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世上没有好养的孩子
15529200000003

第3章 该不该为孩子设立成绩奖——物质利诱好不好

“纠结案例”

鹏鹏学习成绩一直不很理想。上个学期期末,为了让鹏鹏能考好点,我就和他说,如果他能考入前十名,我就买一双旱冰鞋奖励他。小家伙听到这个消息时眼睛直放光,在期末复习的阶段里一改往日做作业拖沓的坏毛病,很自觉、很努力地读书做题,一举考入了前三名。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我的儿子也很聪明,完全可以得到好成绩。之后,我信守承诺给鹏鹏买了一双旱冰鞋。

这个学期期末考试,我还想用设立成绩奖的办法激励鹏鹏考个好成绩。可这次小家伙学机灵了,他直接和我谈起了条件,如果考入前十名,就给他买个MP3;如果考入前三名,就给他买个PSP;如果能得到第一名,就买ipad2.听完后我很纠结,鹏鹏如果真能考到第一,我会很高兴,但他要的奖励是数码前沿产品ipad2,这对于鹏鹏会不会有些奢侈?但如果我不答应鹏鹏,他会不会不像上次那样努力备考,甚至对考试像做作业一样不上心呢?

“有奖有惩,制度健全”来自:夏日和所谓1楼

设立成绩奖可以起到激励孩子主动学习的作用,从做作业拖沓到主动努力地看书做题,鹏鹏学习状态的转变可以很好地说明设立成绩奖是有效果的。

哥伦比亚大学的两位教授曾随机挑选了一些学生,把他们分成A、B、C三组进行测试,之后他们对A组学生给予称赞和奖励,并对他们的好成绩和高智商给予了肯定;对B组学生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责备他们没有考好;对C组学生则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三天后,这三组学生又参加了测试,结果显示A组学生成绩最好,B组学生成绩居次,C组学生考得最糟。

这个实验可以说明设立奖惩制度好过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闻不问,同时奖励比惩罚能更为有效地激励孩子取得好成绩。

为了能使孩子提高学习成绩,ipad2不算什么,这奖励给得值。但建议楼主有奖也有惩,考得好自然有奖励,考得不好也要有惩罚措施,比如没收之前奖励的物品,等等。总之,为孩子设定健全的奖惩制度才能更为有效地激励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兴趣和努力比奖励重要”来自:兴趣叔2楼

我不太同意楼上的观点,建议楼主赶紧取消成绩奖。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因家境贫寒,一生得到的最重量级的礼物是祖母送给他的瘸腿锡兵,据说祖母送给安徒生瘸腿锡兵不是因为安徒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仅仅是为了表达她对孙子的爱。

没有得到过物质奖励的安徒生一样取得了成功。这说明,唯有兴趣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才是推动孩子向成功迈进的动力。

与物质和金钱挂钩的奖励往往需要以不断升级的新奖励物品当嫁衣维护,鹏鹏今天可以要ipad2,明天就可以要辆汽车要套房。我想等到那时,楼主就算有心奖励鹏鹏,也没那个腰包了。

“雷柏实验中的兴趣定理”来自:听雨3楼

支持楼上的观点,提高学习成绩兴趣是关键。

达尔文之所以能成为生物学家,源于他对花草、昆虫的兴趣,牛顿之所以能成为物理学家则源于他对数学、物理现象的兴趣。因为感兴趣而保持努力的状态最终获得成功的例子举不胜举。

心理学家雷柏把几个喜欢画画的学生分成A、B两组,对A组学生许诺画得好就可以得到奖品,对B组学生说我对你们的画很感兴趣。两组学生听完后都很高兴,画完画后,雷柏履行约定,对A组学生给予了物质奖励,对B组学生的作品一一点评。

如此持续三周后,A组学生对画画的兴趣明显降低,有些学生甚至表示不愿意再画,B组学生的兴趣则依旧很浓。

这个实验是著名的“雷柏实验”,已经在不同国家得到了反复验证。所谓的物质奖励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恐怕是弊大于利的。

第一,物质奖励对每个孩子的激励作用能持续多久,谁也不能下定论。

第二,容易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只对奖品感兴趣,对学习本身依旧没有兴趣,当有一天家长不能满足孩子越来越高的物质奖励时,恐怕会前功尽弃。

“考好了不奖励,考坏了不批评”来自:闹小四4楼

我家孩子学习成绩一向很好,为了让孩子在小升初考试前成绩拔个高,我对孩子许诺,如果他能在模拟考试中取得年级前三的成绩,就给他买个nike的新款书包。

结果孩子发挥失常,考了个年级第四。我当时很生气,不但没有对他进行奖励,还说他关键时刻掉链子,结果孩子一点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致,在小升初考试中失利了。

后来我才明白,孩子纵然考好了,也不应该去奖励。教育学家尹建莉硕士在她的作品中说:“把奖励当做学习的诱饵提出来,是一种成人要求儿童以成绩回报自己的行贿手段。它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却把心思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

同时,孩子考坏了,也不应该去批评。她说:“家长在成绩上的淡然,恰是对社会、学校过度渲染成绩现象的平衡,把孩子拉回到踏实的学习心态中,防止他在学习中有压力或变得虚浮起来。”

我认为尹建莉老师讲得很有道理,想来我家孩子就是因为“考好了奖励、考坏了批评”这种压力才在小升初中失利的。后来,我从教训中找经验,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孩子,作业得优时,我会夸奖他真棒;作文被当做优秀范文被老师点评时,我会引导他多看些课外书。其实都是一些小事,做起来并不难,但效果很明显,孩子在大考之前心态明显比以前平稳了,这使得孩子经常超常发挥。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来自:大红花5楼

我是一名退休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常常看到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甚至因此而设定成绩奖,但不重视孩子学习的过程,忽视孩子在学习中付出的努力。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变得急功近利。

同时,我还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家长只对孩子的主科课程设定成绩奖,这说明大部分家长在潜意识里轻视副科课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如果孩子在小学阶段没能获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的发展,其结果很可能会影响孩子进入高中后副科课程会考的成绩,甚至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能理解家长为孩子设立成绩奖的心情,但怎么奖、奖什么家长要谨慎对待。一般家长对孩子的奖励许诺,无外乎以下四大类:

(1)零食、衣服、玩具等价格较低的商品。

(2)休闲活动,比如看电影、野餐、逛街等。

(3)数码产品、钢琴等价格较高的商品。

(4)精神层面的奖励,比如一个拥抱、一句赞许的话等。

在进行奖励时,要注意交替使用不同的奖励方法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尽量采用“出其不意”的奖励方式,比如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带孩子逛街,看到旱冰鞋时对孩子说:“这双旱冰鞋真漂亮,给宝宝买一双吧!”但一定要明确孩子的需求,否则很容易“弄巧成拙”。

当孩子的学习成绩进入稳步提高的阶段时,家长应当逐渐用精神奖励代替物质奖励,避免孩子因为在短时间内不能进一步提高成绩、得不到物质奖励而产生心理挫败感。所以,我很认同楼上采取的“精神奖励法”。

有句话说得好:“结果没有过程重要。”学习这件事,也是如此。

“代币法”来自:撒哈拉鱼6楼

我支持对孩子设立成绩奖,但这个奖不只针对重大考试中的成绩,孩子平时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得优、小考中名列前茅也要对孩子进行奖励,而且奖励时,要采用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的方法——代币法。

这种方法是我从网上“偷师”学来的,对我家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帮助很大。

我家孩子平时很不爱做作业。后来我得知,原来是因为他的作业经常被老师评为良,他很有挫败感,认为自己不如得优的同学聪明。

我就鼓励孩子,无论得什么成绩,只要能保证每天按时完成作业,我就会奖励他1朵小红花,如果老师给他的作业评为优,我就奖励他两朵小红花,但如果被老师评为差则要扣除1朵小红花,如果他得到5朵小红花就给他买一本想看的课外书,同时小红花数量清零。依此类推,得到10朵小红花带他看一场电影,得到20朵小红花带他去郊游,得到30朵小红花给他买一样他想要的但金额不超过100元的礼物,得到50朵小红花假期带他国内游一次。

在实行这种奖励方法时,孩子不会因为取得一次优就停止努力,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耐心和进取心。而且针对平时作业进行奖励,大多数孩子都能达到要求,唾手可得的奖励会起到特别的激励作用。同时,这种平时精神奖励、延迟物质奖励的方式也降低了物质对孩子的刺激。当孩子得到物质奖励的那一刻,特别有自我成就感,我家孩子在作业分数逐渐提高的同时考试成绩也稳步提高了。

“因材施教最重要”来自:有因有果小平衡7楼

去年期末考试后的家长会特别出乎我的意料,孩子第一次出现在了被表扬的名单里。

我家孩子学习成绩特别一般,但是从小乐于助人。学校在上个学期除了依照学生考试成绩设立了优等生、进步生、三好学生的评选外,还设立了好品德、特长生等奖项的评选。我家孩子被全班同学一致推选为好品德奖的当选人。

这对我家孩子是个很大的鼓励,我也对孩子重新进行了定位,认识到了每个孩子都有长处和不足。也许我家孩子学习成绩确实差强人意,但他具备好品德也是件好事,这说明我的孩子身上还是有闪光点的。

得奖后,孩子的自信心得到了很大提高,我也及时引导孩子:“想要帮助人,必须先让自己强大起来,同时具备好品德和好成绩才是真正的强大。”孩子听完后很认同,在新学期对学习特别上心,成绩也有了进步。我特别高兴。

在这之前,我试过设立成绩奖的方法,但我发现我家孩子对奖励根本不上心,这种方法对他一点儿作用也没有。我想,大概是因为每个孩子都不同,只有通过对孩子的了解,摸索到孩子适合哪种教育方法而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设立成绩奖只是其中的一种。

每对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有好成绩,将来有机会出人头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使得父母为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想尽了办法,终于,设立成绩奖的办法“横空出世”。但正如退休教师大红花所说,怎么奖、奖什么这些问题随之而来。也有部分家长和闹小四的观点一样,考好了不奖励,考坏了也不批评,看似淡然处理,实则暗自用鼓励法激励孩子进步。无论您倾向哪种方式,切勿忘了有因有果小平衡的建议——了解自家孩子,为孩子寻找适合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毕竟,设立成绩奖也只是其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