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倒成见的高墙,我们才会得到精神上的自在。那么,如何才能推倒成见的高墙呢?只有一个办法:
消灭“我执”。
“我执”,就是从出生落地直到今日,头脑里所培养的“我”的概念。
生下来的时候,我们都怀有一颗赤子之心,而到如今,每个人都变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都在自己的心里建造了堡垒,保护那个脆弱的“我”的意识。
没有“我”的观念时,幼年的我无忧无虑,世界是那么美妙。每个人都是我的朋友,每一棵植物和每一只动物都让我愉悦。我记得曾经在幼儿园的屋檐下,看晚霞看得发呆,那火红的晚霞和美丽的云朵,在我的心里演绎着迷人的故事,让我至今步入中年,仍然保留着对那个傍晚的回忆。那个景象还会时不时出现在脑海里,让我无限神往。
随着成长,“我”的观念开始形成了,慢慢占据了头脑,逐渐根深蒂固,成为自我王国的主人。我把周围的东西分为“我的”和“别人的”,经常提醒别人“我”想要什么,“我”需要被关注。
因为“我”的逐渐强大,“我”和众人隔阂开来,“我”不再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大树上的一片叶子。我是独特的自己,“我”有自己的生活,人不为“我”,天诛地灭。“我”由此成为一个独特的意识,这个意识的生命和身体的生命同在,统治了我们的生命。
“我”有了自尊心,因为自尊心,又有了自卑心。因为自尊心和自卑心,一系列的情绪排队而来。因为自尊,“我”产生了争强好胜之心、傲慢之心;因为自卑,“我”产生嫉妒之心、愤恨之心。
一切以“我”为中心,“我”无限膨胀,“我”的意识唯我独尊,所以充满攫取。“我”让我们贪婪,为自己争取更多的东西,而没有把关注放到别人的疾苦身上。“我执”的泛滥,让我们更在意自己的感受,追求身心的舒适。
我们强大的精神,被禁锢在小小的“我”里面。我们忘了身外的世界,忘了更广阔的社会。即便是美景就在眼前,我们也无心欣赏。所以我长大后,再也看不到儿时看到的美景。天空再也不是充满了故事,自然界和小动物再也不是我的朋友。我在时时留心自我的感觉,放大自我的感觉。我已经不会把心放到更广阔的世界里,我的认识已经是铁板一块,不能超越固有的头脑界限,不能去认知未知的世界,不能深入到他人的内心,体会他人的疾苦。
因为我们太留心自己,“我”格外敏感,“我”格外容易被伤害。别人一个轻微的动作,一句无心的语言,会被“我”认为冒犯了自己,“我”变得易怒,别人的批评和否定,会让“我”格外受伤。
“我”是独一无二的,不能兼容其他。我们的心里有了“我”,就不会有他人的位置。所以“我”看到别人胜过自己,就会难过,就会生气,钻进牛角尖继而不择手段。看到胜过别人就心高气傲,蔑视别人。“我”的地位不容挑战,不容许任何冒犯,“我”长出一身的铠甲,防范自己免受挑战,也把自己装进了套子。层层重负,让自己生活得沉重。
即便“我”很爱自己的伴侣,愿意为对方的幸福牺牲一切,尽自己的一切来满足对方,但是真的生活在一起时,还是不能牺牲这个“我”,不容许“我”被忽略和替代。所谓性格不合,不能相处,都是因为“我执”惹的祸。
“我”的王国很小,我们的意识和思想是无限的,但是被禁锢在小小的城堡里面,渴望冲出来,前冲后突,反复碰壁。所以我们烦躁,我们怅然若失。
我们变得眼界狭小,心胸狭隘,我们的情绪轻易波动。
因为不懂得关心别人,不能够把注意力放大到更广阔的天地里面,“我”最终伤害到自己;过于关注“我”,使自己变得焦虑、抑郁、心情沉重。“我”每天思考自己的感受,总是想着昨天为什么这里不舒服,今天为什么那里不舒服,陷入焦虑的怪圈不能自拔。
如果我们认真观察焦虑症的患者会发现,这类病症的人群,大多生活在自我的圈子里面,平时不爱交往,也较少参与社会活动。
过于考虑自己的感受,让我们患得患失,让我们心里时刻抱着沉重的包袱,我们反复强迫自己去想:明天如果我的工作不能让客户满意,我的晋级会不会受影响?老板会不会对我失望?我会不会失去工作?失去工作,我的房屋贷款怎么办?如果银行把房屋收回,我会不会睡马路?我的股票如果明天下跌,我会损失多少钱?这些钱如果不是买股票,我能买多少自己喜欢的东西!由此,我们才陷入恐惧、懊悔中。
因为“我”的虚荣,我们会超出自己实际的消费能力,勒紧裤腰带去购买高档汽车、消费品,然后用按揭去还信用卡的负债。我们由此背上财务包袱,由此生活在财务恐惧里,生怕有任何不测,让自己失去一切。
究其根本,还是对“自我”的过度重视和奉养,让我们失去自自然然的平静之心,让我们背上重负。
五朵恶之花。
过于自我的意识,称为“我执”。“我执”的土壤上,生长着五朵恶之花。
傲慢;
傲慢总是和社会地位、成就、财富联系在一起的。看过的书本越多,读的学位越高,拥有的财富和地位越高,越易滋生我们的傲慢之心。
傲慢之心,让我们失去了同情心,失去平视的角度。我们在心里先入为主地蔑视眼前的事物和眼前的人。
我们变得不易合作,以自我为中心;我们不能接受助手或从属的角色和姿态;我们不能接受低于自己能力的职位;不能接受团队的共同利益至上的观念。我们不能容忍比自己能力差的领导,不能容忍经常出错、工作效率低的同事。我们失去了合作的精神,我们逐渐会被团队所抛弃。
傲慢让我们内心不平,许多事情都让我们不能接受。眼见的人不入我们的法眼,身边的人的能力让我们无法理解,并忍不住加以指责。
傲慢让我们不快乐,也让我们身边的人不快乐,傲慢让我们成为不快乐的人。
傲慢的反义词是:谦卑。谦卑,就能得到每个人真心的喜爱,能得到大家真心的理解。谦卑者,不会伤害任何人,是任何团队里最有凝聚力的关键人。
谦卑者,心里没有“我执”,所以能从容面对指责,而内心无伤;谦卑者,能和蔼地指出问题而不会挫伤对方;谦卑者,让对面的人能坦诚直白;谦卑者,能化解迎面的敌意,让有意作恶者都不忍伤害。
谦卑者,并不是能力低下;相反,谦卑者,有着无敌的IQ。谦卑,是谦卑者的通行证。谦卑者,在任何场合都受到欢迎,包括天堂。
《圣经》里面说:谦卑和弱小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堂属于他们。
天堂为什么属于他们?我的理解:首先他们是善良的,他们不会伤害他人;因为心中的“我执”小,他们知道关心帮助他人;再有,他们的内心是光明的,只一点就可证明,只要你看一看谦卑者的面容:从容,安静,绝无颐指气使之态。谦卑者周身的气氛,让人感到舒服,不会有压力感,不会紧张。
我接触过不少知名的企业家,他们做人非常低调和谦逊;待人诚恳,礼貌周到;谈话语气和缓轻柔,是非常好的聆听者。我认为他们的内心已经进入非常高的境界,他们重视自己精神层面的意识等级和灵性的发展。他们的意识越是高等,他们的外在也越谦逊、柔和。谦卑与外在的身份、地位和财富无关,并非只有弱小者才懂得谦卑。谦卑和人的智慧相关。
嗔恨;
嗔恨之心,是恶之花丛中最耀眼的一枝,是高原上的罂粟之花。嗔恨之心起时,我们浑然不觉,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夜不能寐,餐不能食。嗔恨之心,轻者让我们愤愤不平,重者让我们失去理智。嗔恨之心,吞噬了我们平和的心态和美好的心情,把所到之处变成战场,把身边之地变成地狱。
我看到动辄愤懑不平的人,喜欢指责批评的人,到处放大是非的人,他们都有相类似的容貌:面容剑拔弩张,面部肌肉僵死而生硬,凶恶而让人心存畏惧。
因为长期动怒,让他们积蓄了太多负面气氛,反映到他们自己的身上,容貌也变得凶恶。小猫和小狗,它们的感觉非常灵,对于有些客人,它们能接纳,对于有些来客,它们早早就躲得远远的。它们也能识别有些人身上非常凶恶的气氛。
我有时候带着工作上的不满情绪回家时,或者对太太不满意、指责太太的时候,我家的小猫“幸福”会跑得远远的,好久不敢露面。要不,它也会露出非常惶恐的表情,茫然失措的样子。虽然它的脸上都是毛,照理看不出表情,但是你还是能够觉察出它惶恐和难过的神情来。
由此,我和太太反思,我们指责之心起时,自己当时会是多么可怕和让人不能接受,即便是小猫也接受不了。
对于习惯嗔恨别人的朋友,我想提醒你,我们意识不到的事情是:我们对别人造成的伤害,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我习惯于回家后,甩手把房门关上。那“砰”的一声关门声,对我和我的太太而言,觉得很自然。有一天,我站在窗台上修理窗户,我的太太又随手关门,“砰”的一声,我感觉到整个房间都在抖动,连同我脚下的窗台。
我才意识到,我从没有真正察觉到,我每次习惯性的关门,会对房间产生多大的冲击,连同房间里面的墙壁和窗台,都在承受冲击,而我却浑然不觉。可以想象,我无意之间的关门,都会有如此大的冲击,那么我负气之下的摔门而去,会对屋里留下的人产生多么大的伤害!我们每一次生气、发作,就摔一次门。摔门的后果,对他人、对自己的伤害,永远要比自己知道的大得多。
有一句谚语说:当你用一个手指指着别人时,你的三个手指指着你自己。当你的嗔怒之心起时,嗔怒之火燃烧的首先是自己。
而且,能力越强大、头脑越聪明的人,“我执”反倒会更大,心中隐藏的嗔恨可能越大。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神通广大。但是你可能不知道,《西游记》这部书真实的含义是关于个人修炼的。孙悟空很像每一个时代的强者,与天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他外在的能力超群,但是内心不够完美。《西游记》里面,悟空的西游之旅,就是悟空与自己的心魔的战斗之旅。悟空最大的心魔,是自己的嗔恨心。因为嗔恨,悟空可以滥杀无辜,搅乱天庭,甚至挑战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