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背着智慧闯天下
15530300000101

第101章 位置越高越要谨慎

《周易》有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居安要思危,位置越高越要谨慎。

春秋时代,有一次郑国出兵伐宋,引起了晋、鲁、卫、曹等十一个国家的不满,他们便联合出兵讨伐郑国,深入郑境内,围攻其都城。郑难以抗争,只好停止侵宋,并与含宋国在内的十一国订立了友好条约。

当时处于中国南方的楚国,也觊觎中原。常有侵扰活动,故而与晋、鲁等十一国有矛盾。楚国看到郑国求和于十一国,心有不甘,就向秦国借兵攻打郑国,郑国不敢应战,只好弃盟。与郑订立盟约的各国诸侯,见郑弃盟而事楚,对这种反复行为非常气愤,于是再次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被折腾得精疲力尽,被迫无奈,请求晋国出来调停。在付出重大代价后,郑乃与诸国再次通好。

郑国为答谢晋国的调停之恩,赠送给晋国许多兵车、兵器、乐师及歌女。晋君主为犒赏这次调停的有功人员,便把得来的财物女子分一半给大臣魏绛。绛不肯接受,并向晋王说了下面这段话:

“愿君主在享受安逸快乐时,能够考虑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正如《易经》中所言:要居安思危。能有这种心理状态,才能对未来势态有所防备,有防备才不致于遭祸患。我愿以不受恩赐来劝谏您吧。”

魏降可谓廉洁正派了。他不仅不贪图物欲的满足,而且在胜利时,他又能以冷静的头脑分析潜伏着的危机。早在郑国求他出面调停时,他就看到了郑国上下的狼狈相,在内心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他又深恐郑国因国君不察而导致的悲惨状况在晋国重演,故而以实际言行劝谏晋王。如此耿介、清廉之士,不能不令人佩服。

唐朝郭子仪爵封汾阳王,王府建在首都长安的亲仁里。汾阳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进出出,而郭子仪不允许其府中的人对此加以干涉。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恰巧,他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正在梳妆打扮,而王爷郭子仪正在一旁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递毛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使唤王爷就好像奴仆一样。这位将官当时不敢讥笑郭子仪,回家后,他禁不住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都把这件事当成笑话来谈论。郭子仪听了倒没有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却觉得大丢王爷的面子,他们决定对他们的父亲提出建议。

他们相约一齐来找父亲,要他下令,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出入。郭子仪听了哈哈一笑,几个儿子哭着跪下来求他,一个儿子说:“父王您功业显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却不尊重自己,不管什么人,您都让他们随意进入内宅。孩儿们认为,即使商朝的贤相伊尹、汉朝的大将霍光也无法做到您这样。”

郭子仪听了这些话,收敛了笑容,对他的儿子们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全家人的性命。”

儿子们感到十分惊讶,忙问其中的道理。

郭子仪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声势,而没有看到这声势有被丧失的危险。我爵封汾阳王,往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们常说要激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让我归隐;再说,即使归隐,也找不到一块能够容纳我郭府一千余口人的隐居地呀。可以说,我现在是进不得也退不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专门落井下石、妨害贤能的小人从中添油加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郭子仪所以让府门敞开,是因为他深知官场的险恶,正因为他具有很高的政治眼光又有一定的德性修养,善于忍受各种复杂的政治环境,因此即使在自己功勋卓著的日子,也时时做好了应付各种危险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