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运城名人
15521900000020

第20章 卜子夏

卜子夏(前507——?年)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时西河(今河津)人,孔子的学生“七十二贤”之一。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作过鲁国太宰。孔子死后,他来到魏国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讲学。授徒300,当时的名流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这就是有名的“西河设教”。

卜子夏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国君要学习《春秋》汲取历史教训,防止臣下篡夺,宣扬“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提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和“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或也”等观点。对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很有研究。他把“仁”作为教育学习的中心内容,极力宣扬“忠孝节义”。他认为择妻应重德不重色,事亲应竭尽全力,事君要不惜身,交友要言而有信。只要能做到这几点,便符合仁的规范了。

卜子夏也有一定的民主平均思想。他在《论语·颜渊》中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他在答魏文侯问乐中说:“修身齐家平天下,此古乐之发也。”

卜子夏的著述甚丰。东汉经学家郑玄云:《论语》子夏撰:《诗序》和《易传》也出自他的手笔。他还解释、发挥了孔子所著的《诗》、《书》、《礼》、《乐》等儒家经典著作,传授了《诗》、《春秋》。

卜子夏死后葬在西河(今河津辛封村)。墓前砖牌楼上有对联一副,“二千年教泽长流,莽莽神州,道统固应在东鲁;七十一门墙并列,彬彬文学,师承今当说西河”,是对子夏最好的评说。后代各朝为了尊儒,更是屡加封赠:唐开元年间,卜子夏被封为魏侯;北宋时期封为河东公;南宋又改为魏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