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未知的事物“进军”
如果你是学生,你每天的学习便是生活的主轴;如果你是个工人,每天的劳动(包括脑力的、体力的)便是你生活的重心;如果你是个艺术工作者,每天的创作则是你生活的主旋律。很多未知的事物引领你不断获得新发现。要追求真理就要永远向你未知的事物进军,真理往往就躲在未知事物的背后。
寻找并热爱未知事物,这是人通往快乐的一条捷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已知的,世界上又有许多事物是我们未知的。正是这种未知与已知的结合,造就了人类智慧的源泉。如果未知不能转向可知,求知就不会与智慧结缘;如果已知不是来自未知,已知的事物也就很难通向真理。
比尔·盖茨于1973年考进哈佛大学。在哈佛的时候,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研发了BASIC编程语言的一个版本。在大学三年级时,盖茨离开了哈佛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微软公司中,后来成为微软公司的创始人。
比尔·盖茨出生于一个书香气息十分浓郁的家庭,他从小就喜欢读书。比尔·盖茨对计算机好奇是始于中学的时候。有一天,数学教师兴高采烈地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从今天起,我们学习计算机!”盖茨高兴极了。以往他只在书上看过计算机三个字,还有关于计算机的草图,他太兴奋了。老师向同学们解释说:“你们别看这台机器外表看起来很蠢笨,它可比我们人的头脑聪明多了。”计算机真的有这么厉害吗?比尔·盖茨对此非常好奇。当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计算机输入一个极其复杂的数学式后,计算机马上显示了正确的运算结果。“太神奇了!”比尔·盖茨惊叫。正因对计算机好奇,比尔·盖茨最后在计算机领域获得了杰出成就。
复杂的事物通常隐藏着无穷的未知成分,一般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简单的事物比较容易把握规律,也相对较容易从中获得满足。所以,能够有丰富的想象力,并产生强烈好奇心对事业和工作的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每一个人都具有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创造力的源泉。想象力丰富的人,好奇心会比别人强十倍。一个人如果缺乏好奇心,却想成为一个出色的人,那是相当困难的。好奇心强的人,不但对于吸收新知识抱有高度的热忱,并且经常寻求处理事物的新方法。因此,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好奇心,就不可能花心思研究新事物,只能是遵循前人的步伐原地踏步而会有惊人的成就。
敢于并善于思考未知的事物,既要具备高度的想象力,也要具备独立自由的思想。只有营造一个自由的天地、静谧的空间,才能让我们不受束缚地思考,海阔天空地思考,持之以恒地思考,这样成功必将会降临到你的身上。提倡自由思考,发挥无穷想象,创造的火花说不定就孕育其中。
善于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契机,面对问题是挑战,解决问题是超越。
牛顿是英国伟大的科学家。1665年,伦敦发生鼠疫,学校停课,还是牛津大学学生的牛顿辍学在家。这一年,他正好23岁。不过在家并不是无事可做,牛顿不停地思考着,思考着光的秘密、天空的秘密、数学王国的秘密。在家休学一年半间,牛顿收获很多。光的色散现象、微积分、万有引力定律等,都是这个时候发现的。
有一天,牛顿在午后走进花园休息,在一棵苹果树下坐了下来,与朋友史特克莱一起谈着物理学中的各种问题。谈着谈着,树上一只苹果突然落下地来,而且不偏不倚,正好落在牛顿的头上。
这时,牛顿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奇怪的念头: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飞,而要往地下落呢?是什么力在吸引它呢?吸引它的可能是地球。这个力朝向地球的中心,所以地球上所有物体都会往地上掉,牛顿这样推测。地球吸引着苹果,苹果也一定吸引着地球。牛顿头脑中进一步思考着。但是,为什么只看见苹果落地,不见地球向苹果飞去呢?对于这个问题,牛顿自己找到了答案。苹果吸引地球和地球吸引苹果,引力的大小是一样的。只是苹果很小,地球引力很容易使它运动,而地球的质量非常大,苹果对它的引力则显得微乎其微。因此,地球似乎没有受到苹果的引力,人们不会看到它因为苹果的吸引而发生位移。
牛顿继续想,那么可不可以把天上的月亮看做是一个很大的苹果呢?地球对它也有一个引力,可它为什么不像苹果一样落向地球呢?月亮难道不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吗?不对,它肯定受地球引力的作用,但是月亮在天空中做着圆周运动。对了,它做圆周运动,这样就会产生一个离心力。月亮既受着地球的引力,自身圆周运动又产生离心力。两个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于是月亮既不飞走,也不会落向地球,而是悬挂在天空,绕地球运行不息。
就这样,牛顿从一只苹果落在头上开始一步一步深入思考,想到了月亮,想到了太阳,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他又进一步思考万有引力的大小,发现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就这样,一只苹果落在头上,使牛顿产生灵感,进而发现宇宙间一条普遍的规律。
成功的人总是善于捕捉灵感,总是能够独具慧眼,处处留心。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需要仔细留意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因为每一件小事中都可能蕴藏着机会。成功的人绝不会放过每一件小事,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极其敏感,能够从许多平凡的生活事件中发现很多成功的机遇。
探索问题比占有真理、重复真理更有意义。问题的激发功能使问题成为灵感的源泉。苹果不一定再砸我们的头,但问题一定会有。当这些问题轻叩你的门扉时,你听到了成功的敲门声了吗?你能够用自己的不断思考牢牢地抓住机会吗?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某哈佛教授曾经说过一句话:提出问题远远比解决问题重要。只有不断地提出问题,才能使你不断地在思考中进步。
爱因斯坦的成功,首先应归功于他的正确的思考和创造力。
有一次大发明家爱迪生满腹怨气地对爱因斯坦说:“每天上我这儿来的年轻人真不少,可没有一个我看得上的。”“您断定应征者合格或不合格的标准是什么?”爱因斯坦问道。爱迪生一面把一张写满各种问题的纸条递给爱因斯坦,一面说:“谁能回答出这些问题,他才有资格当我的助手。”“从纽约到芝加哥有多少英里?”爱因斯坦读了一个问题,并且回答说,“这需要查一下铁路指南。”“不锈钢是用什么做成的?”爱因斯坦读完第二个问题又回答说,“这得翻一翻金相学手册。”“您说什么,博士?”爱迪生打断了爱因斯坦的话问道。“看来我不用等您拒绝,”爱因斯坦幽默地说,“就自我宣布落选啦!”爱因斯坦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强调不能死记住一大堆东西,而是要能灵活地进行思考。爱因斯坦认为,正确地进行思考,是追求机会至关重要的条件。
爱因斯坦小时候一点也看不出来有什么天赋,他到3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6岁上学,在学校里成绩非常差,一上课就被批评,老师还说他永远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大家一致认为他是一个天生的笨蛋。但爱因斯坦在12岁的时候,就已经决定献身于解决“那广漠无垠的宇宙”之谜。15岁那一年,因为历史、地理和语言等都没有考及格,也因为他的无礼态度破坏了秩序和纪律,所以他被学校开除。
爱因斯坦非常重视思考和想象。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包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他16岁时,他喜欢做白日梦,幻想着自己正骑在一束光上,进行太空旅行,然后思考:如果这时在出发地有一座钟,从我坐的位置看,它的时间会怎样流逝呢?从此,他开始了他的科学远征。他设计了大量理想实验,提出了“光量子”等模型,为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灵活地思考对一个人的成功是非常必要的。抱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思想,才能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逐渐迈向一个个人生的高峰。打开一切科学和真理大门的钥匙是问号。大多数伟大的发现都始于智者的发问。逢事都问为什么是人生的大智慧。实际上,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创新的起点。
现代社会里,创新已经不再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它已经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完全可以进行创新性的活动,都可以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任何事情,只要能找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运用创新能力,提出一个又一个新的观念,形成一种又一种新的理论,作出一次又一次发明和创造,将不断地增加人类的知识总量,丰富人类的知识宝库,使人们认识越来越多的事物,为人类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和“幸福乐园”的飞跃创造条件。
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具有创新能力。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为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真正幸福。
与真理为友
哈佛告诉学生:要始终以真理为友,无论是在权贵的重压之下还是在众人的非议之中。真理是火把,可以照亮整个世界。真理的力量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苏格拉底的学生,曾向他请教怎样才能获得真理。苏格拉底用手指捏着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大家集中精力,注意品味空气中的味道。”然后,他走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道?”有一位学生举手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从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叮嘱:“你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下空气中的气味。”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下苹果。这一次,除了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假苹果,什么味道也没有。”
一个人发现真理很难;在发现真理之后坚持真理更难,尤其是在他人不能够认同的情况下;而一个人要否决谬论更难,特别在他人都相信那谬论是真理的时候。
哈佛大学用校训警醒我们: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哈佛多年来一直就视“真理”为“上帝”。但哈佛也这样告诉自己的学生:真理高于一切。你必须有足够的勇气战胜阻碍真理显现的屏障。这些障碍包括权威、私利、虚荣等很多因素。每个人一生中都见证过无数真相,但因为这些事与己无关,或者与已有关同时也关系到他人,为了明哲保身免担风险,就选择了沉默。就因这些沉默,人类的良知也渐渐丧失。
曾经有这样一个关于神父的故事。神父很苦恼,事情的起因是由于一个男人在他面前忏悔过。“实话相告,我是个杀人犯。”那男人坦白说,他是一起杀人案的真正凶手,而该案的嫌疑犯已被逮捕并判处死刑。神父本应该向警察局报告这件事的真相,可是他的教规严禁将忏悔者的秘密泄露给他人。他不知如何是好。如果就这样保持沉默,一个无辜的人即将冤死,这会使他良心不安。但是要打破教规,这对于发誓将一生献给上帝的他来说,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他进退两难。
最后,他决定保持沉默。于是,他来到另一个神父的面前忏悔。“我将眼看着一个无辜的人被处死……”他陈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位神父也为难了。想来想去,他也决定保持沉默。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他又向第三位神父忏悔……在刑场上,神父问死囚:“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我没有罪,我冤枉!”死囚叫道。“这我知道。”神父回答,“你是无辜的,全国的神父都知道。但是,我们有什么办法呢?”
神父为了不受教规的处罚放弃了对真理的遵从,而代价就是一个无辜的人走向刑场。真理是一个崇高的字眼,需要崇高的心灵去维护。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站在真理这一边,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勇气与真理为友。在私利面前,我们往往就失去了说出事情真相的勇气。
爱因斯坦曾说:“我要做的只是以我微薄的绵力来为真理和正义服务,即使不为人喜欢也在所不惜。”在这个意义上,真理永远与他结伴而行。
好的方法总是直达问题的本质
18世纪末,英国人来到澳大利亚,随即宣布澳大利亚为其领地。这样辽阔的大陆,怎么开发呢?当时英国没有人愿意去荒凉的澳大利亚。英国政府想了一个办法:把罪犯统统发配到澳大利亚去。
私人船主承包了大规模运送犯人的工作。为了便于计算,政府以上船的人数为依据支付船主费用。当时运送犯人的船只多是由破旧的货船改装的,设施极其简陋,没有储备药品,更没有随船医生,条件十分恶劣。
船主为了牟取暴利,上船前尽可能多装犯人,一旦船离了岸,船主按人数拿到了钱,就对这些人的死活不闻不问了。他们把生活标准降到最低,有些船主甚至故意断水断食,致使3年间从英国运到澳大利亚的犯人在船上死亡率高达12%,有一艘船上的424个犯人竟然死了158个,死亡率达37%。英国政府因此遭受了巨大的经济和人力资源损失,英国民众对此也极为不满。
于是英国政府开始想办法改善这种状况。他们在每艘船上派一名官员监督,再派一名医生负责医疗,并对犯人的生活标准作了硬性规定。但这样做,死亡率不仅没降下来,连一些监督官和医生也不明不白地死在船上。后来政府查清了原因:一些船主为了贪利便行贿官员,官员如果拒不顺从,就被扔进大海。
有的绅士提出把船主召集起来进行教育,有的法官建议对一些人进行严厉制裁。政府试着这样做了,但情况依然没有好转,犯人在船上的死亡率依然居高不下。一位英国议员想到了制度问题。那些私人船主钻了制度的空子,制度的缺陷就在于政府付给船主的报酬是以上船人数来计算的!假如倒过来,政府以到澳大利亚上岸的人数为准计算报酬呢?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不论在英国装了多少人,到澳大利亚上岸时再清点人数,依此向船主支付运费。
难题迎刃而解。船主们积极聘请医生跟船,在船上准备药品,改善生活,尽可能让每一个犯人都健康抵达澳大利亚。因为在船上死掉一个人就意味着减少一份收入。
一段时间以后,英国政府又做了一个调查:自从实行以上岸计数的方案后,船上的死亡率降到了1%以下,有些运载几百人的船只,经过几个月的航行,竟然没有一人死亡。
在哈佛,每个人都知道,方法是很大的资源。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都有很多种,有的时候解决方法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最好的方法,直接解决了问题。
只具备知识,而没有必要的思维方法,只能让机遇白白地从身边溜走。当然,掌握有效的思维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人们下苦工夫,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培养训练。因此,我们既要勤于思考,又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必须明白,不论是知识积累方面的准备,还是思维方法方面的准备,都是一个过程。主观条件非常重要,它要求人们自己努力学习和工作。机遇,是长期勤奋积累后的奖赏,是对具有雄厚实力者的馈赠,它只能奉给那些坚持不懈、做好充足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