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复习才能达到有效记忆之目的呢?他说:“今日所读者,明日温习之;此学期所读者,于学期终结时温习之;此学年所读者,于学年终结时温习之。”只要能坚持隔一天复习一次,隔一学期复习一次,隔一年再总复习一次,就能使“所受之课,前后有联络之观念,明了确实,记忆巩固,且能臻于澈悟之境,达于应用之能,不致随得随失,全归泡影”。倘若仅复习一次,所学知识在大脑中就不会留下较深印象,从而难以将知识记牢,甚至还可出现与其他知识混淆不清。他说:“仅用一次,记忆不事回复,则一度见闻之事,印象尚浅,追事过境迁,将渐入于模糊之域,如行重雾中,身虽进行,而莫辨方向,何益之有?”当然,在复习时,也要对所学知识和所见闻事物进行比较权衡,做到有选择地对最重要的要点重点复习巩固。杨贤江也作了类似的论述:“每日所见闻所学习者,当有以分别其轻重,就其关系最深切者而加意练习以期终身不忘。”而对不太重要的知识,可以适当放宽要求,但也不能弃之不顾。他说:“惟有许多轻松的事实,仍不当完全略而不顾,……虽其后不免于遗忘,但固非完全无用。”遇到所学的东西十分庞杂难懂时,杨贤江建议采用两种记忆的方法:一是熟记要点,他说:“对于要点宜记得甚熟。”二是概括大纲,他说:“如所学习之材料是甚广大而复杂的,则宜就此材料制一大纲,如欲记忆此材料,则宜将大纲记熟。”在具体复习记忆过程中,他认为朗诵比默读好,读得快比慢好,他说:“学习以期记忆之时,宁使朗诵,不可默读;宁使读得快,不可读得慢。”
学习迁移,联络新旧
现代学习理论研究表明,一种知识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的学习会产生影响,即学习迁移。学习迁移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前者是指以前学习的东西影响以后学习;后者是指以后学习的东西影响以前学习的东西。如果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如果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则称为负迁移。杨贤江已经有了学习迁移理论的朦胧认识,已经意识到学过的知识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将产生影响,他这样说:“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形成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并不存在。”所以,他建议:“将预习新课时,对于前一课应有一种大略的复习。”因为“此种复习可以深固所复习材料的印象,可使当时神经作用安于相似的材料,可联络新旧,供给学习以一根本条件。”除了顺向迁移,还有后面反过来促进前面学习的逆向迁移,杨贤江认为新旧知识是有连贯性的,在学习“前部分遇有困难”,可接着学后面的,若“不晓得后部尚有解释”,那就会犯“阻滞的毛病”。他不仅认识到学习的顺向正迁移和逆向正迁移,而且隐约地发觉了学习的逆向负迁移。他说:“经过一番用功学习,得到新鲜印象后,若继续再受第二种印象,则容易模糊扰乱。”即后面学习所获得的第二种印象会干扰影响前面所学的东西,这就是学习逆向迁移,而且是负迁移。学习就是要尽量减少负迁移,而努力创造条件力争实现正迁移。
学有先后,循步渐进
杨贤江认为,读书学习要按照一定次序,依次学习循序渐进,才能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他说:“读书宜有一定之秩序。何书宜读,何书不宜读,何书当细读,何书当略涉,何类之书先读,何书继续,均宜有一成箕在脑,方可循步渐进,读一书见一书之效,读一时得一时之功。”必在具体读一本书时,也要按照一定的阅读顺序来进行,不可无序乱读。他认为,阅读一本新书的步骤是:“先阅序言,以见本书著作的用意。次阅目录以明本书内容的大纲。然后逐章逐节或逐条的详细研究,或仅择重要的几章几节几条分别研究”。对于学一节新课,也要分难易,按照难易程序和学习者个人的喜好和个性,依次去学习,或先难后易,或先易后难。他说:“一课之各部分如难易有不同时,应先难而后易,或先易而后难,各随个性而异,是在各个人自己试验出来。先难后易的,是使现在做难事时的精神格外振作。先易后难的,是把容易的作为引起注意媒介物。倘若学无先后,读无次序,急于求成,终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学以致用,学贵适用
杨贤江认为,求学不应当“为学问而学问”,而应当学以致用。学习,要学一些有用知识;搞学术要搞能“明白中国现状然后对症下药”的学术。当时“中国的现状”就是“国家没有独立自由,人民没有安居乐业,青年则有失学失业的恐慌。”面对这种现状,仅靠“读经书、念英文、演算学”是无济于事的,而应当学对于救国有用的东西,同时要“学贵适用”。他说:“眼前全国人最大的责任是救国,我们求的学,也当要求适于救国的用。即在研究自然科学的人,也该注意到如何可以应用于救国的事业上去。”一方面要求青年学生去学对国家与民族有利的有用知识,一方面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使其真正能发挥作用。所以,他说:“无论用何功夫,应将知识充分应用,而且应用得愈早愈妙。”因为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的时候,还可以使学习者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可以取得书房里所得不到的效果。因此,杨贤江鼓励青年学生“要在工厂中、在农场中、在商店中,乃至其他种种实际活动中去,磨练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执行力,切不可坐在房子里埋首死读。”
学友互助,督促观摩
杨贤江主张青年在求学时,应多结交良友,学友之间“相互督促,相互观摩,结群立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收日进月迈之效”。力求在合作中求学,在群体中进步,他说:“未有群之不良,而分子能独良者。”可见,他认为良好的学友、良好的群体是一个求学者学习成功的一个主要条件。为什么择良群、交益友有如此好处呢?杨贤江作了详细解释:“这是利用人的竞争冲动和模仿性。因为人都好胜,都想超出他人,所以大家聚集起来做一件事或者作一篇文,个个人心里都望自己得较多的成绩。”正因为结交良友,会使学友之间形成良好的积极的竞争机制,大家见贤思齐,比学赶帮,切磋琢磨,就会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因此,他还建议在读书时也要采取“合作读书法”,即“组织一个共同读书的小团体,团员限于具有差不多同等程度的同志。”大家各读一种材料,然后聚集在一起交流心得,“使大家受益,若有疑难,就互相批评、讨论,”这样做“学问的进步自然很快”。
学须惜时,与书为伴
杨贤江主张,青年要想获取知识,最好珍惜分秒,以书为友。他说:“书籍是必需品,不是装饰品。一个人不爱读书,不爱与书为伴,是真贫穷,是真孤独,是真堕落,是真偷懒。”当然“与书为伴”并不是要你天天“埋首读书”,那样容易变成“书蠢”。他提倡在干完其他该干的事项后“宜利用琐碎之时间”去读书,并非要拿出几天甚至几月时间去专门读书学习,往往现实并不允许这样做,“故有志者当勿循寻常之习见,以为事务中间所余之五分、十分时,毫无价值而无事可为,乃当用以读书”。只有这样,随时挤点时间就去读去学,定能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因此,杨贤江建议人们在“书室卧房,旅行独居,俱置书册于身旁”,以便抽空去阅读。
养成习惯,形成规律
杨贤江主张学习“须养成习惯”,他还对“习惯”作了解释:“同样一种行动,因屡次反复的结果,能机械的向著一定方向而有使行动反复的倾向的,叫做习惯。”为何要养成好习惯呢?因为他认为:“习惯的力量比生命还要大。”习惯是从后天获得的,对一个人来说,“已成为内部的或心的习惯,那就不容易更改了。”因此“我们最初所养成的习惯,必须是正确的、有益的。”同时,他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当及早养成,最好是在青年时期就形成爱好学习的习惯,他说:“不在青年时期养成读书习惯,到后愈难养成。”到底该养成哪些学习习惯呢?杨贤江认为,一要“养成按时学习的习惯”,因为“这种习惯一经养成,则到一定时间,神经系统即自然倾向于学问事业”。这种定时学习的习惯,尤其适合于持久学习和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二要“养成用功时认定一处所的习惯”。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或有条件在校读书的学生,最好要认定某处所“某椅、某桌为用功的地方”,这样经常在某一固定地点学习,就会养成一到此处就想学习的习惯,即“一坐某处,即自然发生学习的态度”。三要养成“保持优良姿势的习惯”,学习时要做到“坐得端正”、“头必正”、“胸必挺”、“背必直”,而“不可卧在塌上,也不可斜倚在桌上”。四要生活规律,他说:“譬如何时起身、何时上课、何时运动、何时吃饭、何时睡觉”都要形成规律。只有有规律地学习、锻炼和休息,才能保证青年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学习精力。
此外,杨贤江还专门谈了不少具体的自学方法,譬如:学习时要准备笔记本,以便随时记录疑难;读书先粗览其大概,把握框架;学后为便于记忆要向人讲述纲要等等。这些学习方法对我们现在的自学者仍有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