以梦中的行为作出判罪的依据,那么人人都是罪犯。”这类似的看法其实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就有阐释。他认为在梦中,“……人们会犯下各式各样的一切愚行与罪恶——甚至乱伦或任何不合自然原则的结合,或弑父,或吃禁止食用的食物等罪恶也不除外——这些罪恶,在人有羞耻心及理性的伴同下,是不会去犯的。”所以,弗洛姆在其著作《梦的精神分析》中说:“柏拉图与弗洛伊德一样,把梦当作我们内心无理性野兽天性的表现。”但是,弗洛伊德又认为,人们在梦中也不是完全肆无忌惮的,由于“检察官”或“看门人”的作用,梦境常得经由化装后才能象征性地呈现出来。所以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说:“梦的表面意义无论是合理的或荒谬的、明了的或含糊的,我们都不去理会,这决不是我们所要寻求的潜意识思想。”

2.病案

一学计算机的研究生的妻在英国攻读博士。此人平时谈吐自信、轻松,但时常有必须发奋、不得落后于妻子等自卑思想流露。一日早晨起床,他对我说,昨晚做了一个梦,百思不得其解,并请我代为解之。梦境是:一条小河由上至下倾泻,我沿着河岸朝上游方向吃力地奔跑。心中想:我得找个地方休息。不远处果见有一地洞,正是休息的好所在。但刚接近洞口,突然出现了几个彪形大汉,人入手持木棍,挡住去路,不让我进去休息。几经搏斗,终于赶走那几个大汉,到了洞中躺下,方感到极为舒畅。听完其梦,治疗师下番解释:“朝河的上游奔跑,说明你努力向上,一心想出国与妻共同求学,但又感力不从心,十分疲惫,是这次托福未能考好引起的心理。那几个彪形大汉是你父母、岳父母和妻子的象征。他们不是经常写信给你要你努力吗?所以在梦中也不让你休息。然而你终于休息了,这是很费解的。因为在梦中要战胜对方常是不容易的。你既然能战胜他们并得到休息,莫非是主观上想逃避?

你是否真会寻找一个合理的理由来休息呢?我真担心你的身体。”

听完解释,他似乎开始严肃了,说了一句:

“不会吧,只是近日咳嗽较厉害。”

半个月后的一个早晨,此人咳得十分厉害,居然吐出了鲜血。朋友们赶紧将其送到医院,检查结果是“空洞型肺结核”。

合理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这位朋友至少有了“合理的休息”。这个梦境是否是疾病的预兆?河流、棍棒、地洞在这梦境中是否还有其他的象征意义?不得而知。但释梦虽可能有一般规律,但终究特殊的、具体的情形更重要。我们不了解被分析者的生理和心理,只凭借一般规律去解释梦境是不得要领的。若依弗洛伊德的说法:“洞”是阴具,“棍棒”是阳具,“河流”与女子生产有关,上述梦境也便可解释为争风吃醋的与性有关的梦了。

另有一传说,从前有个秀才在即将赴京赶考的头一夜做了两个梦:一是梦见在墙头犁地种庄稼;二是梦见在屋里打伞。心想这肯定与此次赶考有关,但左思右想又难圆其梦。其妹见秀才犯愁之状问知详情后说:“这有何难。墙头上种庄稼种(中)不上,屋里打伞淋(轮)不着。”秀才闻此解释,更是沮丧,决定弃考。其母知道后说:“你的小妹不知圆梦,顺口胡扯。应该是:墙上种庄稼种(中)得高,屋里打伞漏不了。”

可见,同样的梦境因梦境分析者对其显意、隐意及象征意义有不同的理解,其解释的结果也就可能迥然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所以心理医生在为被分析者释梦之前都必须对其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心理状况有个大致了解。

对不熟悉的被分析者可通过交谈或自由联想而掌握线索。在韩文领等编著的《怎样解梦》一书中,把科学解梦概括为:“解梦者可根据析梦的需要,询问这类梦境的出现是经常的或偶然的,做梦者的体会是什么,做梦者平时对梦是否有兴趣,做梦者生活的顺递,再结合做梦者的性别、年龄、素质强弱、性格、职业、服装、音容笑貌、近时生活状况等方面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因此,笔者以为,与其说释梦是一门科学,还不如说释梦是一门艺术。正如弗洛姆在《梦的精神分析》中说的,“它正如其他任何艺术一样,需要知识、才能、实际操作与耐心。”

五、直接分析疗法

1.概念

由罗森首创,是一种现代心理动力学疗法,施治者不是去等待求治者产生顿悟,而是提出自己的解释并且向其直接陈述这些解释。施治者采用通俗的语言,让求治者产生一种看得见或通过视觉能增强的思想,以切断求治者的习惯和避免对基本关注的防御之间的联系。这种方法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对那些思维混乱和退缩型病人或心理障碍者也很适用。

直接分析疗法不像传统的心理分析疗法那样通过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或对梦境和过失作一番分析再去接触“原始冲突”,然后剥去其伪装,化潜意识为显意识,待求治者产生顿悟后方施予“再教育”。它也不像认知疗法那样把一般的情绪都看成是由认知发动和维持,以为把歪曲的认知予以矫正便可使紊乱的情绪条理化,行为便有良好的适应。但直接分析疗法又与上述两种治疗方法有相似之处。在形式上,它更像认知疗法中的合理情绪疗法和领悟疗法,即都是向被分析者直接进行陈述和解释;在理论上,它又与传统的分析疗法一样,把求治者的原冲突区域的解释常集中于性欲。

2.病案一

某男:19岁,在校中专生。

自述与笔者见面前约两个月,同班一女生向他表示了爱慕,并递一纸条与其约会,但他未去赴约。自认那女孩相貌平平,又无风度,他从未注意过她的存在;再则自己入学之前下过决心,学习时间不谈恋爱。时隔一月,偶见那女生与另一男生逛街,心中略有异感,马上避开。但以后常想起此事,心中大为不安。明知与自己无关,但心里却放不下。近日连上课、自习都无法专心,甚至寝不能寐、食不得香,遂生杀人之念。虽知完全没有必要寻事,后果也不堪设想,但不可自制,还准备了一把电工刀。

该生主动来咨询的,希求摆脱困境,消除莫名的心理冲动。听了他的自述后,治疗师首先向他介绍了有关心理学知识,着重向他介绍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以作为分析之铺垫。然后问:“在此之前,从未有过女孩子向你求爱吧?”

“是的,这是第一次。”

“这就是了。你之所以会对一位并不喜爱的女子的行为耿耿于怀,是因为你潜意识中有对异性的渴望。”

“不!我从未想过,因为家乡很穷,我一心想在城市找份工作,为不影响毕业分配,我入校之前就下了决心:决不恋爱。”

“这并不能表明你没有对异性产生渴望。你无意中人,难道就没有‘梦中人’或‘理想中人’?”

“嗯……”该生腼腆地笑了。

“到了青年期有这些想法是很正常的。然而向你求爱的虽非你‘意中人’,也与你‘理想中人’相去很远,但她至少代表了你潜意识中的女性。她是异性这个整体的代表,而不是‘一个人’。虽然你瞧不起她,但她却唤起了你男子汉的骄傲。”

“我不懂。”他直言不讳。

“这很好理解。因为她是第一次向你表示爱的异性。人生的这个‘第一次’

使人明白了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地位,这是性欲可以获得满足的第一次可能。

也因此,人们为什么总是难忘第一次恋爱、第一个恋人。”

“我明白了。”

“所以,你可以不尊敬她而拒绝赴约,但这只是你意识中的行为。在你的潜意识中却无法拒绝整个女性。情窦绽开了,虽不是对某一个人开放,但终究是吐蕊了。所以在你的意识中,你可以对她另觅男友的行为不以为意,但在潜意识中却大以为然。更何况那女孩子这么快又有了新的对象,对你自然是个无形的打击,它把你在异性中刚获得的地位又给否定了。是潜意识的骚动使你有了‘杀人’

的念头。”

“这念头太可怕了。”

“出现这念头虽不是好事,但并不奇怪,也不可怕。当你认识了它的来龙去脉后,就可以从意识中将它排除了。”

他经分析后既感吃惊也认为接受了一种新的观念,并表示愿意再去思考。时隔三日,他来了。说是心情舒畅多了,除谈话那夜仍未睡好外,这两夜都睡得很香。他充满自信地说:“相信我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步入正轨。因为她只是一个人,不能代表整个女性。”

潜意识于是被召回到了意识之中。

3.病案二

某男,20岁,在校大学生。

自述初中三年级时便与一女生朦胧相爱。在这段时间内自以为数学方面有了进步。但万万没想到临近的一次数学测验却考得一败涂地,老师找他谈话,认为他数学的退步是因为精力未集中在学习上。他虽感到老师误解了他,但有口难辩,此后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进入大学后情况更甚,见到数学便害怕,几次考试不及格。且总是思念那位女友(她在外省某重点大学),有两次在图书馆阅览室还情不自禁地喊出她的名字,弄得好生狼狈。自认为这辈子是非她不娶,但在能力上又自惭形秽。假期中两人虽也来往,但他不敢开诚布公。曾看了不少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分析方面的书,但也无法摆脱单相思、害怕数学、注意力不集中的困扰。

他似乎知道“病根”,是初中的那次数学考试,但应该还有更深层的问题。

治疗师问他:

“那位女生是否考得比你好?”

“是的,她数学历来好,所以我认为与她交往在数学上自己是进步了的,但老师却以一次考试来论断。”

“老师是否批评你,认为你这次成绩的退步是因为她?”

“正是这样。老师说有同学反映,但我们从未有过任何出格的行为。即使现在,那女孩也不知道我暗恋着她。”

“看来被打击的是男子汉的尊严,牵涉的是性问题。你至今耿耿于怀,把她作为唯一可‘娶’的对象,并不一定全是因为爱。你回去仔细想想。”

第二次会面,时隔五天。他说似乎想通了,那女子确实长得一般,与现在和他交往较多的几个女孩子比更是逊一筹,苦苦钟情于她可能是个错误,但又无法在脑海中摆脱她。

第三次会面时,笔者已有了几分把握。从他的个性因素中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依赖性强;二是行事不果断;三是新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差。开始了如下交谈:“你在家中的地位比较特殊吧?”

“是的,我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

“那你与父亲的关系是否欠佳?”我稍加思考后问。

“是的,他不是看电视就是看报,很少与我交谈。”

“我想你那位女友显得较成熟,对吗?”

“对!您怎么知道?”很是惊讶。

突破点找到了,问题便解决了一大半。其实突破点只有“特殊地位”这个判断,这是由“依赖性强”而来。这点正确,在此便可推出第二点。他生活在一种特殊的女性为多的环境中,从“恋亲情结”来讲,他应该从父亲那里学习与环境相处的东西,但他又缺少男子气概,“行事不果断”,故大胆推出他与父亲的关系。如是,第三点也就自然成立了。他总是依赖,又优柔寡断,定有“需人保护”的心理。如果恋爱发生较晚,他可能找一个年纪大于自己的女子;既然恋爱在同学中发生,其对象应该是一个在心理上较成熟的人。

鉴于对象是一个有一定心理学基础且对精神分析理论有所了解的人,治疗师言道:“如果你能接受我上述解释,那么在你女友的身上实际有你母亲的影子。

这是一种具有‘牛犊恋’色彩的心理。你对此事之所以耿耿于怀,以致影响你的学习,是因为‘幼年我’支配着你的‘成年我’,希望你回去后用‘成人我’进行一下反省。”

时隔半月有余,他来了。说原来以为自我认识不错,未想到竟是“幼年我”一直在支配自己。当想到无需把那事看得太神圣——能得到自然好,得不到未必是坏事时,便能静下心来学习了。虽然对数学仍心有余悸,但已好多了,相信最终能完全克服这种心理障碍。

从病案中可以看到,因为施治者受过辨识行为模式和冲突的训练,便可能把求治者或心理障碍者幻觉中真实的东西加以“肯定”,甚至“发挥”。这些夸大了的东西可能不尽真实,然而许多精神分析家,如梅伦里·克雷因和安娜·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女儿)都承认,这些解释至少可以使求治者作出情感上的反应,而找到了情感线索,就可能纠正认知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