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地球消失记——无家可归的动物
15515900000005

第5章 动物的悲鸣(3)

1788年,斑驴被正式列入马属的一个亚种,但是从那时到之后的几十年中,动物分类学专家们很难说清楚斑马和斑驴哪个是亚种,哪个是自然条件下产生的原始种,甚至就连斑马种内两匹马之间的斑纹也各不相同,所以它们之间的区分一度很混乱。

在它们之间的种属被严格区分之前,人类就开始了大肆的屠杀这种奇异的动物,有时是为了捕食它们的肉,或者获取毛皮,有时纯粹为了打猎的乐趣。

最后一匹野生的斑驴死于上世纪70年代,而人工驯养的最后一匹斑驴也于1883年的8月12日在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动物园内停止了呼吸。

至此,分类变得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人类只能在标本馆或者图片中看到这种动物。

袋狼(1936年灭绝)

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袋类食肉动物,产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口叫塔斯马尼亚虎,也许是因为它背后端的条纹而得到的“虎”名。

澳洲大陆上的袋狼几千年前就已经绝种,而塔斯马尼亚岛上的袋狼一直存活到上世纪30年代,最终,由于人类的过度捕猎,疾病、人类及其所养的狗侵占其领域等原因,最后一只袋狼死于1936年。

斯特拉海牛(1768年灭绝)

无齿大海牛,身躯庞大,个体长达7~8米,重达3~4吨,是海洋里第二大哺乳动物。

它们吃草的时候动作有些像陆地上的牛一样,一面咀嚼,一面还不停地摆动着头部。斯特拉海牛性格温顺,非常善良,常常十几头或几十头组成一个群体。如果群体中一员受了伤,伙伴们就会把它围拢在中间来帮助它。

斯特拉大海牛就这样在海洋里无忧无虑地生活着,直到有一天人类发现了它们的踪迹……

1741年6月,一支探险队的船只遇险,斯特拉等幸存者则漂流到了科曼多尔群岛,在没有食物来源的孤岛上熬日子。就在这时,斯特拉发现了沿海的大海牛,数量也不过2000头。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这种大海牛,从此人们把这里的大海牛定名为斯特拉海牛。

他们在发现斯特拉海牛的同时便开始捕杀它们来充饥。1742年,斯特拉等回到了堪察加,带回了许多斯特拉海牛的皮和肉,并对斯特拉海牛作了记述来赞美斯特拉海牛的肉味鲜美。

俄国的皮毛商人则一下子就对斯特拉海牛的皮毛产生了兴趣。于是他们纷纷来到科曼多尔群岛,开始了无情的捕杀。首先遭难的是那些成年的斯特拉海牛,到后来连那些幼仔也没能逃脱。

斯特拉海牛从发现到灭绝只用了短短的26年时间,在人们没有更多的了解它们的时候,贪婪的人类就使斯特拉海牛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

爱尔兰大角鹿(7700年前灭绝)

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鹿类,产于欧亚大陆,从爱尔兰至贝加尔湖,都能发现它们的踪迹。最后一只大角鹿的化石使用同位素检测法测出它们来自7700年前。

它们的肩高可以达到2.5米,个体超过3米高的屡见不鲜,雄鹿头上的角硕大,最大的两角宽度足足有3米多。

人们在爱尔兰泥煤田发现了数百件保存良好的化石,其中许多是出现营养不良与衰竭迹象的公鹿。这些可能是在发情期后筋疲力竭而死的动物,因为公鹿在发情期必须经历不断的打斗才能接近母鹿群。

里海虎(1970年灭绝)

里海虎(波斯虎)产地很广,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曾经出现它的身影: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土耳其、蒙古等等。

在九个已知虎的亚种里,里海虎的体型是第三大的,仅次于东北虎和孟加拉虎。雄性和雌性一般单独猎捕和进食。它们夜间活跃,但在白天也活动,一般以大型有蹄。甫乳动物为食,比如鹿、母牛等。里海虎一般3到4岁即发育到性成熟。

欧洲野牛(1627年灭绝)

欧洲大陆上曾经最著名的动物,200万年前到达印度,后到达中东、亚洲,25万年前到达欧洲。13世纪,欧洲野牛到达波兰、立陶宛、东普鲁士等国。

当时的猎杀禁令规定只有贵族才能随意猎杀这些大型动物,然后禁令规定只有皇族的贵族才能猎杀它们,最后禁令规定所有人猎杀它们都是违法的(包括皇族)。而当时规定如果牧民为野牛提供农场的草料就可以免掉赋税,而且规定偷猎这种野牛就要宣判死刑,但是这种野牛的数量依然在不断减少。

到了1564年,世界上仅存有38头欧洲野牛。最后一头野牛在1627年死于波兰的森林里,它的头骨被瑞典军队带回本国,至今保存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大海雀(1844年灭绝)

一种不太会飞的水鸟,它们曾广泛的生活在大西洋的各个岛屿上,体型与外观像一只怪异的企鹅。16世纪初,随着欧洲殖民者的进入,不会飞的大海雀开始被当作食物而被过度捕杀。

到18世纪40年代初,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因过度捕杀,使数量不多的大海雀很快变得所剩无几。1844年,大海雀终于被人类斩尽杀绝了。

洞狮(2000前灭绝)

也叫欧洲洞狮,身体庞大,四肢粗壮,体长平均3.5米,体重最多可达350公斤,比现代狮子大很多。在距今30万到10万年间,洞狮的足迹遍布欧洲北部和中部的草原和荒漠、半荒漠地区。

洞狮虽然住在洞里,却并非是真正的狮子,它是一种更加庞大凶猛的早期猫科动物,它开始称霸的时候,狮子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它是一种身长三米,性格暴躁的凶猛大猫。它和狮子的唯一相似之处就是都长有长长的鬃毛,曾经被原始人用岩画记录了下来。

著名动物保护专家郭耕认为,目前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目录的,中国占将近160种,1/4居多。我国已经有10多种哺乳类动物灭绝,还有20多种珍稀动物面临灭绝。而它们的灭绝所造成的损失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挽回的。

20世纪我国宣布共有十种动物灭绝。

新疆虎(1916年灭绝)

原产于罗布泊和塔里木河下游,1916年由斯文见于罗布泊与库尔勒。瑞典探险家斯文在其《罗布泊探险》一书中对当地人描述虎的遗骸被蚁类吞噬的情景进行了记述。

普氏野马(20世纪60年代灭绝)

普氏野马,又名蒙古野马。1881年,由俄国的普热尔瓦尔斯基在新疆发现,将其定名为普氏野马。1890年,一德国人从中国捕到52匹野马,长途贩运到汉堡后,仅剩28匹,其中的8匹繁殖了后代。但真正野马的最后一次观察记录在20世纪60年代,此后再无踪迹。

高鼻羚羊(20世纪60年代灭绝)

20世纪60年代以前,高鼻羚羊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塔山等地区有不连续分布,但此后再无踪影。

台湾云豹(1972年灭绝)

台湾云豹,又名龟文豹。上个世纪60年代尚有猎取记录,但因森林的砍伐,以及对其皮毛和豹骨的需求的增多,从而导致其数量直线下降。1972年始,宝岛不再有豹。

直隶猕猴(20世纪80年代灭绝)

直隶猕猴曾是分布在中国最北的灵长类动物,河北雾灵山便是作为猕猴分布北限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入20世纪后,人们涌入雾灵山地区砍伐,直隶猕猴灭绝于雾灵山。

白头鹤(灭绝年代不详)

白头鹳是一种大型涉禽,集群生活在沿海及内陆沼泽、泛洪区。但从上世纪50年代后就一直无野生报道,因此断定,中国境内的白头鹳可能灭绝。

豚鹿(20世纪70年代灭绝)

豚鹿,我国仅在云南耿马和西盟县边界发现过。科学家在上世纪60年代调查时仅发现了屈指可数的几只,但当上世纪80年代再做调查时,已绝迹。

小齿灵猫(20世纪80年代灭绝)

小齿灵猫,在国内仅分布于滇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和勐养。除20世纪70年代在勐腊曾获2个标本,在景洪、勐养收购到3张皮外,上个世纪80年代后再无踪影,估计已经灭绝。

镰翅鸡(2000年宣布灭绝)

镰翅鸡分布于小兴安岭及黑龙江下游,在国外主要分布于西伯利亚。1986年、1987年调查时,已无踪影。2000年新华社发布消息,黑龙江动物所经5年调查,没有发现镰翅鸡,当地老百姓也有几十年没有见到了。

冠麻鸭(20世纪中叶灭绝)

冠麻鸭,又名凤头麻鸭,原产于中国东北、日本、朝鲜、俄罗斯。人们曾于1877年、1913年、1916年分别发现过。直到1964年5月16日,在海参崴出现过一雄二雌三只冠麻鸭,但随后又神秘地消失了。估计冠麻鸭已于20世纪中叶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