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智慧叫包容:精华版
15543900000008

第8章 心宽路就宽,用平和的心包容每一件事

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说:“保持好的心态比拥有好的环境更重要。”

当我们以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事物,心里总能达到平衡,心态也随之平和。当我们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太高,而收获的太小心理就不平衡,心态就不平和。解脱了欲望的多种束缚,静下心来,平和就在我们的内心里。

听风就是雨的心态容易伤害别人也容易伤害自己,更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对工作和事业都没利。能做到古井不波,才能纠正听风就是雨的心态,才能用一颗水波不兴的平常心淡然处事。

1.心宽路就宽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法国)雨果

有一个人,因为房子的缘故,心情郁闷了整整三年。这三年之中,他没有心思干任何事情,甚至撂下了自己以为会陪伴他终身、曾经决意须臾不离的照相机。

一天,他在小河边猛抽香烟苦思难解的时候,看一位垂钓老翁却顾自乐呵呵的满面春风,心头奇怪,于是凑近问老人家:“老伯,这小河里没有大鱼,你不会有啥收获,为什么还这么开心?”老翁用吟诵的语调缓缓说道:“神许你一片蓝天,你就享受青云万里;神许你一张眠床,你就享受舒卷自如。”

这个人一愣,听懂了。

继而像被醍醐灌了顶,突然间清醒得不能再清醒。对呀,即使我有再大的房间,还不是仅仅享受一张床?即使我仅仅只拥有一间小屋,谁能阻碍我享受青云万里?三年里,我不能舒卷自如,是因为我心有障碍啊!

在一个月里,他办完了房屋的置换手续,大房换了小房,近屋换了远屋。当然,他的信用卡里,多了10万元现金。添置了一些摄影和旅途的必备用品后,他义无反顾地上路了。第一站,拉萨。

拉萨的自然风貌,那里的藏传佛教印经院,在世人眼里,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谜,他要用相机和时间去破解,至少他想:可以在有生之年为后人留下一些影像档案。他不再为他人的劝说羁绊自己了,他想走一走不为世俗所累的青云万里路,特立独行,仅仅和心爱的相机。

当然,他知道,世俗是以物质享受为价值衡量标准的,在这样的意义上,他可能最多只可获得一张简陋的床,也许最终一无所获!但他相信自己,可以舒卷自如,尤其在精神的床上,不管外界再有什么样的变幻。

他与藏族同胞大碗喝青稞酒,在夜空里开怀长笑,苍凉而欢愉。他知道,这是他的精神之床,他得以舒卷自如。相机还忠实地记录这样的场景。用“忠实”两字并未过分,因为罗兰·巴特这样说过,摄影的真谛非常简单,就是“如此地存在着”。而他,则“如此地记录着”这样伟大的存在。

他重新找回了自己,以及他的欢乐,和即将全部献给世界的热诚。

曾经有一个企业的老总因事业不顺而跳楼自杀,在他的遗书中,他写道:“我满怀壮志踏入职场,多年来的打拼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没有做错什么事,但为何‘他们’就是要跟我作对?我能力不比人差,为何总是没有契机?人生无意,我已走投无路,就此别过。”草草几个字,为他的人生画下了句点。

后来,有人问这位老总身边的人,旁人表示死者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但私下不易相处,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这几年工作又不顺,再加上自我要求高,自尊心强,可能一时想不开才走上绝路。

想一想,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惋惜的结局啊!难道真的已无路可走到非得要以死亡来结束自己生命的地步了吗?其实,若仔细观察、分析社会上的一些公众人物,甚或是平日近在咫尺的一些人们,观察他们的成就、起伏,您将会发现一件事——心宽路就宽。

一个心胸宽大的人,最后的结局往往好于那些心胸狭窄的人,当然也有少数例外,但十之八九皆是如此。

“心宽”的人也较不会钩心斗角,进而讨人喜欢、得人帮助,也不会像一些成天偏激愤世的人,不仅讲的话对大众无益,其易得罪人的性格还会在不知不觉间把自己的路给越走越窄,终至落魄,实在可惜。

“心宽”的人较不喜斤斤计较,不会把时间与精力浪费在咬牙切齿、记仇记恨上,相对地更能专注自己分内之事,集中心力的结果,成功的机会自然也就较大。像前文提到的那个开始因为房子的问题心存障碍,后在垂钓老翁的指点下心态放宽,重新找回了自己和喜欢的摄影事业,路也就走得更宽了。

古人陶渊明因为心宽,才可以那样恬淡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甫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怀,在登泰山时才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生性浪漫的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面对祖国的大好山河,抛却个人烦恼,以宽广的胸怀,无比豪放的热情,享受着精神的释然与超脱。因为心宽,所以他的创作思路更宽,大气磅礴,神来之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怀着宽广的心,走在人生道路上,犹如走在万紫干红的花园,当你一次次回首,每一步都是春天。

天空是辽阔的,它不分你我;大地是伟大的,但是它在我们的脚下。心宽路就宽。把心放宽了,人生何处不开阔。人为何常常会觉得自己不快乐?大部分就是把心锁住了!

2.保持一颗平和的心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近代)马寅初

在非洲草原上,吸血蝙蝠身体虽小,却是很多动物的天敌,就连强悍的野马也常常是它们的牺牲品。它们在攻击野马时,常附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极敏捷地刺破野马的腿,然后用尖尖的嘴吸血。

无论野马怎么蹦跳、狂奔,都无法驱逐这种蝙蝠。蝙蝠却可以从容地吸附在野马身上,直到吸饱吸足,才满意地离去。而野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无可奈何地死去。动物学家们经过研究指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根本不会让野马死去,让野马死亡的真正原因是它暴怒狂奔的性格。

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失控的心态容易使人失去理智,只有用平和的心态,冷静地面对一切,我们才能做好各种事情,才能与人和睦相处。

一个人的“梦中情人”是汽车,但是凭他的收入想买车是不可能的。朋友们就开玩笑说:“你去买彩票吧,中了奖就有车了!”于是他就真的买了两块钱的彩票,结果真的中了个大奖,他也就真的买了一辆车。

然而仅仅一天的时间,他的车被盗了。朋友们想到他那么爱车如命,十几万元钱买的车说没就没了,都担心他受不了这个打击,便相约来安慰他。结果这个人心态很平和,平和得令人吃惊。

他对朋友们说:“我为什么要悲伤啊?如果你们丢了两元钱,肯定不会悲伤吧?我也一样啊,不就是丢了两元钱嘛!”

记得有人说过,生命是一种缘,你刻意追求的东西或许终生得不到,而你期待的灿烂反而会在你的淡泊从容中不期而至。一份好的心境来源于平和与淡泊。平和就是对人对事看得开、想得开,不斤斤计较生活中的得失。淡泊就是超脱世俗困扰、红尘诱惑,视功名利禄为过眼烟云,有登高临风宠辱不惊的胸怀。这样的心态,不是看破红尘心灰意冷,也不是与世无争冷眼旁观,而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人生在世,谁都会遇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烦恼事,关键是你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

然而,在现在这个追求速度与效率的现代社会里,很多人一天到晚就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心灵里的安宁渐渐被浮躁、物望、欲望所奴役。浮躁的心态使人们看什么都不是顺眼,见什么都生气、听什么都发火、想什么烦心,若到了极处、极限,甚至可能铤而走险。

一位作家说得好“谁会不爱一个平和的心灵,一个若止水、不愠不火的生命?”在所有的生命价值中,最重要的是保持心态的平和,这样平和能够化解浮躁之气,远远超过了权势、财富、名利的意义。

但是,心态平和并不是放弃信念、放弃追求。心态平和是志存高远,是信念坚定,是有为有用,是属于智者、属于强者。看2008年北京奥运赛场上,中国体育健儿们用平和的心态,去完成每一个动作,为中国夺得51枚金牌。

一位作家说:“有了平和,寒冷的日子里,生命会尝试着点击春天;有了平和,倦飞的小鸟会在枝头上从容地梳着自己的羽毛;有了平和,蓄势待发的航船会在港湾期待新一轮的远行;有了平和,疲倦不堪的心灵会减去几分沉重,增添几分轻松、几分愉悦、几分自信、几分胜算!”

人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福祸相随的,这就需要学会用一颗平常心去待人接物。因为平和的心态能消除褊狭和狂傲之气,舍去浮躁和虚华,以一颗平常心直面人生,脚踏实地走好人生每一步。

3.活得从容就要淡泊名利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钱钟书,学贯中西的文学泰斗。他不仅仅文品受人尊敬,他淡泊名利的人品更加令人景仰。特别是晚年以后,他珍惜越来越少的时间,希望把宝贵的时间都用在阅读和研究上,闭门谢客,极少外出。但是总有很多对他景仰的人不远万里从海外赶来,希望能够当面聆听他的教诲。

有一次,一位很有地位的英国女士专程来到中国,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钱钟书的电话,希望能够答应让她前去拜见。钱钟书幽默地说:“假使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女士终于也没有能够如愿拜见他。虽然十分遗憾,但是她却因此而对钱钟书先生更加钦佩。

1991年,全国十多家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钱钟书自然是入选人物。可是钱钟书却婉言谢绝了。当摄制组告诉他入选的人物都有一笔不菲的酬金的时候,他淡淡一笑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些东西吗?”

但是,从古至今,有多少人挣扎在名利场上,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能有多少人又能真正做到淡泊名利、笑看人生呢?司马迁说的好:“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由此可知,淡泊名利甚难,笑看人生亦难,说起轻松做起难,就连儒家大师朱熹也感叹道:“世上无如人陷欲,几人到此无误平生。”没有一定的身心修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不要去想淡泊名利、笑看人生的做人哲理了。

其实,名利原本无所谓好坏,适时以用,量才而夺才是受用。有道是:“名利高寒阁,冷暖只自知。”无论宦海沉浮,无论商战成败……就像寒鸭戏水一般,冷暖自知。做到淡泊名利,可以免去精神上的许多痛苦,做到笑看人生有益于身心健康。再说淡泊名利并非是看破红尘之落伍思想,笑看人生中的进步给人恬淡、宁静的生活氛围,在平淡中寻找快乐,在宁静中制造浪漫,这才是有益身心的生活方式。诸葛亮有句人生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的正是这种生活境界,还有,清代艺术家涨潮在《幽梦影》中说:“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着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由此想到,淡泊既不是没有理想、少有追求,也不是懒散和碌碌无为,而是“明志”和“致远”,是对生命的安顿,也对自己灵魂的升华,使其自由而坦然。

想必大家都看过电影《卧薪尝胆》,在这部影视剧中,范蠡是绝对的主角,而整个故事也是围绕范蠡的智慧和生活展开。今天又看了一些关于范蠡的文章,说到范蠡身居高位而退,去齐国做生意积累家资万金,被聘为齐国国相,三年后挂帅而去,隐于山东陶地,自称陶朱公。赢得君王天下事,留得身后万古名。三聚万金,三散家财,范蠡真的是做到干金散尽还复来。

但凡把名利看得很重的人,必将被名缰利锁所困扰。现实中有不少这样的人,当名利尚未得到时,他会精心竭力、惨淡经营,甚至把名利当做自己生命的支柱而孜孜追求,待名利得到后,还要机关算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恐一个闪失而丢官失利,弄得自己身心疲惫,未老先衰,宁愿承受如此这般的非人折磨,就是拥有不了淡泊名利、笑看人生的做人心态。要是能明白——功名乃瓦上之霜,利禄如花尖之露,人生无干年之寿,花开无百日之红的道理,那些无聊的烦恼也许会顷刻就烟消云散。

淡泊名利,心无尘事,去实现远大的志向,笑看人生,海纳百川。多几分旷大,少一些嫉妒,多几分潇洒,少一些烦恼,对名利保持几分淡泊,对生活多出几张笑脸,你轻松,我愉快。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归心自然,何乐而不为?

4.不跟自己过不去

得到别人的认可固然重要,但得到自己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英国)托马斯·哈代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希望人生之路走得平坦、舒适。但是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坎坷、挫折与各种各样的不如意。我们自己也时常犯错误。在这些不如意与错误面前,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别人的包容,更重要的是自己对自己的包容,不跟自己过不去。别人的包容只不过为一颗受伤的心带来一丝慰藉,自己的包容则会使这颗心迅速地恢复往日的活力,化失败的痛楚为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假使受到一点挫折便耿耿于怀,不知自我地包容;面对困难,也不敢有所作为,恐怕也只能是碌碌无为,郁郁而终了。

包容自己,就是要敢于忽略自己的缺陷,发扬自己的优点。有人老是抱怨自己个子太矮,打不起精神。请不要悲观,想想自己的长处,想想历史上那许许多多的矮个子伟人:称霸欧洲的拿破仑,身高不足一米五的哲学大现康德。他们包容了自己身体上的缺憾,把个子矮的自卑化为奋发图强的动力,终成一代伟人。

所以,凡事别跟自己过不去,要知道,每个人都有或这或那的缺陷,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这样想来,不是为自己开脱,而是使心灵不会被挤压得支离破碎,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美好认识执著追求。

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许多的事情,凡事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跟自己过不去。对自己包容才能够达到自信,才能有快乐饱满的精力。对自己不包容,则忧虑、焦躁、沮丧、痛苦、自卑,这样的人单从交际关系看是不受人欢迎的,人际交往往往会有障碍。

不跟自己过不去首先要求对自己满意,正视自己的现实条件并学会超越自己。对自己的缺陷也要愉悦地接纳,对现实中不如意的条件(工作、生活)应乐观,对失败、挫折应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最好的心态有一个度,即在承认现实与超越现实关系之间,有一种相当大的弹性。人应当一方面对现实满意,另一方面又不断超越它,这个问题看似矛盾,实际上是可统一的。而一个人如果把超越完善自我当做第一目的,那么现实条件的改善与否,改善的程度如何就不会是一个令他痛苦烦恼的问题了。这样,对现实的满足感和不断地追求超越就能统一起来。

中国儒家主张追求“在我者”,而对“在外者”则保持一种淡泊心态。一个好的心态是一笔巨大财富。如何学会对自己满意?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原则:多想想我们自己拥有什么,少想想我们缺什么。大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世上最大的悲剧是:“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

再往深处想想,人生不就是一个过程吗?一位经历过许多坎坷和不幸的老干部告诉我说,想想自己年轻的时候在乎别人的评价,不经意中得罪别人,同事之间磕磕碰碰,甚至于结怨结仇。现在想想,倒觉得不值得,真没啥意思。

说到底,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要想创造好的心情,首先的包容自己。拿得起是一种度量,放得下也是一种度量;拿得起实在可贵,放得下才是人生处世之真谛。

不跟自己过不去,应包容自己的失败,包容自己的缺陷,包容自己的失误。对于每个人来说,也只有这样,才能再次鼓起勇气,追求目标与梦想。

5.遇事不钻牛角尖

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是由钻牛角尖引起的。——(苏格兰)罗伯特·伯恩斯

什么叫钻牛角尖?

“钻牛角尖”出自一则中国寓言,说老鼠钻到牛角尖里去了。它跑不出来,却还拼命往里钻。

牛角对老鼠说:“朋友,请退出去,你越往里钻,路越狭了。”

老鼠生气地说:“哼!我是百折不回的英雄,只有前进,绝不后退的!”

“可是你的路走错了啊!”

“谢谢你,”老鼠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我一生从来就是钻洞过日子的,怎么会错呢?”

不久,这位“英雄”便活活闷死在牛角尖里了。

这虽是一则寓言,但看完之后让人深思。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古代有一个读书人,本来没有大学问,可不论见到什么事都喜欢与人争论,死钻牛角尖。

一天,这个读书人到一位教书的老先生那儿去请教一些知识。他们谈着谈着,读书人老毛病又犯了。他问老先生说:“凡是大车的车身下面和骆驼的脖子上,都系着铃铛,这是为什么呢?”

老先生回答说:“大车和骆驼都是很大的,而车和骆驼又经常在夜间赶路,如果它们一旦狭路相逢,就难以回避而相撞。因此,给它们挂上铃铛正是为了在离得还较远时就互相给对方送个信,以便提前回避。”

不等老先生说完,那人又问:“佛塔的顶端也挂着铃铛,佛塔永远都固定在一定的地方,难道佛塔也需要挂上铃铛以便夜间行走避免相撞吗?佛塔为什么也要挂上铃铛呢?”

老先生有点不高兴地说:“你这个人真是死板。你没看到那些雀鸟总喜欢在高处筑巢吗?它们筑巢的地方总会撒下污秽不堪的粪便,在塔上挂着铃铛,雀鸟飞来时,铃铛便摇晃作响,这样,雀鸟就不敢来筑巢了。这和大车、骆驼挂铃铛完全是不相干的事。”

这个读书人好像很不知趣,他又问:“猎鹰、鹞子的尾巴上也都带着小铃,这也是为了防止雀鸟在它们的尾巴上筑巢吗?”

老先生一听,“扑哧”一声忍不住笑了,说:“看你也是个读书人,是故意装傻呢还是真不开窍呢?猎鹰、鹞子捕捉鸟兽常常进入树林或灌木丛中,束脚的绳子有时被树枝挂住,挣脱不开,于是它们在振动翅膀时铃声就会响起来,猎人听到铃声,就可以知道它们在哪里从而找到它们。猎鹰、鹞子脚上系铃铛当然跟雀鸟筑巢没什么关系啦。”

读书人还不罢休,继续纠缠着问老先生:“我见过那送葬的队伍,前面有个人总是摇着铃铛唱挽歌。我原先还不明白是为什么,现在才知道了,原来是怕树枝缠住他的脚,以便让人们循着铃声好找到他呀。只是我还想问您,那个人脚上的带子是用皮条做的呢,还是用丝线编成的呢?”

老先生实在不耐烦了,生气地回答读书人说:“那个摇铃铛的人是死者的向导,因为这死者生前好狡辩、刁难人,实在难缠,所以才摇着铃铛让他的死尸感到快乐呀!”

读书人至此终于无话可说了。

看完这个故事,你可能很疑惑,这是真是吗?现在我们姑且不讨论它的真实性,但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个道理:做事死“钻牛角尖”,于人于己都没好处。所谓钻牛角尖,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一条道跑到黑”。这种人的思维是单向的、封闭的、经验型的、定势的。爱钻牛角尖的人,一年到头过得很累,不是跟别人较劲,就是跟自己较劲,待人处事缺乏包容,有的人太爱钻牛角尖,遇事不拐弯,不善于退一步想,比较常见的如工作中出现错误而遭到领导严厉批评。为此,有的人要郁闷几天,总觉得领导是小题大做,和自己过不去,越想越生气。

其实这事应该这样想,幸好自己犯的不是更大的错误,否则结果就不只是批评了。又如自己想办什么事被人拒绝,有的人就想不开,甚至要伺机报复一下。这应该怎么想呢?如果他以前曾给自己办过事,那就应该想,他对自己真的很不错,曾那么真诚地给自己办事;如果第一次找其办事被拒绝,那也应该想,幸好被拒绝得那么干脆,如果拖了很久再拒绝,另想办法都来不及了。遇事想法不一样,从中获得的感受也不一样。不急不躁、不气不恼、豁达大度,既抚慰了自己,也化解了与他人的冲突和恩恩怨怨。

凡事过于执著,就变成了钻牛角尖,很容易走向事物的反面和极端。因此,适可而止,顺其自然,淡然一点,自然一点,恰到好处,方为极致。

6.不完美是人生常态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从前,有一个渔夫在海边意外捡到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他却觉得遗憾,因为珍珠上面有个小小的斑点。渔夫想,若除去这个斑点,它该是多么完美呀!于是,他刮去了珍珠的一部分表层,但斑点还在;他又狠心刮去一层,但斑点依旧存在。于是他不断地刮下去。最后,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渔夫于是一病不起,临终前,他无比怅悔地对家人说:“当时我若不去计较那个小斑点,现在我手里还会攥着一颗硕大美丽的珍珠啊!”

其实人生也是一样,哪怕你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也不能说你是完美的。人生没有完美可言的,完美只是在理想中存在。生活中处处都有遗憾,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因而人不能苦闷于那种“完美”。

的追求之中,这样可能会留给我们更多的遗憾。其实,人生太多的遗憾是由于人们过分的追求造成的。

有一个富翁因为实在太富有了,所以凡事都要求最好的。有一天他喉咙发炎,这不过是一个小毛病,任何一位大夫都可以看得好,但是由于他求好心切,他一定要找到一个最好的医生来为他诊治。

他花费了无数的金钱,走遍各地寻找医病高手,他一地一区地走,每个地方都告诉他当地有名医,但是他认为别的地方一定还有更好的医生,所以他又继续再找。

直到有一天他路过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扁桃腺早已恶化成脓,病情变得非常的严重,必须马上开刀,否则性命难保。但是当地却没有一个医生,这个富有的人,居然因为一个小小的扁桃腺发炎而一命呜呼!

富翁的遗憾就是追求“完美”所造成的致命错误,每个人当然应该努力做到最好,但人永远无法做到完美。生活中,多少失落、痛苦和不幸正是源于它。俗话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若过于执著且不肯变通,必然陷入完美主义的心理误区。欲除掉珍珠斑点的那个人一定是最痛苦的人:因为在他的眼中,看到的多是不完美,因而一次次与机遇擦肩而过,与成功遥遥相望,最终只落得两手空空。

有一位老人已到耄耋之年,仍是个单身的男人,他饥肠辘轳,满脸的愁容,到处流浪,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是在寻找已逝的花季,还是在寻找失落的青春,可能也是在寻找中意的女子。有一个好奇的人问他:“你在寻找什么?”老人当时面呈窘态,那布满皱纹的老脸略带红晕说:“我在寻找一个完美的女子,然后娶她为妻。”那人听后更是费解,又莫名其妙地问道:“您老已是古稀之年,一生走遍大江南北,足迹差不多是遍布天下,怎么还没有找到呢?”“有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确是碰到了一个我认为是完美的女人。她是无与伦比的,她貌似天仙,性格更是柔情似水,体贴细腻,待人包容善良。”“那你为什么不娶他为妻呢?”这时的老人是仰天长叹一声,面部愁云布满,不一会儿又似有所悟地说道:“她也在寻找她生命中认为是最完美的男人。”

读完这个故事,让人感触很多。正如中国有句古话:“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的,人生没有十全十美,何必苛求自己本不完美的人生?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人无完人,万事万物也都不存在绝对的完美,我们不必为完美而懊恼,甚至是心灰意冷,错过成功的机会。正是因为不完美,人类才有了不懈的努力,去完善自己,才有了奋斗的动力。

智者从不完美起步,强者在不完美中超越,而只有愚蠢的人才会绞尽脑汁追求那虚无缥缈的完美生活,那没有价值的生命,因为不完美才是人生!

7.失意时要懂得心宽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有事斩然、无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明朝)崔铣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通才。在诗词、散文和绘画方面在当时独领风骚。此外,他还在军事学、医药学、建筑学、水利学、语言学、音乐、禅学方面均有极深造诣。

但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曲折。他虽才高八斗,却总不得重用,或因做诗不慎,或因出言直率,一再被他的政敌们抓住把柄,大做文章,害得他在将近40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苏东坡一生为官,就任过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知州,也出任过中书舍人、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朝廷命官,却在62岁高龄时出任儋州(海南岛)别驾(知州的佐官),并且做了将近3年。以苏东坡当时之官宦经历和文坛盛名,却去天涯海角出任如此位卑的小职,其内心的不平可想而知了。

苏东坡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的怀才不遇、人生失意中度过的,可他的成就又是非凡无比的。是什么力量使他身居逆境而又自强不息?答案很明显:那就是在人生失意时懂得心宽。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海洋不择细流,故能就其阔。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意,更何况人无完人,谁都有失意的时候,因此当你面对失意的人时,应学会包容。

“乌台诗案”是苏东坡一生的转折点,他因小人谗言而被宋神宗先是下狱,后是下放。但苏东坡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心态坦然。在黄州下放时期,他还亲自耕种废地数十亩,率领一家老小清除断壁残垣,焚烧杂草,开荒播种,喂养家禽,达到了丰衣足食。第二年冬天他又盖了所房子,并冠名“东坡雪堂”,本人自称“东坡居士”。同时他爱上了烹饪这一行,且屡屡创新,花样百出。比如,他见当地猪肉食用浪费十分严重,便开创了一道“炖杂肉”的方子。如今这种苏式炖肉、煮鱼已十分普遍。苏东坡在惠州下放期间,发明了一种菜羹,命名为“东坡羹”。他还研制出一种好酒,取名为“真一酒”。

据研究,苏东坡仅在流放黄州、惠州期间就开发出20多道菜肴,有些一直食用到今日。

正是这样,虽然苏东坡一生为官跌宕起伏、失意连连,但他懂得去随时调节自己的心情,心态淡然、包容洒脱,懂得了入世和出世的辩证关系,以及随遇而安的生活艺术,并学会了怎样在失意中接受生活的调侃,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人海茫茫,世事沧桑,大凡人生的路都希望“美梦成真”、“万事如意”。而事实上不是美梦难成真,就是万事难如愿,这只不过是一种心灵的企盼与精神上的祝福而已。人生不是天不作美,求而不得;便是人不作美,得而复失;或是时不作美,使迎面而来的机遇擦肩而过……于是难免人们要感叹:“芸芸丛生得意少,岁月蹉跎失意多。”其实,若没有失意,哪来多品味、多色彩的人生呢?

失意的表现有五花八门,千姿百态。诸如:追求美好,因控制不住诱惑而陷入困境;向往不凡,却又无法摆脱平庸;弄潮商海,未成强者反遭溺落;追逐平步青云,却苦于无德无才;这山盼着那山高,得陇望蜀,造成人生大起大落,甚至我行我素铤而走险,导致一失足成干古恨……凡此种种,皆为失意之列。

失意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善于调控自己的心态,把心放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在一次大选中,丘吉尔落选了。对政治家来说,落选当然是很狼狈的事情,但他却爽朗一笑说:“好,好极了!这说明我们胜利了!我们追求的就是民主,民主胜利了,难道不值得庆贺?”政治失意的丘吉尔从容理智,只说了一句话,就成功地再现了极度豁达的政治家风范。还有宋朝有一个名叫王景文的大臣,当他收到皇帝赐他一死的敕书时,他正与来客下棋,他把敕书静静地放在棋盘底下,神情态度仍然很舒畅。待这局棋下完了,他把棋子、棋盘等收拾完毕,才慢慢地告诉众人:“皇帝赐下了敕书,赐我一死。”然后举起一杯毒酒,还幽默地对众宾客们说:“我这样的酒,就不能请诸位喝啦!”说罢,将毒酒一饮而尽。大难临头的王景文在死亡的面前那么从容不迫、心宽坦然,这可不是一般的人生失意,而是人生无法挽回的“失意”,但他仍处事不惊、乐观豁达,令人佩服,让人敬仰。

世事无常,犹如大海的潮起潮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失意时居多。人生都会有得意之时,失意之日。失意在所难免,权且把心放宽。

得与失在我们心中,只有一线之隔,我们意以为得,就是得意;意以为失,就是失意。能够悟透得失的人,才会有快乐的人生。

8.用平淡的心包容每一件事

没有宽宏大量的心肠,便算不上真正的英雄。——(俄国)普希金

在美国,有一位著名飞机试飞员。在一次飞行表演即将结束时,飞机的两个引擎突然熄火。飞机在瞬间从高空开始向下坠落,眼看一场机毁人亡的悲剧就要发生……此时这位试飞员经冷静思考后,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终他用高超的技术使飞机安全着陆。

当试飞员走下飞机检查后发现:地勤人员加错了燃料油。此时,为他作飞机保养的机械师呆呆地站在那里,早已被吓得浑身发抖。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位试飞员并没有向他大发雷霆,而是用双臂紧紧地抱住这个年轻人安慰地说:“为了显示我相信你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我要你明天再为我保养飞机……”

真是一位伟大的试飞员,他用平淡仁慈的心态,包容地处理了这场令人尴尬的事情。他的这种高尚举动既挽救了一名机械师,同时也赢得了世人对他的赞美和尊重。孔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在最困难之时,你若能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常常会使他终身不忘。但反过来你只是对他无休止地埋怨、指责,其效果往往只能是适得其反。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讲过:“有时包容引起的道德震动,会比惩罚的作用更加强烈。”

常怀平淡之心是一种处世的方法,也是做人的一种境界。

说起简单,做到其实很难。在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学习压力巨大,每一个人都很忙。但是有的人是身心俱忙,有的人却在忙的生活中可以拥有一颗闲适、常常快乐的心。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些不平凡的事,让我们生活的更加绚丽多彩!

佛说:“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常怀平淡之心的人,待人处世方圆得体,宽严相济,厚德载物,雅量过人,少有烦恼。

平淡之人,懂得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所以胸襟开阔,为人处世热情而不做作,忠诚而不虚伪,能妥善地处理好人生的每一件事。

其实,人生的烦恼太多因为一些琐事而生,因此,以一颗平淡的心去平淡地包容每一件事,才会活得潇洒、活得从容。

将事情看得小一些,就会活得随意一些。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活得自然活得真实。很多时候,生活里总会有如意或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可人们总觉得每一次的不如意都是在跟自己过不去。于是,很多人都抱怨、诅咒,然后把这些不快乐因素传递给家人、朋友……其实一句关爱的、宽心的话语就是一个快乐分子,能带给彼此很多包容、谅解的空间!

包容和理解是我们都渴望得到的,而要想得到必先做到,所以,对许多事情不要太敏感、太在意,要在学会包容和理解中锻炼自己,要以最大的包容和谅解去对待生活,以最好的心态、平和的微笑处好每一件事。在不尽如人意时,不要产生怨恨,给自己以平静,给别人以包容,相信生活会更好。

平淡心是包容,既是对他人包容,也是对自己包容。生活中需要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包容,少一分偏颇,少一分狭隘,少一点批评。

9.既然酸甜苦辣皆人生,不妨心往好处想

面对阳光,你就会看不到阴影。——(美国)海伦·凯勒

在美国,有一个青年名叫米契尔,一次偶然的车祸,使他全身三分之二的面积被烧伤,面目恐怖,手脚变成了肉球,面对镜子中难以辨认的自己,他痛不欲生。他想到某位哲人曾经说的:“相信你能,你就能!问题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你如何面对它!”

很快他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几经努力、奋斗,变成了一个成功的百万富翁。此时此刻,他不顾别人规劝,非要用肉球似的双手去学习驾驶飞机。结果,他在助手的陪同下升上天空后,飞机突然发生故障,摔了下来。当人们找到米契尔时,发现他脊椎骨粉碎性骨折,他将面临终身瘫痪的现实。家人、朋友悲伤至极,他却说:“我无法逃避现实,就必须乐观接受现实,这其中肯定隐藏着好的事情。我身体不能行动,但我的大脑是健全的,我还是可以帮助别人的。”他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幽默去讲述能鼓励病友战胜疾病的故事。他走到哪里,笑声就荡漾在哪里。一天,一位护士学院毕业的金发女郎来护理他,他一眼就断定这是他的梦中情人,他把他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和朋友,大家都劝他:这是不可能的,万一人家拒绝你多难堪。他说:“不,你们错了,万一成功了怎么办?万一答应了怎么办?”

于是,他勇敢地向她约会、求爱。两年之后,这位金发女郎嫁给了他。米契尔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美国人心中的英雄,成为美国坐在轮椅上的国会议员。

车祸,面目全非;空难,脊椎骨折;爱情,心遂人愿。米契尔的人生可谓坎坷不平,充满酸甜苦辣。米契尔对于自己残废的身躯,要想成功,必须付出常人无法想象到的努力去克服困难和挫折,但最终他还是成功了。是什么驱使他一路走过来的呢?那就是在任何时候心都往好处想,凡事从好处想,就会看到希望,有了希望才能增添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心往好处想,不论何时,不论何事,天堂和地狱就在你的心中。同样一件事,如果你心往好处想,心情就变好;如果你往坏处想,心情马上就变坏。人生可以没有名利、金钱,但必须拥有美好心情。心往好处想,会让人觉得生活充满快乐和希望。

苏东坡在被贬谪到海南岛的时候,岛上的孤寂落寞,与当初的飞黄腾达相比,简直判若两个世界。但苏东坡随后一想,宇宙之间,在孤岛上生活的,也不只是他一人。所以,苏东坡觉得,只要能随遇而安,就会快乐。

苏东坡在岛上,每吃到当地的特产,他就庆幸自己能到海南岛。甚至他想,如果朝中有大臣早他而来,他怎么能独自享受如此的美食呢?所以,凡事往好处想,就会觉得人生快乐无比。

人总是避苦求乐的,都希望快乐度过每一天,但生活本身就充满酸甜苦辣,快乐和痛苦本就是同根生。当你快乐时,不妨留一片空间,以接纳苦难;当你痛苦时,不妨想到昔日的快乐。

曾经有两个囚犯,从狱中望窗外,一个看到的是满眼泥土,一个看到的是万点星光。面对同样的遭遇,前者心中悲苦,看到的自然是满目苍凉、了无生气;而后者心往好处想,看到的自然是星光满天。

心往好处想,才能帮我们冲破黑暗,打开光明的出路,才能获得更多更大的人生乐趣。在困顿、苦难面前,一味哭丧着脸,除了磨掉自己的锐气外,是不会赚到任何同情的眼泪的。只有在寒冷中颤抖的人,最能感受到太阳的温暖;也只有从痛苦的环境中摆脱出来的人,才会深深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人生道路苦乐并行,只要有平和的心态、积极奋斗的精神,只要凡事肯向好处想,自然能够转苦为乐、转难为易、转危为安。

聪明的人,凡事都往好处想,以欢喜的心想欢喜的事,自然成就欢喜的人生;愚痴的人,凡事都朝坏处想,愈想愈苦,终成烦恼的人生。世间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我们的想法可以想出天堂,也可以想出地狱。

10.顺其自然,活得自然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

从前在一座寺院,有个刚入寺不久的小和尚,每天早起,负责清扫寺院里的落叶。每天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是在深秋,冬天就要来临的时候,每天一次起风,满院子的大树随风摇摆,树叶随风飞舞落下,满地都是,厚厚的一层。要清扫完这些叶子,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而且,过不了半天,树叶又飘落满地。这让小和尚头疼不已,他冥思苦想,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

后来,有个比他早入寺的和尚知道了此事,对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用力摇树,把要落的叶子统统摇下来,一次性扫干净,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小和尚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于是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扫地之前,使劲地摇树,把院子里的树摇了个遍,树叶也簌簌掉了一地。他想,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和明天的落叶一起扫干净了。这一整天小和尚都很开心。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里一看,不禁傻了眼:院子里同往常一样,依旧是落叶满地。

这时,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样用力,明天的落叶还会飘落下来。”

小和尚终于明白了:原来,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无法提前完成的,唯有认真地做好人生该做的事情,顺其自然,才是最真实的人生。

顺其自然,是可贵的人生哲学,是一种心境,是寻求生命的平衡,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是一种洒脱的心态,是一种豁达的生活观,更是一种超然的境界。

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马上就要对外开放了,然而各景点之间的路该怎样连接还没有具体方案。格罗培斯心里十分焦躁。巴黎的庆典一结束,他就让司机驾车带他去地中海海滨。

汽车在法国南部的乡间公路上奔驰,这里漫山遍野都是当地农民的葡萄园。当他们的车子拐入一个小山谷时,他们发现那儿停着许多车子。原来这是一个无人看管的葡萄园,你只要在路边的箱子里投入8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上路。据说这是当地一位老太太的葡萄园,她因无力料理而想出这个办法。谁知道这样一来在这绵延上百里的葡萄园里,总是她的葡萄最先卖完。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

回到住地,他给施工部拍了份电报:撒上草种,提前开放。

在迪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道,这些踩出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第二年,格罗培斯让人按这些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

1971年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顺其自然,按照游客踩出的小道铺设出公园人行道,确实是一种经典绝伦的好办法。这种做法就是依据游客的自然选择,并没有人为干预,这样铺设的道路自然符合大多数人走路的习惯,以后就不会有游客踩踏草坪的事情了。按照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是顺其自然的做法,由此想到我们人生,有些事情也何尝不是如此呢?

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最佳路径,在不知该怎样选择的时候,顺其自然恰恰是最好的选择。人生有时会充满痛苦和无奈,当我们与别人见解上有冲突,彼此不能和谐相处的时候,我们就不快乐了。我们在职场往上高升之时,突然被小人使了绊子、下了套,于是我们愤怒、痛苦;我们应得的利益被人夺去了,我们懊恼伤心……种种无法由自己主宰的苦恼,使我们终日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当你实在想不通的时候,顺其自然也许是最好的方式了,其实我们本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而一切似乎都发生的那么自然!

炎热日子里,有的人暴躁不安,浑身不自在,我对他说:“顺其自然,心静自然凉。”失败的日子,有的人消沉颓废,以为世上再无阳光,我对他说:“顺其自然,做最真实的你!”人生的日子里,不管成败,我都要对大家说:“顺其自然,不要苛求,欲望虽然会带来收益,但欲望也是带来罪孽的源泉。无所欲也无所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就会活得自然!”

在生活中,能够顺其自然的人,一定是豁达的、开朗的。一个豁达、开朗的人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不是不足,而是另一种有余;顺其自然不是妥协和懦弱,而是一种智慧的进取和坚强。

11.知足,人生才能常乐

知足是天赋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希腊)苏格拉底

犹太人帕霍姆已经很富有了,但仍然不知满足。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他去向巴什基尔人买地。巴什基尔人首领告诉他:“我们卖地不是一亩一亩地卖,而是一天一天地卖,在这一天时间里你能圈多大一块地,它就都是你的了。但是如果日落之前你不能回到起点,你就一寸土地也得不到。”

这天早晨,帕霍姆和一些巴什基尔人来到一个小山岗。帕霍姆出发了,他大步往前走着,觉得每块地都很好,丢掉可惜,就一直向前走去。抬头看看太阳,已到中午,天变得燥热起来。他边吃干粮边继续前进。天气热极了,但他仍然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心里想:辛苦一时,享用一世。

又走出了很远很远,他抬头望望太阳,已经到了下午。“现在就回去,不行!前边的那块地看起来很不错,把它也圈进来。”于是,他又继续前行。

终于,他不得不往回返了,可是回来的路上,他越走越吃力,但为了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回去,仍然不断地加快步伐,就在太阳即将沉入地平线的一刹那,他离出发点只有不到一米的距离了,于是他使出最后的力气向前冲去。就在这时,他两腿一软,扑倒在地。

仆人跑过来想把他扶起来,却发现他大口大口地吐着血,不一会儿就停止了呼吸!天气太热,仆人无法将他的遗体运回去,只好在附近的树林边上挖了一个坑,把帕霍姆埋葬了。

帕霍姆圈到了望不到边际的一大片土地,最后需要的只有比他身体稍大点儿的一小块。

读完这个故事,你肯定对帕霍姆的做法感到惋惜,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回那个比他自身大一点的土地,真是令人悲哀。这个故事同时从另外一个方面告诫人们:做事不要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否则无尽的贪欲不但让自己得不到丝毫生活的乐趣,说不定还会最终毁掉自己。

有句话叫“人心不足蛇吞象”,尤为形象地表明了人的欲望永远不知满足的丑态。要想真正享受人生的乐趣,基本信条就是“知足常足,知止常止”。

但是,生活中总是有那么一些人总是在没完没了的抱怨生活不够富裕,工作不够理想,爱人不够体贴,孩子不够聪明,脸蛋不够漂亮……我觉得,命运给予每个人的都是公平的,重要的是你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想想那些偏远山区的农民,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有些地方直至今日还没有供水供电,穿的是粗布衣,吃的是粗茶淡饭,可能一生都没有机会知道电视是什么。再看看那些饥寒交迫的乞丐和流离失所的人,他们的生活和命运是何其的凄楚惨淡,与这些人相比我们又是何其的幸运幸福。

尽管每个人都想往高处走,都想生活、工作的条件更好些,身心更安逸些。但是想归想,未必都能一一满足,在各种理想、愿望,甚至连小小的打算都未能成为现实的时候,你就要学会承认和接受现实,并且不消极、不失望,努力寻找心理上的平衡,正确对待得失。

其实,普通人的生活就像一个装不满的米斗,填不满的水缸,但总好过没有,至少温饱无忧。千百年来,世人都渴望达到“知足常乐”的境界,看似简单平常的四个字,真正能够做到的却是寥寥可数,如果你想你的人生过得充实、快乐、幸福,那么,请先学会满足!

《老子》也说:“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常乐,知前乐后,也是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松自我。才不至于好高骛远,迷失方向,碌碌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弄得心力交瘁。

知足常乐,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乐观、积极、向上、善良的处世之道,用包容的心对待世界,对待生活,用快乐的心创造世界,改变生活,心态说到底,是在物质生活上不贪婪、不奢求、不攀不比、不心浮气躁、不好高骛远、心境平和而宁静、知足而快乐。而快乐其实就是一份心境。享受生活,就要学会知足常乐,多生活要充满信心,看到希望的曙光就在前面。在我们享受生活的同时,我们应感到:生活给予我们太多太多,虽然红尘多烦恼,可生活没有苦又怎么有甜,没有悲又怎么会有乐呢?

真正做到知足常乐,人生会多一份从容,多一些达观。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尤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

12.以淡泊之心处世

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无如此三者。——(明朝)洪应明《菜根谭》

西晋时期,有位军事家羊祜文韬武略、才华盖世,升任尚书左仆射、卫将军。到了晋泰始五年,都督荆州诸军事。他善于审时度势,出兵伐吴取得全胜,为统一中国立下大功。正当功勋鼎盛之时,他却认为国家太平,应该急流勇退。有人劝曰,此乃正是青云直上之时,为何放下功名利禄?羊祜却说:“大局已定,我以角巾装束回到故里,享受田园日月,不亦乐乎。”羊祜的淡泊宁静,赢得了“成功弗居,幅巾穷巷,落落风飚”的美誉。

在人生舞台上,需要人生的智慧,更需要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态。与淡泊相反的是人类的欲望。要扼制住人的过度欲望,不使其成为脱缰的野马,既要靠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又要靠勇气和信心。人只具有了淡泊之心,才不会为尘俗所迷,为物欲所困,为诱惑所动,也才会心境明净,不容尘埃。

周恩来总理可谓是人人敬仰的一位好总理,他对人生看得很淡,始终以一颗淡泊之心为国家为人民操劳着。当别人得了一官半职便忙着看风水修祖坟,希望永享富贵时,身为总理的他却在逝世后连骨灰都撒进山河大地,生命源于泥土,又复归泥土,这是多么旷达的胸怀啊!

淡泊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修养。品德高尚的人,守志敬业,不矜名利,不滞流俗,以淡泊为乐;情操高雅的人,心随朗月,志如秋霜,砥砺情操,鞭督使命,虽然得到的名利很少,但收获的快乐很多。为政,能疏于功名利禄,将人间烟云净而化之,是人生的崇高境界,“淡泊名利,克己修身”,“见贤思齐,不贤内省”,才能“众邪不生、众事不躁”,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当今社会,与人相处,学会淡泊,这是最佳姿势。当我们以淡泊的心态去做人处世时,就能笑对人生的横厄困穷,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从而日日是好日,处处沐清风,潇潇洒洒过一生。

中国很多的隐士,比如晋代的陶渊明,为何回乡种田,因他没有才华?因他没有能力?不是,是他不想再把自己的余生无谓的浪费在官场争斗之中。他藏了自己的才华,也同时保护了自己,以让自己潇潇洒洒、平平安安、淡淡泊泊、明明白白的度完余生。

当然,淡泊不是安贫乐道,更不是甘于平庸,不思进取。淡泊是为人处世的人生情怀,更是一种令人向往的人生境界。古人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人生的旅途,追求一种淡泊,坦然面对生活对你的赐予,包括所有的磨难和不公。用平和淡定的心态去看待社会现实中的一切。不惊荣辱,不计较得失,也许我们就会活得轻松,活的自在,活的精彩,活得有滋有味。“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需多。”生活中,懂得了一个“淡”字,人生的无限风光就尽在其中了!

泊,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是一种人生的情怀,是一种超凡的境界。懂得淡泊并能做到淡泊的人是幸福的、快乐的。相反,不懂得淡泊,整日为自己的得失名利牵肠挂肚、思虑计较的人,只会被无尽无休的焦躁和烦恼所困扰,自然也就不会享受到人生的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