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骄奢陷阱,如入宫墙侯门
节俭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它不仅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也是一种明智的处世态度。它与贫或富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人们在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志状态、精神风貌和思想品德,拥有了这种品德与风貌,事业才能兴旺发达。“成由勤俭败由奢”,以节俭的方式和态度对待人生是追求人生幸福的一个重要条件。
俗话说:“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皇帝是一国之主,金银财宝可以任意享用,应该说是人间最富有的。皇帝的女儿是公主,打扮得像天仙一般。可是,宋国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却不一样,他不但生活俭朴,反对奢侈,还严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讲究俭朴。
有一次,他的女儿魏国长公主,穿着一件羽绣饰的华丽短袄去见他。宋太祖见了很不高兴。他命令女儿回去后马上脱下,以后也再不要穿这样贵重的衣服。魏国长公主很不理解,噘着嘴巴说:“宫里翠羽很多,我是公主,一件短袄只用了一点点。有什么要紧?”宋太祖严厉地说:“正因为你是公主,所以不能享用。你想想,你身为公主,穿了这样华丽的衣服到处炫耀,别人就会仿效。翠羽珍贵,这样一来,全国要浪费多少钱啊!按你现在的地位和生活已经够优越了,你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要十分珍惜才是,怎么可以带头铺张浪费呢?”公主没办法,只好脱去那件美丽的翠的短袄,但心里仍然有点想不通。她想,你既然是皇上,又是我父亲,对我要求那么严格,看你对自己要求怎么样?于是,她向宋太祖试探性地问:“父皇,您做皇帝时间也不短了,进进出出老是坐那一顶旧轿子,也应该用黄金装饰装饰了!”
宋太祖却心平气和地对女儿说:“我是一国之主,掌握着全国的政权和经济,要把整个皇宫装饰起来也能办到,何况只是一顶轿子!古人说得好:‘让一人治理天下,不能让天下人供奉一人。’我应该这样做。倘若我自己带头奢侈,必然有更多的人学我的样子。到那时,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怨恨我、反对我。你说我能带这个头吗?”公主一边听着,一边琢磨着每一句话,再看看皇宫里的装饰也很朴素,许多窗帘都是用青布制作的。公主觉得父亲的话确实有道理,于是就诚心诚意地向父亲叩头谢恩。
不仅宋太祖是如此,一切有卓越成就的人,都不是骄奢之人。一个人若想有所成就,绝不能爱慕虚荣,而应该把勤俭节约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人生追求。骄奢是一条绳索,一旦被它束缚,人们就难以迈步向前;骄奢还是一个深渊,一旦掉了进去,就如入了宫墙、进了侯门,不但会丧失生活的动力,让人再难施展宏愿。我们应从古今中外的名人身上学习节俭精神,从他们的事例中汲取进步的力量。
从容淡定源于襟怀坦荡
相由心生,一个人的内在会反映在一个人的外貌上。老实的人,通常看上去憨态可掬,而狡诈的人,双眼则会透露出一种灵动狡猾的光芒。阅历丰富的人,在三秒钟之内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实力,这种本领全凭观察人的面部和举止。自卑的人不敢正视别人的眼睛,一个人的自信会在一举一动中体现出来。
王羲之二十岁时,太尉郗鉴派人到他家去选女婿。他的弟兄们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他一边写字,一边抓起冷馒头咬一口,无拘无束地咀嚼着,眼睛还一个劲地盯着面前的毛笔字,那紧握毛笔的右手,一时一刻也没有松开。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后来,“东床”就成了一个典故,专门来指佳婿。
郗鉴之所以一下就相中王羲之作为女婿,固然有魏晋时期的名士情结,但同时也有“科学”依据。因为只有心中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会如此淡定从容,王羲之之所以能够以一种随意的姿态,在众多兄弟中脱颖而出,被选中为女婿,这与他旷达的个性有关,也是他内在的自信。自信的人通常给人一种君子坦荡荡的感觉。这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有准确的把握,能够知道事态在自己的控制之下的走向,所以这类人遇事通常非常冷静,思维敏捷,胸有成竹。
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一年后,皇帝为了试探他是否有意谋反,是否有悔改之意,特意派一个太监装成犯人和苏东坡同在一个监牢。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白天,苏轼吃得香,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根本没有反应,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只要苏轼晚上有不能安睡的异样举动,太监就有权照谕旨当下处死他!
苏东坡是君子,他能在那种情况下泰然处之,也的确够坦荡,够自信。试问世人之中,有几个能够无愧于天地良心。我们也要做一个自信坦荡的君子,让自己能够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踏踏实实地睡觉,堂堂正正地做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
中国传统的思想,对个人的发展有这样的描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合理而且宏大的夙愿,通常一个人要完全做到这四层是不大可能的。所以知识分子们常常是做第一层,努力做第二层,尽量做第三层。这种渐近式的自我实现,随着目标崇高度的上升而更进一步泛化,这样所需要的道德标准就越来越高。基于此,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就折射出了其心怀天下的悲悯魅力。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滕子京认为“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钜卿者不成著”,滕王阁等著名楼观之所以历经修缮,就是因为有著名的记。
滕子京称颂范仲淹“文章器业,凛凛然为天下之时望,又雅意在山水之好,每观送行还远之什,未尝不神游物外,而心与景接”,希望范仲淹“戎务鲜退,经略暇日,少吐金石之论,发挥此景之美”,以能传之久远。滕子京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本来就没有要求范仲淹亲自去岳州跑一趟。所以,他在信中详细介绍了岳阳楼的历史,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因此范仲淹没有去岳州而在邓州写下了《岳阳楼记》。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名句,这不仅是范仲淹精神追求的自我表白,也成为后人的道德追求。
范仲淹在仁宗庆历六年写《岳阳楼记》时58岁,已被贬谪多次。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范仲淹始终都没有懈怠“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使命。因此,《岳阳楼记》的倾吐抱负,不是范仲淹对未来人生的展望,而是对过去人生的回顾,是对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实践的精妙总结。传输给后人的是一种博大情怀和高远的境界。“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也要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家国天下,一片丹心照汗青
历史在曲折前进,每一个转折点上,都会有若干的人,为推进发展进程或付出,或牺牲。后人的幸福生活来源于前人的不懈努力,因此人们常常缅怀过去,怀念那些曾经为社会进步作出奋斗和贡献的人。当然历史往往是残酷的,是流着血的。每一代都有仁人志士为国家的成长而付出代价,有的人物因此让人民难以忘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爱国主义的绝响。一边是屠刀,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生离死别,妻女为奴,一边是亲人团聚,富贵荣华。二者选其一,你选谁?
文天祥,宋朝吉州吉水(今属江西吉安)人,德祐元年(公元1275),文天祥被派遣守卫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但因宋廷的部署失策,文天祥兵败。后来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并被张弘范押往厓山,张弘范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也受到感动。
后来,文天祥被押往大都。在狱中,他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文天祥心如刀割,但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元世祖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刑场。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
文天祥走向了刑场,用他的生命,书写了一个大大的“忠”字。文天祥把生命献给了心中的国家,其事可歌可泣,其人悲壮无比,其情让人感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历史会将这一切记住。今天的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也许不用这么悲壮,但是有一条还是值得学习的,那就是文天祥那种“舍小家,为大家”的豪迈气概。只有这种“不利己,而利人”的精神才能为我们在人生的战场上赢得真正的名誉和尊重。
梅兰芳蓄须,富贵不能屈志
历史是公正的,它总会为正义者留下长长的赞歌,而那些为人所不齿的,历史也记录下来,留下千古骂名。中国的传统褒贬臧否都是以人民为评判标准,以个人节操为评判对象。名誉,节气,在中国饱受忧患的时候,那些让人难以忘怀的前辈们,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一片蓝天。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后,梅兰芳作为曾经两度访问日本而深受日本人民爱戴的著名人士,立即成为日本人的“亲善”目标。树大招风,梅兰芳深知自己的处境。他一方面静观事态变化,一方面也在准备着应付办法。果然不久有人找上门来,希望他到电台播一次音。虽然来人并没有明说播什么音,但梅兰芳心里有数,便以将去香港演出为由拒绝了。当时上海几家戏院老板相继请他出来演戏,他都一一婉言谢绝。一些日伪汉奸和地痞流氓多次上门纠缠干扰,并以金钱引诱称:“只要梅老板肯出来,金条马上送到府上。”梅兰芳一笑置之。此时挚友冯幼伟已去香港,故托其安排赴香港的计划,意图跳出樊笼。梅兰芳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1941年12月7日,当从收音机里听到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的消息时,梅兰芳对时局深感忧虑,从此蓄起了唇髭。
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最艰苦的相持阶段。春天,驻港日军司令酒井打听到梅兰芳在香港,于是邀请梅兰芳在港搞一次庆祝活动,梅兰芳婉言拒绝。夏天,由于侵港日军不断纠缠,梅兰芳决定取道广州返沪,与家人同居。秋天,汪伪政府派汉奸褚民谊赴上海,登门邀请梅兰芳参加所谓“大东亚战争胜利”一周年的庆祝活动。梅兰芳听明来意后,指着自己的唇髯说:“我已经上了年纪,嗓子坏了,早已退出舞台!”褚阴险地笑道:“胡子可以剃掉嘛,嗓子吊吊也能恢复!”素来待人文雅的梅兰芳,反唇相讥道:“褚先生一向玩票,大花脸唱得不错,你当团长率领剧团去慰问,岂不更为合适!”褚民谊碰了个大钉子,只好悻悻而去。
梅兰芳的身上体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在与日本侵略者和汉奸的斗争中,他自尊自爱,维护了自己的名誉。梅兰芳用自己的行为很好地诠释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这不仅让那些面对侵略者卑躬屈膝的卖国贼汗颜,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