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全集
15549500000025

第25章 妈妈是男孩的爱心天使(4)

有一个小男孩,妈妈叫他每天晚上临睡前都要回忆自己一天来所经历的人和事,并要在心中“感激”三个人、三件事。一天晚上,小男孩练完琴很久也没有上床睡觉,呆呆地在那里不知道想些什么。妈妈走过去问他怎么了,儿子为难地告诉妈妈,今天,他谢过了为自己剪指甲的奶奶,为他上课的老师,为他家做卫生的钟点工和老天没有下雨……可是,还少一件事需要感谢,想来想去也想不出感谢什么了。妈妈笑着对儿子说:“傻孩子,只要让你快乐的事,都应该去感激它呀!”儿子看着妈妈,想了一会儿,脸上出现了开心的笑容。他对妈妈说:“我找到了,妈妈阳台上种的茉莉花开了,这事令我最开心,我要感激茉莉花,更感激妈妈。”这位妈妈用让儿子在临睡前感激三件事、三个人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孩子懂得常常感恩的人才会幸福、才会快乐、心灵才会圆满,可见用心良苦。

第四,让男孩想象别人的感觉。

一个人的成长,特别是一个孩子,他的父母对他的付出是相当大的,但有的孩子将其视为理所当然,连说一声“谢谢”也不肯。试想一下,如果连一句“谢谢”都舍不得说,那怎么能想得到报答呢?在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识别别人的感觉,就是要求他想象别人对某个特定情况的感情。例如孩子为给自己寄来生日礼品的姑妈寄出一张感谢卡,父母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意识到姑妈收到卡片时的感觉。“现在假设你是姑妈,你打开信箱看见这张卡片,你读到上面写的话会有什么感觉呢?”

总之,生命需要“谢谢”,生命离不开感恩,妈妈要让男孩明白,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了向他人说声“谢谢!”

9.不要抑制男孩付出的心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妈妈在无意中走进了感恩教育的误区。在平时与男孩的交谈中常会说“只要你能把学习搞好,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你将来能有个好前程就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图你什么”,正是在这种思想驱使下,妈妈为了男孩的学习鞠躬尽瘁,生活上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简直可以说是付出了一切。但他们呢,却把索取当做是理所当然,更谈不上主动为父母为他人为社会付出些什么。其实,付出会让人感觉更快乐,当一个人不问索取只问付出时,其结果可能是自己成为了一个更大的收获者,付出是获取快乐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利用付出来拓宽自己生命的宽度,利用付出来感恩于整个社会和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我们的社会就将是和谐温暖的。付出是一种比被爱更美好的感觉。在这个拥挤不堪的世界里,能够多付出一点爱和宽容的人,总会找到一片广阔的天地。

总之,让男孩学会付出,对学习、对朋友、对老师、对集体、对家庭,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个充满希冀的眼神或是一声问候,都是一种感恩,都会给别人带来莫大的安慰与希望!

第一,带男孩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帮助别人的喜悦,体贴别人的喜悦,绝对不是课本里面教出来的,而是亲身去做之后才体会到的。所以妈妈要让男孩懂得,付出也是一种收获,让他在付出中感悟到助人为乐的道理。

妈妈一定要多找一些机会,带他去参加一些群体性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劳动,这对他把握未来的幸福生活非常必要。比如,带男孩参加单位的植树活动,他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感受到人们快乐的氛围;还可以带他去街道扫雪,虽然这是一种很平凡的劳动,但这跟妈妈让他干活不一样,因为他能够体会到周围劳动着的人们的喜悦气氛。当然,妈妈也可以引导他观看一些劳动的场景,比如参观艺术作品中关于工人、农民的劳动态度等。在看的过程中,注意与他一起讨论、分析、体会劳动者的内心状态。这些都是对他非常重要的劳动态度的教育方式。

第二,培养男孩的利他行为。

独生子女家庭的男孩普遍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他们在考虑问题时习惯从对自己得益的角度出发,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比较愿意去做,而要让他们为别人付出些什么往往就比较困难。男孩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倾向将影响到他与同龄伙伴的正常交往,因为这些孩子不能善解人意,不爱关心别人,不愿帮助别人,不懂得分享,不会与他人合作,很难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很难受到同学们的欢迎。所以,妈妈要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鼓励和培养他的利他行为,要让他学会理解别人、关心别人和帮助别人,比如当同学有困难的时候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下雨下雪天主动将没带雨具的同学送回家,有同学生病住院主动去医院看望,自己有好吃的东西主动拿去与朋友一起分享,自己有好看的图书主动借给其他同学翻阅等。男孩做这些事情多了,不仅自私自利的毛病可以改掉,而且也会给他的伙伴们留下很好的印象,体会到付出的快乐。

第三,让男孩明白,帮助别人亦是快乐自己。

当男孩付出的时候,他会感受到别人的快乐,因而觉得有满足感。即使是对他自己不认识的人付出,他也会获得一样的快乐,只要对方因为你的真诚付出而感到快乐。只要孩子开始尝试付出,他就会发现:快乐原来如此容易——只要孩子付出,他就可以得到,而且他给予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家长教育孩子,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能够“施”是幸福的,不要计较别人施不施给自己,不要当弱者。为此,家长可帮助孩子列一张清单,写下孩子觉得他可以做的事情,他可以付出什么,他可以帮助谁,然后在今天就完成其中一件事情,体验自己是否从中获得了快乐。

第四,教育男孩端正付出的态度。

作为男孩的妈妈,要教育孩子,施与并不是一场交易,不应期待相等的回报:别斤斤计较,要付出便要心甘情愿要让别人感激,不是要人感到内疚。其实老天爷很公平,有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只是回报不一定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因此无所求的态度才最健康。假如为他人付出时还心想:他应该感激我,我应该得到回报;他应该感到内疚。那根本就不算是付出,那是像做生意一样在讲条件。

总之,要让男孩知道,人一定要学会付出。付出才产生爱,有爱才有收获,只有他爱别人,他才会得到别人的爱。付出真诚的心和爱,必会使他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时时付出的男孩,有一颗感恩的心,他带给了这个世界和平与快乐,这本身就证明他是一个优秀的男孩!

10.别让男孩变成冷漠的男人

感恩,不仅仅是道一声“谢谢”,其实要有丰富的善良情感作“根基”。而同情心则是基本的细胞。面对一些弱势,要有基本的同情心,这是做到感恩的前提。如果没有基本的同情心,感恩就很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现今许多父母对孩子百般呵护,舍得花大本钱进行智力投资,可惟独忘记对孩子同情心的培养,似乎孩子除了学习外,别的什么都不需要。渐渐地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爱,也感受不到爱,更不知道怎样表达爱。他们不仅不爱社会,不懂生活,同样也不爱父母,不懂感恩父母。从来没有去考虑和体谅他人的需要,不知道为他人做些什么更不要说帮助他人、欣赏他人、感恩他人。殊不知,我们的孩子经常面对的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世界,这个世界可能充斥暴力、毒品、残忍或不公正……这些都有可能让我们的孩子缺乏爱心而变得冷酷无情。当孩子所遭受的残忍越多,他们就会越感到苦恼,开始容忍不善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些负面影响最终会使孩子变得为人刻薄、卑鄙,甚至麻木不仁,对生活失去信心。这样的孩子是不会有感恩之心的,他们同时也得不到他人的帮助。在人际交往中,感受不到人间珍贵的友情和同情,也不善于与人相处,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第一,从小就培养男孩的同情心。

如果在幼儿时期错过了同情心的培养,孩子长大了,变得强壮了,再想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就为时已晚,因为他们已经不再是弱小者了。对于十八九岁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渴望长大,崇尚力量,渴望自己的力量被社会承认,一时冲动的暴力事件常常是十八九岁的男孩所为。如果孩子在幼儿时期的同情心得到培养,到十八九岁的时候,就会努力用自己的力量保护弱小者,并且在未来的人生中时刻准备关怀弱者。这样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强者。

一天,妈妈带儿子浩浩在外边玩,一个比浩浩还小的妹妹跌倒了,大哭起来。妈妈鼓励浩浩去扶起小妹妹。浩浩帮小妹妹擦眼泪,嘴里还不停地说:“别哭了,别哭了,我来和你一起玩。”并把自己手里玩具给妹妹玩。浩浩的这种表现就是具有同情心的表现,这与妈妈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在浩浩能理解语言,并能用语言进行表达时,妈妈就给他讲故事,告诉他痛苦者的感受。当爸爸生病时,妈妈让浩浩帮助拿药、递毛巾,摸摸爸爸是否发烧等,以此来培养浩浩的同情心。妈妈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2岁多的男孩看见别人痛苦时,会诚恳地去轻拍或抚摸别人,以表示同情。他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安慰别人,如他认为玩具可以解除痛苦,于是便把心爱的玩具送给悲痛者。当他听到故事中小白兔被老狼吃了时,会为白兔而哭。所以父母有责任抓住这一时机,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第二,言教与身教并重。

妈妈要有意识地把同情别人的举动让男孩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比如,亲友或者同事病了,带着孩子去看望;亲朋好友遇到了困难,热心、主动地去帮助解决;看见老人或者小孩走路跌倒了,主动上前去扶起。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感觉到,人活着不能只顾自己,还要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就应该伸出援助之手。这种耳濡目染的效果比给他讲大道理、告诉他“做人要有同情心”的效果强得多。

第三,引导男孩同情、关心小朋友。

周围邻居的小孩不当心碰痛了,孩子见状却哈哈大笑,此时妈妈不要责怪孩子“幸灾乐祸”。孩子是被邻居小孩突如其来的表情动作惹笑的。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应当赶紧说:“哎哟,某某小朋友碰痛了,真可怜啊!上回你不当心撞在桌角上不是也很痛吗?”孩子联想到自己的痛苦经验就会止住笑了。父母可以建议孩子去关心那个碰痛的小朋友,问问他还痛不痛。如果邻居小孩跌倒了,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把他扶起来。经过几次类似的行动之后,孩子一般对小朋友的苦痛就会比较同情、关心了。对于男孩表现出有同情心的举动,妈妈千万不能不加分析便胡乱指责。如他在看电视时,看见以强凌弱、坏人欺负好人,心里就难过,甚至流泪,有些妈妈每每这个时候就骂孩子:“哭什么?没出息!”久而久之,男孩就会认为同情是一种没出息的行为,这样的男孩往往会变得自私、冷漠、麻木。作为男孩的妈妈,一定要保护男孩的同情心,不要用冷言冷语去打击他的同情心,也不要笑话他,哪怕是善意的。

第四,要教育男孩爱护动植物。

当发现男孩残忍地对待小动物时,要及时给予制止和解释。平时也可把男孩带到动物园、自然博物馆或水上世界去参观,或让他自己饲养小动物,让他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他对小动物的残忍行为。

年幼的男孩认为小猫、小狗、小花小草和自己一样,是有小生命、小灵魂的,也是知冷知热、通人情的,因此,他们往往对小动物、小生物表示关切,很喜欢,甚至把它们当人一样和它们嘀嘀咕咕地说话。妈妈不必去向男孩解释这些动物与人不同,相反,应该肯定、支持孩子对这些小生命的关心和爱护,并借此告诫孩子不要去攀摘花草,欺负小动物。男孩对动植物的这种仁爱之心,会有助于他们同情心的形成。

总之,同情心是爱的萌芽,是人类一种很珍贵的感情,它表现在对别人的痛苦表示关心和安慰上。自然流露的同情心,不仅是人类美好情感的花蕾,而且是和谐社会的温泉,由同情心的养成之水,可能会较顺场地流向学会感恩之渠。所以,妈妈要重视男孩同情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