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温暖·爱
1554000000009

第9章 花香满径,芬芳满心 (2)

凝视昔日的荒唐。午后烈阳,同桌硬把我从网吧里揪出来,横街过市。一路上,还不忘三番四次地叮嘱:“俺的终身大事就全靠你了啊。”我三步一停地被他拖着走,狼狈至极。最后,他终于在一家奶茶店门口气喘吁吁地停了下来,从口袋里掏出一封淡蓝的信件递给我,一本正经地说:“现在,你是我哥,小弟的幸福,就全拜托你了!”

关于送信的事,他跟我提过不下一百八十遍。这次,总算是来真的了。他把我拽进奶茶店,狠心点了两杯长岛红茶,一面小口小口地抿着,一面咕哝咕哝地跟我说那女生的模样。我说:“不用了,不用了,到时候你指给我看就成了。”

非常遗憾,那天下午同桌失算,那女生根本没按平时的作息出门。于是,我只能厚着脸皮坐在幽凉的奶茶店里,露出膀子,喝了整整四瓶长岛红茶。同桌几乎是哽咽着央求我:“喝慢一点,行不?你要知道,这可是我一周的零花钱,做人不能那么不厚道!”

天知道,我多希望那个胖乎乎的小女生晚些出来,这样,我便可以再吃一个和路雪的冰淇淋。正当我张开血盆大口,预备将第四杯长岛红茶尽数歼灭的时候,原本死气沉沉的同桌猛然回头,一把捏住了我的吸管,急切地喊着:“出来了!出来了!”

我差不多是干咳着嗓子跑过去的。他那一捏,让我费尽全力的最后一吸扑了个空。我险些没把先前喝下去的几杯红茶给吐出来。同桌似乎怀恨在心,不想让我有任何喘息之机,未等我缓过神来,便将我推向了马路。

那个午后,我具体对那个女生说了些什么,我自己也不清楚。反正眼睛里咳得满是泪水,嘴边还挂着刚吐出来的长岛红茶,含糊不清地说了几句话,那女生就把信给收下了。

接下来,我成了被收买的长期邮差。隔三差五地就去给那女生送信。我甚至怀疑,那女生到底知不知道是谁给他写信。因为我那丑陋的同桌,从始至终都不敢以真面目示人,也不曾在信中夹寄过照片。

“那女生漂亮吗?他有对我说什么吗?”诸如此类的问题,他问过我很多次,我每次皆以笑笑了之。因为我心里已经有了暗恋的对象,那便是我前排的长发女生。

那是一位多么柔美的姑娘啊。在她脑后束起的马尾,像一捧鲜花一般地溢着清香。她的脖颈雪白,指如春葱。最要命的是那双乌黑的眸子。倘若不是她那么多次回头,挤眉弄眼地央求我帮她修改作文,我想,我是决然不会喜欢上她的。

同桌给她递上第一封情书的时候,我正和那个不知名的胖女生在门口吃红薯。两个人像傻子一样站在寒风中,一面吃着廉价红薯,一面等待着同桌出现。

他一直不曾出现。最后,我的恼羞成怒让那胖女生断定,我就是信中向她表白的男孩。我几乎欲哭无泪。回到教室,班里顿时响起一片嘲讽的掌声。试想,一位1米77的高个男孩与一个1米52的矮胖女生谈恋爱,是何等滑稽的新闻?

同桌冷漠地看着我,直到放学,他都不曾向我解释整个事情发展的始末。原来,给那个胖女生送去的信件上所留的名字,全部都是我的。同桌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他和我喜欢上了同一个女生。而他显然知道,这位前排女生所中意的男生,是我。

年少的仇怨就是这么在莫名之间纠结成形的。当同桌以猛烈的攻势夺得前排女生的赞许时,已被冷落的我,不得不以远视眼的借口申请调后。

彼时,曾以为地老天荒的友谊,就这么在日渐行远的疏离中无故香消玉殒了。我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坐一张桌子,一个人站在奶茶店门口喝长岛红茶,看同桌用陈旧的自行车载着前排女生招摇过市。泪水滂沱如雨。

我想,我的好意退出,只能招来更多人的误解。于是,我决定澄清事实,或是给卑鄙的同桌来一个小小的教训。

我给那位前排女生写了一封绵长的信。信中,尽数了整个事情发展的始末,包括同桌所耍的小伎俩,以及,以及在我内心压抑许久的朦胧情愫。当然,揭发他们早恋的信件,不仅是任课老师收到了,他的父母,也不例外。

就这样,不到一日,浩浩荡荡的检讨与家长会让同桌恍然丧失了往日的风采。前排女生被调到靠墙的角落。而同桌,终因抵挡不住流言与飞语,成绩一落千丈,不得不转学留级。

昔日最好的三人,因为这一场毫无由来的少年战役,形如陌路,再不相识。我坐在最后一排,时常不敢抬头看那个靠墙的角落。我知道,在这次莽撞而又自觉合理的报复行动中,最无辜,也最受伤害的,是我曾深深喜欢过的那位前排女生。

之后,我们各自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有了新的朋友,新的目标,考取了不同城市的大学。慢慢地,开始逐渐淡忘家乡小镇里的荒唐事件。

这些年间,我曾无数次打听过他们的消息。每每听到他们的生活尚且安定,我愧疚的心,便能获得片刻释然。那么长的时光都过去了,我始终还是没能走出那场少年之间的莫名战役。

同学聚会,我怀着忐忑的心步入校园。一路走,一路构思着,若与他们碰面,我该如何?正当迷惑之时,迎面,一个温暖而又宽阔的拥抱,紧紧勒住了我的双肩。

我能认出,这是我的同桌。接着,前排女生从远处缓缓向我靠近,与我热切地寒暄,并一同追忆当年的趣事。

热泪在胸间翻滚。我多想告诉他们,这些年,我过得有多么艰难。可始终还是没能说出口。因为此时我们彼此都已经知道,这一生,所有事情都会过去。当时光以一种从容而又匆忙的态度掠过生命,我们便懂得了对旧事宽容。就像汹涌多年的海洋,在经历了无数江河的冲击之后,轻而易举地将曾经深埋在流水中的石子包容一样。

朋友的叮咛。许多年前,我还在读师院的时候,我的一个也在读大学的中学时的朋友给我来信,邀我到他就读的学校去过暑假。那时,我的父母都已因病逝世,实质上我已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了,当然非常乐意与他共度漫长的暑假了。

我的朋友是一个从农家出来的大学生,因为家里穷,为了减少家里的开支,他暑假从不回家,因为他就读的是一座大城市,做家教、打零工相对比较容易些。我到了之后,因为我喜欢文学和写作,他就先安排我去省立图馆读了一个月的书,而他则天天像走马灯似的到一些家庭去给放假的孩子上课。

一天晚上,他回到宿舍后,从兜里掏出了200多元钱,非常开心地说:“看!这些钱够我们去黄山、九华山旅行一趟了吧?为了这次旅行,我已经准备了两个暑假了。”

说实话,看到这些钱,我的眼前确实一亮,因为在20世纪的80年代,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了。然而,一听他说准备用这钱去旅行,我心里又有些隐隐作痛。自从我的父母三年前相继去世以后,我便失去了所有的经济来源,上大学全靠那点可怜的、连吃饱都不容易的助学金,更别说添加衣物了。几年里一直都穿着那些又破又旧的衣服,确实感到在同学面前,特别是在女同学面前,很难抬起头来,所以,钱在这一时期,一直是我心里比较敏感的东西。

最后,我还是以试探的口气说:“用这钱去旅行,是不是太奢侈了?我看我们还是添加一些衣物实用些吧。”

然而,我的朋友却有点严肃地说:“我的飙哥哟,这两年我就发现,你已经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变成了一个现实主义者了。我们现在确实很穷,但是,愈是在穷困之时,我们愈是不能忘掉自己的理想,愈是在有了钱之后不能首先用来满足吃喝穿用的物欲,而应当让钱一分一分地用来丰满我们理想的羽翼。你喜欢文学和写作,你不但需要读万卷书,更需要走万里路啊。我攒这些钱的目的,就是想让黄山、九华山成为你万里之途的起点。我们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工作后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缺钱了,但是,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永远记住:钱是助我们飞翔的,而不是让我们沉沦的。我们明天就起程上路。”

朋友的话让我感到震惊,也感到惭愧,更让我感受到了金钱的真正价值所在!工作之后,虽然有了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薪水,但是,朋友的话却一直是我心灵深处长鸣的警钟……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正是那些一直关心着你的成长、激励着你奋勇前进、能与你同甘共苦的人,是那些在人生的道路上渴望着与你一起享受拼搏的激情、成功的快乐的人啊!我非常庆幸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一个朋友!

卢文弨是清朝乾隆年进士,号抱经,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此人最爱校刊书籍,并酷爱书法,后来得到一本《张迁碑》,拓印精美,如获至宝。在一次朋友聚会时,卢文弨扬扬得意,忍不住拿出来显摆,众人大饱眼福,啧啧赞叹。

卢文弨的好友秦大士看得如痴如醉,羡慕得要死,拿在手里舍不得放下,于是厚着脸皮向卢文弨开口,想借回家去细细品味。卢文弨想也没多想,直接就摇头拒绝了,这东西虽然不是很值钱,但在他眼里就是个无价之宝,看得跟小妾似的,哪有把小妾借给朋友的道理?秦大士未能如愿,回家就害起了单相思,跟丢了魂似的,最后竟想出了一个大胆的创意——偷!

这个秦大士不是一般的小偷,此人大有来头,相传是北宋大奸臣秦桧的后代,后来居然中了清朝的状元。乾隆十七年,秦大士与卢文弨同时考中进士,秦高中状元,卢名列第三,得了个探花。秦大士比卢文弨大两岁,二人年龄相仿,意气相投,同为江南士子,又同朝为官,因此私交甚笃。他心想,既然你舍不得借,那我就智取。

有一天,秦大士去卢文弨家做客,趁卢外出时,悄悄潜入书房,找到那本《张迁碑》,藏在袖中,然后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大摇大摆地扬长而去。秦大士前脚刚出门,不料卢文弨后脚就赶回到家中,发现宝贝不见了,听说秦大士刚才来过,当即心知肚明,赶紧追了出去。秦大士才走到半路,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卢文弨追上,只好物归原主。

宝贝失而复得,卢文弨颇为得意。哪知天有不测风云,不到半个月,秦大士竟暴病身亡。闻听噩耗,卢文弨悲痛欲绝,赶去祭奠好友。灵堂之上,他后悔不迭,捶胸顿足,痛哭流涕道:“如果早知道兄长要跟我永别,我哪会对您这么吝啬呢?如今我耿耿于怀,特来向兄长道歉,弥补我的过失!”

秦大士死于1777年,在距今200多年前的某一天,应该有人在旁边听到了这番话,或许会觉得卢文弨这个人不厚道,虚伪做作。人都死了,说这些话有什么用呢,还不是故意说给活人听,这哪是向死人道歉,分明是为自己开脱。这样的朋友少一个不少,多一个不多,不交也罢!

您是否也这么认为?

其实故事还没完。卢文弨哭罢,从袖中拿出心爱的《张迁碑》,在秦大士灵前拜了三拜,脸色凝重,忽然将它丢进了火炉。火苗闪烁,看到至爱宝贝化为缕缕青烟,卢文弨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之色。他相信,如果有另一个世界,秦大士一定会收到这份情谊!

同时代的另一位进士袁枚,将此事记录在他的《随园诗话》中,流传至今。这一年,袁枚61岁,并为此作诗感怀:“一纸碑文赠故交,胜他十万纸钱烧。”人情练达即文章,卢文弨却用最不“练达”的方式,向世人阐释了最感人的真情。在这纷繁复杂的尘世里,当人脉变成可利用的资源时,几人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