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承幼年丧父,家境贫寒。6岁入学,就读于常州府小学堂。1908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预科,学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所能学到的最基本的知识。此时的孟宪承,虽处于青少年时期,但由于亲历了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北洋军阀篡权等重大历史事件,他深刻地认识到要挽救国家、挽救民族、改造中国社会,必须培养人才,而要培养人才,必须依赖教育。从此便立志从事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1912年,考虑到经济压力,他没有继续升入南洋公学大学本科深造,而是考入了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并于191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受聘执教于北京清华学校。两年之后,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国华盛顿大学专攻教育,向他早前立下的宏愿迈进了一大步。在华盛顿大学,他师从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杜威直接指导下研习教育史和教育理论,于1920年获得硕士学位。翌年,他又转赴英国伦敦大学研究所深造,攻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等。同年11月,迫于家庭的重担,他回国就业,受聘为南京高师暨东南大学教授,与陶行知、陈鹤琴、廖世承等共事。
1923年9月,他的母校圣约翰大学的校长卜舫济赏识他在校时学习成绩优秀,在国外研究又颇有成就,就聘请他回母校担任国文部的主任、教授。1925年5月,“五卅惨案”爆发,极富爱国热情的孟宪承目睹无辜的学生被枪杀,感到无限的痛心和羞辱。他不顾自己是在帝国主义教会学校中工作的身份,随时有可能被解雇的危险,也不顾校长对他的“知遇之恩”,毅然于1925年6月1日以国文部主任的身份召开圣约翰大学华人教授会。在会上,他义愤填膺,慷慨陈词,“假如作为一个学生,只知道自己是圣约翰的学生,而不知道是中华国民;看到同胞为外人屠杀,漠不关心,这对我们平日所讲的国民自觉教育,将无法自圆其说。今后我们也无颜以学问文章与学生相见于讲台!”他的发言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认可,大家一致表示要支持学生运动,要举行罢课、示威、游行,以声援“五卅惨案”受害者及死难者家属。当天晚上,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召开全校中外籍教授会,企图以教会名义阻止学生参加反帝爱国运动。然而,事与愿违,在无记名投票表决中,支持票以绝对优势压倒反对票,力挺学生参加反帝爱国运动。6月3日,学生在操场上升半旗为死难者志哀,卜舫济恼羞成怒,强迫学生降下中国国旗,激起了全校学生的反对。孟宪承看到卜舫济欺辱中国人太甚,激于义愤走出人群,与其面对面地讲理。在讲理无效的时候,在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的驱使下,他不惜撕破师生关系的脸皮,断然声明与圣约翰大学脱离关系,与卜舫济彻底决裂,显现出了“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伟大气魄和高尚情操。之后,他率领爱国学生走出圣约翰大学,在上海办起了中国人自己的大学——光华大学。光华大学就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
在光华大学任教一段时间后,孟宪承又先后到清华学校、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任教任职。在这期间,他致力于民众教育的研究,提出了自己对办民众教育的深邃见解,即“从生计娱乐出发,向科学艺术探求”。并发表了大量的民众教育研究的文章和著作,如《成人补习教育问题》、《民众需要的是什么教育》、《成年补习教育研究发端》、《怎样做民众教育实验》、《民众学校的三难》等等。1933年,他在杭州主持创设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兼任校长,以“根据民众生活之需要,以实验民众教育之组织、工具及方法,指导学生研究和实习,以养成本省民众教育服务之人才”为宗旨,大力推进民众教育运动,实施自己有关民众教育的主张。这所学校的创建开创了我国民众教育的先河,虽然在当时的条件下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众教育,但孟宪承为民众办教育的热忱却为人们所传颂,而且此次民众教育实践对孟宪承的一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此后的教育教学实践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民众教育的印记。
1933年9月,孟宪承被教育部聘为教授。此后,他又先后辗转在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光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任教。1942年9月,他应好友廖世承的邀请到湖南国立师范学院任教,期间由于战争不断向内地延伸,他克服重重困难随校迁徙山地,生活十分艰辛,但他不畏艰险,认真教学,深得学生爱戴。抗日战争胜利后,浙江大学在杭州复校,孟宪承被聘为该校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9年5月杭州市解放后,孟宪承接受杭州市军管会的委派,担任浙大接管小组组员和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主持浙江大学校务,使该校的教学和科研迅速转入正轨。此外,他还在浙大主动发起了“新教育研究会”,积极推动教职员工学习政治、研究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极大地提高了教职员工的思想觉悟和工作才能,在当时反响很大。
1951年9月,孟宪承被调到上海,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教育部部长,华东行政区教育局局长,而此时正值华东师范大学筹建工作接近尾声。孟宪承到职之后,便投入到了华东师大的筹建工作之中。1951年10月16日,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隆重举行。时任华东教育部部长的孟宪承作为大会主席团主席主持大会。会上,在热烈的掌声中,他代表华东教育部郑重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正式成立。同时,他热情洋溢地指出“华东师范大学以培养国家的建设人才——人民教师为专门任务”,“做一个人民教师是光荣的!”至此,新中国成立后新创办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诞生了。
要在华东地区创办一所独立设置的、学科齐全的、高水平的师范大学,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学校领导班子。1951年11月30日,华东教育部正式宣布:华东军政委员会电请中央教育部后任命华东教育部部长、全国著名教育家孟宪承为华东师范大学校长;调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老解放区教育家孙陶林任第一副校长;原光华大学校长、教育家廖世承任第二副校长。孟宪承于1952年1月14日正式到职。此后,孟宪承还被推选为第一至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第三、四届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并担任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定为一级教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风雨五十余载,孟宪承在国外遍历美、英、法、德等国,在国内遍历江、浙、鄂、湘等地,积累了广博的见闻、丰富的阅历和渊博的学识。尤其是他多年在高校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创办民众教育和治理浙大的经历,都为他主持华东师大校务奠定了基础。在其担任华东师大校长一职后,孟宪承更是感到为党的教育事业服务,重任在身,责无旁贷,对工作莫不悉心以赴。在孟宪承的领导下,华东师大通过劳动建校、思想改造、院系调整,开始了正规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在各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而孟宪承在治理学校期间,也不忘抓紧时间从事研究,写了不少有关教育史和有关教育理论的著作。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遭遇了一次抄家,有些文稿被焚毁、被带走,已荡然无存,这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遗憾。而孟宪承也在这场浩劫中,走完了他生命的全程,于1967年7月19日在上海病逝,享年73岁。
孟宪承一生主要在大学工作,多年的经历使他形成了自己有关大学教育的思想和观点。他有关“大学的理想”、“大学的任务”的诸多精辟见解,成为贯穿其高等教育实践的核心理念。