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11辑
15554600000002

第2章 教育思想

廖世承的一生是献身教育、创造业绩的一生。他创立、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教育心理科学、中学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办出了中国一流水平的学校。所以,廖世承在中外教育界享有盛誉并被载入教育史册。

廖世承在整整半个世纪的教育生涯中,从我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学习接受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善于研究实际问题,由实际上升到理论,形成了较系统、较完整的教育思想。199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廖世承教育论著选》较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以及办好学校的方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廖世承在1915年清华学校毕业时,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或反对,坚定地选择出国攻读教育学与心理学,立志终身搞教育。在办教育过程中,他对教育的力量和作用的认识逐渐加深。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他在《电报》上撰文,说“教育与社会,息息相关;有良好之教育,而无良好之社会,则成效难睹,有良好之社会,而无良好之教育,则振兴不易”。教育与社会不可分离,与社会里各行各业的发展更是密切相关。他说:“一个国家军备的优劣,财富的盈亏,政治的消长,实业的盛衰,文化的升降,直接间接都和教育有关。”如果教育不发展,公民的基本训练如果不充分,就难担当起建设新社会的重任。当我们的青年受了较好的教育之后,“有强健的体格,知道性的卫生;读书明理,有丰富的常识、应用的技能,并能随时运用思想,研究高深的学理,意志坚强,不怕危难,责任分明,不执我见,服从团体的命令,遵守公众的纪律。各个青年,都有革新社会的精神,抱着复兴民族的决心”,就能担当起建设新社会的重任,推进社会向前发展。

廖世承通过研究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得出“教育为百年之大计,立国之根本的认识。”那么,教育的力量和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廖世承认为:第一,教育是关系到千百万儿童和青年的幸福,关系整个民族的兴隆的事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第二,教育事业是永久的事业,教育问题是永久的问题,此事业和此问题当随时进行,随时解决,并适应时势和相机利导。教育事业兴旺是社会进步的征象。第三,青年是人生最重要最宝贵的时期,不论德育、智育、体育,都应在这个时候树立基础。打好了这个基础,对于社会有充分的贡献,对于环境能随时适应。第四,教育工作是国家建设的基础工作,师范教育是基础工作的基础。所以,教育的好坏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是改造旧社会和建设新社会的有力工具。第五,教育最伟大的力量在训练精神,确立为大多数人民增加幸福的中心信仰。有了中心信仰就可以发生永久的影响,能运用智慧、思想达到中心信仰的目的。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廖世承教学思想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处处为学生着想,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廖世承认为要学生学,必须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处在学习的情景之下。传统的教师喜欢带学生走路,所以学生自己用不着认识路径。新时代的教师要使学生在行动时运用思想,领他到十字路口,听他自己去决定往东或在西。他指出,“由此我们得到一个教学定义,即教学是刺激、指导、支配或鼓励学习的一种历程。”教学在开学习的先声,供给学习的机会。如何指导、鼓励和支配学生的学习呢?廖世承认为,第一须知学习的性质和历程。换句话说,他对于教育心理学须有相当的研究,对于教学工作须有实地练习;了解学习的人;教师须知道教材的组织和应用的工具。因此,采用任何方法,当先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何种方法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只要达到目的,就是好方法。所以方法不能拘泥,要因时、因地、因人而施。

廖世承认为,教学是非常复杂的事情,需要高等智慧、能力、灵敏、人格和训练。教学的标准不重在学生所得的分数而在于学习结果。他认为好的教学需合乎下列几条标准:好的教学在教材和目的方面均须有教育的意义;好的教学须让学生有自行发表的机会;好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考虑各项问题,教师须注意课本以外的资料,使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发生关系;好的教学在于使课室变成好的实验室,教师不重虚空的理论,处处以实用为前提,常鼓励学生自行尝试探求理论;好的教学在于能帮助学生放弃个人的私见,了解人生的真意义,得到人生的真快乐;好的教学在于促进学生有系统地生活,使他们追忆过去、批评现在、预计将来。

廖世承还通过古今中外教学的研究,认为教学必须适应个性,实行因材施教。他指出,现在的教师,病在教学科,不教学生;教整个的班,不教张某李某单独的个人;教数目,不教千变万化的活人。教学科易,教学生难;在整个的班上,教张某李某单独的个人更难;教千变万化的活人尤难。教师要做到会教学生,又会教单独的、变化着的个人,确实不易,需要花一番功夫了解掌握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个性,使各个人都能发现他自己的长处。廖世承说:“有人说得好:解放富于创造性的青年就能创造个新的世界。惭愧,我们办学的人,不能努力解放青年的天才,一天到晚的工作,在制造一个呆板的模型,束缚一般能力不同、志趣不同的青年。这里边不知埋没了多少天才,浪费了多少精力。我们只晓得修改课程,编辑教材,督促学生抱了课本念书,不知道帮助获得良善的生活。良善的生活,须有应付现实的才能,服务社会的志愿,受人尊敬的品性,积极参加各种生活的兴趣。”廖世承为了解决教育上这一困难的问题,还与其他教师一起创建了心理实验室,积极开展教育测验和心理测验,取得了重要成果,使鉴别个性、适应个性有了科学的方法。

科学实验,善于创新

廖世承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当他从教后,就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实验。他认为,现时的教育理论及设施,均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所以科学的实验,当尽力提倡。廖世承是我国教育实验的倡导者、实践者,他的教育实验思想及其业绩已载入中国教育史册。

廖世承指出,教育面对的是人,是千变万变的活人。在施教的历程中,有若干问题需要我们实验,需要我们精密的估计,否则真变成盲行育动了。例如,在改善儿童和青年的行为方面,须考察儿童和青年的个性,有“问题儿童”发现,须用科学施以诊断,追溯病态的远因和近因,再假设治疗的方案,步步试验,至成功为止。又如教育效能问题,就须明了儿童的天赋能力以及其他各种可以影响教育效能的因素,通过用科学方法测验和统计,借助于教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诸知识,可较为科学地评论教育效能。这可以减少教育的浪费,可以鼓励学生向前迈进,可以比较教师教学成绩,可以使从事教育的人有一个准绳,可以淘汰不良好的学校,提高教育的效率。再如,在改进方法和变更学制方面,关于行政管理问题、处置事务问题、校舍建筑问题、训导问题、编制课程问题、教材问题、教法问题、计分问题、课外作业问题,以及学制修正问题,一切均须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分别探讨,努力解决。由于教育对象是千变万化的青年,所以一切措施不易有固定的方式,必须继续研究、改进。

廖世承说,在中国,“每逢一种新学说或新主张发生时,几有全国风靡之时,此种现象,一方面表示革新精神,殊可为中国前途庆,但一方面无实验结果以为其基础,实难持久。因此,不久郎生厌倦之心,致引起怀疑者之反对,而另一种新学说即随之而起”。这种人云亦云,缺乏实地研究精神,全凭臆变的做法,不利于教育问题的解决,也难以收到实效。唯有依据科学方法,从实地做去,试验我们的计划合不合,试验我们的理想对不对,如实验有效,然后再谋推广。例如对“六三三”学制,他主张“最力”。当时持赞成与反对两种意见,如何说服人?他通过东大附中的实践和对国外学制的研究,又去济南、武汉等地调查,全面分析两种对立的意见,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说:“六三三”学制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也符合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利多弊少,它既可使各段育教相衔接又可顾全升学与职业两种。他坚决主张中学以“六三三”学制为原则,采用选科制和分科制,并在东大附中认真加以实施,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学制改革和课程改革。

他还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改进教育。廖世承认为教育有其本身规律,又受社会政治经济制约。要办好教育非搞实验不可,教搞好实验,创新教育,非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不可。廖世承说,教育事业应该积极的研究,须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对此,应把“成败置之度外,劳怨在所不计,奋斗坚持,以贯彻一己之主张为目的”。要改进教育,勇于创新,必须掌握教育原理和方法,“倘使办学的人,对于原理,不能彻底的了解,他的设施,一定不易上轨道。”他为了解决学生入学考试、升级留级、分组教学、鉴别智力与能力等问题,运用科学原理改进教育。他主持用智力测验法测验投考的学生和在校学生,编制了初、高中用的各科测验,并通过实践上升为理论,与陈鹤琴一起编著了《智力测验法》、《测验概要》两书。这些测验原理和方法使解决上述问题有了一个依据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