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国旗
吴玉章早年留学日本,他所在学校由于学生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因此形成了一个惯例:每逢元旦,就把世界各国的国旗都挂出来庆贺。1904年元旦的那天,吴玉章也跟其他同学一样喜气洋洋地过节,可是来到校园里一看,竟然没有中国国旗。
吴玉章这下可气急了。他马上组织所有的中国学生,带领他们找到了校方负责人。吴玉章代表中国学生向校方提出了严正抗议:“你们为什么不挂中国国旗?我们既然在这里上学,却没有我们的国旗飘扬,这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元旦。因此,我们要求你们道歉并马上纠正错误,挂上我们的国旗。要不然,我们就罢课,绝食抗议。”校方的主任认出是吴玉章,就冷嘲热讽地说:“平日我们对你那么好,知道你来自中国,家里没有钱,就从来不急着催你交学费。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给你零花钱用,现在你竟然因为这种小事情就来找学校的麻烦,你怎么能这样呢?”吴玉章严肃地说:“学校对我是很好,这一点我非常感激。但是你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今天的事情不是一件小事,挂不挂国旗是一件关系国家荣辱的大事。我宁可失去求学的机会,也不能坐视我们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因此,今天我是准备斗争到底的。”校方迫于无奈,只好承认错误并悬挂上了中国的国旗。
又过了十年,也就是1914年的元旦这一天,吴玉章正好乘坐日本人的船出国。船上挂起了万国旗庆贺,可就是没有中国的国旗。他毫不犹豫地带领船上的中国同胞向船长提出了抗议,船长说:“这么多年了,一直是这样呀!”“不对,绝不会永远这样的。今天你必须把中国国旗挂起来,中国绝不会永远是这样的!”船长看到吴玉章激动的神情,只能屈服,挂起了中国的国旗。
吴玉章撰题联
百年丕振延陵绪;
三让犹存泰伯心。
——吴玉章为嫡孙吴本清撰正堂门联
1963年1月,吴本清去中国人民大学看望叔祖吴玉章,并请老人为自己留言纪念。吴玉章欣然应允,在吴本清的日记本上题写了几副家用对联,此为其一。上联“丕振”,丕,通“不”。“延陵”,地名。春秋时吴季札封地。即今江苏武进县。此为吴氏祖籍。“绪”,指世业。上联说,延陵世业百年不振了。下联“三让”,语出《论语·泰伯》:“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周太王长子,有弟仲雍、季历。太王欲立幼子季历,泰伯、仲雍奔避江南,文身断发。为春秋时吴国始祖。此联用泰伯三让天下的典故,教诫后代,内容含蓄,而意味深远;且联中“丕振”对“犹存”,又巧妙得和很,应以佳联视。
我辈犹生,变悲哀为力量;
公等不死,继传统有人民。
——与董必武同挽李公朴、闻一多
李公朴(1902—1946),江苏省常州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著有《怒涛集》、《读书回首》等传世。闻一多(1899—1946),字友三,湖北省浠水县人。民盟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7月15日也被暗杀。著有《闻一多全集》等传世。5天之内两位民主斗士遭杀害,激怒了人民,昆明、上海、重庆、成都、延安、苏皖解放区等地都召开了追悼会,挽联极多。
正气长存,文章盖世,尤堪幸组织大同盟力保人权,众话申江思盛德;寇氛尚恶,傀儡登场,更可痛纵容宵小辈暗施奸计,我凭延水吊英灵。
——吴玉章挽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省绍兴县人。1890年进士,同情维新变法。参与创建光复会,加入中国同盟会。赴德留学回国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3年赴法国考察。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民主,同情学生爱国斗争。1926参加北伐。1927年后任国民党南京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监察院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抗日,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1937年移居香港。为中国现代史上著名教育家。有《蔡元培全集》传世。上联组织大同盟,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2年12月宋庆龄、蔡元培、鲁迅、杨杏佛等发起组织的进步团体。宗旨是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援助革命者,争取言论、出版、结社、集会等自由。“申江”,上海的旧称。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下联“宵小”,旧谓盗贼之在,此指国民党反动派指使的特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