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左手国学院,右手哈佛园
15553100000003

第3章 仁者爱人

施人以善,自有祥和的圆融天地

父母教导我们要品性善良,儒家说要有不忍人之心,佛家告诉我们要放生积德,道家则建议我们清静无为。其实不管是佛家、道家还是儒家,他们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普遍价值观,那就是生命是值得尊重的。每个人都应该在尊重别人的基础上,让彼此生活得更好。

春秋时代郑国大夫公孙侨,字子产,心地仁厚,他济贫并救人于危难,喜欢行善,特别是从不杀生。一天,一个朋友送给子产几条活鱼。这些鱼很肥,看起来味道鲜美,肯定会做成一道美味。子产收到礼物时,非常感激朋友对他的关怀。他高高兴兴地收下了礼物,然后吩咐仆人。“把这些鱼放到院子里的鱼池里。”他的仆人说:“老爷,这种鱼是鲜有的美味。如果将它们放到鱼池中,池里的水又不像山间小溪那样清澈,鱼肉就会变得不松软,味道也就不会那么好了。您应该马上吃掉它们。”子产笑了:“这里我说了算。照我说的做。我怎么会因为贪图美味就杀掉这些可怜无辜的鱼呢?我是不忍心那样做的。”

仆人只得遵照命令。当他把鱼放入池中时,眼见鱼儿优游水中,浮沉其间,子产心胸畅适,不禁感叹地说:“你们真幸运啊。如果你们被送给别人,那么你们现在已经在锅中受煎熬了!”

孔子称赞他:“有仁爱之德古遗风,敬事长上,体恤百姓。”当时列国横争侵扰,而郑国能以保持内政稳定,民生安乐,子产辅政有功。

宅心仁厚者可以增进社会的祥和。英国学者罗素曾对“善良”下了这样一个定论:“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仁善可以匡扶世间的正义,能够为人和社会带来无限福荫。不管是大善还是小善,只要为善,善因便可得善果。对他人施以善、赐予福,不求回报,则心灵会因此变得愉悦而坦然,他人也会因为你的善而感到心情舒畅,这是一种能够心灵上的互相慰藉。如果人与人之间能自然流露祥和,那么世间就没有斤斤计较,没有怒目相对,没有叱喝争斗,自然天下就会太平,生活就会充满幸福,祥和圆融。

唯仁爱能融化心中的坚冰

仁是指推己及人的精神,心胸宽大,包容万象,能够感化他人。生活中的人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智的,绝大多数人符合这样的规律,那就是每个人都有一半的理智,有一半的冲动。很多时候支配我们都是细小的情感冲动所以人们常说“情理”而不说“理情”。人是很容易被情感打动的,善人的善举有时可以感化罪恶。

农民老张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他寡言少语,但他善待所有人。在他眼中,任何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他一直生活得很安宁,不过有时候也会有一点不和谐的小插曲。那天,他正浇水,就看见有三个不良少年一步一步地靠近了他。老张呵呵地笑着问道:“你们想喝水吗?”“是的,我们想喝水。”那个个子最高、身体最强壮的家伙狡黠地笑着说。当老张把水管递给他的时候,另外两个家伙却乘势上前,抓住了老张的胳膊,老张哪经得起这样的折腾,他的旱烟袋和钱包被抢走了。当朋友跑过来帮他的时候,他正想要聚集全身的力气站起来。“唉,他们还只是一些年轻无知的孩子。我希望他们有朝一日能够有所悔悟。”他一边说一边弯腰捡起水管,调节好水龙头,又开始浇起花来。

几个星期之后,那三个不良少年又来到了花园,就像以前一样,他们侮辱过老张之后,还幸灾乐祸地咒骂着,对他们刚才所做的“乐事”大笑不已,然后大摇大摆地扬长而去。老张还是默默无言。转眼秋天到了。一天,当老张正在花园里巡视时,突然面前出现的一个人,这个人正是前几次那个带头的孩子。老张心里有点紧张。“老人家,您别担心,我这次不是来伤害您的。”年轻人伸手扶住了处于惊愕中的老张,然后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包,递给老张。“这是什么?”老张吃惊地问道。“这是您的东西,”年轻人不好意思地解释道,“您的旱烟袋,还有钱包里的钱,您数数,一分也不少。”

“呵呵,”老张笑了笑。年轻人挪了挪双脚,看上去非常窘迫。“我从您这儿学到了很多东西,”他局促不安地说,“过去,我们这帮人到处去伤害像您这样的人。我们之所以选择您,是因为您年龄大,而且我们知道根本不用费劲就能伤害您。但是,每次当我们对您做过那些不义之事后,您不但不还击,而且也没有大喊大叫,甚至您还给我们水喝……”他尴尬地站在那里,用乞求的目光看看老张,不知道还要再说些什么。“老人家,就让这个包成为我改邪归正的见证吧。谢谢您,改变了我的一生。”说完,他就沿着街道远去了。

一个仁者,看到一个“不仁者”,应该是同情他、怜悯他,想方设法把他改变过来,这才是真正仁者的用心。我们讲道德,别人不讲道德,我们就非常讨厌他,那么我们是同样以“不仁”的心理对待他人。所以孔子说:“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悯人报国,为他人谋福祉

中国古代有杞人忧天的故事,人们对这种行为评价不高,一般认为是庸人自扰。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杞人忧天里的主人公恰恰有一种常人所没有的对苍生的悲悯心态。他的这种悲悯是对潜在危险的一种担忧。这个笑话反映了他对天文知识的无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他确实有忧患意识,知道悲天悯人。

实际上,悲天悯人是一种高尚的情操,那种对人类的无等差的关怀令人动容,在这方面屈原值得一提。诗人屈原在幼年时期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还在年少时的屈原,在大人眼里也许还是孩子,但是实际上屈原却比同龄人要早熟。当时正逢连年饥荒,屈原家乡的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时有沿街乞讨、啃树皮、食埃土者,幼小的屈原看见这一切,不禁伤心落泪。他发誓要为这些人做点什么,来缓解他们的痛苦。

一天,屈原家门前的大石头缝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们见状,纷纷拿来碗瓢、布袋接米,将米背回了家。不久屈原的父亲便发现家中粮仓中的大米越来越少,他很奇怪,便留意观察,看是否是有人偷米。有一天夜里,他发现屈原正从粮仓里往外背米,便将屈原叫住,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屈原把家里的米灌进石缝里。乡亲们知道了真相都很感动,夸赞屈原。父亲没有责备屈原,只是对他说:“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长大后做官,把国家管理好,天下的穷人不就有饭吃了吗?”

父亲的话激励了屈原,自此他勤奋治学,长大后楚王得知他很有才能,于是便召他为官,管理国家大事。屈原为国为民尽心尽力,为后世之人称颂,真正做到了由小善转为大善的境界。他自幼怜悯他人,此乃小爱,乃人之常情的爱;而他后来爱国则因爱人而由小变大,精神发生了巨大的升华,这是令后人敬仰的大爱。

孟子曾经说:“存其心,养其性。”意思是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我们生来便有一颗赤子之心,不沾俗尘,不染污土,而“仁爱”是首先要培养出来的性情。佛语云:“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为他人奉献善心,为社会造福祉,他人和社会必定会以善回报于你。“仁爱”之心可匡扶世间的正义,能够为人和社会带来无限福荫。悯人报国,大丈夫当如是。

仁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人们说某某富有,常常是指这个人很有钱,不过富有的并不一定是指金钱。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士农工商,最赚钱的商业排在最后面。其实,一个人精神和灵魂的富有,更能使他人感受到他的价值。如果能把钱财散尽给天下苍生,尽管自己一分不剩,实际上仍然是最富有的。这种精神上的富有,让人赞叹。

第五轮,字伯鱼,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初,被京兆尹阎兴召为主簿,第五轮奉公尽节,光武帝召见他,深感他与众不同,因为他把天下百姓放在心上,凡事都从百姓的角度上考虑,而且政治素养颇高。建武二十九年,第五轮随从淮阳王至京城,与其他官属一同被接见,光武帝向他询问政事,第五轮对奏为政之道,侃侃而谈,言辞诚恳,切中时弊,语言又十分得体。光武帝为此非常高兴。第二天,又特地召见他入宫,和他一直谈到天黑。

第五轮出京后,有诏令任命他为扶夷县长,皇帝念他心系黎民,有真才实学,因此又追加一等,他还没有到任,就又被追任为会稽太守。第五轮虽然身为二千石一级的官员,但是他仍然亲自锄草喂马,不雇佣仆役,他的妻子在家下炊做饭。他所得到的俸禄也不存储,只留下一个月的口粮,其余的都低价卖给贫苦百姓。当地的人们对第五轮非常感激非常爱戴。会稽也由于第五轮的治理,变得比以前更繁华。人们愿意听从他的差遣,治安也逐渐变得很好。

表面上看第五轮这官当的一点油水没有,如果从金钱上衡量确实是这样的。但是第五轮对百姓的仁爱为他赢取的声望,就是金钱买不来的。

其实,贫穷和富有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富有,也没有绝对的贫穷。只要你能够用自己的东西帮助别人,那你就是富有的。第五轮虽然生活清贫,他在精神上是富有的。清贫不同于吝啬,他不是把自己的钱省下来作为私房钱,而是分给了穷人。这种仁爱是一种智慧,老子曾经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道德是没有人能够夺走的。散去金钱,换来道德,这也许是金钱最大的妙用,也是保存金钱的最好的办法。

善举是获得回报的源泉

都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确实如此,短暂人生要是看透了,就理解了什么叫做“生者寄夜,死者归也”,生死无牵挂,十分豁达。不过看透也就罢了,可悲的是有的人却因此觉得生活了无生机,所以也就不上进。还有很多消极的人,就此极端地推出人生无意义的结论。

过好生活的每一天,是以点来看问题,我们的一生实际上是一条线,是连贯的,而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所以,这就注定了我们必须要有所付出,才能有所回报,付出得越多,收获得也就越多。但是蛮干式的付出,则并不符合这样的规律。合理的投资才能使你的所得最大化,这也是生活的真谛。

人生其实就是在做一笔投资,有眼光的人总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投资最重要的是回报,没有回报的投资是无用的。人生有一本万利的投资法宝吗?有的,那就是善举。

随侯珠与和氏璧是中国珠宝玉石文化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古有“得随侯之珠与和氏璧者富可敌国”之说。由此可见,随侯珠的价值与珍贵。随侯珠的来历也非常有传奇色彩。随侯有一次出使齐国,途中见一蛇,被困在热沙滩上打滚,头部受伤流血。随侯怜悯它,急忙用药敷治,然后用手杖挑入水边让它恢复体力后游走。一天夜里,随侯从梦中惊醒,发现那只巨蛇口里衔着一颗硕大溜圆的珍珠盘踞在他的床头。巨蛇见他醒来便放下珍珠离去。原来巨蛇为报答随侯的救命之恩,特意从江中衔来一颗硕大的珍珠给他,这就是“随侯之珠”。随侯看到这直径一寸,纯白色,发着白光的珠子,一时间惊呆了,因为这珠子可是价值连城。

“勿以善小而不为”,万事万物都有联系,你输出得多,别人给你输入得也多。所以说人要及时行善,你的善行才是你获得无穷回报的不竭的源泉。人要让随时随地地行善成为一种习惯。在不断的行善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你人生的道路会越走越广。善行是你在世间刻下的“1”,虽然很小,但随着岁月不断地添加,你会发现它会逐渐扩展到无穷大。

以德报德讲原则,但求心胸坦荡

《孙子兵法》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上兵伐谋,用谋略就可以退敌的,那当然是最好了。不上一兵一卒,可全身退敌,这是至高境界。然后第二层境界则是伐交,通过双方的交流或者外交来解决问题,这也是很好的办法。其实做人也是一样,怎么处理矛盾学问很大。

说话做事需要艺术,有的时候说理和暴力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当矛盾发生时,怎么解决,这体现了一个人的做人水准。伐谋与伐交境界各有不同。但是做人又与战争不同。除了谋略,坦诚的沟通显然也是不错的办法。那到底是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这是一个问题。传统文化中,认为应该用“仁爱”、“忍让”来解决。当然“仁”并不是一味的忍让,也并不是一味的迁就,仁也有正直的一面。坦荡的心胸,是“仁”在实现自我方面的最高境界。

晋朝时候有个叫朱冲的人,很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贫苦,就靠着放牛过活。有一次,他正在野外放牛,一个邻居跑来,慌慌忙忙地东瞧瞧,西看看,然后不由分说,牵了朱冲的一头牛犊就走了。原来他家失去了一头小牛,就把朱冲的小牛牵走了。朱冲看到邻居把自己的牛牵走了,也不生气,只是说:“这一定有什么原因,等回家后再问问。”不大工夫,那个人在树林里找到了自己的牛犊。他十分惭愧,牵着朱冲家的那只牛犊,来找朱冲,不好意思地说:“真对不起!真对不起!你的牛犊,我给你牵回来了。”朱冲问明了原因,笑了笑说:“没有什么,你家很困难,这头牛犊就送给你吧!”村子里还有一家,平时好占便宜,曾三番五次地故意把牛放到朱冲家的地里啃吃庄稼。践踏朱冲田里的稻子。朱冲屡次拿了饲牛的草去给他的牛吃。一点儿也没有怨恨的神色。牛主人也觉得惭愧。就不再放纵这头牛为害了。

朱冲这招很高明,如果要是硬碰硬,说不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得矛盾激化,到最后自己吃亏。他用这样一种坦荡的做法,使得一切矛盾到了他跟前全化作了虚无,别人不可能不感到惭愧。孔子说,要“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也就是说,不要做以德报怨的事,别人伤害了你,你还要用美好的东西去回报,这是不应该的,人是应该有原则的。但“冤冤相报何时了”,也不要以怨报怨,你正直坦荡地面对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