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生物进化密码
15527300000031

第31章 鸳鸯

鸳鸯

鸳鸯,属雁形目,鸭科。鸳指雄鸟,鸯指雌鸟,故鸳鸯属合成词。鸳鸯又叫乌仁哈钦、官鸭、匹鸟、邓木鸟,小型游禽。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中,鸳鸯是经常出现的鸟类。

外形特征

鸳鸯属于中型鸭类,全长40厘米左右,体重630克。雄鸳鸯为最艳丽的鸭类。颈部具有由绿色、白色和栗色所构成的羽冠,胸腹部纯白色;背部浅褐色,肩部两侧有白纹2条;最内侧两枚三级飞羽扩大成扇形,竖立在背部两侧,非常醒目,雌性背部苍褐色,腹部纯白。雄鸳鸯覆羽与雌鸳鸯相似,胸部具有粉红色小点,眼为棕色,外围有黄白色的环,嘴呈红棕色。鸳鸯的脚和趾均呈红黄色,蹼膜呈黑色。

分布范围

大多数鸳鸯在我国东北北部、内蒙古等地区繁殖;在东南各省及福建、广东地区越冬;少数在台湾、云南、贵州等地是留鸟。福建省屏南县有一条11公里长的白岩溪,溪水深秀,两岸山林恬静,每年有上千只鸳鸯在此越冬,因此而得名于鸳鸯溪。此条鸳鸯溪也是中国第一个鸳鸯自然保护区。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的鸳鸯湖是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野生鸳鸯越冬的栖息地。在这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6种,鸳鸯因此而被尊为上饶市的市鸟。

生活习性

鸳鸯多本息在内陆湖泊及山麓江河之中,平时都是成对生活而不分离。据传说,如配偶一方因故死亡,则另一方从此独居。但据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并非如此,有些科普文章将其称为“爱情的骗子”。鸳鸯善于行走和游泳,飞行力也强。筑巢在多树的小溪边或沼泽地、高原上的树洞中。洞口距地面10~15米,洞内垫有木屑及亲鸟的成羽,产卵6~10枚或更多,卵呈灰黄色或白色,圆形,无斑,重45~52克。在人工笼养环境中,雌鸟担任孵卵。雏鸟由成鸟守护。鸳鸯往往需要留巢1个月,2个月后便开始学飞,但他们仍同亲鸟一起生活。

生长繁殖

雄鸳鸯拥有最鲜艳华丽的羽毛。在繁殖时期,它们都是成对活动的。非繁殖期多成小群活动。每年4~6月在山区溪流、水潭附近的大树洞内产卵孵化。小鸳鸯出壳不久便能正常活动,跟随父母从树洞里跃入水中,游玩觅食。夏天在东北地区繁殖。到了冬天,它们就会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在南方某些山区,鸳鸯也能终年留居,成为留鸟。民间流传着,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其实不然。鸳鸯总是在一起,只是代表一种感受,离实际尚有差距。因此,鸳鸯并不是像流传的那样是终身相伴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