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怎样做人吃得开
15546400000039

第39章 言必信,行必果——做人要重情守信

古人云: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行则必果。这是做人的学问,也是处理好人际关系、树立起自己威信的方法。

一般人都视诚信为立身之本,诚信在社会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诚信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古代许多大谋略家都把诚信当作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结果非常有效。

建安五年,曹操发兵东征。刘备被迫投奔袁绍,而关羽则为曹操捕获,拜为偏将军。曹操对关羽很尊重,以厚礼待之。后来,曹操发现关羽总是心神不宁,并没有久留的意思,于是对张辽说:“你去试着问问关羽,看他是否愿意留在这里。”

于是,张辽来到关羽的住处,询问他的意见。关羽叹息说:“我知道曹公对我厚爱,但我既已受到刘皇叔的知遇之恩,并起过共生死的誓愿,是不能背弃信义的。我总有一天要离开的。但在离开以前,对曹公一定要有所回报的。”

张辽转告了曹操,曹操敬重关羽的义气,并没有因此冷淡他。后来,关羽斩杀了袁绍的大将军颜良、文丑,并解了曹操的白马之围,曹操知道他肯定是要走了,于是,重重赏赐了关羽,而关羽却把曹操所有赏赐的东西,原封不动地包好留下,投奔正在袁绍军营里的刘备去了。曹操的部下要去追杀关羽,曹操说:“人,各有其主,不要去追他。”

后人对曹操的做法表示赞赏,认为他赏识关羽对刘备的忠,而成全关羽的义,具有帝王的气概和风度。在今人看来,曹操这样做,不过是借处理关羽事件,以显示其仁义罢了,目的是为了取信于民,图谋霸业。但我们由此也可看出,即使是像曹操这样的枭雄,都不敢失去信义,可见信义对人际交往是多么重要啊!

成吉思汗入主中原后,为了统治需要,提倡忠君思想,以此作为维护其统治的精神支柱。对待归降的将士,凡是背弃和戮杀旧主的,一律处死,凡放走旧主,使之逃跑,或为掩护旧主而积极抵抗的,反而以礼相待,并予重赏。

据历史记载:桑昆曾设计谋害成吉思汗,后来桑昆战败而出逃,他的儿子阔阔出盗走桑昆的坐骑,将桑昆丢弃在荒野之上,独自来向成吉思汗投降。成吉思汗说:“这样的人,怎么能做我的部下?”于是杀死了阔阔出。

成吉思汗对待王汗却是另一番情形。王汗与成吉思汗奋战三天三夜,最后精疲力竭,准备投降。投降前,王汗对成吉思汗说:“请您让我的部下走得远些,这样的话,您让我死,我便死,赐我活,我就为您效劳。”成吉思汗说:“不肯背弃主人,而教部下逃命跑得远远的,一个人同我厮杀,这难道不是大丈夫作为吗?这样的人可以做我的助手。”其实,成吉思汗也同样不过是借其二人显忠劝义罢了。

以“信义”争取民心,这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纷争天下之际,更是如此。

西门豹治邺时,将粮食储藏在民间,说好战争一旦爆发,以鼓为号,立即将粮食集中起来。魏文侯不相信,于是西门豹登上城楼,下令击鼓。第一遍鼓响之后,百姓们有用肩背的,有用车装的,迅速把粮食集中起来。魏文侯说:“算了,让他们回去吧!”,西门豹说:“在老百姓中建立信义不是一天就可以完成的,一旦欺骗了他们,以后就不能再取信于民了。现在燕国侵占了我国八个城市,我请求率军向北反击,以收复被侵占的城池。”于是,举兵讨伐燕军,收复失地后,凯旋而归。

信义,是君王的最大法宝。国家靠人民保护,人民靠信义保护。不讲信义,就无法使唤人民;没有人民,就没有办法守卫国家。所以,古代的君王,不欺骗天下之人;称霸天下的人,不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自己的臣民;善于持家的人,不欺骗自己的亲人。不善于称王称霸,治国持家的人正好相反,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于连自己的兄弟父子也要欺骗。上面不相信下面,下面也不相信上面,上下离心离德,最终导致失败。这岂不是太可悲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