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背着智慧闯天下
15530300000112

第112章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

作为下属,以前不论有多大功劳,都不要天天挂在嘴上,以免惹来是非。你与领导关系近,这更不能四处炫耀。否则领导会觉得你破坏大局,制造不团结因素。说不定哪天来个“舍车保帅,大义灭亲”。

在知识和才能方面有超过别人之处,被重用,人们建立了功劳,容易气盛,放肆自己的言行,是十分错误的。世上的事情复杂多变,人们不可能穷尽真理,而只能逐步接近真理,自己在某方面确有见解,比别人高明,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理论,听取不同意见,以和顺友好的态度待人,平心静气的阐述自己的主张,是研究解决问题应该采取的做法。

刘文静,当初曾劝李渊起兵反隋,事成后,他立有大功,官拜民部尚书。当时李渊对裴寂也很器重,任命他为右仆射。上朝时,李渊常常让裴寂和自己同坐,对裴寂言听计从。

刘文静认为自己的才智比裴寂高,辅佐李渊创立基业功勋卓著,现在地位却不如裴寂,心里愤愤不平。因此,他经常当众羞辱裴寂。在朝堂议政时,只要裴寂同意的,他必然反对;相反,只要裴寂反对的,他就一百个赞成,专门与裴寂唱对台戏。因而,两个人的积怨越来越深。

有一次,刘文静和他弟弟、通直散骑常侍刘文起一起喝酒。刘文静喝得醉意蒙胧的时候,就借酒发泄说:“一定要砍了裴寂的头!”还有一次,刘文起因为家里常常闹鬼而请来一个巫师,在星光下,披散头发,口衔快刀,作法祛邪。

刘文静的一个侍妾因不受宠爱,心生怨恨,就把这两件事告诉了她的哥哥,让她哥哥告发刘文静谋反。

李渊勃然大怒,立即拘捕刘文静,让裴寂和内史令萧璃调查处理。

在审讯中,刘文静又借机发泄自己的不满说:“当初太原起兵时,我任司马,和裴长史的地位差不多。如今裴长史的官职远在众臣之上。”他看大家都不愿听他的话,便乘机辩解说,“我内心的确不满,酒后难免口出怨言。”

李渊对群臣说:“听刘文静的这一番话,明摆着是要谋反。”

萧璃和礼部尚书李纲都替刘文静辩解,说他只是怨恨自己的官职不如裴寂高,不是谋反。秦王李世民也替刘文静向李渊求情,说他只是在反裴长史而已,不是反朝廷。”

但裴寂这时却没替刘文静说好话,李渊一向宠信裴寂,对刘文静谋反一案,他思考犹豫了很久,最终他还是听从了裴寂的意见,把刘文静、刘文起处死,家产全部没收。

尉迟恭也是李世民老班底的人,自以为功劳大,与皇帝交情深,平时脾气不小。有一次他前往庆善宫参加唐太宗李世民举行的酒宴。他到来时,看见自己的位置被别人占了,勃然大怒,竟不顾君臣欢宴的场面,指着那个人吼了起来:“你有什么功劳,竟敢坐在我的上首?”

任城王李道宗看到尉迟恭如此大动肝火,便走过来劝解。尉迟恭不但不听劝解,反而把气撒向李道宗,举拳就打。李道宗躲闪不及,眼睛被打得顿时肿胀起来,几乎看不见东西。

李世民生气地中止了宴会,斥责尉迟恭说:“朕一直责怪汉高祖诛杀功臣的做法,想和你们一起保持亲密的关系,共享富贵,并把这种情谊延续到子孙后代。可是,你身居高位,却不知道约束自己,屡次违犯禁令。朕现在才明白,韩信、彭越被诛,并不只是汉高祖的过错。功臣应当自持,希望你不要再居功自傲,否则,将会给你带来祸患,到了那时后悔就晚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尉迟恭这才警醒。从那以后,尉迟恭很注意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一直保持着功臣的风范。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功劳和待遇不成正比,受了委屈,也不要公开发牢骚,可以心平气和地找领导谈。汉高祖分封群臣的时候,把儒生随何的功劳给忘了,随何就主动向高祖说:“当年您攻打彭城的时候,我带着二十个人出使淮南,说服黥布不要支持项羽,这作用难道还不胜过五万兵马吗?”高祖一听,连忙说:“我正在计算随君的功劳呢。”马上任命随何为护军中尉。

越是有才能和功劳,在言行上越是要谨慎。这才是自保之道。在生活中,职位、薪水、荣誉与成绩不一定完全相适应,这是很普遍的事。心态要放平和一点,要摆正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