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远离毒品深渊
15535300000003

第3章 基础知识篇(3)

所谓“摇头丸”,是用含有若干种在结构上与苯丙胺类似的人工合成毒品制成的片剂。“摇头丸”是俗名,实际上它的化学成分很多、很复杂,是苯丙胺的“变种”。服食“摇头九”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短期服用,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诱发高血压、心绞痛、心律不齐等症状,并可能诱发心脏病。“摇头丸”还会增加肝脏的负担,导致内出血、中风、精疲力竭、肌肉衰弱、抽搐、长期服用则会上瘾,产生药物依赖而增加剂量,并导致精神分裂而死亡。近年来,欧、美、香港等地均不断有因滥用此药致死的案例报道。

1985年7月,“摇头丸”及其相关药物均被列入联合国管制药品条约。滥用“摇头丸”在欧、美等地最为普遍。目前,“摇头丸”地下加工厂主要在欧洲。

“摇头丸”虽与安非他明同属一类,但它的药性与安非他明产生强烈兴奋作用有所不同。“摇头丸”药性除有轻微兴奋作用外,还能使服用者产生与LSD类似的迷幻感觉,但并不像使用LSD那样强烈。“摇头丸”在医学上没有用途,但服用后可使人感觉世界很平和,容易使人丧失警惕性,与陌生人亲密接触。

“摇头丸”类毒品90年代初开始流行于欧洲,服食者大多是涉足舞厅的青少年。“摇头丸”流入香港大概在1992年,香港警方于1993年查获6粒,1994年查获1粒,1995年查获24粒,1996年大幅增加到11,076粒。根据药片、药丸不同的颜色和上面的图案、字母被称为“鸽子”、”小鸟”、“恐龙”、“M药片”等等。全世界已被查获的片剂颜色和图案达200多种。1996年后,我国内地有些省市也相继查获了非法使用“摇头九”的案例。近两年,安非他明类兴奋剂在我国沿海及内地一些省份渐呈泛滥之势。

(十四)甲基苯丙胺类毒品滥用的状况

1887年,一位日本化学家在实验室制造出了第一种人工合成兴奋剂——苯丙胺,即安非他明。该药为无色、流动、缓慢挥发性液体,最初被用于治疗肥胖症。1919年,日本化学家又合成了甲基安非他明。当时,因为其毒性太大而未被作为药物使用。在那时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它们具有严重的副作用。1932年,有人开始吸食苯丙胺,兴奋剂的滥用问题由此产生。1933年,美国人开始批量生产苯丙胺,它被人们视为哮喘病的克星。美国联邦食品医药局鉴定安非他明是“具有良好效果的特效药”。由于它具有强大的短暂时间内提升脑力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各国为提高士气和将官的耐久力,也在军队内推广使用。日本在朝鲜设厂大量生产甲基安非他明兴奋剂,并提供给军队。到战争末期,约有200万日本人吸食甲基安非他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次安非他明类兴奋剂滥用大流行爆发于日本,其直接原因就是用于军事目的的库存甲基安非他明大批投入市场。

1954年日本公布的滥用人数为55万人,其中5万人已患有安非他明精神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韩国继承了日本人的技术而成为世界安非他明的制造中心。60年代后又传至我国台湾,使台湾的毒瘾患者剧增,并把安非他明大量返销日本等地。1951年,日本颁布了《觉醒剂取缔法》,才使得这一公害的蔓延有所减缓。但是,安非他明至今仍是亚洲最主要的毒品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欧洲和美国也发生过类似的安非他明类兴奋剂滥用大流行。安非他明类药物被一些家庭妇女用作减肥和抗忧郁药,卡车司机、学生等用作保持清醒药,所造成的精神障碍和暴力行为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到70年代、有关国家对安非他明类兴奋剂实行了管制,采取限量生产和限制使用的办法,使蔓延趋势有所缓和。但全球范围的安非他明类兴奋剂滥用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继续对人类社会形成危害。尤其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以天然麻黄素为原料合成的甲基安非他明在美国和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逐渐盛行起来,最初在夏威夷泛滥成灾,接着席卷美洲大地。据统计,美国吸食“冰”毒的人数与可卡因成瘾者大致相同,约占吸毒人数的5%~10%。

进入90年代后,我国香港、台湾等地被国际贩毒界所侵入而成为“冰”毒的制造中心。目前吸毒者已遍布国内吸毒者已经遍布。

近些年来,安非他明类兴奋剂已在亚洲、大洋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大多数国家扩散蔓延。

(十五)安非他明类兴奋剂的危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军方将甲基安非他明与其他战争剩余物资赠送给国民党政府,造成在重庆、上海、南京等地的药店甚至地摊上均可买到安非他明,并被称为“抗疲劳素”。当时安非他明的滥用者主要是青年学生。解放后,1952年在重庆出现甲基安非他明成瘾问题,我国政府即明令停止生产使用甲基安非他明。多年来,我国一直严禁生产使用包括甲基安非他明在内的所有苯丙胺类精神药品,至80年代末在我国内地一直没有发现非法生产使用甲基安非他明的问题。

我国台湾地区是国际上知名的甲基安非他明生产地。特别是1989年后,甲基安非他明在台湾泛滥成灾,吸“冰”毒之风从社会刮入学校、机关、企业,从大城市刮到大小村镇,来势之猛,成为台湾的一大社会问题。1990年10月,台湾才将安非他明类药品列入麻醉药品管制。另外,近几年来,“摇头丸”等致幻性安非他明类兴奋剂滥用问题在香港、澳门地区日益突出,对社会治安造成危害,成为一些暴力、强奸案件的诱发原因。1996年,“摇头丸”已传入我国,我国政府对此进行了严厉打击。

(十六)毒害巨大的苯丙胺类毒品

在苯丙胺类毒品中,毒性最大的是“冰”毒,它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能产生强烈的毒害作用。加上“冰”毒第一次使用便会上瘾,因此,它被称为毒品之王。它能大量耗损体力和免疫功能,长期服用会导致精神失常、情绪低落及疲倦,损害肺、肾和肝,严重者可致人死亡,因此“冰”毒对人体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苯丙胺类兴奋剂具有强烈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服用后表现为:活动过度、情感冲动,嗜舞、偏执、妄想、自我约束力下降以及幻觉和暴力倾向。使用后成瘾,产生很强的精神依赖性。过量使用会产生急性中毒。轻者出现不安、话多、易激动、头昏、头痛、心悸、恶心、无力、失眠、震颤、键反射亢进等症状。重者可出现呕吐、腹泻、腹部绞痛、精神混乱、焦虑、烦躁、偏执性幻觉或惊恐状态,有些人还会产生自杀或杀人倾向。也有人出现心血管病症状,如头痛、寒战、面色苍白或发赤、心律不齐、心绞痛、血压升高、血压降低或循环性虚脱。严重的可产生惊厥、脑出血、昏迷致死。慢性中毒可使服用者出现肠胃功能障碍,如口干、口中有金属味道、厌食、体重减轻、乏力、倦怠、头晕等。有的人还可出现精神异常,即患上安非他明精神病,或称妄想障碍,经常处于幻觉、妄想状态,酷似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同时,也会发生其他滥用药物感染合并综合症,包括肝炎、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性病、艾滋病等。因此,安非他明类兴奋剂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

(十七)大麻类毒品的特点

大麻广泛分布在世界温带和热带地区,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许多国家都种植。大麻毒品中的有效成分是一种叫做四氢大麻酚的物质。作为毒品使用的大麻有3种:第一是大麻草,包括茎、叶、花和种子,四氢大麻酚含量05%~5%;第二是大麻脂,从大麻植物雌花开花结果的顶端及近地面的茎部获取,所含四氢大麻酚达2%~10%;第三是大麻油,从大麻草中提炼获得,呈深绿色,约含有四氢大麻酚10%~30%。

大麻主要有两个品种:北美大麻和印度大麻。墨西哥和哥伦比亚是北美大麻的主要生产国。据估计,世界上大麻市场年交易额约520亿美元,其中美国400亿,欧洲约100亿,其他地区20亿美元。

(十八)大麻类毒品的毒害性较大

大麻的主要成分是四氢大麻酚,它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引起心率加快、不安或倦睡。大剂量使用能影响简单的运动技能和知觉。急性中毒,可引起幻视、焦虑、抑郁、情绪突变、妄想狂乱反应等精神症状。

大麻在成瘾性方面是所有毒品中最微弱的,联合国有关组织也曾经指出:“大麻不是成瘾性药物,只是依赖性药物。”大麻服用者实际上在心理方面引起了依赖。长期服用者停用后,不会像停用吗啡、海洛因那样出现生理症状而死去活来。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表明大麻能引起持久的精神障碍。但是长期服用可引起个人的注意力不集中及丧失社会责任心。另外,吸食大麻会经常感染支气管炎、鼻咽炎、哮喘等疾病,并伴有畏光、心动过速、脑功能降低、生殖能力和免疫能力减弱,易致癌、易患精神错乱等。

(十九)大麻类毒品的滥用状况

大麻属双子植物纲金缕梅亚纲大麻科,原产东亚和中亚,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中尤以印度大麻最有名。3000多年前,人类已经会利用大麻。叙利亚人用大麻做航船的绳索,聪明的古埃及人用大麻来治病,他们将大麻煮沸,然后让病人吸入蒸气,即可缓解病痛。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的木乃伊不少是用大麻包裹的。

中国在公元前2800年已经栽培大麻,以取得其纤维。

日本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麻沸散”中就含有大麻的成分。汉武帝建元年间(公元前140—135年),张骞出使匈奴,曾到过西域的大月氏、大夏、乌孙等国,带回了胡麻等。此后胡麻被列为药材,主要用于麻醉,方法是捣成汁喝下。直到清末和民国初时,云南、四川的少数民族仍普遍种植这种植物。

美洲新大陆发现后,非洲黑人和西班牙人把大麻植物以及使用的方法带到了南美洲。20世纪初开始,含有大麻脂的药物纷纷问世,被广泛用作止痛和镇静药物。但医学界很快发现这类制剂非但不能给治疗带来稳定的作用,相反使患者症状更加严重。于是,国际社会开始禁止大麻。

1925年签订的《国际鸦片公约》是第一个管理印度大麻的国际贸易条约,20世纪30年代,大麻脂被美国青年广泛接受,成为社会问题。1937年美国政府下令限制大麻的使用。但在战后的美国,大麻仍十分流行。随着60年代”嬉皮土”现象的出现,整个欧洲也受到感染。此后大麻滥用又被推向了世界各国,在中东、非洲、南美等地泛滥开来。

尽管大麻曾被医学界用来降低青光眼患者的眼内压,以及缓解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但世界卫生组织已于1954年、1957年两次作出印度大麻无任何治疗价值的结论。1965年该组织又指出:“滥用印度大麻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表现为服药者个人不能克尽其社会职能,且变得更容易作出非社会和反社会的行为,从而给社会造成经济损失。”到20世纪60年代,多数国家已加强了对大麻的贸易和使用的限制,并对非法拥有、出售或贮藏者处以重罚。据联合国的材料,在70年代每年约有215万公斤的大麻脂被各国政府查封。

(二十)古柯类毒品有哪些

古柯(Coca)是一种生长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古柯科植物,主产地在秘鲁、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和哥伦比亚等国。古柯一般株高24米,叶呈卵形,边缘光滑,味似茶叶,花小,呈淡黄白色,浆果为红色。在理想的条件下,一株古柯树的采摘期至少可保持30~40年。古柯叶之所以受人重视,就在于它含有生物碱——可卡因。常见的古柯类毒品,一是可卡叶,即古柯灌木的叶子,是可卡因的原料。二是可卡膏,一种灰白、奶白或米色的粉状物,颗粒较粗并且为潮湿的团块状,有特殊气味。三是可卡因,大部分样品为纯白到灰白色粉末,极少潮湿,有特殊气味。

世界最大的可卡因毒源地,是位居南美洲的“银三角”地区。所谓“银三角”,是指南美洲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三国接壤的三角地带,因盛产毒品可卡因而著称,与东南亚盛产鸦片、海洛因的“金三角”相对称,被称之为“银三角”。

(二十一)古柯类毒品滥用的状况

早在3000年前,古印第安人就已有了咀嚼古柯叶的习惯。他们时常将草木灰等掺入古柯叶,然后放入嘴中咀嚼,这样不仅能解除疲劳,消痛祛病,而且能增强耐饥渴的能力。因此,古印第安人外出时,往往带着一袋古柯叶去与大自然搏击。

古印第安人已懂得使用古柯叶作麻醉剂,他们的外科医术,尤其是开颅术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医师们先以古柯叶和酒精对病人进行麻醉,然后用刀打开头盖骨,取出因头部受伤而造成的骨头碎片。考古证明,当时确有很多患者在使用了这种麻醉剂后手术痊愈。可见在当时的社会,古柯应用的技术和范围,都具有相当的水准了。

1492年哥伦布来到了美洲,此后欧洲人纷纷进军新大陆搜刮财富。16世纪中叶西班牙人入侵印加帝国,对印第安人进行了残忍无比的杀戮,同时也发现了古柯叶的特殊作用。,于是,西班牙人热烈地鼓动印第安人种植与食用古柯叶,以此来麻醉他们,瓦解其反抗的意志,这无疑进一步加深了印第安人喜食古柯的传统习惯。另一方面,西班牙人把古柯作为牟利的物品而廉价收购。当西班牙人将古柯叶与白银一起运回欧洲时,欧洲社会立即以狂热的姿态来迎接。于是,嚼食古柯叶之风很快就弥漫了欧洲。1859年,一位奥地利化学家从古柯叶中首次提取了生物碱——可卡因。1884年,美国籍奥地利裔眼科医生卡尔?科勒首次将可卡因用于局部麻醉,可卡因迅速成为人们的嗜好品。在欧美,新闻媒介把可卡因宣传得神乎其神,说它是摆脱饥饿、睡眠和疲劳的神品,甚至有些美国医生扬言此药可以减少瘾君子对鸦片和酒精的需求量。由于当时法律还没有对可卡因进行任何规定与限制,致使可卡因很快成了药店、杂货铺、餐厅等场所的畅销品。

1885年,美国底特律和纽约的几家公司开始出售纯净的可卡因及15种古柯制品,其中有古柯雪茄、可卡因吸入剂、古柯甜酒、可卡因晶粒。后来这股可卡因旋风越刮越盛,以致商家不得不从巴黎进口一种用酒和古柯配制的饮料“马里亚尼”来缓解人们对可卡因的需求。

可卡因的英文原名为Cocaine,又称古柯碱,它是细微雪白的结晶粉状生物碱,具有阻断神经传导的作用。医学上用来作局部麻醉药,至今仍广泛用于眼部、鼻腔、颈部、喉咙和气管等精细部位的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