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程度来说,决定人生成败的并不仅仅在于一个人的能力大小,或是意志够不够坚强,而是不甚注意的一些细节损坏了他的个人形象,致使他在成功的轨道上渐行渐远。
细节之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犹如树叶之于树的重要性。身体是树,细节是大树的枝叶,放弃细节就等于大树没有了树叶,大树也就不可能参天入云。世界形象设计师英格丽对于细节的重要性有这样的说法:“很多有价值的学习机会就存在于那些最不引人注意的小节中,如吃饭、穿衣、走路、站立等等。这些看起来如此平凡、无关大局的细节都是筑成你形象素质大堤的每一粒泥土。”事实就是这样,不注重细节的人就被那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吞噬掉了他们的人格魅力。
1786年春天的一个夜晚,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东尼来到巴黎戏剧院观看戏剧,当她仪态万方地出现在剧场里时,全场观众全部站了起来,—片沸腾的景象。顷刻之后,欢声笑语逐渐平息,剧场将要恢复安静,正在这时,观众群里有个自以为风流倜傥的年轻的公爵奥古斯丁站起来向王后“咻!”“咻!”吹了两声很响的口哨。国王路易十六知道此事后,勃然大怒道:“哪里来的毛头小子,竟敢调戏王后!”然后,便命令将奥古斯丁抓起来,未经过任何审判程序,年轻的公爵就被关进了监狱。
期间,经历了法国革命,路易十六和王后也相继上了断头台,可是却没有人想到替奥古斯丁伸冤。而到了拿破仑执政之后,于1831年下令彻底清查旧案,为冤狱翻案,官员们这才发现土牢里有个因吹口哨而被监禁的公爵。谁知正当要办释放手续时,拿破仑失势被流放到了厄尔巴岛。于是,这件事又被撂了下来。等到拿破仑再度执政掌权时,谁也不记得奥古斯丁的冤案了。直到1836年,被关押了50年之久,年纪已经72岁的奥古斯丁才被释放。奥古斯丁只因吹了两声口哨,竟换来了50年的牢狱之灾。
奥古斯丁用两声口哨换来50年的车狱之灾的确得不偿失。在奥古斯丁自己来看,可能是想表现一下自己的与众不同,以引起王后的注意,想出出风头而已,可对于一个位高权重的人来说,他轻佻的行为无疑就是一种挑衅。如果你不想让奥古斯丁的悲剧在你的身上重演,就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要用较为规范的、文明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来严格要求自己,这样就不至于在社交场合失误。
细节比起“大节”,看似微不足道,但细节不行,又怎么证明他的“大节”?更不必说“于细微处见精神”了。这些情景大家一定不陌生:有的人在一些公共场所高谈阔论,嘻嘻哈哈;有的人在明令禁止打手机的会场打手机;有的人不论场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有的人在严禁吸烟的场所吞云吐雾;有的人在大街上乱扔垃圾;有的人“出口成脏”,脏话成了“发语词”。炎炎烈日,男人赤膊满街转悠,毫不在乎;女人上着低胸背心装,下着超短裤,穿着拖鞋在公共场合随便出入。至于闯红灯、翻护栏者更是层出不穷……也许,这些并非有意,但恰恰是这无意的举动影响了他的形象。无论是对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还是一般的人来说,这些丑陋的做法并不会提升你的身价,相反,只能使更多的人嘲弄你。
在不断强调精细化的今天,细节不仅能反映一个人的专业水准,更能突出一个人的内在特质。也正因为如此,透过细节看人,日渐成为衡量和评价一个人形象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窥一斑见全豹”,细节是一个人整体形象的缩影,是人与人之间差异化的最本质反映,也是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如今职场竞争激烈,而所谓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又一个细节的竞争。细节问题从小处看是一个技术问题,是一种做人做事的习惯,但从大处看则是一种文化,一种处世做人的方式。细节总容易为人所忽视。却往往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状态,因而也最能表现一个人的修养。
总而言之,不拘小节,不重细节是人际交往中不容忽视的误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小节虽小,影响甚大。讲究礼仪,就是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就是为自已的生活和事业开辟出一条宽阔的金光大道。这需要耐心、细致、谨慎,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需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磨炼、不断地纠正自己,一个讲究礼仪、举止得体的人,永远会拥有旺盛的人气,永远是社交场上的宠儿,也将是命运女神的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