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吃亏是福”,能吃亏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会吃亏是处事的一种睿智。做人要能吃得亏,过于计较,得失心太重,反而会舍本逐末,丢掉应有的幸福。吃亏不只是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风度,更是一种坦然、一种达观、一种超越。
忍一忍,天高地阔;让一让,浪静风平。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如果少一点私心,少一点计较,多一些忍让,多一些包容,则精神的天空将会晴空一碧。会包容是一种智慧,在包容中进步,在包容中成熟,在包容中读懂和谐与坚强。
1.吃亏是福的包容
智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朝)林则徐
在我公司的写字楼下面有一个小鞋匠,每天早上准时八点出摊,一年到头在寒风或酷暑中惨淡的经营着自己的修鞋摊,但他对顾客总是报以最灿烂的微笑。
一天,我的同事给了我一张卡片,卡片如名片般大小,正面写着小皮匠鞋业优惠卡,反正印着的是三十一个空格,仿佛日历一般。同事说,这是一张优惠卡,凭此卡可去楼下鞋匠处免费擦一次鞋。
中午的时候,我来到小鞋匠的鞋摊旁,一看早有人在此排队,原来都是冲着这个优惠卡来的。当问他为什么一下子发这么多卡,那么你这几天不是白忙了的时候,他笑着说:“这才不是白忙呢,我是在找所谓的潜在客户啊。你们现在不都成了我潜在的客户吗?”
下班的时候,一个女孩子穿着一双长靴,又拎了两双鞋过来。小鞋匠接过后,扫灰,上油,抛光,丝毫都不马虎。看着这几双鞋在他手下渐渐变得光亮,也着实为他有这样好的生意而高兴。谁知,女孩一下子掏出了三张所谓的优惠卡,小鞋匠边用笔勾边说:“以后最好赶在我不是很忙的时候拿来,这样,就可以不用耽误别人的时间。”
女孩走后,小鞋匠对我说,她的那几张卡片是假的,我一共只给写字楼里发了十张优惠卡,我都编着号呢。听后,我问他为什么不识破。他说,何必呢,既然别人来了,我又何苦让她难堪。再说,我这人做的是长久生意,也不想为了这几块钱而和别人发生矛盾,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听了他的一番话,的确让我有了少许感悟。身处职场的我们,有时为了一个客户,为了一笔订单,这些所谓的办公室白领,你争我斗,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将对手打倒,那份包容以及待人真诚的本质,也都随之而不复存在。吃亏是福,那是“傻子”才做的事。然而,我们可能真的无法体会吃亏是福,这种吃亏,其实就是一种包容的智慧,一种博大的胸怀和真诚的态度包容别人。
在美国一个市场里,有个中国妇人的摊位生意特别好,引起其他摊贩的嫉妒,大家常有无意地把垃圾扫到她的店门前。
这个中国妇人只是宽厚地笑笑,不予计较,反而把垃圾都清扫到自己的角落。旁边的墨西哥妇人观察了她几天,忍不住问道:“大家都把垃圾扫到你这里来,你为什么不生气?”
中国妇人笑着说:“我门口的垃圾越多就代表我的生意越好。现在每天都有人送钱到我这里,我怎么值得拒绝呢?你看我的生意不是越来越好吗?”
从此以后,这些垃圾就不再出现了。
包容不是迁就,也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中国妇人包容了别人,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融洽的人际环境。
吃亏是福,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接受一切。这听起来好像是弱者的自我安慰,可实际上,这句话渗透着糊涂处世的大智慧。
一个有作为的人,都是在不断地吃亏中成长起来,从而变得更加聪慧和睿智!乐于吃亏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自律和大度,人格上的升华。在物质利益上,不是锱铢必较,而是宽宏大度;在名誉面前,不先声夺人,而先人后己;在人际交往中,不唯我独尊,而尊重他人!
一般的人不吃亏,聪明的人甘于吃亏,比聪明的人更聪明的人乐于吃亏。把吃亏当做一种福气,是一个人思想的最高境界。能修炼到这样一种境界,也是人生趋向完美的过程。这种伟大的境界并不仅仅表现在轰轰烈烈伟大的事情上,很多的情况下,日常的、平凡的、琐碎的小事,更能体现出这种伟大品格的存在。
吃亏是一种智慧,是大智若愚。聪明的人从“吃亏”中学到智慧,悟透人生;抱怨的人从“吃亏”中产生怨恨,敌对人生。但愿每个人都是那个聪明的人。
2.学会以隐忍的态度做人
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识量过人者能之。——(北宋)程颐
一天,一位业务员到一家公司去拜访,秘书把他的名片交给董事长,一如预期,董事长厌烦地把名片丢回去。很无奈地,秘书把名片退回给立在门外尴尬的业务员,业务员再把名片递给秘书:“没关系,我下次再来拜访,所以还是请董事长留下名片。”拗不过业务员的坚持,秘书硬着头皮,再进办公室,董事长火大了,将名片一撕两半,丢回给秘书。秘书不知所措地愣在当场,董事长更气,从口袋拿出10块钱:“10块钱买他一张名片,够了吧!”岂知当秘书递还给业务员名片与钱后,业务员很开心地高声说:“请你跟董事长说,10块钱可以买两张我的名片,我还欠他一张。”随即再掏出一张名片交给秘书。
突然,办公室里传来一阵大笑,董事长走了出来:“这样的业务员不跟他谈生意,我还找谁谈?”
这位业务员不愧是有实力的销售人员,他深知董事长脾气,隐而不发,等待时机,终于以“忍”赢得了董事长的青睐。试想,如果没有足够的忍耐性,当遭到拒绝时就一走了之,这桩生意怎能做成?
人的胸襟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能忍受挫折和失败,忍受误解与非议,忍受各种苦难与折磨的人日后必有回报,隐忍不是没志气,不是懦弱,而是求得更好的发展机会。隐忍做人,是一种包容的智慧,是一种等待时机的策略,是一种积蓄能量的大度睿智。韩信是位用起兵来“多多益善”的汉初名将,出身却很贫寒。一次,有位恶少看见韩信腰悬佩剑,气宇轩昂地走过来。就对他说:“小子,别看你长得高大魁梧,且身带刀剑,其实是个懦夫,有种你拔剑刺我,否则就从我的裤裆下爬过去。”韩信犹豫片刻就俯下身,在街坊邻居的哄笑声中爬了过去。后来韩信被封楚王衣锦还乡,找到了那位曾经侮辱过他的恶少,不但没有报复他还封给他一个小官。韩信事后解释说:“当年他羞辱我,我本可以杀他,但是杀之无名,不值得,隐忍下来,发愤图强,乃有今日,我应该感激他”,这就是韩信“跨下之耻”的故事。
隐忍、克制,是做人的一种态度,是成功所必备的德行。一个善于控制的人,往往有较高的工作成绩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活得快乐自在的人,通常能够驾驭自己的心态。在我们的周围,克制的品质无时不刻在发生着效应。隐忍、克制并不是懦弱、胆怯的遁词,它是心怀远大的自我克制,是驰骋人生旅途的必备素质,是人的修养、内涵的体现,是使人镇定自若、游刃有余的胆魄。中国历代名人忍辱负重、谦卑为怀的故事俯拾即是,我们常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可见“忍”是有谋而忍、按谋而忍,而不是随随便便的“忍”。中国的太极拳,看似温顺柔软,但绵里藏针,以柔克刚,杀伤无形。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当心态有了谦让平和状态而又不失进取的精神,我们才能在纷扰的生活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才能达到至高的人生境界——知足与超脱、达观与豁达。
要想成大事,必须暂时忍小痛,但是忍不是一味地忍,还要寻找时机,相机而动。不该忍的也忍,这是做人的懦弱之处;该忍的不忍,这是做人的鲁莽。要在忍中观察机会,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再动,才会达到成功的目的。
3.“退一步”的做人哲学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中国谚语
有一天,大作家歌德去公园里散步,迎面走来了一个曾对他的作品提出过尖锐批评的批评家,这个批评家站在歌德面前高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却答道:“而我正相反!”一边说,一边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歌德的幽默和“退一步”的做人哲学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同时也消除了自己的恼怒。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为自己摆脱了尴尬、难堪的局面,顺势下台,同时又显示出自己的心胸和气量。
在社会生活中,“退一步”的力量往往大得惊人,有时它比进十步百步显得更加强大。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与人相处,退一步尤为重要。它不仅仅是对彼此的理解、彼此的关爱、彼此的包容,也是一种对自己的爱护。
清朝时期,流传着一个“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的宰相张英和姓叶的一位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他们的祖居毗邻。一年他们的家人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于是,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想要张英出面干预。宰相看完了来信,马上做诗劝导老夫人:“干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马上把墙主动退后了三尺;叶家见到这样的情景,深感惭愧,也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很多时候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古代开明之士可以这样,现代人之间处理小是小非,应该比古人更高一筹。
俗语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粉身碎骨。”所以,退一步的人生,都蕴含着无限微妙的道理。“退让一步是人生”,有时“退步”(退让)的真正目的是向前,而世间确有不少人不懂得“退一步”的哲理。
在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家来了客人,父亲便叫儿子上街准备菜肴以供食用。儿子出去许久未归,父亲就亲自前往街头探个究竟。出乎意料的是儿子与一人面对面站桥中间,眼睛互瞪,双手叉腰,谁也不肯退让。父亲目睹此景,叫儿子先回,自己竟接替儿子与那人继续对峙。
如此不肯退让一步,结局不得而知。如果事事能退一步,能够转念“你有理,我有过失”,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的方式向前,就更加完美了。若如此,世界一定更为宽广,待人处世也更加圆融无碍了。
在分秒必争、名利挂帅的时代,常有人把谦卑看作消极,退让当成胆怯;即使有修养的民众,也只是把谦卑与退让当成一种品德修养来看待。然而禅师的干古名句“低头便见水中天”、“退让原来是向前”透露出的却是谦卑能更高、退让能更远的智慧。
人与人相处,难免发生摩擦,若能开阔心胸,谦让容忍,退让一步,将使紧张关系转为和睦。尤其与邻人相处,更应相忍为和、相互扶持,共同建立温馨安详的居住环境,毕竟远亲不如近邻。故待人能谦退礼让,定能赢得彼此的尊重。因此,退让或为人设身处地,常使人生道路变得海阔天空。能够在功名富贵之前退让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
退一步吧,在世俗的生活中,保持这样的余地,不至于使他人窘迫,也不至于使自己窘迫。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保持着这样的心胸,对于任何人而言,都具有难于言表的力量,因为你包容了他,或许某一天他就会包容你的某一过错。
4.有理也要让三分
有理让三分,冤家也成亲。——中国谚语
在一个茶馆里。“服务员!你过来!你过来!”一位顾客高声喊,指着面前的杯子,满脸生气地说:“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一杯红茶都糟蹋了!”
“真对不起!”服务员一边陪着不是,一边微笑着说,“我立即给你换一下。”
新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碟子和杯子跟以前的一模一样,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奶。服务员轻轻放在顾客面前,又轻声地说:“我是不是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放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
那位顾客的脸一下子红了,匆匆喝完茶,走出去。
其他的顾客笑问服务员:“明明是他没理,你为什么不直说他呢?他那么粗鲁地叫你,你为什么不还以颜色?”
“正是因为他粗鲁,所以要用婉转的方式对待;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白,所以用不着大声。”服务员说,“理不直的人,常用气壮来压人。理直的人,要用气和来交朋友!”
服务员的“有理”还让这“无理”的顾客,这似乎不合乎寻常的道理,正体现了服务员的包容与忍让、大度与豁达,“有理也要让三分”的职业素质。
讲理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有以理服人才能让人接受。所以大家都讲理是一种前提,但有理也应该学会让人,在不是很原则的问题上,批评应该委婉,应该能让人容易接受,达到一种双赢的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冲突都是由于一方或双方纠缠不清或得理不让人,一定要小事大闹,争个胜负,结果矛盾越闹越大,事情越搞越僵。这时应该学学“难得糊涂”的心态,在这些小事上,没有必要那么清楚明白,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妨糊涂一下,得理也要让三分,用包容之心待人。所以说,“得理让人”不失为一种成功的处世方式。
但是,在我们经常遇见一些人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谁都不肯甘拜下风,以致大打出手。事后静下心来想想,当时若能忍让三分,自会风平浪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事实上,越是有理的人,如果表现得越谦让,越能显示出他胸襟坦荡、富有修养,反而更能得到他人的钦佩。就像茶馆里的服务员那样,即使自己有理,也应让别人三分。其实,有些时候给他人让出了台阶,也是为自己攒下了人情,留下一条后路。
当我们遇到冲突纠葛的时候,如果得理不饶人,必将激发更大的矛盾,于人于己都不利;相反,如果凡事都忍让一点,多一句不如少一句,不仅能消解彼此矛盾,还能赢得他人更多的尊重。正所谓“退一步前程更大,让三分道路更宽”!
5.忍辱包容,成就大事的智慧
紫罗兰把馨香留在踩倒它的脚上,这就是包容。——(美国)马克·吐温
三国时期,吴国的陆逊是一名年轻有为的将军,很受吴王孙权器重。但因陆逊资历浅,也招致了不少人的误解、蔑视甚至诋毁。
当时吴国的会稽太守淳于式对陆逊不满,就到孙权那里说陆逊的坏话,说陆逊在打仗过程中向老百姓征收物资数量太多,给百姓造成极大的困难和忧虑。战争结束后,陆逊回到朝中,孙权将淳于式的奏折拿给陆逊看,陆逊看后像平常一样。于是,孙权又向他询问淳于式的为人和表现,陆逊极力称赞淳于式,说他是个很好的官吏。孙权奇怪地问陆逊:“淳于式背后告你的状,你却如此称赞他,这是为什么啊?”陆逊回答说:“淳于式告我的状,虽不完全符合事实,但他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如果因为他告我的状,我就在您面前讲他的坏话,那我就不是一个正派的人了。”孙权听了,很钦佩陆逊的为人,从此更加器重他了。
公元222年,刘备率领70万大军讨伐吴国。危难之时,孙权命陆逊为大都督,指挥5万兵马抵抗刘备。然而,在军中一些老将的眼中,陆逊不过是“乳臭未干的小儿”。他们不仅对陆逊口出不逊,而且打仗也不听他的指挥。陆逊并没有为此大动肝火,也没有以统帅自居,而是委曲求全,对老将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诚心诚意地请求老将们暂时委屈一下,团结一心,共赴国难。一番情真意切的话语,使老将们有所收敛,开始接受陆逊的调遣。最终,陆逊以超众的才能和智慧,率军“火烧连营七百里”,一举击败蜀军,这才让老将们真正心服口服。孙权后来得知当时的情况,便问陆逊:“你遇到了这样大的困难,为什么不把将领不听指挥的情况报告我啊?”陆逊回答说:“各位将领都是国家的功臣,要依靠他们创建大业。您对我如此信任,交给我的重任和我的才能很不相称。只要对国家有利,我能做到忍辱负重。”
无论是淳于式的诬告,还是老将的蔑视和不敬,对于常人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更何况是一个身居高位的统帅。可陆逊对这一切都默默地容忍了,这不仅是他仁厚的性格使然,更是他胸怀大局不计个人得失的气度所致。
人活在世上,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充满着荆棘与坎坷、烦恼与挫折,有外在的,有内心的。对于诸多的烦恼,只有以忍辱来对之才是最明智之举。“小不忍则乱大谋”,忍得一时之辱,可以使我们远离过激和伤害。有时候忍辱是一种博爱、是一种胸怀、是一种风采。
有一位叫白隐的禅师,是位生活纯净的修行者,因此受到乡里居民的称颂,都认为他是个可敬的圣者。在白隐禅师的住处附近住着一对夫妇,他们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有一天夫妇俩愕然发现女儿已有身孕。夫妇俩勃然大怒,逼问女儿那个可恶的男人是谁?女儿吞吞吐吐说出白隐两字。夫妇俩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白隐禅师半句分辩的话都没有,一切都忍了下来。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白隐。此时,他的名誉虽然已扫地,但他并不以为然,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平时免不了遭受别人的白眼或冷嘲热讽,但他总是泰然处之,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般。后来孩子的母亲实在觉得羞愧,终于老实向父母吐露实情:孩子的父亲是在鱼市工作的一个年轻人。她的父母立即带她到白隐那里,向他道歉,并祈求得到他的宽恕。白隐禅师仍然淡然如水,说:“这个小孩是你们的,你们就抱回去吧!”
掩卷而思,不禁感慨良久,想想我们遇到一点挫折或委屈就容易产生的消沉和迷惘,我们应该感到污颜,这比之白隐又算得了什么?白隐泰然自若、淡然处之的气度,不但体现了他的品德、修养,而且他的所为也蕴含了一种无限的智慧。假如一开始白隐就据理力争,他的形象也许就不那样完美了。包容使恒久的忍耐化为无形的坚毅,使无数的干戈化为玉帛,白隐的包容实际也是一种高深的智慧。
因为能忍,所以能成就大事,能调伏刚强,能化解仇怨。陆逊的忍辱负重,成就了领兵千万的一方统帅;白隐禅师含忍慈悲,维护了自己的名誉,成为后人敬仰的一代禅师。可以说,能忍的人,并不是懦夫,反而是真正的大丈夫。在受人误解,迫害时,仍然能够谦卑恭敬、和颜蔼语应对,表现出勇敢无畏、包容慈悲的气度,这种忍辱的器量,是通达人情事理,包容一切的真实写照。
在面对任何人、任何事情的时候,心中只有包容,没有敌人,只有慈悲,没有怨恨,内心平安宁静,就能达到自安而安人的目的。
6.包容忍让,制怒的法宝
忍耐能消弭一切灾祸。——(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记》美国拳王乔·路易
在拳坛所向无敌。有一次,他和朋友一起开车出游,途中,因前方出现异常情况,他不得不紧急刹车。不料后面的车因尾随太紧,两辆车有了一点轻微碰撞。后面的司机怒气冲冲地跳下车来,嫌他刹车太急,继而又大骂乔·路易驾驶技术有问题,并挥动双拳,大有想把对方打个稀巴烂的架势。乔·路易自始至终除了道歉的话外再无一语,直到那个司机骂得没趣了,扬长而去。乔·路易的朋友事后不解地问他:“那人如此无理取闹,你为什么不好好揍他一顿?”乔·路易听后认真地说:“如果有人侮辱了帕瓦罗蒂,帕瓦罗蒂是否应为对方高歌一曲呢?”
我们不得不佩服乔·路易在别人那么无理取闹仍然冷静以对,不温不火,包容忍让。其实以他的实力,只需不重的一拳,就可以给那个蛮不讲理的人一个深刻的教训,而他并没有这样做,只是一个劲的道歉,以包容忍让的人格力量去感化对方。俗语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能够忍让别人的无理举动而不怒气,实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怒,是人从心理到生理的情绪反应。人在发怒时表现为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很快进入“应激状态”。此刻,人绷紧了每一根神经,调动了身体里的能量储备,而集聚成怒火。一般来说,急性格的人更易发怒。在沉不住气的情况下,常常失去理智,说出不该说的话,做出不该做的事,除伤人感情外,还会给事业造成危害。所以我们应加强自身修养,包容忍让,遇事能够克己制怒。
生活在纷纭繁复的世界里,难免都会常常遇到一些令人恼怒的事。小则令人发火生气,大则惹人动怒。然而这种情绪每个人都会有,只是关键于我们怎么去控制它。控制好了凡事都会一了百了,控制不好了,那后果都是难以预料。
楚汉相争时,项羽吩咐大将曹咎坚守城皋,不可出战,只要能阻住刘邦半月,便是有功。项羽走后,刘邦、张良使了个“骂城计”,派兵进抵城下,指名辱骂,画着漫画,污辱曹咎。曹咎怒从心起,沉不住气了,立即带领人马,杀出城门。汉军早已埋伏停当,待楚军出城,霎时山摇地动,杀得曹咎全军覆没。
这是因为没有抑制住个人的怒气而导致的悲剧。其实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有过令你生气的事情。
如果采用发怒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只会将问题弄得更加复杂,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怒,一般是短时间的生理反应。因此,莎士比亚把怒比为“激情的爆炸”。制怒的关键在于克制情绪,延缓时间。如果把事情撂一撂,拖一拖,忍一忍,熬过怒火刚起的最初几分钟,激情就不会爆炸,这样就会使怒慢慢平息下来。
一般说来,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矛盾,双方都有一定的责任,双方当事人都应从自己方面找找原因,尽量少指责对方。忍让实际上就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表白自己;制怒实际上就是当事人在处理矛盾时采取了所谓“冷处理”的态度;包容实际上就是给对方一个悔过表白自己的机会。这种让时间、事实、机会“表白”的冷处理,由于气氛的宁静,态度的温和,情绪的坦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矛盾。可见,包容忍让,是制怒的法宝,是制怒的有力武器。它是一种理智、度量、眼光、力量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雄才大略、胸怀宽广的表现。
人生不过几十年的时光,与其满怀怨恨度过一生,倒不如凡事想得开一点,看得淡一点。当你面临使你发怒的事时,让这些怨气在心中消除,你就会活出另一番人生的境界。
壶小易热,量小易怒。对人不斤斤计较,不打击报复,当你学会包容时,爱发脾气的毛病也就随着那些不愉快的情绪自行消失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任何人都有其可取的一面,应学会用宽广的胸怀去包容,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当你准备想方设法去解决时,你就不会有时间去一味愤怒了。
7.吃亏忍让,趋利避害
忍事敌灾星。——(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明朝时期,苏州城里有一位老翁,姓尤,他在城里开了间典当铺,生意倒是红火。
有一年年关,尤老翁在里间屋盘账,忽然听见外面柜台有争吵声,就赶忙走了出来。原来是一个附近的穷邻居李老头正在与伙计争吵。挨了骂的伙计上前对尤翁说:“他将衣服压了钱,今天空手来取,不给,他就破口大骂,有这样不讲理的吗?”
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一向谨守“和气生财”的尤老翁先将伙计训斥一通,然后再好言向李老头赔不是。
可是李老头板着脸,一声不吭。于是尤老翁亲自过去请李老头到桌边坐下,语气恳切地对他说:“老人家,我知道你的来意,过年了,总想有身儿体面点的衣服穿。这是小事一桩,大家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熟人,什么事都好商量,何必与伙计一般见识呢?”
尤老翁不等李老头开口辩解,马上吩咐另一个伙计找出典物,共有衣物蚊帐四、五件。尤翁指着棉袄说:“这件衣服抗寒不能少。”又指着道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东西现在不急用,可以留在这儿。”李老头似乎一点儿也不领情,拿起衣服,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急匆匆地走了。
可是谁也没想到,当天夜里李老头竟然死在另一位开店的街坊家中。李老头的亲属乘机控告那位街坊逼死了李老头,与他打了好几年官司。最后,那位街坊被拖得筋疲力尽,花了一大笔银子才将此事摆平。
事情真相很快透露了出来,原来李老头因为负债累累,家产典当一空后走投无路,就预先服了毒,来到尤老翁的当铺吵闹寻事,想以死来敲诈钱财。没想到尤老翁一忍再忍,明显吃亏也不与他计较,李老头觉得坑这样的人良心有愧,只好赶快撤走,在毒性发作之前又选择了另外的一家。
事后,有人问尤老翁凭什么料到李老头会有以死进行讹诈的这一手,从而忍耐让步,避过了一场几乎难以躲过的灾祸。
尤老翁说:“凡无理来挑衅的人,一定有原因。如果在小事上不忍耐,那么灾祸立刻就会来了。”人们听了这话很佩服尤翁的见识。
吃亏送来福气,忍让带来平安。尤老翁为人和气,宽厚忍让,暂时的吃亏使他避免了一场祸害。所以在生活中,懂得吃亏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对于生活中的争端,最好的做法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为每个人生活中都会有不顺心的时候,但你能在这个时候尽量忍让,不惹事端,这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曾经有人说过这么一段极富哲理的话:“福祸俩字半边一样,半边不一样,就是说,俩字相互牵连着。所以说,凡遇好事的时候甭张狂,张狂过了头,后边就有祸事;凡遇到祸事的时候也甭乱套,忍着受着,哪怕咬着牙也得忍着受着,忍过了,受过了,好事跟着就来了。”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1980年,一家邮票厂有一个工人受朋友之托买了10版第一轮的生肖猴票,钱是这个工人垫付的,一共64元。64元在当年来说不是个小数目,没想到那个朋友忽然说不要了。没办法,这个工人只能自认倒霉、忍气吞声,把10版猴票拿回家自己收藏了起来,谁知到了1991年邮票市价暴涨,猴票翻到了10万元一版,这位工人因亏得福,64元变成了100万元。
其实,学会吃亏,善于吃亏,乐于吃亏,这并不是一个人无能、无用、无知的表现。一般的人不吃亏,聪明的人甘于吃亏,比聪明的人更聪明的人乐于吃亏。把吃亏当做一种福气,是一个人思想的最高境界。能修炼到这样一种境界,也是人生趋向完美的过程。
而且,忍让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豁达和大度。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忍让是最好的超脱,和气待人,能忍自安。两好换一好,你不负他,他便不负你,你帮了别人,别人就会加倍帮助你。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啊!
一个人只要愿意吃小亏、敢于吃小亏,不去事事占便宜、的好处,日后必有大“便宜”可得,也必成“正果”。
因此,要想“占大便宜”,就必须能够吃小亏,敢于吃小亏,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规律。那种事事处处要占便宜的人、不愿吃亏的人,到头来反而会吃大亏。
8.学会忍耐,成大事不可或缺的修养
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结出的果实是甜美的。——(法国)卢梭《爱弥尔》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在会稽山上,越国要求跟吴国讲和,吴国条件是要勾践夫妇到吴国给夫差当仆役,这对曾经贵为国王、王后的他们来说是多么大的耻辱,但勾践“忍”住了,他离开王宫,前往吴国。
勾践将国事委托给大夫文种,让大夫范蠡随他夫妇前往吴国。到了吴国,他们住在山洞的石屋里。夫差每外出,勾践亲自为他牵马。对他人的冷嘲热讽,嘲笑怒骂,他一概视而不见,整天都是规规矩矩的,很得夫差的欢心。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会好,他就亲自去见夫差,探问病情,甚至不惜亲自去尝夫差的粪便来为他观察病情,并装模作样地恭贺吴王并无大碍。夫差问他怎么知道,勾践就胡编说:“我曾跟名医学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点苦,用医生说法,是得了‘时气之症’,所以病不久会好,大王不必担心。”果然不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
越王勾践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一心伺机报仇,他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不亲近美色,不看歌舞。他苦心劳力,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养百姓,三年后民心稳定了下来。紧跟着,国力逐渐强盛起来。
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决战,吴国军队大败,越国包围了吴王的王宫,攻下城门,活捉了吴王夫差,杀死了吴国宰相。灭掉吴国两年后,越国称霸诸侯。
老子曰:“大直若屈,大智若拙,大辩若讷。”因此身处逆境之时,应通晓时事,沉着待机,这才是智者的做法。“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自。”只有长久潜伏下去,才能成就大事,才能一鸣惊人。如果不能控制住自己情感的冲动而鲁莽行事,就可能会进一步陷入苦痛与困难中去。懂得了这个道理,也就通晓了“忍”的功效。
纵观历史,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济。所以,大凡心志高远,胸怀韬略的明达贤哲,都能够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养成“忍”的习惯,养成“忍”字功夫,从容不迫地处理各种难题。
忍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处世的韬略。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当时六出祁山,想收复中原,去攻打司马懿,不管诸葛亮怎样想尽办法羞辱司马懿。司马懿就是忍辱而不开门与其对战。等到诸葛亮的粮食吃完,只好退兵。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司马懿能够战胜诸葛亮的羞辱,关键就在于这个“忍”字。古人若此,今朝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一个有所建树的人,也往往与他的忍耐、忍受、忍让密切关联,那些没有耐心、沾火就着,遇一点苦难就打退堂鼓的人,十有八九都成不了大事。很多情况下,忍耐更是成大事不可或缺的修养。成功的到来需要我们等待,这等待也是一种忍耐。如果连这种忍耐也忍受不了,那么你还能做出什么样的大事来呢?
许多矛盾和冲突的发生,都是由于遇事双方不能忍让,才会造成不该发生的后果。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一步海阔天空。生活中学会忍,不失为做人的修为,“忍”是心字头上插把刀,能够做到遇事不慌,遇事不乱。忍让是一种痛苦的磨炼,忍让有时候很难把握,忍与不忍只是一瞬之间的选择。学会忍,才能学会包容;学会忍,才能懂得尊重;学会忍才会了解奋斗的意义;学会忍让,才会获得成功。
忍,是大智者的远略;忍,是坚韧者的赞歌。兵家有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忍受暂时失败,积蓄更大的力量,总结经验,再奋起拼搏!正如一句格言所说:“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