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世上没有好养的孩子
15529200000006

第6章 要不要让孩子进“蹲坑班”——这个“大溜”要不要随

“纠结案例”

小丫今年上五年级了,上个周末我接到小丫同学妈妈的电话,问我要不要给孩子报“蹲坑班”。我听说过兴趣班、补习班、英语班,就是没听说过“蹲坑班”。小丫同学的妈妈也不太了解,只知道报了这个班,孩子就能进重点中学学习,还打算让孩子蹲两个坑。

今天我到公司和同事聊了这件事,同事说我OUT了,他在孩子四年级的时候就给孩子报了“蹲坑班”,现在孩子已经蹲了三个坑,我问他报这班真的会对孩子升学有帮助吗?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家小丫周末学习了英语、奥数等课程,已经有些吃不消了,再让她蹲一个坑会不会难为她?小丫同学的妈妈说“蹲坑班”的学费也不低,这钱究竟花得值不值得?

“名词解释,纯属科普”来自:超人Man1楼

看来楼主对“蹲坑班”还不太了解,我给楼主科普一下。

部分名校为了选拔优等生与培训机构合办了小学生培训班,想要进入该培训班学习,孩子要通过测试。开始学习后,还要再参加多次考试排定名次,名校会根据孩子的综合排名情况择优录取。

很多培训班承诺只要孩子能进来,并取得前几名的成绩,就肯定能够进入排名靠前的名校读初中。在家长还为不菲的学习费用犹豫时,报名的额度已经被占满,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旦犹豫就错过,所以家长将这种培训班称为“坑班”,将孩子进入这种培训班学习叫做“蹲坑”。

“蹲坑班”被家长根据录取率分为“金坑” “银坑”和“万能坑”,孩子“蹲金坑”就能进入一流初中学习,“蹲银坑”就能进入二流初中学习,就算只能蹲“万能坑”,也有很多机会参加培训学校和名校联合开办的比赛。只要孩子能在比赛中取得不错的名次,一样能有机会进入一流或二流初中学习。

“了解升学渠道,对位入座”来自:小丫Baba2楼

原来“蹲坑班”是这么回事。周末准备带小丫去咨询了,据我了解,目前我们所在的城市小升初有如下几种渠道:

(1)推优;

(2)特长;

(3)“蹲坑占位”;

(4)就近派位分配。

我家小丫学习成绩虽然不错,但是体形偏胖,体育分数拖了后腿,够不上推优的资格。她读三年级的时候我也曾随大溜给她报过钢琴班,可是小丫不是这块料,只能勉强弹完几支曲子,特长也不够格,所以我决定让小丫“蹲坑”。如果小丫的学习成绩一般,那我肯定不让孩子受那份罪,选择就近派位分配,但小丫的学习成绩不错,如果不“蹲坑”,肯定会耽误她。

“给孩子做主的权利”来自:顶牛NN3楼

“蹲坑班”的盛行就是家长给惯的!

记得去年寒假前,北京市教委曾经叫停名校“蹲坑班”,要求家长发现有违反叫停令的学校,要积极举报,一经证实,将取消示范校的示范称号。

结果却是民办培训机构的“万能坑”更火热了。六年级的“蹲坑班”被叫停了,那就从其他年级下手,甚至有家长喊出“咬牙让孩子进入有口碑的‘万能坑’学习”的口号,还有两个看似合理的理由:

(1)可以掌握考试技能,学到知识点,了解自己的学习定位;

(2)可以被推荐参加比赛,增长见识,提高进入名校的机会。

放眼世界,大概只有中国才有这种培训班。近年来,不断有人呼吁让孩子减负,但始终不能如愿。我想问,究竟是谁让中国孩子这么累?

面对这个问题,家长总是埋怨中国的教育制度,但同时家长普遍存在着“增负”心理,从孩子尚在襁褓之中时就为孩子设计好了发展路线,生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在这种形式下,小升初无疑成为众多家长普遍关注而且过多关注的问题之一,这使得家长即便节衣缩食也要为孩子铺设好前程,似乎孩子一进“蹲坑班”,似锦前程就近在眼前,但家长有没有问过孩子自己的意愿?

楼主,您家孩子学习成绩好,不让孩子进“蹲坑班”学习似乎有违常理,但我建议您和孩子沟通,告诉孩子为什么想让她进“蹲坑班”,问问孩子愿不愿意进“蹲坑班”,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就一个,选择“前程”还是“快乐”,应该由孩子自己做主。如果孩子不能认同学习的重要性,就算勉强给孩子一个好前程,孩子也不会快乐。

“升学有路,有特长不“蹲坑””来自:达达妈054楼

楼上有所不知,同事告诉我,被称为“北京小升初第一人”的学而思小升初指导中心主任金恒瑞说:“今年情况有变化,‘蹲坑班’已经处在停办边缘,在风口上不得不大规模退费,但没有被退费的学生其实已经被名校相中,并且纳入‘衔接班’学习的范围中。”

虽说是“坑班”,坑孩子快乐,坑家长钱包,但万一能坑出好前途呢?

我家孩子学习成绩一般,但在市级围棋比赛中取得过不错的名次,不出意外应该可以被划入“特长生”的范围。

但我不想让孩子进入“蹲坑班”学习。理由很简单:一是我对这种方式的公平性有所质疑,担心风险太大;二是即便孩子以“特长生”的身份进入名校学习,也会被学校要求以发展特长为主,提高学习成绩为辅。我不想让孩子下一辈子围棋,希望他可以一步一个脚印走好属于自己的路。让孩子学习围棋,纯属为了培养他有一项爱好,小学阶段不会影响到他的学习成绩,但上了初中就很难说了。

“做分母的孩子,情何以堪”来自:清风逐月005楼

我家所在的城区没有好学校,为了让孩子进入好学校学习,我给孩子报了另一个城区的“蹲坑班”,每个周末算上来回的路程,我和孩子要花去8小时的时间。我平时工作很忙,孩子平时学习也很辛苦,这样来回奔波,让我们都感到很累。

让我感到更累的是今后的日子。“蹲坑班”的老师说,班上大约有70%的学生能够进入心仪的名校学习,但需要缴纳58000元,其中包括3万元赞助费和每年8000元的学费,这样算下来,平均每年的教育开销至少要18000元,我们家庭年收入一共6万元,除去一年的日常开销基本剩下3万元,这么大的一笔开销,想想压力就很大。

更让我头痛的事情是,我家孩子很可能在我们受过这份罪之后不能进入名校读初中。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现在优秀的孩子很多,但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最优秀。为了让孩子成为最优秀的那一个,家长自然在所不惜,可孩子受的累,谁也替代不了。上个周末“蹲完坑”,我家孩子忽然问我:“妈妈,等我上完这个培训班,我们就可以去博物馆了吧?”我听完心里挺难受的,我家孩子喜欢历史,先秦、两汉、唐宋、明清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他都能如数家珍。我们也没讲给他听,都是他利用学习以外的时间自学来的,这么久了,我没能为孩子喜欢的事情尽过多大力。其实仔细想想,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能说得过去,让孩子学些真正感兴趣的知识也不错。

所以楼主,我建议不要让小丫进“蹲坑班”学习,孩子累,家长也累。有时间、有经济能力,不如带孩子到祖国各地游览名山胜水,感受美景,接触不同的人,或者多听音乐会,多逛博物馆,陶冶孩子的情操。小学阶段的孩子除了学习课内知识外,合理补充对世界的认知、对艺术的感悟、对历史的了解也同样重要,听说现在高考倾向综合测试,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更要求孩子具备很宽的知识层面。和孩子一起受罪,万一最后逃不了充当分母的命运,让受累的咱们情何以堪?

“教育投资,量力而行”来自:超级大忙人6楼

同意楼上的看法,孩子成功的路径不止一条。姑且不谈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谈进了“蹲坑班”学习的孩子一定能进入名校学习吗?进入名校学习就一定有好前途吗?我想未必见得。

我家邻居,丈夫月薪1500元,妻子长期待业,前年东拼西凑了几万元,将孩子送进了“金坑班”。我见过他家孩子几次,看起来有些内向但很懂礼貌,这孩子也争气,后来如愿进入名校学习。

但这对夫妻为了还学费债,不得不让孩子和他们一起紧巴巴地过日子。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骨瘦如柴的样子让我看了很心疼,用一家三口的健康为孩子的前途当嫁衣,究竟值不值得?

人的需要,由高到低分为发展、享受和生存,保证身体健康和合理膳食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享受教育则是最高层次的发展需要。如果因为发展需要而忽略生存需要,很可能使人的身心同时不健康。所以,我呼吁家长,教育投资,要量力而行,为孩子,也为自己。相信没有哪位父母愿意在孩子未成年之前就因为身体原因而撒手人寰,也没有哪个孩子愿意小小年纪就成为孤儿,或者看着同学吃美味的食物,自己干咽口水。

“不只成绩好才能获得成功”来自:哆来咪7楼

我是一名高中教师,在重点高中任教。我同意楼上的观点,家长放宽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让孩子走自己的路。

现在的家长似乎一门心思让孩子读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像从好高中毕业了就一定能考入好大学,有个好前程,其实不然。建议家长拓宽思路,考虑社会发展的多元性和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对让不让孩子进“蹲坑班”学习有个正确定位。

爱迪生是我们熟知的发明家,他仅仅读过3个月的书,就被老师以“低能儿”为由退回了家,只能在母亲的辅导下完成学业。就是这样一个在我们看来不会学习的孩子,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一生完成了约2000项发明。

所以,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来思考,通过结合孩子自身的优势和弱势来选择是否要进“蹲坑班”。学校是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进而指导学生成为健康的、有优良品德的、多方面发展的人才的地方。会学习、有好成绩,甚至于是否上好初中,都不能决定孩子能否有好前程。孩子是否能够获得成功,需要的不只是智商,还有情商、胆商等综合素质。智商不成,您可以转而培养孩子的情商或其他可以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品质。

在我所教的学生中,不少都是通过中考公平竞争考入这所好高中的,他们之中更有不少已经进入著名学府学习大学课程了。

这并不是偶然现象。

据悉,尽管教育部已经三令五申叫停“蹲坑班”,但这类培训班仍旧以各种方式肆虐着。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王晋堂曾针对此事谈了他的看法:“《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坑班’的出现,虽然为家长开了一扇择校的窗,但却破坏了‘免试就近’的原则。”

只要能让孩子上好学校,花多少钱、受多少累都无所谓。

想必盖楼的每位家长都或多或少怀揣着这样简单的心情。为教育投资,花多少都不嫌贵是近年来的趋势。不少教育机构也看中了这个商机,把手伸向了家长的腰包。在此提醒各位家长,进不进“坑班”,需要根据家庭条件和孩子自身的综合素质量力而行。学习应该是件快乐的事,看到孩子健康成长也是件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