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气场跟他的学识教养相关肯定没错。读书、做学问,在读书中采撷思想的精华、参悟天地;在做学问中追求剑胆琴心、励精图治。连接古今,贯通中外,积淀思想,积累知识、蓄势待发,如此则养气升格,底蕴十足,慧眼明流,洞察人生。但是,有的人看了很多的书,也提高了很多学识,却让旁人觉得他是个书呆子,对他评价:“百无一用是书生”。这种“书呆子”的气场最是要不得的。
那么,同样是读书,为什么有的人就会形成书呆子气呢?
书呆子气的形成同不正确的读书观有关,也反映了他们心理上的偏执与闭锁的倾向。
其实,书呆子不是先天智力低下,也不是神经系统发生了毛病,相反,他们的智商通常都较高,而且某些方面的知识比一般人要多。只是这种人以为人就像一个容器,把水积起来,水满自溢,别人自然就会看得到。所以他们终日把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活动范围局限于书本上,鲜与人打交道,从而渐渐脱离了社会实际。因此,当他一旦离开书本,面对复杂纷纭的大千世界就会一筹莫展,给人留下一个迂腐的形象。
例如,我们常可以在书呆子身上看到这样两种现象:有的少年老成,小小年纪就一副老先生的样子。有人认为这是成熟的表现,实际上这是心理发展不完善、有缺陷的表现。有的人老大不小,说话行事却显得很幼稚,带着童稚的天真,令人发笑,这也是心理发展不完善的表现。
其实,有很丰富的内在积累的人,更有必要提高加强自己的气场。好比是啤酒瓶,内在积累已经很丰富了,但别人在外边,还无法感受得到,他必须找到“强大的气场”这个“起子”,才能把“瓶盖”打开,让外人感受到他的知识,学识,素质等等这些东西,进而产生化学变化,才能转变为经他人所认可的,有共识的个人魅力。
这个“起子”就是沟通!这就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经验。长期独处,人的心理就得不到完善发展,就难以应付社会生活。
书呆子气一经形成就不那么容易改变,因为它已成为人的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并非完全不可改变。心理学家总结的下面的建议对改变书呆子气会有所帮助:
(1)校正读书观,明确正确的读书目的
读书为了什么?读书使人获取各种文化知识的滋养,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读书使人头脑聪明,对周围自然与社会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读书使人学会各种技术专长,为创造性的工作打下基础;读书使人学会各种生活经验与常识。使生活便捷而丰富……总之,读书使个人与个人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充实。但如果你仅仅将自己的兴趣和精力束缚于书本中,忘了自己身外丰富多彩的生活,那这样读书,如何能真正从书中受益呢?改变一下你的读书观,去掉书呆子封闭的、不健全的心理,才能真正从读书中得到教益,也才能改掉自己迂腐陈旧的书呆子气。
(2)解除消极的自我防卫机制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有书呆子气的人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书呆子气。他们往往在自己身上或周围环境中找一些理由来为自己辩护,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正当合理的。如把自己无能、不善为人处世说成是清高、不愿与俗人同流合污;明知自己一身书呆子气,硬说这是文人的特征,是道德高尚的表现,竭力诋毁精明人,以难得糊涂为自己开脱。
这种心理其实就是一种自我防卫机制,是人为了保护心理免受创伤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心理功能。如果用在这里起到的就是一种消极作用,这是不利于克服书呆子气的。如要想改掉书呆子气,必须充分认识到书呆子气的弊病,为克服它提供充分的理由,以造成心理和谐。
(3)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
形成书呆子气的根本原因是埋头书本,不喜欢与人交往,缺少社会经验。又因为缺少社会经验,不能应付复杂的社会生活,便采取退缩回避的策略,不与人打交道。
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必须强迫自己多多参与人际交往,感受集体活动的兴趣,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的生活与思想,将自己从封闭的书室中解脱出来,通过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通过实践,了解人情世故,掌握处世艺术,让自己变得更加开朗、勇敢、随和。这样,书呆子气就会不知不觉地从你的身边溜走了,而在人际交往中吸引人的气场可能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