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贤江十分重视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作用,倡导青年学生要培养正确的学习心理和态度。
学须有志,立定鹄的
杨贤江先从古人的立志谈起,孔子、孟子之所以学有成就,“成一代名儒而为后人所崇仰”,就是由于他们“明了志的意义,立定鹄的,切实发挥。”他进一步解释说:“立志,就是在许多复杂的或冲突的意向中,打定主意去做那一种。”这样“打定主意”、始终如一地去学习某专业,就会将全部精力集中于此,而且有信心、决心和毅力去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最终必将学有大成。因而,杨贤江说:“理想者,人类智力之上乘。其理想高尚者,必能向导意志,不趋歧路。”那么,如何去立志呢?他认为,立志要切合实际,不可好高鹜远。“个人的立志,都须确切的适合于其人实际生活上发展的要求,当随前进的环境和时代而变迁。”他谈论此话题的时候是1926年,尚处于民主革命时期,因此他认为当时的青年应当树立“为社会谋利益——从事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革命事业”而努力学习的“大志”。
勤勉不息,持之以恒
勤勉、有恒是学习的必备态度。杨贤江强调求学必须勤勉,他说:“以能勤勉,方有生人之意义、生人之价值,产生精神界、物质界鸿伟之事迹。”还用比喻法来说明勤勉对于一个人求学成才的重要意义,“不经风雨之侵蚀,山谷不能呈其奇;不经严冬之寒威,草木不能呈其华。”人若不愿勤奋苦学,同样难成大器。即使是一个智力比较愚钝的人,若“每日勤学一时,积至十年,恐愚亦智。”
杨贤江认为,读书学习不仅要勤勉,而且“读书宜有恒”。因为“苟其人具恒心操毅力,终能达看书之境地”,甚至“足以日积月累,获益丰富”。相反,若一暴十寒,中途而辍,只能是浅尝辄止,浮止掠影,终究才疏学浅,难成大器。要想立志求学,成就大业,必须勤勉不息,持之以恒,不畏艰辛,不弃小事。他也强调:“肯勤勉者,不以小事而热之,不以片时而释之。能积铁寸而成寻丈:有恒心者。不以艰阻,不以困馁,终克底乎成。”
适于兴趣,诱起兴趣
杨贤江认为,兴趣不仅对于自学者很重要,而且对于在校学生也很重要。他说:“兴趣是自学成功的要素的一种”,“学生对所学习的功课一定是要适合于自己的兴趣,就是学习无论什么东西,总要有趣味,方才学习有效。”因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十分愿意并积极地将全部精力、注意力投入到此项学习之中,而且能保持长时间地刻苦钻研,因而也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他认为,一个人能坚持学习时间的长短,要“看学习时的精神与兴趣如何,倘使那时精神鲜健,兴趣浓郁,尽可以做长时间的学习。”
同时,他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要是能“适合我的天性”、“诱起我的天性”的课程,就能“使我自愿的自动的去学习他”。感兴趣的东西,自然能学深学透;相反不感兴趣的东西,就学无所获。
他说:“学校所定之课程,必有一二种与吾性格极不相近,而于将来之事业若无关系者,则必生厌倦之念。然此念一生,兴趣毫无,此一二种之学科必不能进步。”但是,兴趣并非天生而就的,而是可以培养诱发的。故杨贤江说:“培养正当的读书嗜好要讲究的”,那就是要青年人培养“多方之趣味”,以便学识方面有较全面的发展。
专心一志,凝聚用力
注意是人的身心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时的意向活动。注意分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在学习中有意注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心”、“专注”,就是有意注意的典型外在表现。
杨贤江就主张:“学习的时候,总要专心一志的做,不要见异思迁,这是学习求有成效的最经济的方法。因为注意集中、精神凝聚时,意思往来亦最旺盛,对所学东西领悟追忆的最透彻、理解掌握的最深入”。他多次告劝青年“修学时须用全力,须凝集精神”,开展“全我的活动”,即“拿出全副的体力和精神”,一心一意地学习一种内容。
他还以自己专心学习为例向大家谈了体会:“举例来说,此刻我要做一篇文章,我就该坐在宁静的书室中,手握了笔,桌上伸着纸,两脚安置不可乱动,再不要看窗外的飞鸟、听听隔室的谈话。”
这样,整个的身体、四肢、五官,都为了同一目标而使用,可以说是身体方面全我的活动了。杨贤江苦口婆心地劝勉人们要像他所讲的那样用心专一地去学习,以便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求真务实,学贵求实
杨贤江强调,学习时必须采取踏踏实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不图虚名的学习态度。他说:“求学必须保持求真的态度与虚心探讨的精神,真正去获得真才实学,而不该为了文凭与‘资格’去装模作样地学一些类似‘装饰品的学问’”。他尖锐地批评了当时一切都要讲“资格”的用人机制。他说:“如能在大学毕业,甚至有留学外国,加上一个硕士、博士的头衔,那就引为非常荣幸的事。”
这种只强调文凭、光注重学历的社会,只能促成“资格”与“学问”成为两回事,使多数求学者不是抱着扎扎实实的态度去学,而是怀着“虚荣心”为获文凭与学位而去读书,如此,便破坏了社会风气与校风学风。
于是出现了为了及格“考试之时带夹带”的现象,而平时不愿勤奋刻苦,踏实求学,总是“分心于嬉戏”,常常旷课误课,“请假时说谎话”,这些均是不能求真务实、扎实求学的“欺骗之举动”。所有有志于学的青年,应当明辨是非,求实务实,老老实实。杨贤江最后得出“学贵求实”的结论。
奋志不懈,不惧辛苦
学习是一种手到、眼到、心到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一种脑力劳动,尤其在遇到疑难问题时,更是费尽脑力、劳累周身,可以说是一种劳体而又费心的艰苦劳动。因此,杨贤江强调,读书学习“宜奋志不懈”、“当不惧辛苦”。又说:“学问非一蹴而就,必经多少辛苦与磨阻而后可达其希望。”他从学问的难度着眼,要想学到精深的学问,必须不畏艰辛、历经磨练,尚可达到理解境界。
为了劝勉青年学子乐于吃苦、勤学苦练,他特意列举了历史上几位著名的勤学楷模:“有穿壁读书的匡衡,有映雪读书的孙康;有囊萤读书的车胤;有月光读书的江泌;有燃木叶读书的柳璨。他们所用的方法虽不皆可取,然而他们勤学的精神实在可佩服。”
另外,他还列举国外一些靠苦学成才的名人,如英国文豪约翰逊、美国的富兰克林、林肯、华盛顿,日本的二宫尊德、胜海舟等,最后他说:“古今东西成功者的传记,多是苦学的历史。”以此来激励与鞭策青年人应当像中外名人那样甘心努力、不辞辛苦、方有所得。
静定于学,不可急逮
杨贤江认为,学习时只有保持冷静镇定的情绪,才能精力集中地进入学习思考状态,从而可望得到良好效果。他说:“学须‘静定’,所谓静定的精神,是说学习时不可急邃匆忙,也不可胡思乱想,总要把学习当作一件正经事情做,更要拿全副精神做。”这里的“静定”主要包含着三种意思:一是要有心境平静、镇定自若的情绪,切勿急燥匆忙、焦虑不安;二是要心绪安定、注意集中,全力以赴投人学习,切勿三心二意、胡思乱想;三是要有严肃认真、严谨治学的态度,切勿浮躁应付、华而不实。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是一种发动机体较广的意向活动。镇静坚定、积极进取的情绪,为学习活动能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相反,焦急不安、担忧紧张的情绪,对学习将起阻碍与危害作用。
因此,杨贤江主张应当有意地克服与控制焦急的学习情绪,以便学习者保持最佳的学习心态。尤其是在正常的学习中,应使学习心理与态度问题得以适度的恰当的使用与发挥,“不可使用力的操作变为无谓的心慌与焦虑;要注意,但不当操切;要‘起劲’,但不可慌忙。”特别是当“看见同班中出类拔萃的一个,相形之下生出追踪莫及的感想,千万不可焦虑。”他认为,保持冷静的心态和不焦不慌的情绪,是进行“全我的活动”的前提条件。
此外,杨贤江还强调学生要自觉用功、不畏艰辛地去求学,必须树立良好的学风。他将“学风”,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学风是指一地方或一国家的学术界包括教育界、学术团体及学问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而狭义的学风专指一个学校内,学生勤学方面的趋向及态度。他倡导学风应由学生群体自己去创造,学生应负创造新学风的责任。“只要学生不自馁,不自弃,我敢相信,以他们的勇气和实力,必能担得起这副重担子。”那么,青年学生应树立什么样的新学风呢?
他说:“所谓新学风,是当由散漫的趋于团结的,由浪漫的趋于认直的,由颓唐的趋于奋发的,由因袭的趋于革命的。”这种“团结、认真、奋发、革命”的学风,是青年求学所必备的良好的外部条件。只有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中,才能受到良好熏陶,从而增加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合作性,养成严肃认真、奋发进取、求真务实的态度,学到更多更新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用知识,以实现最终为人类造福、为社会服务的求学目的。
杨贤江在短暂的一生中珍惜光阴,发愤读书,积累了许多治学经验,再加上他在1921-1926年一直负责《学生杂志》的主编工作,在此期间,他与广大青年学生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与交流,他在青年探讨的问题中有关学习的问题占了很大比重,而且他在撰文发表时又将学习问题提升到理论高度,因而他的学习思想不仅丰富全面、涉及广泛、切实有用、而且富有理论、论述精辟、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