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生的规划——决定自己一生命运的81项方案
15539800000039

第39章 确定自己的本行,专心务“正业”

现实生活中因为不“专”而失败的例子是非常多的。

黄薇是位室内设计师,28岁开始创业,她的办公室就设在家里。她说:“我从没有想到自己会干这一行,我曾梦想做个艺术家,但画画却不能当饭吃。”由于她对建筑的兴趣与对家具摆设的独到眼光和巧妙运用空间的能力,使得她相当受欢迎。“当然开始并不顺利,你当然不能一夕成名,别人需要时间来认识你”。她说,开业的头3年,她的顾客主要都是朋友,多半是30出头的年轻夫妻,刚开始有点积蓄,买下公寓请她设计,而她所提出的装潢风格与预算也都能符合他们的要求。

然而她发现,和这些顾客合作虽然很愉快,但却不能让她赚什么大钱,她需要年纪大一点、钱多一点的顾客才行。

渐渐地,一传十、十传百,她的客户越来越多,但做这一行也有淡旺季之分,有时她也会几个月没有任何一件生意上门。

在这行做了十多年后,她渐渐发展出其它的兴趣来。她认为自己艺术的天赋逐步显露出来,其中她最感兴趣的,是装潢所用的织品,“只要用对了,整个房间就会变得很有味道,也会很雅致。”她觉得这种兴趣并不脱离本行,研究一下也无妨。

不过,由于太过沉迷于织品设计,她反而忽略了室内设计的工作。如果黄薇在大公司工作,可能早就有人提醒她专注自己的本分了,然而她自己却认为这件事只是她工作范围的延伸罢了。为了要深入了解这些织品的制造,她还亲自到一些大的纺织厂去实地参观考察。

然而,纺织品的学问却大得很,了解一些不同的纺织品质料结构,只是入门而已,还有更多的东西要学习、要了解,例如对纱的特性也要知道。42岁的黄薇发现自己所画的和所想象的,与实际的织品并不相同,但她很有毅力,决定全心投入。

两三年后,她接下一家小厂给她的设计工作,主要设计的是秋季织品。虽然她仍在从事原来的室内设计工作,但她坚称纺织品设计才是她的兴趣所在,室内设计只不过是为了赚钱而已。

但纺织品设计并不像她所想的那么简单,她还得知道流行的趋向、大众的口味、市场的需要,以及合理的价格等等。虽然技工能制造出完全符合她设计的成品,但却无法获得消费者的喜爱。销售经理反复地告诉她:“没有人能把这种垃圾卖出去!”她和纺织厂老板,也因销售问题大吵了起来。

更糟的是,她室内设计的工作也出了问题,几个客户找她的时候找不到,而她对这份工作的漠不关心,也使他们气愤填膺,而原来她找的承包商又居然携款而逃,令她大受打击,还得自掏腰包,赔偿顾客的损失。

她的口碑越来越糟,人人都知道她不可靠,没有人愿意再请她设计。为了挽救自己的事业,她参加了几个妇女组织和俱乐部,希望能借此机会拉到一些顾客。经由这个方法她的确拉到了一些零星客户,然而所赚来的钱却全花在会费、衣服和餐费上了。

虽然如此,55岁的她还是十分乐观,并批评其他各种行业,深以自己创业为荣,她说:“说不定那一天,我的作品会登在一些有名的杂志上,那我就可以成名了!”

我们并不是借这个例子来说明:像黄薇这样自己创业的人,若到40岁还不成功,就永远不会成功了。这个例子只是说明:二三十岁时拥有决心和精力来追求兴趣、开创前程,尤其是自己创业,效果会比四五十岁时才重新开始好得多。因此,能在创业的头十年,看清自己所选择的方向以及所采用的方式,是再重要不过的了。

决定创业的人未必都能立即获得成功,有些人往往要花上一大段时间,才能让别人接受其他特殊的风格和观点。有趣的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带给这些人金钱与地位的,往往不是他们自以为是、拼命努力要人认可的特点,而是他们抓紧一个方向,锲而不舍,终于让他们在那一行出人头地的执着。黄薇则正好相反,她把自己的缺乏方向感,当成是一种富有弹性的艺术眼光。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例子:

陈德兴趣广泛,却老是无法成功。他大学时读的是经济系,毕业后在出版社做了几年事,之后又读了个企业管理硕士学位。他本想自己组建公司,但考虑后,仍决定为大公司作咨询服务。

不过要提供何种咨询服务呢?陈德不想太专门,而且他觉得太专门会限制自己和客户。他32岁时曾夸下海口:“我什么都会,可以提供任何咨询。”也许这话不错,不过问题是,他可以同时包下所有的工作吗?在30到40岁这个阶段,陈德显然努力地在尝试。

他很少对客户说不,并且辛勤工作,以提供好的建议给客户。他既聪明又勤奋,总是能够提供不少宝贵的意见,更难得的是,他还会主动地去发掘问题,让客户未雨绸缪。

30岁到50岁这个时期,他志得意满,“我可以替他们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只有我才是他们唯一需要的人,如果有我解决不了的问题,恐怕也没别人可以解决得了。”

也许有人会觉得,陈德只不过是比较喜欢自吹自擂而已,大家可以把这个小毛病一笑置之。但实际上像陈德这种想法和行为,也常在其他自己创业、却不成功的人身上出现。这些人都像陈德一样,常自夸万事都懂、多才多艺。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个现象下隐伏着什么样的危机。

最大的危机就在于他们工作范围不专业,专业技能也没法好好发展。如果我们把这些人按工作范围配成对,每隔数年作个比较,就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他们毕业,如果受聘于大公司,往往后来的专业服务会限于较小的范围,也会较专业;而自己创业的人,却比较喜欢凡事一把抓,因为没有人限制他们在某一特定的范围发挥所长,而他们也自以为这是他们创业的好处之一。但实际上,结果显示,这正是他们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不仅管理工作如此,其它只要是自己创业的工作也都如此。

拿陈德的例子来说,请陈德咨询的客户,往往只请他一次,却不续约。原因在哪里呢?这些客户毫无疑义都异口同声地称赞陈德。一位说:“他是我们在这附近所能找到的好顾问之一。”另一位说:“陈德很不错,给了我们许多好建议。”其余客户也都这么说。那么,毛病到底出在哪里呢?

陈德自己也发现这种情况,也发觉自己得不断地开发新客户,因为老客户不续约。不过他并未找到症结,他以为这是客户的善变所致,“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所以试试这个,也试试那个。”意思就是说,既然这一次给了他一个机会,下次就该把机会让给别人了。

这种解释太天真了。陈德绝不是因此而失去客户的,事实上,取代他的顾问,并不是像他一样的万事通先生,而是能提供较专业咨询服务的人。例如,假设别人问陈德:“公司作业的哪部分你最精通?”他会回答:“我什么都知道,财务产品、销售、存货,我样样都行。”

陈德以这样的方式找到了许多新客户,例如,不久之后他就有了一家专做运动器材的新客户,并与他们订约提供半年的咨询服务,期满后,该客户对他们的服务很满意,他以称赞的口气说:“能做的,陈德都做了。”但他却也不续约。这绝不是客户善变之故,实际上,该客户后来请的,是专业存货部门的顾问,他并不是讨厌陈德,只是需要比陈德所能提供的更专而精的服务罢了。陈德样样都要一把抓,结果反而不符合他的需要。

因而对创业者来说自律是非常重要的。当然,黄薇和陈德两人似乎都了解“自律”的重要性。他们说:“如果我自己不做,事情就永远也做不了。”“我自己是老板,所以时时得看住自己。我上班打瞌睡,可是没有钱拿的。”像其他老板一样,他们以驱策自己为荣,也了解其重要性,更骄傲的宣称自己样样精通。

我们已经知道了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做什么事只有坚持下去才有所成。

但是要坚持下去必须专心致志,只有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已经确定的目标上,并且贯穿到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行动上,才能保证“坚持”不是一句空话。

平时,我们总能看到许多人心绪不宁,焦躁不安,干什么都不能静下心来,不能集中注意力做好手头的工作,结果不是耽误了时间,就是错过了机会,到最后完不成确定的任务。

之所以常常分心,是因为没有牢记自己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当目标被一系列繁杂的琐事遮挡得看不清楚的时候,人往往会产生一种茫然的感觉,反映在行动上便是迟钝和分心。

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指出:“不能紧紧盯着自己追求的目标工作,也就无法专心致志地做手头的事,结果便大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了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时,不能同时想着另一件事,而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此时此刻所发生的事上。要清除头脑中那些分散注意力、产生压力的想法,排除分散注意力的一些人和事情的干扰使你的思维完全集中到当前的工作状态。”

为了能够集中思想和精力完成既定的目标,一个人必须懂得什么事对自己是最重要的,什么事是次要的。为了全力以赴去做重要的事情,就必须牺牲一些次要的利益,必须使自己从无关紧要的事情中脱开身,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去做最重要的工作。

一个人在生活中常常难以避免被各种琐事、闲事所纠缠。有不少人由于没有掌握立身处世的艺术,而被这些事弄得筋疲力尽、心烦意乱,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去做最该做的事。于是往往被外界的干扰所困惑而难以自拔,结果白白地浪费了大好时光,到头来空留遗憾。

相反,杰出的人却总是能有效地排除干扰,而专注地去做最重要的事情。他不会为了一些闲事而分散注意力,浪费时间。这样,当别人为一些不值得苦恼的事而苦恼时,他却似乎超然物外,专心致志地做自己认定的事,自然成功便毫不例外地属于他了。

比如,一个人在从事一项重要的工作,在他的周围必定有一些人是要说三道四甚至进行恶意诽谤的,如果这个人过分计较那些流言蜚语,那他必定要分散精力,浪费时间,结果自然是耽误了大事、正事。

聪明的人总是能够分清主次,辨别轻重,他决不会因为别人溅了几滴唾沫就停止工作。相反,他会毫不理睬那些叽叽喳喳的干扰,而一心一意地去做自己的事情。

干一项事业,除了尽力排除外界的干扰,还要清除自己内心的杂念,使自己的心绪宁静下来,使自己的想法尽可能地单纯,熄灭欲望的火焰,像一个修道士那样专注于手头的工作,直到达到目标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