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温商是怎样赚钱的
15529500000039

第39章 借风起航弱变强

精明的温商在起步时善于借势,即所谓的“狐假虎威”,也就是说势单力薄的狐狸要靠老虎来壮大自己的声势,谋得发展。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聪明的温州商人都知道“借势”的妙处。如果认准了大势,但自身的力量太单薄,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势”。

历史上著名的诸葛孔明就是擅长“借”术的高人。先借力借势于东吴而击败曹魏,算对吴有贡献,以此为筹码“借”得荆州,并以荆州为基础定成都进汉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后来的“安居平五路”,更是借助各敌对方的矛盾和友方威势,以牵制来犯者而成功。

温商非常懂得借势的道理,说起来,温州的许多企业,过去都是先替别人加工或是贴牌生产,等到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才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继而慢慢地做大做强。

上海君婷制衣公司董事长温州人吴君婷女士,高中毕业后来到上海谋生。由于没有自己的服装店,当时只能给别人打工,借用别的公司名誉做生意,很是受气。但吴女士从长远考虑,选择忍辱负重求发展,应用了“借势”的战术,一步一个脚印真打实干,如今已经发展到拥有自己的制衣公司,在上海买下了几十亩土地,员工达几百号人。

和许多温州民营企业一样,温州的“长江电工”,在起步阶段,走的就是依托名牌,借船出海,迅速发展壮大的路子。

“长江电工”的总裁刘建国这样评说他的事业:他的起步完全是借“美的”的东风。90年代中期,刘建国创办了温州地区空调销售行业的龙头老大——空调村,作为“美的”空调的浙南总代理,刘建国巧妙地将自己事业之舟纳入了“美的”的航海舰队。很快空调村的销售额达到8000多万元。这时,刘建国倚仗十余年空调销售所积累的经验和关系,开始尝试着走一条工贸结合的新路子,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也就是后来的长江空调配件厂。

年9月,长江家电有限公司与长江空调配件厂合并,组建为浙江长江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接着,刘建国又立即招兵买马,短短4个月,自主开发成功新型智能豆浆机。新厂房一落成,马上投入生产,利用“美的”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迅速将产品推向市场。

年伊始,刘建国在“借牌”上又有新举措。他在上海成立了奔腾实业有限公司,借助大上海这个全商的风水宝地,使自己的事业再上一层楼。

一般来说,第一个推向市场的创新产品或经营模式,就具备了领先创新的竞争优势,就能成为未来市场的领导者。事实上,第一个进入市场的新产品,不一定能打开市场或优势长存,而后来的跟随者必将瓜分市场,甚至借助巨人的肩膀获得更丰厚的利润。特别是处于创业之初的中小型企业,在开发新产品中受到资金技术力量人才储备等诸多因素制约,很难独立开发新产品。即使花很大本钱开发成功,投入市场后也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结果使企业处于困境。

“先人一步”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方可行事,傍着优势企业求发展也是一种策略,尤其对那些技术力量单薄资金不雄厚技术人才缺乏的初创企业,“甘当小弟”是最佳的选择。

现在王金祥的身份是温州双星皮鞋销售公司总经理。一开始,按照他的说法,温州双星皮鞋销售公司是双星集团的子公司,但在实质上,他在双星集团并没有任何股份,而是只花了1,200万元就买下了双星商标在皮鞋类产品上六年的使用权,拣了一个大便宜。

数月之后,双星皮鞋的前期市场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王金祥做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到现在我可以说没有任何风险了。”

年春节后,因股东分歧,王金祥从自己有三成股份的一家鞋厂管理层退出。此时,温州的三四千家鞋厂已经开始出现了疲软的态势,业内流行的字眼是“挺”,大家都在精心算计着如何挺过市场的寒冬。在这种情况下,王金祥想到了所谓的“虚拟经营”。

经过反复思考,两条道路摆在了王金祥的面前:是自己创牌,还是借用品牌?王金祥思忖:1,200万元的投入肯定可以打出知名度,但消费者的认知度与忠诚度等在短期内却是无法建立的,而这恰恰是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关键。而且,用1,200万元自己创牌,速度会比较慢。这个判断促使王金祥明确了“傍”的策略。有了这一思路,拥有鞋业第一个驰名商标的行业老大——青岛双星集团,便非常自然地成了王金祥的首选。双星的产品是旅游鞋和胶鞋,皮鞋也时时生产,但在市场上难寻踪迹,这正是一个空缺。

确定了目标,他开始与双星集团联系,对方考察发现他——既没有生产线,也没有销售网络,有的只是一腔理想。临走时,考察者扔给王金祥一句话:“双星是全厂上下用十多年的心血浇铸的名牌,不能轻易转让,一旦有闪失,无法向职工交代。”

这位来自双星的考察人员一去便杳无音信。等到这年的2月份之后,王金祥无法再等下去了,他决定亲赴青岛,面见汪海。

这一次,他已不容再有闪失。到青岛之前,王金祥仔细研究了双星的情况和汪海的资料,并且向许多人了解汪海的性格。而当见到年纪比自己大一倍德高望重的业界“大佬”汪海时,王金祥的开场白尽管有点俗套却也颇见贴心。他对汪海表示:“双星”近期推出的两大举措,一是斥资数千万元在央视做品牌宣传,二是成功推出细分市场的“爸爸鞋”“妈妈鞋”“电工绝缘鞋”,这两大举措显示了决策者的大智大勇,“双星”朝“国际制鞋王国”的理想又迈进了一大步。一番客套之后,王金祥亮出了自己的“温柔一剑”:双星胶鞋很牛,但皮鞋类产品却难成气候。对于要做国际制鞋王国的双星集团而言,这种缺陷使它始终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威力。梦想着将双星做成国际品牌的汪海,被温商抓住了软肋。听了王金祥的话,他叹了口气说:“这正是我12年来的心病啊。”

看到自己的话说到了点上,王金祥不失时机地开始阐述自己的“理想”。汪海频频点头。最后,汪海兴奋地一拍王金祥的肩膀:“‘双星’皮鞋以后就交给你了。”数天后,双方签了一个协议,王金祥以1,200万元买断了双星皮鞋及童皮鞋六年的经营权。汪海对王金祥说:“‘双星’根本不在乎这1,200万元,如果要买皮鞋品牌,仅一个区域的经营权就要几千万元,‘双星’看中的是你的市场运作能力在六年之后给‘双星’带来的品牌增值。”

就这样,王金祥火速回到温州,注册了公司,寻找代理商建厂房进行贴牌经营。在一系列严密紧凑的计划和运作下,半年之后,“温州双星”的销售量达到了20多万双。

作为“傍”战略的决策和操作者,王金祥对自己和双星集团所做的这笔交易并不担忧,以一句“到现在我可以说没有任何风险了”暗示了经过几个月的运作,他已收回大部分投资。一位对“温州双星”有所了解的人发现,除了要付给商标使用费之外,王金祥的投资其实并不大,光是预付货款,已经收回了除了买断品牌之外的投资。一位媒体记者对这场运作洞察深微,他认为:作为一名温州商人,说到底,王金祥的最初动机就是赚钱,达到了这个目的,王金祥就已经成功了。

以小钱做大生意才叫本事。双星皮鞋的回报让王金祥意气风发,信心倍增。人们看到刚刚在成都收获下3万双鞋订单的这名温商,又风尘仆仆地飞往重庆——不断延伸的市场在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