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蒋介石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
15551000000054

第54章 一双夫妻两样习性(5)

某天,蒋介石在一份地方小报上看到一条新闻,说的是某地有公务人员在上班时间内躲在宿舍打麻将。看完之后,蒋介石非常生气,不久,便召来“台湾省主席”黄杰要他好好整顿公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状况,取缔在官署或宿舍打麻将的行为。这些由报纸曝光了的人员,只要被蒋介石知道的,他们的政治前途也就迅即变得渺茫、黑暗。

看完报纸的大标题和一些导读内容,侍从马上便端上托盘,盘中放一方半湿小毛巾和一小碟内装2片切得薄薄的木瓜片,蒋介石用叉子叉出其中的一片,放在嘴中,慢慢的蠕动、咀嚼,木瓜片是用来爽口和开胃的。

木瓜片吃毕,蒋介石便吩咐开早饭。副官听命后,即推着一辆可以折叠的餐车,停放在蒋介石端坐的沙发前,餐车上放着几色点心如年糕、汤包、花卷等,供蒋介石任意选用,一般做工讲究,蒸得松软,便于装着假牙的蒋介石咀嚼,另外还有一碗大米稀粥,一碟芝麻酱和一碟腌盐笋,蒋介石总是喜欢用腌盐笋蘸着芝麻酱吃,这样,清脆可口,咸味中带着一丝香甜。

早饭之后,大约8:40左右,蒋介石依然坐在沙发上,找来读书秘书为他念早餐前划出的重点内容。读书秘书一般文化程度较高,国学基础较好,口齿清楚,国语标准,当然还要会些宁波方言。秘书读报时,蒋介石一般背倚沙发,双手平放在扶手上,闭目养神,有时还打断秘书的念读,插话询问,对报中的一些遣词造句发表看法,但对其内容往往不当着秘书的面表明观点。

2.上班

9:00过后,蒋介石便更衣着装,吩咐备车去“总统府”上班。9:30正式办公,或是召开各部门“首长”会议,或是找人谈话,或是征询下属对某事某人的意见、看法,以听为主,一般并不轻易表态,或是批阅下面送上来的文件,蒋介石看文件首先看文上的字写得端不端正,如发现字迹潦草,他会非常生气,有时干脆退回重写。其次,看看文字、词语用得是否确当,如发现有不当,含糊之处,他也会非常不高兴。

蒋介石下班的时间没有定数,有的时候,为了一些令人挠首的公文和很重要的文稿,或者一些需要迅速处理的文件,蒋介石会工作到中午1点多才下班。

待到下班回来,宋美龄也已起床并梳理完毕,等蒋介石一起吃午饭。蒋介石的中午饭是地道的中国特色,品种较多,南北兼顾,精致细巧,每样菜肴都烧得很烂并都加进鸡汤做调味品。餐桌上,有几样菜肴是必备的,一是腌盐笋和芝麻酱,二是一碗不腻的鸡汤,三是“黄埔蛋”,这道菜用料简单,用2-3个鸡蛋打开拌匀,撒上少许的香葱花和精盐,放在大火烧热的锅中,在沸油中煎炒片刻,迅速起锅,菜色黄、白、绿相间,香味四溢,蒋介石自青年起就对此百吃不厌。

宋美龄的午餐是西方特色,蒋介石偶尔也尝点西餐,但始终提不起兴趣。宋美龄面前的西餐菜例中,生菜沙拉是必备的,每每蒋介石见她吃得津津有味,便会戏谑一番,“你真是前世羊投的胎,怎么这样爱吃草呢?”宋美龄往往回敬一句,不以为然地说,“你把咸笋沾上黑黑的芝麻酱又有什么好吃的呢?”蒋介石只是笑笑而已,继续吃他自己的饭菜。

午饭吃完了,侍从会端上一盘水果供蒋介石夫妇选用,通常有木瓜、香蕉、西瓜、美国大梨等时鲜果品,蒋介石除了苹果外,其他的水果都很喜欢吃。此外,蒋介石吃水果还十分节省,如果中午吃一根香蕉没吃完,他便留在盘中等晚饭后继续吃,如果有谁随便把它扔了,他知道后准得大骂一顿,他还用这种习惯教育孙辈。某日,蒋介石在高雄带着孙子蒋孝武、蒋孝勇一起吃饭,侍从为三人各端上一片西瓜,蒋介石从中挑了一片,拿来水果刀将其一分为二,分给孙子,告诉他们,“东西不要随便浪费,小孩子家只要够吃就行了。”而让侍从把另一块储存起来,过后再吃。

图注:(蒋介石剪贴资料。)

中饭之后,蒋介石便回到卧室睡一小觉,时间有长有短,半小时到一个半钟点不等。午觉醒来,稍作洗盥,便走到户外,散散步,在花前、鱼池边逗留片刻,然后回到书房静坐祈祷20分钟,尔后开始办公。主要是看看邮差上午送来的报纸,剪贴一些“有意思”的报道、社论、综评、综述等内容。碰上几件急需处理的公文,批阅、批复一下。如有重要的外事活动,他也会利用这段时间在官邸接见、会晤。这些活动完了之后,蒋介石夫妇会坐在一起吃下午茶。

3.晚饭

傍晚时分,倘若宋美龄有兴致,蒋介石会和她一起乘车出去兜兜风,常去的地方是郊外田园、海滨渔港、空谷森林,新鲜的空气、怡人的美景往往令他们陶然自醉,流连忘返,宋美龄能由此激发出作画灵感,蒋介石也常想出佳句。

吃晚饭时,蒋宋夫妇依然同桌共进,但饭食不同,蒋介石仍是以稀饭、点心为主,外加腌盐笋和芝麻酱。

晚饭后,他们或是外出兜风,或是在官邸的室内、室外散步、聊天。

掌灯时分,官邸的夜生活开始了,宋美龄一天24小时最快乐的时候到了。陪宋美龄看电影或电视连续剧是蒋介石晚间活动的主要内容,影片通常是美国进口片或台湾公私立电影公司拍摄的新片,许多还没有公映。放映的地点就在餐厅。看电影前,蒋介石要在书房里静坐和祈祷40分钟。蒋介石一到,电影就开始了。他坐在宋美龄身旁,看美国原声片时,宋美龄还能给他做些翻译,讲讲其中的关键情节。

不管剧情的发展情况如何,一到8:00左右,蒋介石就会举手示意,“停!”随即起身,对宋美龄说:“我不看了。”放映员马上停机,并做上记号,以便蒋介石隔日再接着看。宋美龄则说:“你不看了呀!很好看嘛,好,那我们继续看!晚安!”蒋介石一起身,在场的人员,除宋美龄外,大家都起立,目送蒋介石离开。蒋介石平生最爱看的中文电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和《七仙女》等黄梅调影片,外文片是《巴顿将军》,常常连看几遍,亦不嫌烦。他和宋美龄一起看电视连续剧《包公传》时,热情很高,每集必看。

上床睡觉之前,蒋介石先静坐40分钟,再散步片刻,才入卧室。入睡之前,蒋介石平躺在床上,双手伸开,放在肚子上,先按顺时针方向按摩20下,再按反时针方向按摩20下,他认为这样做可以让肠胃蠕动顺畅,对内脏和消化都有帮助。

做完按摩,蒋介石慢慢入睡,夏天他习惯盖床仿绸薄被,冬天盖条薄绒被,较冷时再加条毛毯。睡姿常年保持侧卧,从不将双脚露在被外。

等蒋介石进入梦乡,整个士林官邸天籁俱静,它们和蒋介石一样,等待着次日黎明的到来。

五、蒋介石生活故事

图注:(蒋介石在庭院小憩。)

蒋介石是一位生活极其刻板而严格的人。人们常见的形象是一颗光头,一脸严肃。一口“娘希匹”。确实此人保有中国帝王的传统,军阀的粗野和基督教的刻板。

1.中正头

蒋介石的尊容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头,“蒋光头”是战争年代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给他起的绰号。美国总统罗斯福、尼克松等人与蒋介石见面之后,常用“花生豆一样的脑袋”来描述蒋介石的头。唐人认为,蒋介石是个秃子,由于年轻时代,生活不检点染上“杨梅大疮”。

其实不然,蒋介石年轻时代确有一头浓密的好头发,后来任孙中山的护卫领导工作才剃了个“作战头”,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加之,这个“发型”使他更显精神,所以一直保留着。

来台之后,蒋介石仍然保留着这种“发型”。60年代起,蒋经国为顺利接班,在台湾大搞对蒋介石的“个人崇拜”活动。上有好者,下必胜焉,台湾当局的“教育部”领导人为巴结蒋经国,讨好蒋介石,居然要求全台湾的中学生都剃成光头,还誉其名为“中正头”。

当时,蒋介石的孙子蒋孝勇正在上初中一年级,有次回家,蒋介石愕然发现自己宝贝孙子的脑袋像个光葫芦,大惑不解,便问蒋孝勇这是怎么回事。蒋孝勇对蒋介石的发问也显得吃惊,说:“爷爷,您难道不知道,我们老师让我们大家理‘中正头’,就是要剃个光头的意思,好像全台湾所有的中学生都是理这种头的。”听完孙子的回答,蒋介石当时应承了一下,并没有多说什么,后来越想越不高兴,甚至对外界说把他当成是“秃子”和“光头”而生气。

不久,在一次重要的党政联席会议上,蒋介石很直率地表明了自己对中学生剃光头的态度,“你们很多人会说我是个秃头或是理的光头,其实我是有头发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罢了,我认为办教育的,要中学生理光头是不对的……”’

台湾“教育部”的官员拍马不成,反挨了一蹶子,有几位受到了蒋经国的批评,升官无望了。

2.微服私访

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权威人物一样,蒋介石也很喜欢微服私访,出其不意,检查下级官员和机关的办事态度及工作状况。

1966年夏天某日,蒋介石吃罢午饭,突然心血来潮,要去台北北海岸淡水公路兜风,卫队立即备车往淡水方向驶去。当车队行至淡水基督书院附近一处卫戍师某部营区旁边时,蒋介石要座车靠边停下来。

蒋介石下车后,沿着山路拾级而上,这时,营区门口的卫兵见有人戴顶礼帽,闷头而行,想往营区直接闯人,马上举枪,拉响枪栓,大喝一声:“什么人?”并作瞄准状。跟在蒋介石身后的护卫人员连忙冲上去围住蒋介石,以防不测。侍卫长疾步走到那名卫兵面前,亮出识别针,大声骂道:“混账!见了总统还不敬礼,成何体统?”

这时,蒋介石走上前去,非但没有责备卫兵的意思,反而夸奖他做得很好,并和颜悦色地询问了他的名字、年龄、籍贯、家庭情况。卫兵颇受感动,并干脆利落地回答了蒋介石的询问。不久,这位卫兵因工作负责而得到了提升。

蒋介石常常不打招呼,直接下连队视察,他常去的地方不是部队官长们的办公室和会议室,而是厨房、厕所、浴室这类生活设施场所。他认为,这些地方办得好坏直接反映部队的纪律状况和士兵的精神问题,他还特别注意士兵的衣着打扮。

某日下午,蒋介石乘车出去兜风时,经过一处铁路平交道,忽然发现车窗外有一个服装不整的士兵迎面走来。蒋介石见后,满脸怒气,发话下来,“这个士兵究竟是哪个单位的?怎么连衣服都穿得歪七扭八的,查一查是哪个部队的,要好好处分他。”

侍卫长立即命令座车停住,走上前去,向那个士兵亮出了身份,士兵当时就吓傻了,老老实实地回答了侍卫长的问话。到了一个歇脚的地方,侍卫长立即打电话给那个士兵所属部队长,要求他好好管束自己的部下。不久,这名回了营房的士兵被关了几天禁闭之后,开缺回家。

还有一次,蒋介石到部队视察,看到冬季到了,士兵睡的还是稻草铺的地铺,有的营房还是茅草屋,心中非常不高兴。次日,他将军团司令找到办公室,询问这是怎么回事。这位司令回答是经费紧张,还没有来得及改建。蒋介石查实后,亲自下令,要求“国防部”编制预算,迅速将部队营舍改为钢筋水泥结构,添置木板床铺和棉被、毡子等生活必需品。

3.咬文嚼字

蒋介石少小时代读了几年私塾,后来学军事,所在的军校也只是一般的培养下级士官的学校,所以蒋介石说不上获得过高学历,或者说谈不上有什么高深的学问。不过他却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工作之余,一有时间便埋头苦读,而且有个好习惯,要看一本书,必定凝神静气,一气呵成,读完为止。久而久之,也积累了不少知识。

蒋介石对文字素养非常重视,几达咬文嚼字的程度,尤其是逢上重大的庆典、节日,需要他发表文告,或书面讲话时,他对书面文章中的遣词造句看得更重,生怕有所闪失,以遗外界口实和把柄。

图注:(蒋介石在读书)

一般的情况是这样的:每当要以蒋介石的名义或声音发布训词一类文稿时,蒋介石便将他的文字秘书秦孝仪找来,当面向他口授训词大意。秦孝仪就在一旁作认真记录,然后连夜赶好草稿,再给秘书长张群过目、修改,直到张群认为可以了之后,秦孝仪再赶到蒋介石的官邸或“总统府”,请他审阅。这时,蒋介石会戴上老花镜,手握红蓝铅笔,像个教书先生批改学生的作业似的,在送交徐向前生性腼腆,一口山西口音,背还有点弯,人长得也不“威武”。蒋介石见了之后,没问几句话,便让他回去了,望着徐向前的背影,直摇头,“不可用也”。徐向前后来的人品、才干、功绩证明蒋介石的这一套并不灵。

图注:(蒋介石在书室修改文稿)

某些时候,蒋介石静下来突然想到刚给秦孝仪的修改过的稿子有个字词用得好像不妥,他就立即把秦孝仪找来拿回原稿,或者从印刷厂把稿子抽回来,再作修改,直到他认为差不多并最后审核无误了,才交代拿去印刷装订。秦孝仪匆匆奔往印刷厂,要其负责人赶快印刷,明天早上用,印刷厂才开机印刷。

1971年,当台湾被取消了联合国会员国资格时,一份“退出”声明,蒋介石召集幕僚、文书,修改了十几遍才正式公开发表,官邸上下忙成一团。

蒋介石对训词、文告字斟句酌,煞费苦心,因此,常常要求下属听众也要认真听讲,谁要是稍有懈怠,蒋介石就会认为这是对他的训词、对他的苦心、对他的学识,甚至对他本人的不尊重。

每次蒋介石召集党政要员开会,开始念他的训词时,必然准备两副眼镜,一副是老花镜,一副是用来看远的眼镜,轮流使用。前者是为看清训词的内容,后者是为了看看听众,一边看训词,一边用眼光往台下左右扫视,如发现有人在他念训词时思想开小差,或乘机偷偷打瞌睡,他会立即停下来,大喝一声:“×××,站起来,把刚才的训词复述一遍”。被指名者,往往站起来之后,不知所云。这样,蒋介石在会议结束做总结时,当众批评这个人,这个人的官运也就到头了。久而久之,只要是蒋介石召集训话,再想打瞌睡、开小差的人也要振作精神,洗耳恭听。

4.“面试”考官

早在蒋介石当黄埔军校校长时,为了拉拢人心,建立自己的圈子,他每天都要分别找一个军校学生到他的办公室见面谈话,犹如中医郎中一样“望、闻、问、切”,看看长相,听听回话,问问打算,估摸心理,以此来确定此人有无培养前途,确定与自己的亲疏关系。据说,人民解放军的元帅徐向前当年也被蒋介石找到办公室谈话,容,谈些体会心得,必然博得蒋介石心中大悦。这个候选人就这么定了,以后还会高升。蒋介石当面勉励几句,然后拿起红蓝铅笔在这个人的名字后面画上蓝圈圈。

来台之后,蒋介石继续沿用这种老方法对某项要职的候选人进行面试,确定正选。通常是“总统府”三局把有关候选人的名单、档案简要交给蒋介石,放在他的办公桌上,预选人员在会客室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